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望海潮》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6:5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老师:课前的时候,问大家这首词在初读之下你有哪句话不理解。大家给了我很多页子,我统计之后,按比例选的最多的是这句话——(PPT出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那么请问同学们,这句话你是哪个词不理解呢?
老师:我们来梳理一下。异日的意思是?
学生:别的日子。
老师:别日,他日对吧。
老师:图将呢?
学生:把它用图画出来
老师:把它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将,是动词之后的一个助词,没有实意。
老师:好景?
学生:美丽的景色。
老师,对,就是字面意,美丽的景色。
老师:归去?
学生:回到
老师:归到哪里?
学生:归到朝廷。
老师:夸?
学生:夸赞。
老师:夸耀、夸耀。
老师:那我们梳理下这句话: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就是——一起说!
师生一起:他日用图画将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夸耀于同僚。
老师: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我们要真正的读懂这首诗就需要深入地探究一下。比如这句话中的“夸”字(板书),夸的是什么?
老师:从句子中找,看语境,夸的是什么?
学生:好景。
老师:“好景”,那么好景在词中有哪些表现呢?哪些是“好景”?
学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老师:这属于什么?
学生:自然风景。
老师:对,自然景观,那还有没有别的方面?
老师:你来说一下。
学生:嬉嬉钓叟莲娃。
老师:这是什么?
学生:其乐融融。
老师:谁其乐融融?
学生:百姓。
老师:对,百姓其乐融融。这句话写的是百姓生活。(板书)
老师:还有吗?其他方面的?
学生: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老师:这属于什么?
学生:写集市上面,人们生活富裕的景象。
老师:都市非常繁华,百姓生活富足。(板书)
老师:还有没有?
老师:这首词的开头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说地域好。
老师:地理位置好,而且呢,“自古繁华”是什么意思?
学生:这是吴郡和会稽还有浙江三吴,就是江浙一带,这个地方很早就是这样繁华的。
老师:从古繁华至今了,这是地理位置,地理优势。(板书)
老师:那这些好景写的是哪个城市的?
学生:杭州。
教师:对,浙江杭州(板书)
另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子是?”统计结果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选了这句。这倒出乎意料,我准备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党老师当机立断,指导道:既然学生选了这句,说明学生是读懂了,知道它哪里好、怎么好,我们就从这句诗切入。我把这句诗放在课件上,作为鉴赏语言的切入点。从课堂效果来看,党老师的决定多么正确和高明!当我问道:“既然我们班这么多同学都觉得这句好,它到底好在哪里呢?”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同学们就举起了手,发言精彩,我顺着同学们的回答,点拨、明确、深入,将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归束到了“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上,水到渠成。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杭州美景如画呀,这首词中写到了非常多的美景,昨天问大家你认为最好的是一句?我们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PPT出示: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老师:大家读一下。
学生齐读。
老师:我们班这么多同学认为它好,那它好在哪里?想好的同学举手示意。
学生:因为它把静的景色用一种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体现出来活力。
老师:活力,哪个词?
学生:“绕”“卷”和,“绕”是比较柔和,“卷”比较有力量感。
老师:这两个词刚柔相济,给我们带来了画面的震撼。这位同学抓住了这句诗中的一个字来进行推敲。
老师:还有吗?其他同学?你觉得它哪里好?
学生:我觉得那个“怒涛卷霜雪”是有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浪涛汹涌起来,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波浪汹涌的样子。
老师:钱塘江波浪汹涌,江水涌起,拍出来的浪花像白色霜雪一样。很有气势,很有力度。非常好,这位同学抓住了霜雪这个词来进行解读。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云树绕堤沙”,“云”用得非常好。
老师:为什么?
学生:它不仅写出了树木很多,而且“云”字会让这个树就像是有云的那种梦幻的感觉。也不是梦幻,就是如烟如画,给人一种非常柔和,置身仙境的感觉。
老师:在“树”上加一个“云”字,我们的感觉是古树参天,如云蔽日,非常柔美。你的解读很棒!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天堑无涯”写得很好,因为“天堑”它的意思指的是广阔无边的天然沟壑,这里借指钱塘江。然后“无涯”是没有边界的意思,这里就写出了钱塘江广阔无边的样子。给人一种很豪迈的感觉。
老师:特别阔大的气象,很好。还有要表达一下自己意见的吗?
老师:好,通过同学们的解读,我听出来了大家为什么觉得这句好,这句诗好就好在用词恰切,好就好在气势磅礴,好就好在同学们读懂了它是怎么夸的。
(PPT出示: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我们可以去解读意象,我们也可以去抓某一个字,我们习惯称这种手法为“炼字”。我们也可以去展开适度的合理的想象来描述,比如刚才那位同学对“云树”的解读,我觉得真的太美了。
《望海潮》这一节课上,在帮助学生总结出鉴赏诗句的方法后,接着给出另一句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鉴赏这一句,依据学生的反应给了2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陆续举手,赏析非常到位。有一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很深,他说:“我觉得这句读起来特别美,前两句对仗工整,后一句字数不一样,读起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有参差错落之美。”这位学生其实答出了词的特点,词用来演唱,《望海潮》本就是曲词配合的绝唱,又是慢词,音调应是婉转动听的,学生的鉴赏角度多么新巧!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在写景清丽的句子里面,有一句是我非常喜欢的,这句话——
(PPT出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我们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老师:咱们一起来品鉴一下这句好在哪里?比如,烟柳,是指烟和柳吗?
学生:不是。
老师:那它是什么?需要讨论吗?
学生:需要。
老师:那以小组为单位,开始。
(学生讨论)
老师:有同学讨论好了吗?小组讨论的结果呈现一下。那个组先来?来这边。
学生:像烟一样的柳树,装饰的华丽的桥梁,然后,挡光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帷幕。隐隐约约,房屋高低不齐。然后还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老师:哪里?
学生:如烟的柳树。
老师:烟柳是如烟的柳树。
学生:画是装饰的意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老师: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吗?这个“画桥”是什么意思?看课下注释的解释。
学生:是用画装饰桥。
老师:人们把画装饰在桥上,把桥装饰的富丽堂皇。其实它和前面的有一句是照应的,人们为什么有闲情逸致去装饰一座桥梁呢?
学生:自古繁华。
老师:对呀,因为它很富裕,很富庶,所以这个桥也是装饰精美的。这位同学请坐。别的同学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烟”和“画”都是来修饰“柳”和“桥”的,它是来形容柳树和桥梁都如烟如画,一种朦胧的美好的感觉。然后它这里的幕和帘给人一种朦朦胧胧不可触摸的感觉。给人一种画面感,给人美感。
老师:从 “烟”字和“画”字而来,整个景致都显得朦胧了, “参差”是说“人家”的状态,“十万”是说“人家”的数目,有一种层次感,而且也突出了这个地方的繁华。你这样一解读,我觉得参差十万人家也非常美了。请坐,别的组?
学生:我觉得“风帘翠幕”中,“翠”字就是说帷幕是翠绿色的,然后“参差十万人家”,给人一种画面感,就是有一个雕饰的很华丽的桥梁,有挡风的帘子,翠绿色的帷幕,高高低低的房屋。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可以去想象。
老师:可以去想象,很强烈的画面感。这个画面有了“人家”,充满了人情味。
老师: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觉得“烟柳画桥”这个“柳”和后面那个“翠幕”特别美。因为柳树是绿色的嘛,和后面的“翠幕”结合起来,“翠幕”也是翠绿色的,结合起来就有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
老师:柳树是绿色的,“翠幕”的“翠”也是绿色的,放在一起,绿色给人的感觉生机勃勃。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其他同学还有吗?
学生:我觉得这句读起来特别美,前两句对仗工整,后一句字数不一样,读起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有参差错落之美。
老师:这个同学的解读不得了,我们都在解读画面,他说不仅画面很美,这个词读起来也很美。参差错落之美,这也正是词的一个特点呀。请坐。
老师:来这位同学。
学生:我很喜欢这个“烟柳画桥”这一句,“烟柳画桥”就是袅袅青烟环绕于装饰华美的桥梁之上,给人一种非常美的意境感,很有朦胧的美感和意境美。
老师:朦胧美,意境美全从这个“烟”上来。
学生:对。
老师:好,请坐。别的同学还有吗?
老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大家觉得“烟柳”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同学们解读出来很多,这个“烟”字,它形容的柳树,不是盛夏之时深绿的柳树,应该是刚刚萌发嫩芽,颜色上鲜嫩润泽的柳树,用“烟”来修饰它,我们来想象一下,烟的姿态轻柔灵动,烟的感觉朦胧迷离,而烟柳看上去应该是成片成林的,一株两株难称之为烟柳。这个词因为非常美,所以很多诗词家都很喜欢它。我们学过韩愈的一首诗,里面就用了这个意象,“最是一年春好处”——
学生:绝胜烟柳满皇都。
老师:你看,它就用了烟柳这个意象,这个意象非常美。
“风帘翠幕”这一句,风吹帘动,那帘的后面有什么?有人?有事?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想象。刚才那位同学说“翠幕”之“翠”也是绿色,这个翠,是深绿色,和前面柳的浅绿色交相呼应,浓淡相宜,画面的层次感就更强了。“参差十万人家”,这个同学解读得十分到位,在音律上有参差错落之美。大家的解读真的非常好,而且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已经有意识对使用我们列出来的品读意象,推敲词句,还有发挥合理想象这些方法。
因为大家共同赏析的词句都在上片,所以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赏析下片中的任意诗句,用写的方式来进行,“将美景升华为美文”。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阕,将美景升华为美文,写下来,几句即可,两分钟时间,开始。
老师:好了,我看大家还在奋笔疾书,哪位同学已经写好了,给大家分享一下。来这位同学,读一下你写的。
学生: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如同清丽的佳人。这里的山上,有金秋时节就能看到的圆润喜人的桂子,白堤两侧的西湖中,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十里之外就可清晰闻到,香气醉人而无法飘散。
老师:我听到她想象的特别好,说像一个清丽的少女。这个想象很美很美。还有吗?这位同学。
学生: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形成清幽的景观,这里有秋季的桂子,十里之内皆是荷花。
老师:美景再现,有桂子,有荷花。好请坐,还有吗?这位同学。
学生:我就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从这一句展开了我自己的想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的美景孕育着缘分,如青烟袅袅,薄雾缭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静好,如江南水乡,吴侬软语涉江采芙蓉的娇小。多想撑一把油纸素伞,着一袭汉衣素裳,坐于花丛之中,体会江南的美好。
老师:哇,你的词汇真是不得了,很丰富。我听到了很多的引用,都无法一一复述出来了。
王国维曾经有这样一句话,(PPT出示)说词人必须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咱们刚才同学的情景再现,我看到了大家的真情真意。
这样一来,“怎么夸”这一教学环节,切中肯綮、循序渐进、方法科学、角度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完成了群体上的统一认知,又兼顾了个体的审美个性,课堂效果令人满意。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大家喜欢这首词吗?
学生:喜欢。
老师:老师也喜欢,此时、此地特别地喜欢,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是福建人,老师是河南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在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写。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习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缘。所以昨天在备课时候,我就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我填了一首给柳永的词,跟大家分享:
(PPT出示)
望海潮 怀柳永
才子卿相,风流倜傥,天生词人柳郎。漂泊天地,浮名忍弃,砥砺千古乐章。荷花盈十里,丹桂醉三秋,高歌徜徉。紫陌红尘,恣游狂荡,任苍茫。
功名半生茫茫,清酒入柔肠,愁绪满腔。岸边杨柳,残月空望,遥遥再难成双。遗贤谁边向,得丧总凄凉,何须心伤。唯有低唱浅斟,缠绵醉飞觞。
(学生热烈鼓掌)
老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平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这两次朗诵,让我赢得了最佳朗诵奖的殊荣。当日场次赛课结束后,专家点评时,特意提到了我试着创作的这首词,说我的原生创作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在语文课堂应多多提倡。这才是语文课堂本来该有的色彩。
除了课堂诵读、语言鉴赏,我认为,传承传统文化也应是语文课堂的本真本色。中国古典诗词底蕴深厚,如果一节课只讲语言品鉴的方法,总觉未尽诗词之意蕴。柳永一代词宗,开市井内容的词风之先,这篇课文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柳词,从教材编撰者的角度理解,撇开不谈柳词特点似不妥当,但脱离词的风格特点强行接入文化常识又太生硬。几经思虑,在句子赏析完成后,加入了一段对慢词的介绍,既收束了前面的句子赏析,又衔接至下一部分“谁来夸”的环节,渗透自然。
【课堂实录片段】
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在景物的描摹上不吝笔墨,非常细致,大家有没有感觉?其实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慢词吗?(学生摇头)那我们来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ppt出示)大家齐读一下,慢词,就是,一二——
学生: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另一个着力点是关于“干谒诗”的文化常识。注释明明白白地提到“为了谒见当时的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这句话也是透彻解读“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关键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读到这一点时,会恍然大悟道:原来是在奉承孙何,拍孙何的马屁啊!我觉得,有夸赞意不假,但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引申到阿谀奉承就是曲解了,何况干谒诗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且不乏名篇。于是,在这里,对于干谒诗文略加介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存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