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5: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主要事件及蕴含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
2、分析文章“以言见人”的特点,分析语言的特色。
3、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篇人物通讯“以言见人”的特点。
难点: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u情景导入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写给谁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u环节一:知人论世,初识文体
1.了解作者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著名新闻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穆青到山西省临汾市参加八路军。1939 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冯健(1925- ) ,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毕业。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瞼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著有《冯健通讯选》。
周原(1928- 2011), 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4 年,周原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 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2.题目解说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通讯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佳作,被誉为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的17年中,“写先进人物的压卷之作”。
3.了解写作背景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迎来了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一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大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65年春,穆青考察调研期间途经河南,当听到焦裕禄的事迹时,顿感主题重大。当即拍板决定,把焦裕禄的事迹作为重大报道推出。之后,穆青、冯健、周原深入兰考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采访了解情况,掌握了焦裕禄大量的感人事迹。通讯写成后,数易其稿,最后由穆青审定并请示中央领导后由新华社播发。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介绍了焦裕禄如何对待群众、对待贫困、对待严苛的自然条件,“忘我”“完全”“彻底”为兰考人民服务的事迹。通讯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3.了解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具有新闻性、评论性和形象性的特点。通讯从报道内容和写法划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主题通讯等。人物通讯,一是记写人物一生的成长过程和优秀事迹,反映时代的思想光辉;一是叙写人物的片断生活和先进思想,闪耀人物的心灵火花。事件通讯,以记事为主,常有一个中心事件,人物围绕中心事件展开,虽写到人物,但并不以他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概貌通讯,写出所见所闻,有强烈的现场感。主题通讯,选取若干具体生动的真实事件(它们可以突破部门、行业、单位的界限),用来阐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
文学常识
1.人物通讯: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
2.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较浓的议论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u环节二:朗读课文,梳理思路
1.明确字音
井陉(xíng) 殒命(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 幡然(fān) 无辜(gū)
2.解释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3.思考讨论
【思考1】整体感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长篇人物通讯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各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思想,课文选取了原文中2、4、6、7、8五个部分。节选部分内容生动还原了时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干部和群众团结抵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艰苦过程,将焦裕禄亲民爱民、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先进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塑造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这一典型形象。
【思考2】划分层次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写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写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他办事果断,舍身忘我。在工作中,焦裕禄感受到群众的伟大力量。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五部分(第37-62段):写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4.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u环节三: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思考1】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却能从平淡中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丰满、细腻,这离不开白描化的语言描写。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他成为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④有力的侧面烘托。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第一节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思考2】小标题的作用
利用小标题组合的方式,选取焦裕禄书记到达兰考的典型事迹,各节之间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安排,请简要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整体塑造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县委书记的形象。既能突出主题,又简洁形象。
【思考3】新闻通讯在写作手法上常常将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请说说这一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参考提示: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他说:“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就是穆青“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一大力作。比如通讯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灾区面貌,并用抒情的笔触表达对主人公焦裕禄的深情。全文最后部分又用议论的方式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撼动人心。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富有波澜性和感染力。
【思考4】作者是如何在客观真实的报道中渗透自己的立场和意图的?
参考提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报道焦裕禄的事迹时,穆青一行为了确定报道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准确,前后共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兰考县扎营采风,聆听当地干部和百姓对焦裕禄的回忆,在获得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后又七易其稿,才最终通过广播和报纸传播开来。而此文的问世与当时的形势也密不可分:1966年1月,在记者写这篇通讯的时候,正是全国学习和树立毛泽东思想的时期,所以通讯中把焦裕禄所做的事情和毛泽东著作、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的例证极其常见。由此可见,报道中作者强调焦裕禄的思想境界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性关联是其写作的立场。
【思考5】请你谈谈榜样身上独具时代特征的人格魅力。
分析:在概括精神内涵的时候容易混淆某些内涵:如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强调的是有勇气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调的是奋斗不止,不放弃;所以在选取事件时要精准细致地分析其中蕴含着的焦裕禄的丰富的精神内涵,避免大而化之,避免套用词语,而导致机械式阅读得出的武断结论。
参考提示:
任何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无不同特定的时代生活相联系。在焦裕禄身上我们见证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个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榜样。
①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
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探寻治理“三害”的方法,在顶风冒雪的访贫问苦中,他常对乡亲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你们的儿子。”这看似简单的话,充分反映了焦裕禄“心里装着 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焦裕禄任职后,没有被已有的困难吓倒,而是实地考察去为人民寻找出路,焦裕禄表示:“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③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大风中实地考察,根据风向找到84个风口以建设防风墙;面对严重涝情以实地绘制的地图为准挖出排水渠,使得30多万亩庄稼在暴雨中幸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④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
他没有半点畏惧,反而讲“兰考是重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 。
⑤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过半点为官的名利,在工作生活中从来不搞特殊,在家庭困难、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坚决拒绝接受额外的救济,争取把每一斤粮食、每一分钱都用在其他基层干部和老百姓身上。
【思考6】新闻通讯是用文学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因此常能触动读者的心,从文中摘录一处触动你的文句,并谈谈感受。
摘录: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感受:这段话中,治理兰考“三害”的胜利前进与焦裕禄日益严重的肝病、焦裕禄对自己病情的忽视与对兰考工作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作又将焦裕禄忍痛的细节通过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来,一个为百姓谋幸福的县领导形象跃然纸上,简明、生动,极富感染力。
【思考7】文章中有几处这样的叙述——“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等等,以上例子都是焦裕禄的内心活动,是外人无从感知的,你如何理解作者在报道写作时这种的处理?
参考答案:记者在描绘一个不是由自己亲眼目击的场景时,没有交代明确的消息来源,却把这个场景或者人物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如同记者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一样,这是基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性格、形象逻辑展开的一种想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记者的“现场化”策略,“现场化”策略实际上是一种“伪现场”,是合理想象的结果。当然,如果人物已经去世,就让熟悉他的人采用回忆的方式来帮助人物说明当时的内心和感受,这种交代新闻来源的方式或许是新闻写作中真实展示人物思想感受较为科学的手法。
u环节四:分析形象和写作手法
【思考1】分析形象
任务一:以时间为轴线,概括焦裕禄的事迹
1、时间轴线
1962年冬天,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第二天就下乡了。焦裕禄带领党员干部进行“三害”调查研究,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1963年冬天,焦裕禄风雪天给困难群众送粮款。焦裕禄强忍病痛坚持工作。
1964年,焦裕禄至死不忘兰考治沙工作。
1965年,焦裕禄死后被干部群众怀念,焦裕禄精神得到继承发扬。
2、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从多个侧面表现了焦裕禄多方面的精神品质请你寻找各章节的主旋律。即,事虽不同,品质多重,但却提到了相同的内容。
示例1:都提到了毛主席有关内容。
示例2:都提到了焦裕禄的病情。
示例3:都围绕焦裕禄的工作(帮助兰考人民战胜困难)展开。
3、各章节分别表现了焦裕禄什么样的品质?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精神)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心系群众,忘我工作)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热爱群众,无私奉献)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任务二:细读文体,进一步体会焦裕禄的品质。
1、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表面上是写焦裕禄的“遗产”,实际上是通过两本书反映焦裕禄可贵的品质。正是在《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的指引下,焦裕禄不顾自身,无私奉献。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同志的所作所为,很好的诠释了毛泽东思想,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修养。
2、“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焦裕禄精神滋养过的兰考抵御了水、风、盐碱灾害,基本实现经济自给。
3、文章小标题“唯独没有他自己”,结合文章内容,用“有”“无”排比句诠释“榜样”。

任务三:概括人物通讯的特点
综合全文看,作者在表现焦裕禄品质的过程中,在表达上有何特色并谈谈其表达效果。
1、以记叙为主。夹杂描写、抒情和议论。
2、描写生动细致,富有画面感,感人至深。
3、议论直接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品质,及其意义、影响等。
4、抒情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焦裕禄品质的赞美,引发读者的共鸣。
任务四:概括焦裕禄精神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时代为什么需要焦裕禄精神?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这个时候,越需要共产党员站出来,需要他们带领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国家需要)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严重自然灾害需要焦裕禄这样的县委书记带领人民克服。(兰考需要)
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有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相信“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人民需要)
【思考2】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1)形散神聚。
①“形散”。从叙事结构来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时间、空间叙事交错结合。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线性呈现了焦裕禄被派到兰考县上任、工作、病重、逝世到兰考人民祭奠他的全过程;空间布局则从兰考县城到地委、公社等,再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还原了焦裕禄工作、生活、治病的位置场景。
②“神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篇共分为六个部分,虽然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串着“塑造焦裕禄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使文章的“神”紧紧凝聚。
(2)表现手法多样。
该文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对比、白描和细节描写,并配以适当的叙述、议论和抒情。例如,文中描述焦裕禄工作时肝病疼痛的情景:“......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在这段话中,治理兰考“三害”的胜利前进与焦裕禄日益严重的肝病、焦裕禄对自已病情的忽视与对兰考工作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的细节通过白描手法描绘出来,简明而生动,朴实而形象;同时,末句在叙述的基础上,融入了抒情,焦裕禄舍身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3)真情实意。
穆青等人在写作时,笔尖稿纸、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阶级感情,文中多处描写了真实感人的场景,如:“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我是您的儿子”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动人的情感表达,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今天读起来,仍直抵人心,发人深省。
拓展延伸
重温焦裕禄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任务一:讲好焦裕禄故事
在“讲好焦裕禄故事”的准备工作中,宣传小组首先需要梳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此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按照表格梳理出课文引子部分和六个小标题下焦裕禄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事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焦裕禄的人物品质。其中,第三个小标题“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以及第四个小标题“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中的典型事例如焦裕禄肝痛难忍仍然听取汇报,躺在病床上预见兰考新未来,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这一个个具体而典型的材料,无不体现出焦裕禄勇敢乐观、无私奉献、坚韧顽强、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而这一幕幕的场面更是深深打动了学生。
任务二:弘扬焦裕禄精神
重温焦裕禄事迹过程中,宣传小组产生了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认为焦裕禄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以致最终耽误病情以身殉职的做法,是一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力弘扬;有的同学认为这种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做法不值得效仿。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联系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这项任务基于任务一,承接任务一刚刚梳理出的人物事迹与品质。尤其是文本中焦裕禄身染重病,疼痛时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至医院,最终因肝癌病逝的相关文字,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崇高的体验与精神浸润,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效仿”。这样,能让学生在梳理人物事迹、概括人物品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焦裕禄精神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当下去思索如何创造最大价值。
任务三:谱写时代华章
讨论结束后,宣传小组要围绕焦裕禄精神中的“求实”“无私”“奋斗”精神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作为专栏进行宣传。请你选取焦裕禄的典型事迹,围绕其中一个话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项任务是对任务一、二的深化,以让学生在学习革命传统作品后能更深刻地体会焦裕禄精神、实践焦裕禄精神,将焦裕禄人物素材转化为笔下的华章,形成典型的议论文片段。同学们通过写作、交流、修改、展示,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朗读习近平于1990年写就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及课后拓展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以及《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社论文章,写一篇读后感,200字左右。
补充资料
资料 | “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
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 “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材料的真实感人。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
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是这8个小主题无不是贯穿“榜样”的大主题来展开的。
作为全文的引子,一开头,作者就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兰考“灾害景象”图。这样的困难和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样的困难,焦裕禄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
“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焦裕禄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些都已渐现一个务实、坚定、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新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这也为下文展开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写焦裕禄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灾害源头做好灾害根源调查,深入群众寻求、研究治“三害”对策,并总结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是“兰考的新道路!”。这样作者已经将能够把全县干群凝集到一起战胜“三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以事立人;这是一个坚强的“班长”,是一个信得过的领路人;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从第四个标题开始,作者从焦裕禄作为一个党员领导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和风细雨和对犯错误的下级极力挽救、帮助,对群众关爱有加的事迹叙述开去。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无不凸显焦裕禄同志的真性情,其形象也饱满可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不仅如此,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以焦裕禄的活动来展开,通过他的工作、言行以及其部下的工作、言行等等来表现其领导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当然这些主题只有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多种手法,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感好而不僵硬、没有说教感。文章最后三个标题“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把生前对同志的爱护、对工作的认真、尽责,并且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了人民,忘记自己的焦裕禄,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在全篇行文中,“榜样”是主线。但每一部分还有各自的中心,只是每一个小中心都是主题的一个方面和表现。
二、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比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爆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查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文中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了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最后一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撼人心魄。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波澜和感染力。
三、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春季,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等。空间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包括阳、韩村、秦寨、赵朵楼、双杨树等等公社和所走到的兰考的120多个大队,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对有分歧的同事、犯错误的下级和家人的相处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和表现。这些也是散文和人物通讯可以共同采用的表达方式。
该文另外一个特色是,全文的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完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选自《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