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浮力 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表格式)沪科版(2024) 八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 浮力 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表格式)沪科版(2024) 八年级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06 17: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浮力有什么特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通过试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条件有关;
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准备:
水槽、木块、弹簧秤(带绳子),钩码、橡皮泥
教学过程: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器材 注意要点
一 媒体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2、出示课题:物体的沉浮 观察回答
二 游戏:感受浮力说一说:手有什么感觉?浮力的方向是朝哪里的? 听清规则分组试验交流 水槽木板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
三 将木块、钩码等放入水中说一说:为什么钩码会沉入水中?是不是没有受到浮力 想一想: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小组试验交流 试验观察讨论交流 水槽木块、钩码、石块等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四 提供一个实心的圆形橡皮泥,你们小组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小组预测一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运用老师所提供的用品设计试验交流展示 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小组试验 水槽、橡皮泥 通过试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条件有关
五 小结
附板书:
物体的浮与沉
什么是浮力
下沉的物体收到水的浮力吗
影响物体沉浮的条件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以设置问题出发,设置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和试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在观察、猜想、验证、实验的学习活动中,验证什么是浮力,沉入水下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等问题,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试验,在活动中动脑、动手,通过问题的解决,锻炼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活动的愿望在一定的情境中会更强烈地产生,而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观察有关的情境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兴奋度,从而让学生更独立、更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或活动方式;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本堂课上,我在各个探究活动前都设置了相应的情境:有实验型的:用手把木板压入水中,说说什么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什么是水的浮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也有探索问题型的: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有的同学觉得没有,在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带着问题进行试验和观察、总结;这些情境的设置都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带着猜想去实验
可能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探索的意味较少,为了追求成功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很多时候只是在重复和模仿老师的要求的实验过程而已,也许,这样的自然课是“安全”的:不会有无效生成,不会失败,课堂效率高;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了,学习兴趣消退了,特别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变暗了;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带着带着问题去观察,带着猜想去试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率,我也将实验环节分为教师提要求—学生小组实验—反馈等环节,将最难的部分在要求中讲清楚,将较为容易理解的部分交给学生操作,在保证学生有独立探究空间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快乐的探究,体会自然课的乐趣。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里“乐” 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在这堂课上,我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如:你想不想摸一摸浮力?你能不能证明沉下去的物体受到浮力?你有办法让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吗?或有趣,或挑战,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好胜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讨论,甚至有争吵,但是,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
(四)培养规则意识,养成学科好习惯
在本堂课上,我尝试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问题,求解,总结”的学习习惯;“问题”是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有价值科学问题,“求解”是让学生能根据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或研究, “总结”则是指导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用科学、简练的语言整合归纳,并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培养学生学科语言能力。
另外在科学课上,存在大量的科学实验,良好的学科习惯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本堂课,我重点培养学生实验习惯,分为实验准备、实验探究及器材整理三个阶段,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