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共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共三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1: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3.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生字学习




chán
què
道德
德育
喜鹊
鹊桥
蝉鸣
蝉联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走进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创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因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而漫游吴越。临近黄昏,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看到行人各自归家,而漂泊他乡的诗人不免又增添了新的愁绪,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古诗
宿
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读诗题
宿



留宿
地点
时间:夜晚
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品读诗文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①泊:停船靠岸。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③日暮:黄昏时分。
④客: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品读诗文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①旷:空阔。
江边夜景
本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景
近景
对比
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孤寂忧愁、思念家乡的心情。
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
诗眼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资料链接: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主旨归纳
《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及对故乡的思念。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远景
近景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请欣赏诗人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初读古诗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读诗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品读诗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峰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①翻墨: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③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本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云、雨的特征,又写出了天气骤变时的紧张气氛。
比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品读诗文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诗意: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往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贴着地面吹来的风
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以及风的巨大威力
比喻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有人说,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画,给四幅画取一个名字。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动态美
静态美
主旨归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 、 、 、 等景物,
表现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之情和对自然变化的赞叹。
黑云
白雨
狂风
湖水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走进作者
走进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在词坛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词题材广阔,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黄沙岭位于江西上饶境内黄沙岭乡,属丘陵山区,山多田少。农业主产水稻、红薯,盛产薯粉、茶叶。辛弃疾在黄沙岭有读书堂。他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其间。写下《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著名词作。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初读古诗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读诗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品读诗文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别枝】横斜的树枝。
【惊鹊】受惊而飞离树枝的喜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词人通过这些事物,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光华,惊飞了枝头的喜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美好。从“稻香”“蛙声一片”这带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联想到丰收的年景,也表现了词人对丰年的喜悦。
明月
别枝
惊鹊
蛙声
鸣蝉
看到
听到
闻到
说丰年
蛙声一片
品读诗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两三点”这几个数量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细雨。这些都与前面描写的清幽的夜色、恬静的气氛相吻合。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孤苦、凄清。
喜悦、欢快。
主旨归纳
这首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的是夏夜的景象,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乡村盛夏月夜图,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的是天外疏星,山前雨点,路转溪桥,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抒发了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拓展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