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篇目、新单元的学习。其实学习每一个单元,同学们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些文章归入这个单元,而不是那些文章归入这个单元?请同学快速地浏览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找出这个单元选择这些文章的原因以及单元学习的要求。
生: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师:我们初一年级的语文大部分是按主题来组成单元的,同一个单元的文章在主题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个单元我们学习有关亲情的文章,那么我们一般从哪里感受到亲情呢?
生(齐答):家庭。
师:关于家庭,托尔斯泰有这样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写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文首。所以我们感受亲情,可以走进文章,去看看里面所描述的家庭。我们对于家庭的回忆往往是看照片,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能够串联起家庭的故事,而作家能够用文字去记录自己家庭的经历,《秋天的怀念》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史铁生家庭的经历。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完成内容梳理)
师:文章并不长,透过文字,我们看看这个家庭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
生:从文本看史铁生成年时,他双腿瘫痪了,然后他母亲去世了。文本当中只有这两件事情,第一他瘫痪了,第二他母亲去世了。
生:母亲去世后,妹妹和他相依为命。
师: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梳理出文章中有比较明确的四个阶段的经历-儿子双腿瘫痪-母亲罹患肝癌-母亲病逝-儿子和女儿相依为命。我们发现文章主体部分叙述了“母亲央求儿子看菊花”这件事,从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可以看出这个家庭这段时间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生:我觉得是母亲竭尽全力去侍奉她生病的儿子。
师:你用了“侍奉”这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她儿子双腿瘫痪,脾气暴躁易怒,所以她对儿子百依百顺,我就用了“侍奉”一词。
师:在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史铁生从瘫痪到和妹妹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刚才有同学问,他的瘫痪是从小发生的还是突然发生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教师展示阅读资料:(略)
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一段资料,说说在儿子双腿瘫痪之前,这个家庭的状况如何呢?
生:我觉得在他瘫痪以前,他们家应该是过得比较好的,他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人。
生:我觉得可以这样梳理:儿子身强体壮,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儿子在21岁的青春年龄突然瘫痪,母亲又罹患了癌症,瘫痪导致了儿子的暴怒无常,而母亲只能隐忍安慰。后来母亲病逝,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相依为命。
师:归纳得很清晰,那么有这样经历的家庭是“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具体的描写来做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旁批)
生:我觉得是不幸的,你看第6自然段,她正艰难地呼吸就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说明她母亲的一生基本上不怎么幸福吧。
师:母亲最大的艰难是什么?
生:是孩子。史铁生的母亲最大的不幸是她不知道这个孩子会不会活下去,未来会怎样。
师:孩子是母亲幸福的来源,也是母亲不幸的来源。
生:我觉得是在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未成年的女儿。之前我查了史铁生的病,他并不只是双腿瘫痪,他还患有肾病,发展到了尿毒症,只能依靠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所以说他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她牵挂的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希望他俩要好好活。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不幸是她看不到孩子未来的生活,只能看到孩子的不幸,而且在孩子经历不幸的时候她却即将离世了。
师:若羲(学生名字)分析得非常好。关注了一个母亲的内心:母亲最希望看到孩子有一个着落,带着牵挂和未知,这个母亲走得不安心,自然是不幸的。
生:我们还可以看看文章的第1段,还有第7段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一句话:好好儿活。一个普通的家庭,妈妈肯定不会一天到晚地说“你们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就感觉我对你没有要求,就求你好好地活着,因为你连活着都不太做得到。这样看这个家庭是不幸的。
师:万艺超(学生名字)发现了母亲的语言描写,而且关注到这句话反复出现,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让你感觉这个家庭是不幸的呢?
生:第1自然段,他明确说到了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句话没有直接写家里面的困难,但是写到母亲侍弄的花都死了,其实是因为母亲再没有精力去照顾她喜欢的这些花,母亲全部的精力只够照顾自己的儿子。
师: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这句话非常平淡,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得出来,母亲全部的精力都在照顾儿子,而没有了个人任何的喜好-一个人没有喜好是非常可悲的,你整天都在为别人而活着,生活是可怜的。
生:我觉得还有一处描写,让我真的感觉到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第1段“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以看出史铁生瘫痪之后的伤心与失望。
生:用伤心和失望不合适!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应该是绝望。
生:还有第3自然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虽然没有说完,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可以表现出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因为她怕儿子看到树叶凋落,触景生情。这个儿子好像随时都会触景生情。
师:随时都会触景生情?是什么描写让你产生这种感觉呢?
生:我们读第1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然后他看到那些美好的场面,比如说像大雁北归,听到甜美的歌声,他就会对比自己的不幸,觉得自已更加不幸。
师: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你看他用的是叠词,如果我们删掉一个“望着,听着”,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生:我觉得叠词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感觉他一切的变化都显得那么的突然,所以才能体现他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本来都好的突然就爆了,“听着、听着”突然就爆了。
生:所以第3段,写到他连看到树叶飘落都有可能要生气、要发怒。所以母亲要赶紧挡住窗子。
师:母亲的不幸仅仅是来自孩子吗?
生:母亲自己还有病,得了肝癌,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生:我觉得第2段应该和第5段结合在一起看:第5段说“我没想到她已经病得那样重了”,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是漠不关心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个家庭因为病患带来压力,因为病患儿子性格大变,暴怒无常,就像是一片浓浓的乌云笼罩在了家庭之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但是从文章中你真的只看到这个家庭的不幸吗?请再读文章,结合语句分析。
生:我觉得他有这样一个母亲是很幸运的。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对生活已经没有了希望。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母亲,最后史铁生从丧失信心、对生活没有希望的状况中走了出来。
师:有同学愿意补充一下刚才的发言吗?
生:我觉得文章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语句里面都蕴含丰富的情感。比如说第一自然段的母亲喜欢花,自从儿子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
师:我觉得只是说妈妈很爱“我”,显得太空泛了。能不能找到具体的表现来分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份爱?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这里就可以体现出她对儿子的爱。母亲知道“我”非常爱发脾气,喜怒无常,又特别敏感,“跑”和“踩”是“我”再也不能做的动作,所以母亲就尽量不提到这些词,免得伤“我”的心。这说明母亲非常用心和关心“我”。
生:我觉得用“体贴”更好。
生:我发现的是第1自然段,它里面有一句话:“她又悄悄地进来”,第3自然段中有“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觉得这都说明母亲对儿子的爱和隐忍。
师:你能解释一下“隐忍”这个词吗?
生:我把它拆开来理解就是默默地忍受、忍耐。
师:扶嘉年(学生名字)今天的思考非常有价值:他抓了两处相近的细节,来分析母亲的形象,用词也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感受,愿意分享吗?
生:我抓的是第1自然段的第5排,““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我抓到了“总”这个字,这体现出母亲肯定是经常这样说,我觉得她是一个很耐心的母亲。
生:我抓的是第1自然段那段对话:“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丧失信心、已经不愿意再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人愿意让他留下来,让他留在这人世间与他相伴。从中可以看出来母亲是很坚强的。
师:刚才思月(学生名字)分析得非常好,一个你给予了生命,陪伴到了20岁的儿子跟你说,我不要活了,母亲内心的难受可想而知,但是她没有流露出来,“她扑过来抓着我的手”,为什么会是用“扑”和“抓”?为什么不是她“走”过来“握”着我的手?
生:是因为非常着急。
师:为什么是“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而不是“你要好好活”?
生:就是我们俩在一块儿,你瘫痪了,我陪着你,我照顾你,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生:我关注到第6段的最后一句话:“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想自己还能活多久,想的却是儿子和女儿,我觉得她是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儿女直到她生命结束,真是一个无私的母亲。
师:无私-完全没有自己,尤其是中国的母亲,中国的母亲好像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好像所有的东西都让你感觉到她们是为了孩子而活着的。史铁生的妈妈更是这样,把所有的心思全都给了孩子。所以我们说虽然这个家庭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这个家庭有这样一个母亲,这样一个宽容、坚强、无私、隐忍、慈爱的母亲。那么再读一读文章,家庭是不是还有别的幸运呢?
生: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作者的妹妹,是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妹妹关心母亲,是很懂事的。
师:妹妹在家庭的苦难当中成长了,妹妹在母亲病逝后照顾着哥哥,我们看到了一个虽未成年却懂事的妹妹,对于这个失去母亲的家庭而言,也是一种幸运。在这个故事当中,妹妹只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后来妹妹告诉我”,第二次是在母亲临终前的那句话里面,第三次是最后一段“妹妹推着我”。在家庭的苦难当中,未成年的妹妹成长了。我们来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看看成长的是不是只有妹妹。
(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生:我认为成长的不只是妹妹,请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还有第1自然段。在第一个自然段中,“我”无论看到什么美好的事物,都会变得暴怒无常。然后会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而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推着作者去看菊花,作者描绘了菊花开得烂漫的美景。然后他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知道自己要珍惜这一条生命,要好好地活。
师:“我懂得了母亲的意思”,你懂了吗?“好好活”有什么含义呢?
生:母亲首先希望他活着,不要放弃生命。
生:希望他快乐地活着。
生:还得有价值地活着。
师:“我”的成长是突然之间完成的吗?你有没有在文章中发现他渐渐成长变化的迹象呢?
生:他之前也是知道母亲可能有病,却不知道母亲的病有多重,然后他对自己不知道母亲病情有一些反思,后来妹妹才告诉他真相,这说明他在一步步地反思自我。
师:我们把这一句话读一读,体会作者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他内心的情感。
(生齐读)
生:我觉得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有一点后悔和愧疚的。
师:文章里面你还读出作者对母亲的其他的情感吗?
生:第6段有句话,“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我觉得如果说前面的描述是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突然离世的遗憾,我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成年孩子对母亲一生艰难生活的怜惜和心疼的情感。
师:这一处分析得非常好,我们的确发现作者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作者成长的一个过程。除了情感,作者在行为上也是有变化的,你发现了吗?
生:可以看第一自然段的第6行,开始是拒绝,无论母亲说了多少次去北海公园去看花,“我”就是拒绝。但是我们看到第21页第1行,他就说了:“好吧,就明天。”作者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他接受了,想去北海看花了。如果说拒绝看花是绝望,是封闭自己,后来他愿意去看花就意味着他愿意走出去,重新热爱生活。
师:不仅愿意走出去,到最后他愿意把外界美好的事物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点缀,所以我们发现他最终走出来了。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生命的蜕变,完成了他的新生。他的人生曾经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而最后他如英雄般地站立。一个人在这种灰暗的生活际遇当中,最后能够走出阴影,绽放生命最美丽的花朵,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
师:我们来看看史铁生后来的经历(教师出示补充资料),请你为史铁生的经历再补写一句,在“儿子和女儿相依为命”之后,补写史铁生的人生经历。
生:我认为应该写儿子走出阴暗,获得光辉的人生。
生:儿子后来走出了阴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师:我写的是“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和妹妹真正地践行了母亲的话-好好活-不仅活着、活得漂亮,还活出了人生的价值。不过他59岁时就英年早逝了。(教师展示资料: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将身体唯一完好无损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了。史铁生说,希望器官的新的主人能够帮我继续看看美好的世界。4天后史铁生的肝脏成功地移植给了一个天津的肝病患者。)你能不能再总结一句话,让我们去完成史铁生整个的生命经历。
生:捐献器官、延续生命。
生:延续美好。或者说让别人“好好活着”。
师:尊严地生,庄严地死。史铁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