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案(含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6 13: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理解识记、合作探究、习题演练等方式完成学习。
3、认识大战的危害,为和平事业而努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难点: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认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预习新知】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世界形势动荡。
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 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英德矛盾 德国把 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法国与德国因 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 ,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两大集团形成。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 ”,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它们竞相 ,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 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 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 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 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进程
(1)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双方以150 多万兵力在 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 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企图灭亡中国。
(3)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 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4)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 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5)1916年,英德在 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 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7)1918 年11月11 日,大战以 的失败而结束。
思考2: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提示2: (1)经济利益: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6)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   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    》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 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     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   等国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   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    ”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性质:国联是第一个由   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     。
(3)评价:
①国联“    ”的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②   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   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   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   的运动日益高涨。
【巩固训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列项中对这一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消除了新的国际冲突的祸根
B.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C.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为基础
2.1917年1月,德国外长致电墨西哥总统,希望两国结盟.德国将助其收复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 )
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 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
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 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3.战争爆发之初,欧洲各国的一般市民都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甚至作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的爱尔兰,也暂时放下了对自治事业的争取,而普遍怀有与英国本土那样的战争热情,男人们蜂拥而至征兵所,唯恐战争在他们参军前就结束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爱尔兰民族意识的淡漠 B.非理性因素影响战争走向
C.英国殖民统治日趋强化 D.正义战争获得了广泛支持
4.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劳合·乔治意在强调一战后( )
A.西方世界遭遇政治危机 B.无产阶级革命不断胜利
C.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 D.传统国际格局受到冲击
5.巴黎和会上,面对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领地时,法国提出的计划遭到英国强烈反对,即便法国做出部分让步,英国仍不同意。法国总理说,这样留给英国的选择“只有枪和剑了”。英法两国的争执体现出( )
A.国际格局的重构 B.围绕世界霸权的争夺
C.强权政治的特征 D.两国综合实力的均衡
6.1914年—1918年,英国汽车女驾驶员从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佣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这反映了( )
A.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B.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7.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8.赖因哈德 西德尔认为:“随着一战后幸存的丈夫的回归,一场围绕家庭地位的斗争将不可避免。”在这场家庭内的争夺中,英国妇女们再也不会回到战前“家庭天使”时代中去了。据此可知一战( )
A.促使男女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B.冲击了英国的社会关系
C.推动妇女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D.导致女权运动席卷欧洲
9.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以工代兵”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
A.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矛盾,但没有消除新的国际冲突的祸根,A项不符合史实,A项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新秩序,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为基础,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1月(世界)。据材料“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英国破译的电报引起美国民众的反对德国的情绪,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改变,A项正确;材料显示德国希望德墨结盟,无法得出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战败,排除C项;“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市民都以狂热欢迎其到来积极参军参战,这种非理性情绪助推了战争规模的扩大,影响了战争走向,故选B项;爱尔兰对争取自治事业态度的变化,不代表其民族意识淡漠,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两国在巴黎和会上就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领地产生激烈争执,这反映了两国围绕世界霸权的争夺。英法作为当时的强国,都希望通过对中东领地的控制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B项正确;国际格局的重构是一个大的背景,而英法的争执更直接地体现了对具体地区霸权的争夺,排除A项;强权政治是指一种以强权关系维持国际秩序的资产阶级国际政治,材料中英法的争执主要还是争夺霸权,排除C项;当时英国的综合实力强于法国,并非两国综合实力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初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从1914年到1918年,英国女性汽车驾驶员和女工人数剧增,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造成男性劳动力伤亡,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为新的劳动力,C项正确;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是因为战争造成劳动力短缺,与工人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战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女性广泛参与战争,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B项;重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国女性驾驶员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从“大陆均势”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的政策,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英国意识到,如果一味采取有限援助法国的政策,战争颓势不会得到缓解,协约国不可能取得对德国战争的胜利,而英国也无法达到维护“大陆均势”的目的。英国态度的转变是为了保持战后欧洲大陆的均势,B项正确。英国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维持“大陆均势”,不是为了尽快恢复欧洲和平,A项排除;一战期间,英、法、俄等国组成协约国,当时英、俄也都在对德作战,C项排除;英国的政策是“大陆均势”,以确立自己在欧洲的优势地位,并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参加过一战的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参加一战的华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参加一战的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