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6 15: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都城镐京
(三)西周的统治
(1)分封制
分封对象:
亲戚(鲁、晋、燕……)
先代贵族(宋……)
功臣(齐……)
1.建立:
2.政治制度:
(2)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③两者相互补充(政权与族权结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
族权
结合
政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入镐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
战国
东 周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本课时间轴
【任务一】 对比两张地图,思考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p9、p10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列国纷争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背景:
2.概况: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3.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战国七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2.增加长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
【任务一】 对比两张地图,思考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p9、p10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华夷之辨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北狄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含义? 影响?
中原先进
往来联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影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民族进一步交融,为统一奠基。
同源共祖
1.春秋时期,统治者有时把庶人中有贤德、有才能,或统治者需要的人才选拔出来,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一现象
A.表明官僚制度已形成 B.维护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C.导致“百家争鸣”出现 D.适应了春秋争霸的时局
D
2.“华夷之辨”最初指的是对中原及其四周文化区系的空间划分,具有一定的种族色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概念。“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急速消亡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的过渡
C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都江堰
铁犁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水利助农业;工商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任务二】根据下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新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唯物史观:
(一)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二)诸侯变法运动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时间:
3.目的:
直接:富国强兵
根本: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背景:
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结果:
战国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生产单位
经济制度
西周概况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什伍连坐,相互告发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
商鞅变法的措施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变法后的制度创新
政治制度
富国;强兵;集权
5.商鞅变法(前356年)
【任务三】对比西周,根据教材梳理商鞅变法“变”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效果?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积极性: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4.商鞅在变法期间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措施旨在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A
3.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D
三、百家争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著名命题——“轴心时代”。他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中西方早期文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添加标题
小组讨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背景:
三、百家争鸣
③政治:各国统治者招揽人才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阶级: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1)春秋先声——孔子和老子
“仁”;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有教无类”,整理文献
孔子
老子
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辩证法:指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代表:
儒家
道家
(2)战国争鸣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逍遥自由
变法革新;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五行相生相胜
(2021·浙江学考)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B
1.逍遥,无为也。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9.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1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探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各国统治者最欢迎的却是法家思想。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
儒家主张的仁治和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都是从以民为本,从社会下层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群众基础广泛,影响最大;而法家主张的法治集权、富国强兵则是以君为本,从国家和君主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基础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故最受统治者欢迎。
6.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满足”秦国富国强兵需求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争鸣
论战辩驳
代表不同阶级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吸收借鉴
百家合流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3.影响:
传统文化精华
福祸相依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浩然之气
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和而不同
社 会 大 变 革 政治领域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度解体,推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经济领域 铁器牛耕,小农经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思想领域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
文化领域 《诗经》——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离骚》——楚辞,浪漫主义文学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课堂小结
整合——阐述政治之变、经济之变、思想之变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济之变
(经济基础)
政治之变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之变
思想上层建筑
引发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国纷纷实施变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百家争鸣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思想)上层建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