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6: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能用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难点)
3.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的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难点)
新课导入
有位诗人说:“ 每当写到母亲, 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多么深沉的一份爱啊!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是啊!母亲给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也是写母亲的。相信通过预习,大家对史铁生有一定的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双腿瘫痪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 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地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背景资料
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完后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3. 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瘫痪( ) 侍弄( )
整宿( ) 憔悴( )
仿膳( ) 豌豆( )
诀别( ) 烂漫( )
翻来覆去( ) 絮絮叨叨( )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màn
wān
jué

xù dāo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 sù )( 住宿 )
( xiú )( 一宿 )
( xiù )( 星宿 )
多音字
形近字
(焕)然一新
(涣)散
瘫(痪)
交(换)
(huàn)
宿
字词积累
侍弄:精心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瘫痪:形容因某些原因使脚不能走路
暴怒无常:时不时就生气。
探究新知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哥送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探究新知
3.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 “我” 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探究新知
再读课文思考:我从一个全能男神,变成一个“废人”,被困在轮椅上,我心里在想什么?
愤怒、不甘、抑郁、苦闷,还有那样一种对待美好事物的攻击和毁灭,是一种恨!凭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心中都是愤恨!实则是自己极端的自我攻击和毁灭。
探究新知
1.带着深沉忧伤的基调和语气的变化,再读第一段。
2.分角色朗读。
3.如何用不同的语气区分母亲和“我”的话?
读“我”要读出烦躁、绝望。
读母亲“咱娘俩……”要读出心疼和无助。
探究新知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暴怒无常
探究新知
“我可活什么劲儿?”如何理解?
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生存空间就只有一个家、一个轮椅,任何外源刺激的出现都会让这个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种无法掌控感会放大,自卑、压抑、痛苦,在看到自由富有生机的美好事物时,都会产生愤恨,都会变成无穷的绝望。
探究新知
“我”为什么会如此抗拒?来看补充材料——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清华附中。他是千里挑一的顶尖学生。他不但作文写得好,还会朗诵,他喜欢物理,懂无线电。他还是个运动健将,身材健硕,风华正茂、才华出众的他,当年是全校女生崇拜的男神。乒乓球、排球、篮球样样精通,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8岁那年,去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插队。20岁,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雨停了,史铁生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21岁,他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从清华附中的全能男神变成被上帝按住的“废人”。
探究新知
在21岁灿烂的年纪里,只能与轮椅作伴。原本梦想着驰骋运动赛场的他一生都无法再与体育相遇。
在“最狂妄的年龄”,却被限制在轮椅上,他不仅仅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行动的自由,更是遭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和压力。
或许换作是我们,也可能会像他一样。其实他的自我毁灭方式远远不止这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主要事件,同时借助资料补充,了解到作者的不幸遭遇。相信同学们在心里都会有很多感触,请在课下继续朗读课文,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布置作业
搜集作者史铁生的其他文章,感受他在重病期间
的坚韧精神。
第二课时
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容易让人产生怀
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的时候。今天,我
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上节课对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大致了解,谁
能用简洁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一下上节课的收获?
研读文本
听课文朗读,温馨提示:一边听,一边划出课文第3-6段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感受文中无处不在的母爱。
用“从 中,我读出了母亲 。”的句式说话。
研读文本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母爱是理解、是宽容。
研读文本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语言描写,反复
母爱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研读文本
③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研读文本
④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从红体字的描述中你读懂了什么?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研读文本
⑤“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母爱是对孩子痛苦的感同身受。
研读文本
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研读文本
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隐瞒病情,强忍病痛,全身心地照顾不幸的儿子,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用心良苦地让儿子树立生活的自信,临终前都还不忘自己的儿女,这份母爱是那样的
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和感人至深。
细读品味 感悟母爱
研读文本
再次深情朗读课文,文章除了对母亲的怀念,我们还能读出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
作者双腿瘫痪后,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病已经严重到了那步田地。“一直”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悔恨与愧疚。
深度朗读 感受儿之悔
研读文本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研读文本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了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研读文本
这份伟大的母爱伴随着母亲的离去而警醒,在悔恨、内疚、悲痛、怀念中,儿子体会到了那份深沉的母爱。
尽管曾经的那个秋天无法面对自己、无法接受自己。
研读文本
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在妹妹的帮助下,去北海看到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此时作者的情绪是怎样的?结合下面的材料,说一说此时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感悟秋天 体会生命的意义
研读文本
材料一: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选自《合欢树》
材料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选自《我与地坛》
材料三:“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选自《病隙碎笔》
研读文本
无论是北海盛开的菊花,还是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植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绽放着生命的美好,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细心地呵护与伟大的爱。正是母亲不断地鼓励让双腿瘫痪的“我”从绝望走向振作,走向积极乐观。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站”起来,完成了对生命困境的突围,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研读文本
2. 其实史铁生身体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为什么这一刻,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只有自己,他的痛苦,就是生命的全部;如果他的世界装着无数的人,他的痛苦就只占无数分之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让我们带着这份乐观、勇敢、昂扬和希望,再来齐读第七段。
研读文本
3.同学们,文章主要抒发的作者的怀念之情,秋天是全文的线索,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提到看菊花,有何用意?
1.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4.母亲爱花,“我” 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 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研读文本
4.现在你能回答出作者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文题吗?
秋天是写作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时期。
文章中所有的景物,描写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秋天暗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即将进入凛冽寒冬的心理状态。
秋天又表明了作者走出低谷,是乐观生活、迎来丰收的象征。
研读文本
5.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
结尾重复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有何深意?
通过绚丽多彩的菊花展现秋天美丽的一面,也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对母亲的歌颂与赞美。
体现出“我”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研读文本
6.阅读这篇经典后,你认为,走过生命的秋天之后,当你在生活中战胜厄运时,应该感谢哪类人?
感谢像母亲一样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爱、支持与鼓励;感谢我们自己,因为没有人能替我们奋斗;感谢像史铁生一样的作者与人物,因为他们让我们知道,人生可以这样选择。
课堂小结
本文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许曾经的那个秋天,作者始终不敢面对,但是在母亲的体贴入微以及深沉无私的爱的感染下,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感悟了生命的真谛。
布置作业
根据提示的内容二选一,字数不少于300。
1.又是一年秋天,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
些什么?
2.回忆生活中亲人对你关爱的场景,选取一个你最感动的画面,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