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了解诗歌大意。
2.依据课文展开想象,深入理解环境特点、人物内心和时代特征。
3.感受诗人勇于实录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爱国与爱民难以统一的矛盾、苦闷的心情。
【教学重点】
依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大胆改编,从活动中感受那个特定的时代,理解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爱国与爱民难以统一的矛盾、苦闷的心情,以及诗人勇于实录的现实主义精神。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看过《潜伏》这部电视剧吗?它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潜伏故事。它是今年电视剧飞天奖的最大赢家,不仅获得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而且编剧兼导演姜伟还获得最佳编剧奖。但就是这样一部享有盛名的电视剧,它是根据仅一万字的小说改编的。一万字对于电视剧剧本来讲,只能拍一集电视。为此,编剧姜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将它改编为40万字的电视剧剧本。原小说作者龙一在看到剧本后,都大加赞叹:姜伟在剧本中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保留住小说的精神实质,而且独自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再创造。可见,一个优秀的编剧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也要来体验一回当编剧的感觉,我们要改编的原作品同样和战争有关,但只有12句话,120个字,它就是——《石壕吏》。
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在正式改编之前,我们先热身准备一下。请大家大声的自由朗读,将你读不准的字和还不太懂的地方圈画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配乐读课文,选择主题曲
下面进入改编第一步——选择主题曲。我给大家准备了两首曲子《琵琶语》和《二泉映月》,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配上这两首曲子来朗读课文,大家从一个编导的视角听听,选择哪个曲子作为我们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比较合适。并说说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三读课文,改编进行时
改编的前提:保留原作的精神实质;进行充分的合理想象和创作。
1.根据第一段,为四个人物(杜甫、石壕吏、老翁、老妇)设计特写动作、表情、语言。
暮投石壕村(诗人,抓住时间、地点、场景、事件)
有吏夜捉人(石壕吏,抓住时间、事件、动作、表情)
老翁逾墙走(老翁,抓住表情、动作)
老妇出门看(老妇,抓住语言、表情、动作)
2.根据第二、三段,设计画面、声响,表现老妇人的“致词”。
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设计画面。
(画面:即通过描写,将当时的情境如摄像机般拍摄下来,再现在观众眼前)
3.根据第四段,设计画面、声响,并适当补充情节。
示例:“如闻泣幽咽”——声响,儿媳哭声,老汉哭声;画面,儿媳在哭,老汉在哭。接着在声响不变的同时,画面依次推移,破败的屋舍,阴郁的树林,荒芜的田野,尸横遍野的战场,一切都笼罩在黑沉沉的夜色中。
理由:“杜甫不是确切听到哭声,而是似乎听到哭声,杜甫心忧黎民,志在天下,应该不只想到有两个人哭,应该想到不知有多少人在哭。”
学生即兴改编结束后,将学生的成果串联一下。
(在一个落叶纷纷的深秋的傍晚,杜甫敲开了位于一个残破村庄中的一家农舍的门,两个体衰力弱的老人迎接了他。刚刚安定下来,杜甫突然听闻官兵抓丁的声音,这一家的老翁立即跳墙逃走,老妇惊慌的打开门向官吏哭诉家里已经没有别的男人,她颤抖的声音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但官吏依然凶狠的向她要人,甚至粗暴的推她,最后,老妇为了保全孙儿,保全这个残破的家,而跪求官吏将自己带走,好为军队烧饭。最终老妇被官吏带走了,留下这残破不全的一家。屋外枯树上的乌鸦呱呱的叫着飞走了,画面中只留下一个空巢和一轮天上的冷月。第二天,杜甫起身告别时只有哭红了双眼,伛偻着腰的老翁为他送别。杜甫踏上了前行的路,耳边是呼呼的寒风声,和枯叶的沙沙声,还伴随着时断时续的哭声……)
想象作者表情,理解作者内心
我们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但大家似乎遗漏了一个人——杜甫。在整个过程中,杜甫都在一边旁听,大家想象一下,他在听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中,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会有什么样的感叹或话语?
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作为编剧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杜甫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忠君爱民”,当“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的君的利益,和“满目疮痍、世上疾苦”的民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忠君爱国的杜甫内心充满了——矛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但他有没有一直沉默下去?他用手中的笔实录了当时发生的一切,用一时的沉默,换来了对万世千代的警醒——再也不要有战争了。所以,在这个看似违背他“诗圣”称呼的举动背后,却饱含着他那颗最赤诚、最真实的内心,而这也是杜甫最伟大的地方,因为有时,真实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四读课文,讲述演绎
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回过头去,大家觉得哪一首曲子作为我们的主题曲更合适?
最后,让我们配上这个曲子,带着一颗更理解诗人的心,再来朗读课文,试着在脑中如放电视般把我们改编的内容想象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