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本课目标
重点: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难点:戊戌变法思想启蒙作用。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
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D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潍坊市中考)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认为“不变
一言,决非天运”。表明两人都主张
(A)
A.维新变法
B.以夷制夷
C.推翻帝制
D.否定孔教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3.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
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其主要依据是
(C)
A.光绪帝是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
C.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D.光绪帝被慈禧囚禁
5.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企业家,你最赞同下列
哪项法令
(A)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D.训练新式军队
4.严复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物,而且在制度。近代中
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B)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他(如下图)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
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刑场上悲愤
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就是
(C)
A.康有为
有
B.梁启超
教
C.谭嗣同
D.光绪帝
7.在戊戌变法诏令中,属于文化
%
教育的内容是
(A)
A.开办新式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D.训练新式军队
99999
课后提升
1.以下关于戊戌变法的图片及解说,有误的是
(D
時務報
A.组织学会,聚
B著书立说办报,
集改革力量
寻求变法基础
C.持续上书,争
D.与荣禄辩论,终
取皇帝支持
获顽固派认同
2.(济宁市中考)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
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
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
的史实是
(A)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马关
严复等维
新派宣传
光绪帝宣
慈禧太后
条约》
布变法
发动政变
变法
A
B(共21张PPT)
本课目标
重点: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
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③表明
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A)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B.义和团自身的腐败
C.清政府的力量强大
D.八国联军的力量强大
3.清政府曾先后用“抚”和“剿”两种办法对待义和团运动,这两种办
法的根本相同点是
(A)
A.维护清朝统治
B.欺骗人民群众
C.讨好外国势力
D.笼络地方官员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4.(山西省中考)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
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这样的暴动
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
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D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1900年时,英国某杂志登载了题为《中国就
要崩溃了》的漫画。当时英国人认为“中国
就要崩溃了”的主要依据是
(C)
A.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B.日本打败了中国的北洋舰队
C.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
D.俄国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
土
99999
课后提升
1.(镇江市中考)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
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
穿过以宣誓主权。自此,中国武装人员不得
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历史宣告结束。规定
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河南省中考)一个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
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
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
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C)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共23张PPT)
本课目标
重点: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
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此事说明
(A)
A.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B.日本想赶走驻朝清军
C.日本想发动侵朝战争,独吞朝鲜
D.发动侵朝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首开了屠杀中国平民的先河。美国纽约
《世界报》记者克利尔曼在《日军残杀记》中写道:“在那里进行了
整整四天的大屠杀,以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全市只剩下了
为掩埋他人尸骨而留下的三十六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
成了日军刀下的冤魂,天地在腥风血雨中颤抖。”材料中的“那里”
是指
A.威海卫
B.黄海大东沟C.南京
D.旅顺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
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D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4.学者葛兆光说过:“(甲午战败)这种深入心脾的忧郁激愤心情和
耻辱无奈感觉,大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从不曾有过的。”在这次战
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D)
宝清器进军路线
中国
一一本
日罩进军路线
绿
一◆日军进攻方向
→清军反击方向
X1894.9重要战场及年代
朝
●
山海关
花园只
渤
18940
1894.9
Q
大沽口
海
鲜线
汉城
丰岛
18941牙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A.A
B.B
C.C
D.D
知识点2
《马关条约》的签订
5.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
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家产、
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
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此檄文的历
史背景是
(
B
A.《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天津条约》的签订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6.史学家蒋廷黻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
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其中西方列强加紧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资本输出尤为突出。
这与《马关条约》中的哪一项条款有关(D)
A.增辟通商口岸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本课目标
重点: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难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洋务运动的兴起
1.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
的口号是
(B)
A.“废除二十一条”
B.“自强”与“求富”
C.“民主”与“科学”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可以勤远
略(抵制外来侵略)。”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D
A.镇压人民革命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知识点2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3.(泰州市中考)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了解决“火器”落后的问题,李鸿章创办
了
B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上海机器织布局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
度玉关。”该诗赞颂的晚清名人是
(B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陈化成
5.张之洞曾为某洋务企业撰写门联“经纶天下,衣被苍生”,这一企
业最有可能是
C
A.开平煤矿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D.轮船招商局
知识点3
建立新式海陆军
6.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准控制了海洋,难就控制
了世界。”中国近代最早创建的几支海军是
D
①南洋
②北洋
③西洋
④福建
⑤广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99999
课后提升
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
机,面对内忧外患,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
明开始交融,进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这种“交融”首先发生在
(
B
A.政治领域
B.科学技术领域
C.经济领域
D.思想文化领域
2.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但它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
运动。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只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867年,恭亲王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
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
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恭亲
王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
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芳同文
馆的人员,且多方讥诋。据此可知
D
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
B.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C.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D.中国近代化的推行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