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创新教学】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教学设计)(实用性强)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创新教学】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教学设计)(实用性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6 22:54:29

文档简介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
开学第一课——发现历史的魅力
【任务一:温故知新跨文史——小学语文中的历史】
(一)你知道吗,文史不分家,即语文和历史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读完小学的你,已经多次与历史邂逅了。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小学所学的内容,你还记得哪些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呢?下面列举了一些你们曾经学习过的课文,快在导学案上的相应位置选一选吧!
1.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下册,其中有一篇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
A.鲁滨逊漂流记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忆 D.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上册,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
A.开国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鱼钩 D.七律·长征
3.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四年级和五年级,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草船借箭 B.圆明园的毁灭
C.囊萤夜读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4.下面四篇课文同样出自小学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赵州桥 B.曹冲称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二)回忆完了上述内容后,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总结这些课文的相同点,来简单了解一下历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女士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开篇便点明了时间——1927年 4月 28日,16年前的一天;《开国大典》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囊萤夜读》记录了晋代的车胤(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勤奋好学,捕捉萤火虫做灯,深夜苦读的历史;《赵州桥》介绍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的历史: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或近或远的过去,这告诉我们,历史就是 。
2.因为李星华女士的回忆与记录,我们知道了李大钊先生遇害的详细经过;因为《晋书》的记录,我们通过《囊萤夜读》见识了车胤的勤奋好学;《三国志》记载了七岁的曹冲称象的聪明才智;《金色的鱼钩》记录下了老班长的事迹;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通过诗歌的浪漫手法记录了红军的伟大长征,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气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录下了周总理少年时的家国担当与远大志向:这些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为我们所了解,是因为它们都被记录了下来,这说明历史是 。
3.李大钊先生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李大钊先生“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的遇害,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八年级上册中,我们也会学到,红军长征的胜利,如何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曹冲是曹操的儿子,学过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我们就会了解到,曹操对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历史影响,所以古人会专门记录他以及他儿子的一些事情:从上面这些介绍中,我们发现,人们在记录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主要选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或地位较高的人或事,这表明历史主要记录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 (重要、渺小)的人物。(选词填空)
4.从《曹冲称象》《西门豹治邺》《萤囊夜读》《赵州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八年级上册中,我们还会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从《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领略了开国领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为之折服;从《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们见证了英烈们的英勇不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这些都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启迪,陶冶了我们的爱国情操,这告诉我们 。
(三)同学们真棒,已经简单总结出了历史是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接再厉,思考一下,我们小学邂逅过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1.《西门豹治邺》《草船借箭》《曹冲称象》《赵州桥》等文章中记录的古代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历程照耀千古,身为中国人,我骄傲!这说明,历史可以——
2.《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国大典》等近现代发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许多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们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学习,建设未来之美好家园,告慰先烈,砥砺前行!这说明,历史可以——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艺术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或对兄弟的思念,或对国家的关怀,这些感情,无论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但即便过去了千年,依然见字如面,我们依然能够在品读古人诗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这说明,历史还可以——
4.总结一下就是:
(1)
(2)
(3)
(4)
所以,当然要努力学好历史,发现历史的魅力呀!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了解 、蓝田人、郧县人、 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 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阅读教材第4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4个问题如下:
(1)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历史的?
(2) ?
(3)他们(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 ?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了解它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目标2: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目标3:能够对比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学习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阅读教材第4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我国的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在云南( )发现了距今约( )年的元谋人;发现于陕西蓝田的是( )人,他们距今约( )万年;郧(yun)县人距今约( ),发现于( )。
2.元谋人的地位:相比于蓝田人和郧县人,元谋人距今更为久远,距今约( )万年,是我国( )。
3.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阅读教材第5页“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等发现的位置并圈出来。从这幅图片可知,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是世界上发现( )和旧石器时代( )最( )(选填多还是少)的国家之一。
4.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其中,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是( )。对于元谋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对于蓝田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对于郧县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通过这些考古发掘和对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出自《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表面是说人和猿猴作揖道别,本质上是说人从猿猴进化而来,“几个石头磨过”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 )。但这里也有一个小错误,你能通过阅读教材4页和9页下方的注解②找出来吗?
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在前,新石器时代在后,所以人类进化时,最先出现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 )制(选填打还是磨)。所以“只几个石头磨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只几个石头( )过”。
【学习2:北京人】
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和目标来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北京人档案(何时、何地):北京人家住( )【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全称北京( )人,简称“北京人”,因发现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约( )年。
2.考古发掘成果:北京人遗址最先于( )年被发现,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学者( )发现了第一个( )化石,还发现了( )遗迹。后来,在这一遗址中,先后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还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 )制石器(选填打还是磨)。
3.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掀开北京人的红盖头(头盖骨):通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我们可以试着复原北京人的头像如右图(教材6页)。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人类,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其实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这些都是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痕迹,比如( )、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已经( )。北京人遗址中有动物化石,还有烧骨,这说明这些动物极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烧骨表明,北京人吃的还是烧烤——这表明北京人会用火来( );火可以驱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们推测,北京人也会用火来( )、照明;无论多大型的猛兽,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会用火来( :总结这些可以发现,北京人学会用火之后,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告诉我们,(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约10万件打制石器,通过研究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类型较多,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同学们可以先在右边的图片上来分辨一下,这些石器的类型和作用。从石器的类型和数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经比较( )(选填成熟还是生疏)。
(3)烧骨的发现除了证明北京人学会用火外,还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谱中有动物肉,他们是通过( )获取了这些食物。我们知道,动物相比人类有很多身体上的优势,但为何大多数时候都是人类狩猎动物呢,是因为人类会使用( ),还懂得结成( ),共同劳动。天天吃肉也会吃腻,所以还需要来点素的,当时的情况下,北京人主要通过( )改善伙食。
(4)思考:北京人会使用( ),通过( )、( )等获取食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过这种方式生存吗?很明显不能是吧,所以能够支撑北京人在( )万到( )万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环境因素是:当时的北京( )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所以除了石头外,兽骨和( )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这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是远古人类发现的外部条件之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5.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确定,(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 )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 )和( )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单元目标中要求,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6.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远古人类距离我们非常久远,比如元谋人距今约( )年,北京人距今约( )年,但是现在的我们,依然可以大致了解他们起源于何时、何地,还可以推测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化石、远古人遗址等重要证据,这表明,(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学习3:山顶洞人】
阅读教材5页和7页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1.阅读5页“相关史事”,了解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是由( )进化而来的,这一演化发生在大约( )年前,演化的标志的人类会( )和使用工具。后来,在劳动等因素的推动下,人类不断掩护,先后演化为( )人和( )人,其中北京人便是( )人。后来直立人演化发展为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早期( ),这一演化发生在距今约( )万年前,正与北京人“谢幕”的时间吻合。最后,现代人是演化中的晚期( ),出现于大约( )年前。
2.完成5页“读地图”任务:其中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是( ),这里发现的直立人是( ),智人是( )。
3.山顶洞人档案(何时、何地):山顶洞人距今约( )年,属于( ),模样与现代人( )。
山顶洞人发现于周口店( )顶部的洞穴,因为是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还因为“北京直立人”已经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学家们将他们命名为( )。
4.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山顶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据考古推测,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们依然处于( )石器时代(选填新还是旧)。但是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骨针,骨针前端比较光滑,这说明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术;骨针尾部有孔,这说明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术;针可以用来缝制衣服,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可能会( )。
(2)7页的装饰品同样发现于山顶洞人遗址,可能是山顶洞人佩戴的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可能已经产生了( )意识。通过其他考古发现推测,山顶洞人过( )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靠( 、 )为生,还会捕鱼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会埋葬死者,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学会用(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 )。
【学习4:总结归纳】
1.我国境内古人类档案: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发掘成果 两颗门齿 化石 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3个头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牙齿化石、 用火遗迹、大量打制石器 骨针、装饰品
生产生活推测 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在劳动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学会用火等,在远古人类演化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时空观念:①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能够一一对应;②当时的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演化与发展产生着影响。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遗址的发掘,化石和其他发现等,我们才能不断推测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尝试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追问我从何处来。
(4)历史解释:能够通过遗址分布、考古发现等,阐述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
(5)家国情怀: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1课中,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元谋人、北京人等远古人类的代表,一探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简单了解了远古人类从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进程。在下节课中,我们将会学习晚期智人如何继续发展,诞生原始农业,奠定文明曙光的历史……
2.第1课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知道所学的几个远古人类代表起源于何时何地: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发现云南元谋;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2)大致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远古人类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作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结成群体生活,靠狩猎、采集为生;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过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5)知道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不同:北京人属于直立人,能够直立行走,但面部保留了很多猿猴特征;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模样与现代人相同。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活动1:温故知新】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 等遗址,了解我国 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2.阅读教材第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3个问题如下:
(1) ?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3)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目标2: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阅读教材第9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原始农业起源探秘:
(1)我国先民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各类可使用植物的认识,这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距今约( )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管理,相当于出现了农业的雏形;
(2)考古发现显示,距今约( )万年前,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产生;现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 、 )和黍都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考古展现的农业发展情况:考古发现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主要有( )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 )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和义乌桥头遗址等,主要位于( )方(选填南或者北);发现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的遗址主要位于( )和内蒙古等地,如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和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很明显位于( )方(选填南或者北)。
3.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称大米,世界广泛种植,和小麦、玉米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主粮。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距今约一万年,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一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原始农业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思考并完成下列对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的打×。
危险很大 收获稳定 单次收获多 平均收获多 经常换地方
狩猎
采集
原始农业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狩猎采集,农业生产收获( ),风险( ),更加稳定,所以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 )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为(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阅读教材第11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大量水稻遗存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 )实物的发现 会制作农具( )并广泛使用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猪纹陶钵 会制作( ),懂得饲养家畜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 )技术,有审美意识等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等
2.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史前稻作——以种植( )为主的农业经济的兴盛区域为( )中下游和( )流域。
【学习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半坡遗址中发现粟类等粮食作物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 )、黍
石锛(ben) 能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掌握了( )技术
会制衣
骨箭头、骨鱼叉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陶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会制作陶器,懂得音乐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大量使用装饰品
2.对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类型为何不同?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处地域 ( )流域 ( )流域
气候特点及房屋建筑需求 (气候潮湿还是寒冷) (需要防潮还是保暖)
结论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约1万年前,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如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粟,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理解原始农业的意义(唯物史观):原始农业的产生意义深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一切都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知道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发展出了繁荣的稻作农业,主要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出土了带有藤条残木柄的骨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和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4)知道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于仰韶文化。半坡人主要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在半坡遗址,考古出土有彩陶、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些有助于我们还原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3.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档案:阅读12-13页内容,完成表格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时间
分布区域
时代特点 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 处于( )社会的兴盛时期 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精致陶器,如龙山文化的( )
代表遗址 仰韶村遗址、( )遗址、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继者龙山文化
考古发现 彩陶;西坡遗址大房子;多处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随葬品
4.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考古发现,还原史前社会的发展:
(1)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发现了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推测可能是( )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从这里可以试着推测,相比于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和山顶洞人过( )生活,没有贵贱的差别,仰韶文化所处的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分工或尊卑雏形。
(2)在仰韶文化发现的多处公共墓地中,距今约( )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表明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是( )的,还没有出现明显的( )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约( )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了( ),有的人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这说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 ),财富多,而有的人不仅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很少或者没有,这说明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 ),财富积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差别就更明显了,在同一墓地(表明处于同一氏族)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还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相比于山顶洞人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当时的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 )分化。
5.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具体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现在,你能结合我们1-2课的所学,列举出具体的示例来印证这些要求吗?
劳动的重要作用:
物质生产打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习4:综合归纳,了解史前文化发展与科技发明】
1.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先民们的各种发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内容,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纺轮和养蚕缫丝 ⑦木结构水井 ⑧贾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埙等
与农业相关的: ;与音乐相关的: ;能够极大改善生活的: ;
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 。
2.从陶器看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阅读10页、13页的“相关史事”和14页的“知识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国的( )遗址,经科学测定,距今约( )年,这表明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人类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还能用来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 ),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制作陶器与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等同样重要。后来,陶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化价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 ):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花纹繁多,展现了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先民的审美水平。
(2)现在,陶器更有极高的考古价值,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壁最薄处不足( ),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能够使用稳定且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烧窑技术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反映了当时出现的( )现象;通过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 )地区,但影响范围却可达黄河上下游,以及( )流域和( )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3)10页“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表明,我国这一时期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从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具体情况,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情况,我国史前社会以( )为基础,不断发展,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动了史前社会的发展。
【学习5:总结归纳】
1.史前社会档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发现 地点
考古发掘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等 粟、纺轮、骨针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推测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会纺织、制衣 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大发展 出现( )现象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原始农业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出现阶级分化迹象;史前社会的发展中,氏族社会前期贫富分化不明显,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即将进入奴隶社会,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为奴隶主,贫穷和地位低的人成为平民甚至奴隶,遭受奴隶主的压迫。
(2)时空观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知道新石器时代历史遗存的特点。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水稻遗存、粟的遗存等,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通过对骨耜、纺轮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会的生活情况;通过对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测史前文化的大繁荣,通过对墓葬随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测史前社会的发展等。
(4)历史解释:结合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阐述我国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
(5)家国情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5)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可以烧煮食物,还可以存储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③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古代,我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行销世界。
(6)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主要代表有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等。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从考古发现中可以推测,随着发展,仰韶文化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迹象。
(7)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8)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距今约4400—3800年的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典型代表是器璧最薄处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制作这种陶器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9)旧石器时代指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指主要使用磨制时期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分布特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均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格局特色,共同发展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题,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了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过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文明已经奠基,曙光还会远吗……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活动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个问题如下:
(1) ?
(2)古老的传说中有 帝、 帝、尧、舜、 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目标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
【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教材第15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2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
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阶级开始分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
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统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符合。
【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 ),人口显著( )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 、 )能力
炭化稻谷多达( )千克
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
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 )分化相当明显
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掌握( )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对象
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
2.阅读教材17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 )分化严重
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贵族墓地发现人殉现象
随葬品来源( )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出土小件( )器,( )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
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8课甲骨文)
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
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因为原始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即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下的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分户加剧,最终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成为统治阶级,其他人则成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统治阶级以王为首,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等权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早期国家诞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和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一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陶寺古城遗址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二者加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时黄河、长江、西辽河等流域都发展除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陶寺古城随葬品来源广泛,仰韶文化彩陶影响周围等考古发现表明,早期文明之间不断交融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题,这表明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学习3:远古的传说】
1.阅读教材18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
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
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
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炎帝 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
炎帝、黄帝 与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 )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
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
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 ),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
(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面对疫情的不同做法,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
【学习4:总结归纳】
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
(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3)通过阪泉之战,炎帝归顺黄帝,二者结成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蚩尤败给了炎黄,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这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融合。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4)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们之间实行禅让制,把首领传给贤德之人,大禹治水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的精神。远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神话反映出的精神,也塑造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
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
开学第一课——发现历史的魅力
【任务一:温故知新跨文史——小学语文中的历史】
(一)你知道吗,文史不分家,即语文和历史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读完小学的你,
已经多次与历史邂逅了。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小学所学的内容,你还记得哪些讲述以前
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呢?下面列举了一些你们曾经学习过的课文,快在导学案上的相
应位置选一选吧!
1.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下册,其中有一篇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
文”这一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
A.鲁滨逊漂流记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忆 D.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上册,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
课文”这一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
A.开国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鱼钩 D.七律·长征
3.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四年级和五年级,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
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草船借箭 B.圆明园的毁灭
C.囊萤夜读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4.下面四篇课文同样出自小学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以
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赵州桥 B.曹冲称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
(二)回忆完了上述内容后,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总结这些课文的相同点,
来简单了解一下历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女士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开
篇便点明了时间——1927 年 4 月 28 日,16 年前的一天;《开国大典》记录了 1949 年 10 月
第 1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囊
萤夜读》记录了晋代的车胤(生活在距今 1600 多年前)勤奋好学,捕捉萤火虫做灯,深夜
苦读的历史;《赵州桥》介绍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的历史:这些
事情都发生在或近或远的过去,这告诉我们,历史就是 。
2.因为李星华女士的回忆与记录,我们知道了李大钊先生遇害的详细经过;因为《晋书》
的记录,我们通过《囊萤夜读》见识了车胤的勤奋好学;《三国志》记载了七岁的曹冲称象
的聪明才智;《金色的鱼钩》记录下了老班长的事迹;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通过诗歌的
浪漫手法记录了红军的伟大长征,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气魄;《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记录下了周总理少年时的家国担当与远大志向:这些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
为我们所了解,是因为它们都被记录了下来,这说明历史是 。
3.李大钊先生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
李大钊先生“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的遇害,是国家的
重大损失;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的开国大典,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八年级上册中,我们也会学到,红军长征
的胜利,如何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曹冲是曹操的
儿子,学过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我们就会了解到,曹操对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历史影响,所
以古人会专门记录他以及他儿子的一些事情:从上面这些介绍中,我们发现,人们在记录这
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主要选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或地位较高的人或事,这表明历史主
要记录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 (重要、渺小)的人物。(选词填空)
4.从《曹冲称象》《西门豹治邺》《萤囊夜读》《赵州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
慧;八年级上册中,我们还会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惨痛历史告诉
我们,落后就会挨打;从《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
们领略了开国领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为之折服;从《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为人
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们见证了英烈们的英勇不屈、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这些都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启迪,陶冶了我们的爱国情操,
这告诉我们 。
(三)同学们真棒,已经简单总结出了历史是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
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接再厉,思考一下,我们小学邂逅过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1.《西门豹治邺》《草船借箭》《曹冲称象》《赵州桥》等文章中记录的古代历史告诉我
们,我们中国的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历程照耀千古,身
第 2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为中国人,我骄傲!这说明,历史可以——
2.《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战友邱少云》《董
存瑞舍身炸暗堡》《开国大典》等近现代发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许多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们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学习,建设未来之美好家
园,告慰先烈,砥砺前行!这说明,历史可以——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
文化艺术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或对兄弟的思念,或对国家的关怀,这些感情,无论
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但即便过去了千年,依然见字如面,我们依然能够在品读古
人诗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这说明,历史还可以——
4.总结一下就是:
(1)
(2)
(3)
(4)
所以,当然要努力学好历史,发现历史的魅力呀!
第 1 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活动 1:确定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 2 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了解 、蓝田人、郧县人、 等
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 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 是研究
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阅读教材第 4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4 个问题如下:
(1)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历史的?
(2) ?
(3)他们(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 ?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 1: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了解它们
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 3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目标 2: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目标 3:能够对比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学习 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阅读教材第 4 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我国的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在云南( )
发现了距今约( )年的元谋人;发现于陕西蓝田的是( )人,他们距今约( )
万年;郧(yun)县人距今约( ),发现于( )。
2.元谋人的地位:相比于蓝田人和郧县人,元谋人距今更为久远,距今约( )万年,
是我国( )。
3.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阅读教材第 5 页“中国主要古人类遗
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等发现的位置并圈出来。从这幅
图片可知,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是世界上发现( )
和旧石器时代( )最( )(选填多还是少)的国家之一。
4.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 ):其中,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是
( )。对于元谋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对于蓝田人,我
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对于郧县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 )。
通过这些考古发掘和对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出自《贺新郎·读史》,“人
猿相揖别”表面是说人和猿猴作揖道别,本质上是说人从猿猴进化而来,“几个石头磨过”
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 )。
但这里也有一个小错误,你能通过阅读教材 4 页和 9 页下方的注解②找出来吗?
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 )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在前,新石器时代在后,所以人类进化时,最先出现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 )制
(选填打还是磨)。所以“只几个石头磨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只几个石头( )过”。
第 4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学习 2:北京人】
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和目标来阅读教材 5-6 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北京人档案(何时、何地):北京人家住( )【北京人遗址的位置】,
全称北京( )人,简称“北京人”,因发现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约( )年。
2.考古发掘成果:北京人遗址最先于( )年被发现,1929 年,我国青年考古学者
( )发现了第一个( )化石,还发现了( )遗迹。
后来,在这一遗址中,先后发掘出 5 个头盖骨化石,还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约 10 万件( )
制石器(选填打还是磨)。
3.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掀开北京人的红盖头(头盖骨):通过北京人头盖骨化
石,我们可以试着复原北京人的头像如右图(教材 6 页)。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相
比于人类,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其实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
(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这些都是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痕迹,比如( )、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
已经( )。北京人遗址中有动物化石,还有烧骨,这说明这些动物极有可能是北
京人的食物,烧骨表明,北京人吃的还是烧烤——这表明北京人会用火来
( );火可以驱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们推测,北京人也会用火来
( )、照明;无论多大型的猛兽,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
也可能会用火来( :总结这些可以发现,北京人学会用火之后,生
存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告诉我们,(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约 10 万件打制石器,通过研究这些工具,
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类型较多,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同学们可以先在
右边的图片上来分辨一下,这些石器的类型和作用。从石器的类型和数量上,我们可以推测
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经比较( )(选填成熟还是生疏)。
(3)烧骨的发现除了证明北京人学会用火外,还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谱中有动物肉,
他们是通过( )获取了这些食物。我们知道,动物相比人类有很多身体上的优
势,但为何大多数时候都是人类狩猎动物呢,是因为人类会使用( ),还懂得结成
( ),共同劳动。天天吃肉也会吃腻,所以还需要来点素的,当时的情况下,北京
人主要通过( )改善伙食。
第 5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4)思考:北京人会使用( ),通过( )、( )等获取食物。那么
问题来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过这种方式生存吗?很明显不能是吧,所以能够支撑
北京人在( )万到( )万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环境因素是:当时的北京( )
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所以
除了石头外,兽骨和( )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这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是远
古人类发现的外部条件之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5.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确定,( )北京人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 )
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 )和( )的历史
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单元目标中要求,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6.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远古人类距离我们非常久远,比如元谋人
距今约( )年,北京人距今约( )年,但是现在的我们,依然
可以大致了解他们起源于何时、何地,还可以推测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是因为,
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化石、远古人遗址等重要证据,这表明,( )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学习 3:山顶洞人】
阅读教材 5 页和 7 页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1.阅读 5 页“相关史事”,了解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
石头磨过”——人类是由( )进化而来的,这一演化发生在大
约( )年前,演化的标志的人类会( )和使用工具。
后来,在劳动等因素的推动下,人类不断掩护,先后演化为( )人
和( )人,其中北京人便是( )人。后来直立人演化
发展为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早期( ),这一演化发生在距今
约( )万年前,正与北京人“谢幕”的时间吻合。最后,现代
人是演化中的晚期( ),出现于大约( )年前。
2.完成 5 页“读地图”任务:其中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是( ),
这里发现的直立人是( ),智人是( )。
3.山顶洞人档案(何时、何地):山顶洞人距今约( )年,属于( ),模
样与现代人( )。
第 6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山顶洞人发现于周口店( )顶部的洞穴,因为是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
还因为“北京直立人”已经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学家们将他们命名为( )。
4.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山顶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据考古推测,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们依然处于( )石器时
代(选填新还是旧)。但是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骨针,骨针前端比较光滑,这说明山顶洞人
可能掌握了( )技术;骨针尾部有孔,这说明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 )技术;
针可以用来缝制衣服,骨针的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可能会( )。
(2)7 页的装饰品同样发现于山顶洞人遗址,可能是山顶洞人佩戴的饰品,
这表明山顶洞人可能已经产生了( )意识。通过其他考古发现推测,
山顶洞人过( )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靠
( 、 )为生,还会捕鱼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会埋葬
死者,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学会用(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山顶
洞人可能已经知道( )。
【学习 4:总结归纳】
1.我国境内古人类档案: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发掘 两颗门齿 一个完整 3 个头骨化 头盖骨化石、牙齿化石、
骨针、装饰品
成果 化石 头骨化石 石 用火遗迹、大量打制石器
生产生活
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推测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在劳动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学会用火等,在远古人类演化发展中产
生了重要影响。
(2)时空观念:①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能够一一对应;②当
时的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演化与发展产生着影响。
第 7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遗址的发掘,
化石和其他发现等,我们才能不断推测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尝试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
生活情况,追问我从何处来。
(4)历史解释:能够通过遗址分布、考古发现等,阐述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
(5)家国情怀: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
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 1 课中,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元谋人、北京人等远古人类的代表,一探
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简单了解了远古人类从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进程。在下节课中,
我们将会学习晚期智人如何继续发展,诞生原始农业,奠定文明曙光的历史……
2.第 1 课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知道所学的几个远古人类代表起源于何时何地: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发现云南
元谋;蓝田人距今约 160 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郧县人距今约 100 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
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发现于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2)大致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远古人类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作
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结成群体生活,靠狩猎、采集为生;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
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过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
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
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
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
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
的重要证据。
(5)知道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不同:北京人属于直立人,能够直立行走,但面部保留
了很多猿猴特征;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模样与现代人相同。
第 8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活动 1:温故知新】
【活动 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 2 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 等遗址,
了解我国 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2.阅读教材第 9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3 个问题如下:
(1) ?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3)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 1: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
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目标 2: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
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 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阅读教材第 9 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 9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1.原始农业起源探秘:
(1)我国先民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各类可使用植物的认识,这为
原始农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距今约( )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管理,相
当于出现了农业的雏形;
(2)考古发现显示,距今约( )万年前,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原始农业产生;现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 、 )和黍都发现于我国,
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考古展现的农业发展情况:考古发现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主要有( )仙人
洞遗址,湖南道县( )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和义乌桥头遗址等,主要位于
( )方(选填南或者北);发现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的遗址主要位于( )和内蒙
古等地,如北京门头沟东湖林遗址和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等,很明显位于( )方(选
填南或者北)。
3.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称大米,世界广泛种植,和小麦、玉米并称为
当今世界三大主粮。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距今约一
万年,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一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
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原始农业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思考并完成下列对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
合的打×。
危险很大 收获稳定 单次收获多 平均收获多 经常换地方
狩猎
采集
原始农业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狩猎采集,农业生产收获( ),风险( ),
更加稳定,所以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同时,在新石器时代,
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 )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这为(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 10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学习 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阅读教材第 11 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大量水稻遗存
( )
( )实物的发现 会制作农具( )并广泛使用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猪纹陶钵 会制作( ),懂得饲养家畜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 )技术,有审美意识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玉器和简单乐器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骨哨等
2.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史前稻作——以种植( )
为主的农业经济的兴盛区域为( )中下游和( )流域。
【学习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阅读教材第 12 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 )房屋
半坡遗址中发现粟类等粮食作物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 )、黍
石锛(ben) 能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掌握了( )技术
会制衣
骨箭头、骨鱼叉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陶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会制作陶器,懂得音乐
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充,大量使用装饰品
第 11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2.对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类型为何不同?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处地域 ( )流域 ( )流域
气候特点及房屋建筑需求
(气候潮湿还是寒冷)
(需要防潮还是保暖)
结论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约 1 万年前,
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如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粟,目前已知最早的
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
出的重要贡献。
(2)理解原始农业的意义(唯物史观):原始农业的产生意义深远,农业的起源和发
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这一切都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知道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7000 年。
河姆渡人发展出了繁荣的稻作农业,主要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在河姆渡遗址,考古
出土了带有藤条残木柄的骨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和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
牙雕刻器。
(4)知道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 6000 年,
属于仰韶文化。半坡人主要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在半坡遗址,考古出土有彩陶、
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些有助于我们还原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第 12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3.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档案:阅读 12-13 页内容,完成表格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时间
分布区域
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精
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
时代特点 致陶器,如龙山文化的
处于( )社会的兴盛时期
( )
代表遗址 仰韶村遗址、( )遗址、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继者龙山文化
考古发现 彩陶;西坡遗址大房子;多处公共墓 陶器;墓葬及其随葬品

4.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考古发现,还原史前社会的发展:
(1)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发现了面积超过 200 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
中心位置,推测可能是( )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从这里可以试着推测,
相比于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和山顶洞人过( )生活,没有贵贱的差别,仰韶文化
所处的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分工或尊卑雏形。
(2)在仰韶文化发现的多处公共墓地中,距今约( )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
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表明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是( )的,还
没有出现明显的( )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约( )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了( ),有的人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这说
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 ),财富多,而有的人不仅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很少
或者没有,这说明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 ),财富积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差别就更明显了,在同一墓地(表明处于
同一氏族)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还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
明,相比于山顶洞人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当时的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 )
分化。
5.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
待历史,具体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
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现
在,你能结合我们 1-2 课的所学,列举出具体的示例来印证这些要求吗?
第 13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劳动的重要作用:
物质生产打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习 4:综合归纳,了解史前文化发展与科技发明】
1.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先民们的各种发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内容,你能对它们进
行分类吗?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纺轮和养蚕缫丝 ⑦木结构水井 ⑧贾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埙等
与农业相关的: ;与音乐相关的: ;能够极大改善生活的: ;
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 。
2.从陶器看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阅读 10 页、13 页的“相关史事”和 14 页的“知
识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国的( )遗址,经科学测定,距今
约( )年,这表明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人类可以
用它烧煮食物,还能用来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 ),从事农业生
产。所以在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制作陶器与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等同样重要。后来,
陶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化价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绘有鱼、鸟、
花等图案的( ):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花纹繁多,展现了史前时期的文化
发展和先民的审美水平。
(2)现在,陶器更有极高的考古价值,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壁最薄处不足( ),
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能够使用稳定且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
烧窑技术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反映了当时出现的( )现象;
通过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 )地区,但影响范围却可达黄河
上下游,以及( )流域和( )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
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3)10 页“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表明,我国这一时
期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从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具体情况,从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情况,我国史前社会以( )为基础,
不断发展,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动了史前社会的发展。
第 14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学习 5:总结归纳】
1.史前社会档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发现
地点
考古发
水稻遗存、骨耜等 粟、纺轮、骨针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掘成果
主要种植( ) 主要种植( )
生产生 文化大繁荣,出现 制陶技术大发展
住( )房屋 住( )房屋
活推测 贫富分化迹象 出现( )现象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会纺织、制衣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原始农业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为古代文明社
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出现阶
级分化迹象;史前社会的发展中,氏族社会前期贫富分化不明显,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即将进入奴隶社会,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为奴隶主,贫穷和地位低的人成为平民甚至奴隶,
遭受奴隶主的压迫。
(2)时空观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
点,知道新石器时代历史遗存的特点。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水稻遗存、粟的遗存
等,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通过对骨耜、纺轮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
社会的生活情况;通过对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测史前文化的大繁荣,通过对墓葬随葬品多
寡的分析,推测史前社会的发展等。
(4)历史解释:结合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阐述我国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
(5)家国情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
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
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
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 15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5)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
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可以烧煮食物,还可以存储食物和饮用水,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③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古代,我国出产的丝绸、
瓷器、茶叶等行销世界。
(6)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 7000
—5000 年,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主要代表有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
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等。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从考古发现
中可以推测,随着发展,仰韶文化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迹象。
(7)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
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8)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地区,距今约 5900—4400 年。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
分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距今约 4400
—3800 年的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更为精
美的陶器,典型代表是器璧最薄处不足 1 毫米的“蛋壳陶”,制作这种陶器需要使用稳定且
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9)旧石器时代指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指主要使用磨制时期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分布特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
域等均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格局特色,共同发展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题,使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了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河姆渡人和
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过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文明已经
奠基,曙光还会远吗……
第 16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第 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活动 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
【活动 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 3 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
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
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阅读教材第 15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2 个问题如下:
(1) ?
(2)古老的传说中有 帝、 帝、尧、舜、 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
的历史?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 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
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目标 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
【学习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教材第 15 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 2 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
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
(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
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
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第 17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
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
级,阶级开始分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
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
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
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
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
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
“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
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
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统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
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
阶级对外( )”符合。
【学习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阅读教材 16 页和 17 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
炭化稻谷多达( )千克 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 ),人口
显著( )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
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
强的( 、 )能力
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 )分化相当明显
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掌握( )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对象
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
2.阅读教材 17 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
第 18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小型墓葬没有任
( )分化严重
何随葬品;贵族墓地发现人殉现象
随葬品来源( )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出土小件( )器,( )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
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 8 课甲骨文)
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
它可能是( )的都城。
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提示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提示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
提示 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
今约 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
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
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
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
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 4 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
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这一切的基础,
都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5000 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文明的
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 19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因
为原始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即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下的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成员之
间的分户加剧,最终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成为统治阶级,其
他人则成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统治阶级以王为首,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等
权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早期国家诞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和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 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这一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陶寺古城遗址表
明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二者加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5000 多年的历
史,当时黄河、长江、西辽河等流域都发展除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陶寺古城随葬品来
源广泛,仰韶文化彩陶影响周围等考古发现表明,早期文明之间不断交融和融合,共同构
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题,这表明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 20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学习 3:远古的传说】
1.阅读教材 18 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
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
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
炎帝 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 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
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
教人们交换物品……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 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
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 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
黄帝
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 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
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 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
擅长纺织。 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
炎帝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
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
黄帝 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
炎帝、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激
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
与蚩尤 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
尧舜禹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
行( )制
鼓励人们( ),制定历法,指 农业生产是文明社会发展
尧的统治
导农业生产 的基础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 ),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
舜的统治
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过家门
大禹治水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而不入
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
第 21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
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
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
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
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
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
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
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
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
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
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
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
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
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
(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
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
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
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
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
定四时,成岁。
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
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 366 天……
(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
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
第 22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
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 ),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
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
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
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
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
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
感叹历史的奇妙!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
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
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面对疫情的不同做法,我们发现,
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
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
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
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
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
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
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
核心精华!
【学习 4:总结归纳】
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
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
第 23 页 共 24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智——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导学案
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
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
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
(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
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
证据。
(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
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
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
【重点知识背诵要点】
(3)通过阪泉之战,炎帝归顺黄帝,二者结成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蚩尤败给了
炎黄,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这反映了华夏族形成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多
民族融合。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4)尧舜禹是黄帝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们之间实行禅让制,把首领传给贤德之人,大
禹治水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的精神。远古神话传
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神话反映出的精神,也塑造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
性格。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
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
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
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
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
第二单元揭晓。
第 24 页 共 24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2024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导学案
开学第一课——发现历史的魅力
【任务一:温故知新跨文史——小学语文中的历史】
(一)你知道吗,文史不分家,即语文和历史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读完小学的你,已经多次与历史邂逅了。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小学所学的内容,你还记得哪些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呢?下面列举了一些你们曾经学习过的课文,快在导学案上的相应位置选一选吧!
1.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下册,其中有一篇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A.鲁滨逊漂流记 B.匆匆
C.十六年前的回忆 D.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2.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六年级上册,其中有一篇不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要求,你能选出来吗?
A.开国大典 B.宇宙生命之秘
C.金色的鱼钩 D.七律·长征
3.下面四篇课文出自四年级和五年级,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草船借箭 B.圆明园的毁灭 C.囊萤夜读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草船借箭》是小说情节,并非是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4.下面四篇课文同样出自小学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些课文都符合“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这一要求吗?
A.赵州桥 B.曹冲称象 C.吃水不忘挖井人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符合 (2)不符合 理由:这些课文都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二)回忆完了上述内容后,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总结这些课文的相同点,来简单了解一下历史吧。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女士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先生被捕遇害的往事,开篇便点明了时间——1927年 4月 28日,16年前的一天;《开国大典》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囊萤夜读》记录了晋代的车胤(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勤奋好学,捕捉萤火虫做灯,深夜苦读的历史;《赵州桥》介绍了一千四百多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的历史: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或近或远的过去,这告诉我们,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
2.因为李星华女士的回忆与记录,我们知道了李大钊先生遇害的详细经过;因为《晋书》的记录,我们通过《囊萤夜读》见识了车胤的勤奋好学;《三国志》记载了七岁的曹冲称象的聪明才智;《金色的鱼钩》记录下了老班长的事迹;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通过诗歌的浪漫手法记录了红军的伟大长征,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气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录下了周总理少年时的家国担当与远大志向:这些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为我们所了解,是因为它们都被记录了下来,这说明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记录。
3.李大钊先生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李大钊先生“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的遇害,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中,我们将会学到,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八年级上册中,我们也会学到,红军长征的胜利,如何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曹冲是曹操的儿子,学过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我们就会了解到,曹操对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历史影响,所以古人会专门记录他以及他儿子的一些事情:从上面这些介绍中,我们发现,人们在记录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主要选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或地位较高的人或事,这表明历史主要记录重大 (重大、微小)的事情和重要(重要、渺小)的人物。即历史进行有重大意义的记录,主要记录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4.从《曹冲称象》《西门豹治邺》《萤囊夜读》《赵州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八年级上册中,我们还会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屈辱,以血淋淋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从《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领略了开国领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为之折服;从《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们见证了英烈们的英勇不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这些都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启迪,陶冶了我们的爱国情操,这告诉我们历史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在学史以明智中,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三)同学们真棒,已经简单总结出了历史是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接再厉,思考一下,我们小学邂逅过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1.《西门豹治邺》《草船借箭》《曹冲称象》《赵州桥》等文章中记录的古代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历程照耀千古,身为中国人,我骄傲!这说明,历史可以——启迪我们智慧。
2.《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国大典》等近现代发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许多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们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学习,建设未来之美好家园,告慰先烈,砥砺前行!这说明,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感动,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艺术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或对兄弟的思念,或对国家的关怀,这些感情,无论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但即便过去了千年,依然见字如面,我们依然能够在品读古人诗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这说明,历史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4.总结一下就是:
(1)历史启迪我们智慧!(如《曹冲称象》)
(2)历史陶冶我们情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历史带给我们感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4)历史照亮我们前路!(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然要努力学好历史,发现历史的魅力呀!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阅读教材第4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4个问题如下:
(1)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历史的?
(2)我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
(3)他们(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4)我国境内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如何?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了解它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目标2: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目标3:能够对比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不同,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学习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阅读教材第4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我国的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在云南(元谋)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发现于陕西蓝田的是(蓝田)人,他们距今约(160)万年;郧(yun)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
2.元谋人的地位:相比于蓝田人和郧县人,元谋人距今更为久远,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3.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阅读教材第5页“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等发现的位置并圈出来。从这幅图片可知,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选填多还是少)的国家之一。
4.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掘成果):其中,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是(化石)。对于元谋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两颗门齿化石),对于蓝田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对于郧县人,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是(3个头骨化石)。通过这些考古发掘和对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考古发掘成果,尤其是化石,是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5.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出自《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表面是在说人和猿猴作揖道别,本质上是在说人从猿猴进化而来,“几个石头磨过”指制作和使用工具——石器,由此可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但这里也有一个小错误,你能通过阅读教材4页和9页下方的注解②找出来吗?
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在前,新石器时代在后,所以人类进化时,最先出现的石器(工具)制作方法是(打)制(选填打还是磨)。所以“只几个石头磨过”,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只几个石头(打)过”。
【学习2:北京人】
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我们带着问题和目标来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北京人档案(何时、何地):北京人“家住”(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全称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因发现于北京而得名,距今约(70万—20万)年。
2.考古发掘成果: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后来,在这一遗址中,先后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还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打)制石器。
3.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掀开北京人的红(tou)盖头(gu):通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我们可以试着复原北京人的头像如右图(教材6页)。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人类,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其实保留了很多(猿猴)的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quan)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等。这些都是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
4.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北京人的研究成果):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痕迹,比如(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中有动物化石,还有烧骨,这说明这些动物极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烧骨表明,北京人吃的还是烧烤——这表明北京人会用火来(烧烤食物);火可以驱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们推测,北京人也会用火来(防寒取暖)、照明;无论多大型的猛兽,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会用火来(驱赶猛兽):总结这些可以发现,北京人学会用火之后,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告诉我们,(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约10万件打制石器,通过研究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类型较多,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同学们可以先在右边的图片上来分辨一下,这些石器的类型和作用。从石器的类型和数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选填熟练还是生疏)。
(3)烧骨的发现除了证明北京人学会用火外,还可以表明北京人的食谱中有动物肉,他们是通过(狩猎)获取了这些食物。我们知道,动物相比人类有很多身体上的优势,但为何大多数时候都是人类狩猎动物呢,是因为人类会使用(工具和火),还懂得结成(群体),共同劳动。天天吃肉也会吃腻,所以还需要来点素的,当时的情况下,北京人主要通过(采集植物果实)改善伙食。
(4)思考:北京人会使用(工具和火),通过(狩猎、采集)等获取食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过这种方式生存吗?很明显不能是吧,所以能够支撑北京人在(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环境因素是:当时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所以除了石头外,兽骨和(鹿角)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这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是远古人类发现的外部条件之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5.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确定,(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单元目标中要求,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6.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远古人类距离我们非常久远,比如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但是现在的我们,依然可以大致了解他们起源于何时、何地,还可以推测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化石、远古人遗址等重要证据,这表明,(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学习3:山顶洞人】
阅读教材5页和7页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1.阅读5页“相关史事”,了解人类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演化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00万)年前,演化的标志的人类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后来,在劳动等因素的推动下,人类不断掩护,先后演化为(能)人和(直立)人,其中北京人便是(直立)人。后来直立人演化发展为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早期(智人),这一演化发生在距今约(20)万年前,正与北京人“谢幕”的时间吻合。最后,现代人是演化中的晚期(智人),出现于大约(5万)年前。
2.完成5页“读地图”任务:其中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是(北京),这里发现的直立人是(北京人),智人是(山顶洞人)。
3.山顶洞人档案(何时、何地):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属于(晚期智人),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发现于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因为是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还因为“北京直立人”已经占了“北京人”的名,所以考古学家们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4.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关于山顶洞人的研究成果):
(1)根据考古推测,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所以他们依然处于(旧)石器时代(选填新还是旧)。但是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骨针,骨针前端比较光滑,这说明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磨光)技术;骨针尾部有孔,这说明山顶洞人可能掌握了(钻孔)技术;针可以用来缝制衣服,骨针的发明表明,山顶洞人可能会(缝制衣服)。
(2)7页的装饰品同样发现于山顶洞人遗址,可能是山顶洞人佩戴的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可能已经产生了(爱美)意识。通过其他考古发现推测,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靠(狩猎、采集)为生,还会捕鱼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会埋葬死者,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3)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学习4:总结归纳】
1.我国境内古人类档案: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在劳动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学会用火等,在远古人类演化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时空观念:①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能够一一对应;②当时的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演化与发展产生着影响。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遗址的发掘,化石和其他发现等,我们才能不断推测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尝试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追问我从何处来。
(4)历史解释:能够通过遗址分布、考古发现等,阐述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
(5)家国情怀: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元谋人、北京人等远古人类的代表,一探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简单了解了远古人类从直立人向智人的演化进程。在下节课中,我们将会学习晚期智人如何继续发展,诞生原始农业,奠定文明曙光的历史……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活动1:温故知新】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页左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阅读教材第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3个问题如下:
(1)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3)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目标2: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阅读教材第9页的第一段正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原始农业起源探秘:(1)我国先民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各类可使用植物的认识,这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距今约(2万)年前,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管理,相当于出现了农业的雏形;(3)考古发现显示,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产生;(4)现有考古表明,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考古展现的农业发展情况:考古发现的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主要有约(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和义务桥头遗址等,主要位于(南)方(选填南或者北);发现人工栽培的粟和黍遗存的遗址主要位于(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很明显位于(北)方(选填南或者北)。
3.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俗称大米,世界广泛种植,和小麦、玉米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主粮。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距今约一万年,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这一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原始农业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思考并完成下列对比表格。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的打×。
危险很大 收获稳定 单次收获多 平均收获多 需经常换地方
狩猎 √ × × × √
采集 × √ × × ×
原始农业 × √ √ √ ×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狩猎采集,农业生产收获(大),风险(小),更加稳定,所以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阅读教材第11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河姆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约70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干栏式)房屋
大量水稻遗存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骨耜)实物的发现 会制作农具(骨耜)并广泛使用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掌握了挖井技术,能够制作木结构水井(开放回答)
猪纹陶钵 会制作(陶器),懂得饲养家畜(猪)、狗
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雕刻)技术,有审美意识等
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狩猎野猪、鹿等动物,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
2.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史前稻作——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的兴盛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现在,这些地区依然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
【学习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阅读教材第12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半坡人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约60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
教材未提及 住(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遗址中发现粟类等粮食作物(教材未提及)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黍
石锛(ben)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掌握了(纺织)技术
骨针、骨锥 会制衣
骨箭头、骨鱼叉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陶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会制作陶器,懂得音乐
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大量使用装饰品
2.对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类型为何不同?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处地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气候特点及房屋建筑需求 潮湿闷热,所以需要防潮 冬季较冷,所以需要保暖
结论 地理环境影响了河姆渡半坡的房屋样式
2.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档案: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时间 约7000—5000年 约5900—4400年
分布区域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时代特点 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 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比如龙山文化的(蛋壳陶)
代表遗址 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继者龙山文化
重要考古发现 彩陶;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多处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随葬品
3.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考古发现,还原史前社会的发展:
(1)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发现了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推测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食物的场所。从这里可以试着推测,相比于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和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没有贵贱的差别,仰韶文化所处的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分工或尊卑雏形。
(2)在仰韶文化发现的多处公共墓地中,距今约(6000)年前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表明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但是到了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了(差别),有的人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这说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高),财富多,而有的人不仅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很少或者没有,这说明这些人在氏族中的地位(低),财富积累也少。
(3)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差别就更明显了,在同一墓地(表明处于统一氏族)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甚至还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相比于山顶洞人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当时的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4.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具体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重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现在,你能结合我们1-2课的所学,列举出具体的示例来印证这些要求吗?
劳动的重要作用:远古先民进行原始农业生产,制作工具等
物质生产打基础: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氏族社会早期贫富分化不明显,后期贫富分化明显
【学习4:综合归纳,了解史前文化发展与科技发明】
1.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先民们的各种发明和其他反映智慧的内容,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①人工栽培的水稻、粟和黍 ②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③骨耜 ④石锛等磨制石器 ⑤陶器
⑥纺轮和养蚕缫丝 ⑦木结构水井 ⑧贾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半坡陶埙等
与农业相关的:①③④;与音乐相关的:⑧;能够极大改善生活的:②⑤⑥⑦;
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①⑤⑥。
2.从陶器看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阅读10页、13页的“相关史事”和14页的“知识拓展”。
(1)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我国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经科学测定,距今约(2万)年,这表明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人类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还能用来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制作陶器与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等同样重要。后来,陶器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化价值,如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花纹繁多,展现了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先民的审美水平。
(2)现在,陶器更有极高的考古价值,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能够使用稳定且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烧窑技术更是高超;墓葬中陶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反映了当时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通过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却可达黄河上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3)10页“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表明,我国这一时期遗存的主要特点是(星罗棋布),从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具体情况,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情况,我国史前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不断发展,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推动了史前社会的发展。
【学习5:总结归纳】
1.史前社会档案: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时间 约7000年 约6000年 约7000—5000 约5900—4400
发现地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和淮河流域
考古发掘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 纺轮、骨针、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推测 (1)主要种植(水稻) (2)住(干栏式)房屋 (3)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1)主要种植(粟) (2)住(半地穴)房屋 (3)会纺织、制衣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较大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2.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原始农业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出现阶级分化迹象;史前社会的发展中,氏族社会前期贫富分化不明显,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即将进入奴隶社会,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为奴隶主,贫穷和地位低的人成为平民甚至奴隶,遭受奴隶主的压迫。
(2)时空观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知道新石器时代历史遗存的特点。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水稻遗存、粟的遗存等,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通过对骨耜、纺轮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会的生活情况;通过对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测史前文化的大繁荣,通过对墓葬随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测史前社会的发展等。
(4)历史解释:结合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阐述我国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
(5)家国情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了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透过陶器等,了解了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文明已经奠基,曙光还会远吗……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活动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个问题如下: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
(2)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目标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
【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阅读教材第15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2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
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农业生产)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发动战争)”符合。
【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1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5300—43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长江流域浙江余杭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炭化稻谷多达(20多万)千克
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
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了掌握(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王)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5000)年的历史。
2阅读教材17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
距今时间(何时) 4300—40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山西襄汾
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阶级)分化严重
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
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出土有小件(青铜器)器,发现(陶)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
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8课甲骨文)
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它可能是(尧)的都城。
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早期国家
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
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陶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距今约(4000)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
【学习3:远古的传说】
1阅读教材18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
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
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
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炎帝与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
炎帝、黄帝 与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
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
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五六千)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蚩尤),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融合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
(6)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贤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缘)。(两空选填才能、血缘)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
【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
(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
(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
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计划
因为第一单元改动大,内容多,所以3节课讲完并不现实,且因为初一新生刚接触历史课,讲的太快,囫囵吞枣的话,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后续的历史教学。所以在前面4个导学案(导言课+1-3课)的基础上,整合出了这个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计划的导学案,计划用4-5节的时间,带领学生领略历史的魅力,培养历史的学习习惯,锻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节教学计划:导言课+第一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跨学科温故知新,借助小学语文课文,让学生认识“历史是什么”和“为何学历史”,接着,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教学案,通过具体的实践,告诉学生历史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历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音乐MV《华夏不停转——从炎黄到秦汉》。
生:观看因为MV,准备开始历史学习。
师:这个因为MV好听好看吗?(停顿等学生回答)能听懂每句歌词都在说什么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想不想了解每句歌词背后的厚重历史?(停顿等学生回答)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歌词中提及的历史,我们都会学到!(停顿等学生反映)到时候,我们再听一遍,不仅听旋律,看画面,还谈背后的历史,好不好?
师:通过课件标题和课件目录,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要进行什么。
生:通过课件标题和课件目录,知道本节课具体学习什么。
【设计意图】
(1)音乐MV直接放在了PPT课件头一页,设置的是自动播放,建议提前5分钟左右抵达课堂,开始播放。4分钟的MV播放完毕,学生基本已经进入学习状态了,上课后即可开始正式的学习。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可能很多学校(至少我们这里是)会要求教师提前几分钱去候课,这几分钟管学生不太好——耽误了学生课间的宝贵时间,不管理学生也不太好——完全无序的课间大多是非常混乱的,那么不如趁这段时间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或者关联不大)的视频吧,一则可以让学生课间放松,二则有视频吸引,大部分学生也能趁机调整状态。(本人经过近一年的断断续续测试,效果尚可,后续的课件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个课件前都会安排一则与教学相关的视频)
(2)本段视频吟唱的内容是从炎黄到秦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本学期所学内容大致重合,首次播放主要是吸引学生兴趣,在正式开课前,可以简单以一两句“MV中提及的内容,本学习我们大部分都会学到,想不想在学完后再听一遍,了解每句歌词背后的厚重历史”,过渡到正式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认识历史
活动一: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语文中学过的可能与历史相关的课文。
师:你知道吗,文史不分家,即语文和历史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读完小学的你,已经多次与历史邂逅了。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小学所学的内容,你还记得哪些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呢?下面列举了一些你们曾经学习过的课文,快在导学案上的相应位置选一选吧!
生:按照老师给出的一个简单限定——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通过导学案上的简单练习,回顾小学语文所学的部分课文,选出符合要求的内容。
【设计意图】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多没有正式接触过历史,所以借助文史不分家的特点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尝试,通过简单的限定——讲述以前真实发生过的人或事的课文,精选几篇小学课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熟悉的小学语文课文,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同时在学生心中培养一种“文史不分家”的认知,为后续的跨学科教学打好基础,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活动二:总结活动一,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一列举的语文课文总结历史的特点,让学生谈谈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师:回忆完了上述内容后,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总结这些课文的相同点,来简单了解一下历史吧。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总结课文的共同点,归纳历史的一些特点。
【设计意图】
此活动意图与活动一意图相同,二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在这一活动中,更进一步地从语文向历史过渡,引导学生通过总结语文课文的内容与相似之处,建立起对历史的认识。最后老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回答,展示示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特点。
活动三:升华活动二,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课文,谈谈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
师:同学们真棒,已经简单总结出了历史是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接再厉,思考一下,我们小学邂逅过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历史的启示。
参考示例:《西门豹治邺》《草船借箭》《曹冲称象》《赵州桥》等文章中记录的古代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古人真是太聪明了,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历程照耀千古,身为中国人,我骄傲!这说明历史可以启迪我们智慧。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开国大典》等近代发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许多革命先烈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我们更要格外珍惜,以今日之学习,建设未来之美好家园,告慰先烈,砥砺前行!这说明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感动,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文化艺术水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或对兄弟的思念,或对国家的关怀,这些感情,无论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有多么遥远,但即便过去了千年,依然见字如面,我们依然能够在品读古人诗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这说明历史可以陶冶我们情操。
【设计意图】
此活动主要是借助小学语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回顾语文课文时,明白带有史料性质的语文课文能够告诉我们,进而明白学习历史会学到什么内容。
活动四:进一步升华活动三,引导学生在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的基础上,理解总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师:思考过了上述内容后,同学们,现在你能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吗?还是老规矩,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写在导学案相应位置!
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岛学院,代表回答。
师:听取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与板书,最后展示总结。
生:参与讨论,初步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
【设计意图】
四个活动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希望借助小学语文进行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语文课文,初步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认识,明白历史会学什么,有什么意义。同时,借助小学语文这些具有史料性质的课文,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开始正式学习新课:
师:展示图片如下,创设对话,吸引学生兴趣。
.
确定学习目标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页的单元要求和教材4页的序言,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和序言中的问题,自主拟定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
学习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4页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
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正文内容。
生:用1-2分钟阅读相应内容。
师:以“远古人类档案——起源于何时何地”为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提及的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发现的地点和起源时间(使用希沃版时,这一步骤非常方面,使用希沃的“笔”直接画就可以了;在导出的PPT课件中,专门用两个红线画线来提示)。这一步骤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填写导学案,完成远古人类档案的创建。
师:特意点明元谋人的特殊地位,绘制时间轴;利用教材5页的“读地图”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并标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等发现的位置: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生:读地图,找位置。
师:借助“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点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照应单元要求(课标)中的“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这一要求,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生:通过“我国远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师:借助单元(课标)要求中的“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和序言问题中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历史的”,结合教材内容中关于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通过列举考古发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生: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师:借助“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的词句,进行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明白,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师:借助4页和9页的注释,点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时间概念。
按照计划,第一节课到此结束,第一张导学案(1-4页)完成,老师收取导学案,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检查第一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教学计划:第一课的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目标
接着上一节课,带领学生完成第二张导学案(5-8页),通过北京人的学习探究活动,养成利用导学案,借助教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学习2:北京人
师:首先给学生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之前所学,阅读5-6页的内容。
生:消化之前所学,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学习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师:还是以建立档案为创设性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北京人起源于何时、何地。
生:创设北京人档案,完成导学案。
师: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考古发现的过程,再次加深“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的印象。
生:梳理北京人考古发现的过程。
师:以“掀起北京人的红盖头(头盖骨)”为噱头,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人的外貌特征,回答序言中的问题“他们(远古人类)与现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生:看图,结合教材,明确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了解他们与现代人相比的不同之处。
师:以“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大揭秘(北京人的研究成果)”为主题,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老师提点教材中提及的考古发现,引导学生结合二者之间的关联,通过这种方式,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进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锻炼。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痕迹,比如(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中有动物化石,还有烧骨,这说明这些动物极有可能是北京人的食物,烧骨表明,北京人吃的还是烧烤——这表明北京人会用火来(烧烤食物);火可以驱散黑暗和寒冷,所以我们推测,北京人也会用火来(防寒取暖)、照明;无论多大型的猛兽,都是害怕火的,所以有火的北京人,也可能会用火来(驱赶猛兽):总结这些可以发现,北京人学会用火之后,生存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告诉我们,(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约10万件打制石器,通过研究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类型较多,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同学们可以先在右边的图片上来分辨一下,这些石器的类型和作用。从石器的类型和数量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选填熟练还是生疏)。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把有关北京人的考古发现与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相关联,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的含义。
师:创设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京人若换了环境,能否继续生存,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思考:北京人会使用(工具和火),通过(狩猎、采集)等获取食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沙漠中,北京人能通过这种方式生存吗?很明显不能是吧,所以能够支撑北京人在(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安家的环境因素是:当时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所以除了石头外,兽骨和(鹿角)也是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这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是远古人类发现的外部条件之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生:思考问题,理解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师:结合单元要求、读地图活动和6页的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培养家国情怀,。
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确定,(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单元目标中要求,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生:理解性记忆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的含义,培养家国情怀。
师:再次回顾考古发现,强调考古发掘对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在历史学习伊始便认识到,史料支撑历史解释。
学习3:山顶洞人
师:带领学生阅读5页“相关史事”,在了解人类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实现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学习过渡。利用时间轴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人类演化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生:阅读材料,梳理人类演化历程。
师:再次利用5页的“读地图”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活动的“2.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进一步引申,带领学生自然过渡到“山顶洞人”的学习。
生:读地图,按要求找位置,完成导学案。
师:以“山顶洞人档案”为创设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学习方法,读教材、找信息、做学案,完成这一内容的学习。
生:读教材、找信息、做学案。
师:借助教材中提及的“骨针”和“装饰品”,再次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分析作出“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这一历史解释的缘由。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教材,看图片(骨针和装饰品),思考考古发掘成果的研究运用情况。
师:教材也提及了山顶洞人其他一些生活生产情况,如狩猎、采集等。除了可能会人工取火需要进行强盗外,其他内容课结合教材内容一笔带过,准备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通过其他考古发现推测,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靠(狩猎、采集)为生,还会捕鱼改善伙食,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会埋葬死者,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原始人群有交往。
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比于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学习4:总结归纳
师: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
生:列表格,归纳所学。
师: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通过强调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在劳动中,制作和使用工具,学会用火等,在远古人类演化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2)时空观念:①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能够一一对应;②当时的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演化与发展产生着影响。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遗址的发掘,化石和其他发现等,我们才能不断推测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尝试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追问我从何处来。
(4)历史解释:能够通过遗址分布、考古发现等,阐述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
(5)家国情怀: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生:阅读核心素养体现内容,结合本节课所学,咀嚼消化。
师:简单地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把本节课所学与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
第二节课,到此结束,这时应该还会剩下不少时间,如果课程紧张的,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第2课的学习,这样应该可以用4节课完成第一单元的学习。如果不想讲太快,揠苗助长的话,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背诵第二张导学案(8页)总结的背诵内容,接着提问,当堂检测学生背诵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历史教学成绩。
第三节教学计划:
第二课的原始农业起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教学目标
正式带领学生进行一节课的完整学习,包括确定学习目标,一步步学习。不过鉴于后面内容较多,所以设计的导学案页分两张(9-12页一张,截至半坡人,13-16页一张,学习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具体的使用根据教学情况安排。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提前2分钟左右到教室,打开希沃课件(或PPT课件),展示时间轴,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为上课作准备。利用时间轴的形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一、导入新课:
师:借助第2课序言中的插图,以此来导入新课。
这幅图是教材第2课序言中的插图
想象了人民在土地上耕作的场景:
近处人民劳作
一条小河流过
远处炊烟袅袅
庄稼茁壮中,奠基了文明
炊烟升腾中,文明将诞生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第2课的学习
去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去一探史前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二、讲授新课
确定学习目标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页的单元要求和教材9页的序言,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和序言中的问题,自主拟定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拟定学习目标。
学习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9页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
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正文内容,大致梳理出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接着借助注释展示的考古发现和水稻(大米)在世界主粮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家国情怀。
生:用1-2分钟阅读相应内容。
师:以列表对比的方式,通过对比原始农业和狩猎采集的优缺点,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业的重要作用。
生:完成判断表格,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师:以原始农业播种文明,用文明萌芽代指文明起源,勾连起2-3课,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2:河姆渡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11页的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建立河姆渡人档案。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表格。
师:简单介绍稻作农业,然后带领学生阅读教材12页,与河姆渡人档案类似,引导学生建立半坡人档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教材中找信息的能力已经有所增强,所以这次是两个表格。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表格。
师:引导学生对比表格,明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差异;通过表格,分析二者房屋的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生:对比表格,填写表格,理解环境对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到此为止,应该还会剩下很多的时间,少则15分钟,多则20分钟,这一段时间,可以先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背诵,接着进入“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学习,能学多少学多少。
学习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师:依然通过列表填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基本信息。
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完善表格。
师:在了解教材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开始引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为此,分别创设了如下学习任务: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考古发现,还原史前社会的发展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墓葬反映的历史
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所学,培养核心素养。
学习4: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
师:总结前面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学习了解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为此,创设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是考古发明的列举。
生:列举考古发明,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发明。
师:创设“透过陶器看历史”活动,利用10、13页相关史事和14页知识拓展,以陶器为载体,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生:阅读教材,跟着老师思考,完成导学案,进一步了解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
师:借助陶器扩散表明文明传播的契机,要求学生读地图,读教材10页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分析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特点。
生:读地图,分析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特点。
学习5:总结归纳
师: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
生:列表格,归纳所学。
师: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通过强调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原始农业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出现阶级分化迹象;史前社会的发展中,氏族社会前期贫富分化不明显,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即将进入奴隶社会,富裕和地位高的人成为奴隶主,贫穷和地位低的人成为平民甚至奴隶,遭受奴隶主的压迫。
(2)时空观念: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起源时间和发现地点,知道新石器时代历史遗存的特点。
(3)史料实证: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水稻遗存、粟的遗存等,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通过对骨耜、纺轮等出土文物的分析,了解史前社会的生活情况;通过对陶器分布的分析,推测史前文化的大繁荣,通过对墓葬随葬品多寡的分析,推测史前社会的发展等。
(4)历史解释:结合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阐述我国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
(5)家国情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生:阅读核心素养体现内容,结合本节课所学,咀嚼消化。
师:简单地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把本节课所学与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
在这一节课里,导学案内容必然难以完成,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酌情删减,或者讲到那里是那里,再用2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单元的全部学习。
第四节教学计划:
快速版:前面的内容全部完成,则本节课完成第3节的全部学习
慢速版:首先完成上节课剩余的尾巴,接着本节课计划完成文明起源、良渚、陶寺的学习,神话部分留到最后一节课。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通过时空轴,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这一步骤一般在侯课时展示下图图片,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课提问。
生:通过时间轴回顾所学,温故知新,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师:展示第三课序言中的插图——炎黄巨幅雕塑,借助这一图片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幅图是教材第3课序言中的插图
雕刻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
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在本节课中
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传说
而且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
寻根溯源寻觅中华
三、讲授新课
确定学习目标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3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15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问题。
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
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
生:拟定学习目标。
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师:首先点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5页内容,明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生:阅读15页,完成导学案,明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师:接着借助农业发展,阐述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影响,解释私有制的阐述。
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了解私有制的产生。
师:结合2课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了解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阐述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出现。
生:温故知新,了解社会的分工和阶级的产生。
师:借助何尊何“国”字的说文解字,结合教材,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
生:结合教材与老师的讲解,了解“国”的内涵,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
学习2:良渚古城何陶寺古城
师:列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关键信息,完善表格,学习良渚古城的相关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生:阅读教材,完善表格,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师:结合教材,展示考古发现,分析考古研究得出的结论,最终学习良渚古城可以得出的结论,明确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史料实证何家国情怀。
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了解早期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师:结合前面所学,带领学生阅读17页内容,通过列表完善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陶寺古城的内容。
生:阅读教材,寻找关键信息,完善表格,完成导学案,学习陶寺古城相关内容。
师:一步步引导,展现陶寺古城的考古成果,分析依据考古成果进行的历史研究,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生:学习陶寺古城相应内容,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
师:借助17页“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点播,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考古发现,分析哪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三者的产生。
生:思考总结。
师:带领学生阅读18页内容,结合导学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师:介绍中原地区的发展,强调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展示第二单元的四幅形势图,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距今约(4000)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
生:通过地图,理解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时空观念。
讲的慢的老师,到这里基本就可以了,接下来如果时间比较多,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全部内容,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讲的快的老师,可以继续学习神话,不过这种情况下,我的安排里神话内容比较多,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神话,更想通过这些,回顾前面的内容,通过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对比,再对比2020年这几年里中西方的差别,分析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第五节教学计划(如果用了5节课的话):
结合考古发现,分析神话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依据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不同,分析中西方面对灾难时的应多,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3:远古的传说
师:结合老版教材的部分内容,通过列表,带领学生梳理炎黄尧舜禹的传说,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生:阅读教材和导学案,通过表格对比,直观地感受传说与考古的印证,明白考古对历史信息的反映。
远古传说: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历史信息: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河姆渡人发明骨耜
远古传说: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历史信息: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师:带领学生,结合导学案、教材,温故知新,一步步分析远古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五六前)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蚩尤),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融合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
(6)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贤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缘)。(两空选填才能、血缘)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导学案为阅读材料,以教材为补充,读神话传说,找历史信息。
师:最终以网络上的一段话结束,结束本课学习,结束本单元学习。
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爱国中华,自强不息!
生:感受神话中传声的民族精神。
学习4:总结归纳
师: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通过强调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
(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
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生:阅读核心素养体现内容,结合本节课所学,咀嚼消化。
师:简单地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本单元所学,展望下单元所学,串联起单元之间的发展脉络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