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A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单元检测卷(A卷)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9: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A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的时候,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的,莫过于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的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也许因此而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的: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要你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坐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的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显示欢乐。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无所事事,只有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我”被套上铁链,原因不只“我”的“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可能逃脱被抓捕的厄运。
C.“我”因违法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D.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难逃厄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见大,其夸张、漫画式的手法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8.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时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是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①,言‘在’不称‘微’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茵’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创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徵”“在”:孔子的母亲名“徵在”。②不讳嫌名:与人名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B.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C.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D.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科举考试到明清时期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层是乡试。
B.偏讳,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但是律令又强调,二名不偏讳,即单用一字时不避讳。
C.《春秋》,鲁国官修的历史,按照鲁国十二个君主的次序,简略记录了史实,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晚年对其进行过修订。
D.上章,向皇帝上书。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另外“敕”“制”“诰”等也可指帝王发布的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劝李贺应考,“与贺争名者”诋毁李贺,说他考进士触犯了父亲的名讳,一时间形成了不利于韩愈的舆论,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禁锢了人们的言行。
B.文章最后一段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今世之士”只不过是“宦官宫妾”一类的人,批判他们徒有君子之名,思想却守旧陈腐。
C.文章层层设问,说理精辟,语言辛辣,意味深长。全文没有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一致的结论。
D.用反证法来驳斥对方论点,是一种辩论技巧。“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2)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14.“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此处运用了什么推理形式?请简述其推理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娥皇、女英。二人是舜的妃子,舜南巡时死于湘水,二人投湘水而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乐音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苏、张二人呆视不动的情状。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之好。
16.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以反问告诉他行仁德靠己不靠人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观点。
(3)《礼记·礼运》有关于大同与小康的论述,其中分别表示大同与小康社会的本质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②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8.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加点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19.语段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4分)
①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②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20.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改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带小铃的纱灯。大家还吃汤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小说中的“闲笔”,通常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某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烦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
从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在小说叙事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时候也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小说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而“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提升,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鲁迅小说《祝福》这样写道: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一元一大盘”的鱼翅,①__________,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小说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闲笔”并不少,甚至可说是②__________。例如,高中教材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③__________这一细节,也展示了“闲笔”的艺术功能。
21.请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在②处填写合适的成语;在③处写出恰当的“闲笔”的例子。(6分)
2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发现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仍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的斜坡上挖出一条呈楼梯状的浅沟,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禹贡》对应材料一第一段。文中明确指出《禹贡》“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另外,记载地理状况属于沿革地理的知识。《汉书·地理志》对应材料一第二段。对“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的记载属于沿革地理的知识,对其的考证属于历史地理学。故此项正确。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可知,“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学的基础。“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有误,由材料一第五段“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可知,中国沿革地理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由“发生学”这个低频词,可定位到材料二第二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并没有说历史地理学“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对应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只是以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演变作为例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2.答案:C
解析:由“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信息,可定位到材料一第六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可见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有多种原因,并没有指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是主要原因。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第五段中说,就研究内容而言,沿革地理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历史地理学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沿革地理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历史地理学不仅要复原地理现象,还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A项是疆域的变迁,B项是地名的考释,C项是水道的研究,都属于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而D项是对地理现象变化发展原因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4.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解析:首先筛选有效信息,如材料一第五段中的“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在以上有效信息中找到其邻近属概念,即“现代地理学”,由此可知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接着确定其种差,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最后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材料一讲的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第一段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第三段论述了沿革地理的产生及其原因,第四段论述了沿革地理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第五段论述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第六段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沿革地理的基础上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据此简要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6.答案:B
解析:A.“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错误,“我”被捕不是因为警察百无聊赖才抓“我”,而是“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了警察的注意。C.“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错误,结合“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可知,并非警察秉公执法让社会秩序井然,而是受国家的法律强制,暗含讽刺。D.“表明‘我’被命运捉弄,难逃厄运”错误,不是表明“我”被命运捉弄,而是讽刺抨击政府荒唐的法律规定。
7.答案:B
解析:“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错误,应该是暗示了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
8.答案:①增强语言节奏,渲染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语言结构更简单,句意更明晰,更具讽刺意味。③短句更能体现“我”内心的恐惧以及审讯者的专制、冷酷与强横。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找到“我”受审的场景,然后找到其中的短句,最后结合短句的表达效果以及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来分析。从语境来看,“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完蛋了”说明此时此刻“我”的内心非常恐惧、紧张,从“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两眼紧盯着我”可以看出审讯者的冷酷无情,所以审讯时语言越简洁越能让人感受到“我”的恐惧和审讯者的专横冷酷。从短句的特色来看,短句的节奏感较强,有强调作用,能突出感情表达。结合语境来看,这是审讯的场面,使用短句可以让人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氛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审讯的内容来看,从职业到曾经入狱的原因,运用短句使语意的表达更为明确,更能让人感受到事情的荒唐可笑,可以增加讽刺的意味。
9.答案: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亲历者,讲述了自身荒唐可笑的遭遇。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表现人物:通过警察对“我”的态度,表现其无理强横。④表现主题:“我”的无辜与弱小,与警察的无理强横形成对比,以及“我”的两次荒唐遭遇,体现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寄予了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批判了政府的专制高压。
解析:题干问的是“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可以从人称、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方面分析。“我”是第一人称,小说讲述的是“我”的遭遇、“我”的所见所闻,“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小说主要讲述“我”的遭遇,写“我”现在因悲哀的面孔而被判刑以及当初因为高兴的面孔而被判刑的可笑经历,“我”的遭遇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人物角度来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警察的特点,借助警察对待“我”的态度展现了警察的蛮横、专制、无理。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写“我”的两次遭遇,写“我”在警察以及可笑政策面前的弱小,同时也展现了警察的强横,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此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以及对政府高压专制政策的批判。
10.答案:C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第一个“为”是谓语,对主语“汉讳武帝名彻”加以陈述,故“彻”与“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第三个“为”与第一个“为”意思相同,“野鸡”是“为”的宾语,应在“野鸡”后断开,排除B项。
11.答案:A
解析:“最低一层是乡试”错误,应是“院试”。
12.答案:D
解析:“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错误。“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采用了归谬法,而不是反证法。
13.答案:(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众口一词。
(2)现在考据经书,查询律文,用国家法典来考核,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解析:察,分辨;和,附和;倡,主张。考,考据;稽,考核;举,参加考试。
14.答案:此处运用了二难推理形式。韩愈以“骐期”“杜度”两个姓与名读音相近的人为例,提出他们的儿子该如何避讳的疑问。如果避讳父名的近音字,那么其子就要改姓;如果不避讳父名的近音字,那么就不符合礼法要求。两种结论都不是主张避讳的人所愿的,因此构成了二难推理。
解析:二难推理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就是不同情况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文中不管是否避讳父名的近音字,其结果都不是主张避讳的人所愿的,因而构成二难推理。
15.答案:①内容上,这三句写等音乐结束,弹筝人已飘然远去,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②手法上,用环境烘托音乐的效果,赞美弹筝人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穷;③结构上,“数峰青”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结构严谨,自然贴切,富有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错误。“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意为烟霭为音乐而敛容,云霞为音乐而收色,如此“哀筝”,正如湘水之神在倾诉自己的哀痛,并非选项所说的“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
16.答案: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理解这三句的含义:一曲终了,想探寻弹奏者,她已经离去,只留下青翠的山峰。然后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这三句是承上句“依约”而来,正待写人,却又欲擒故纵,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不见弹筝人,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这是用环境来烘托音乐的效果,赞美弹筝人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诗歌结构角度分析:结构上,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紧密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结构严谨,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17.答案:(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A.可以互换,这里“一律”“清一色”“都”意思相同。B.正确。“也”是副词,表示强调,删掉有细微差别。C.正确。“可不”意思跟“绝不”一样,只是“可不”属于口语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D.正确。“轻易不出门”和“不轻易出门”表达意思一致。故选A。
19.答案:①句中的“像”是一种类比,拿元宵节的街景跟办喜事的场景做比较,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②句中“像巨星似的”是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①“像是办喜事”,这里把元宵节的热闹和“办喜事”进行比较,因此“像”是一种类比,突出二者的共同点——热闹,这样就强调元宵节街道热闹美丽的特点。②“像巨星似的”是比喻句,本体是“天灯”,比喻词是“像”,喻题是“巨星”,二者相似点是明亮耀眼。因此这里的“像”表比喻,表示天灯升起像一颗巨大的星星一样耀眼。
20.答案:①原句中“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②原句中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中“走马灯”后面多出了破折号和“原始的电影”,表明“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走马灯”是传统活动,“电影”是现代时尚的东西,这样写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②原句中“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改句是将“小铃”做了“纱灯”的定语。原句将小铃单独拿出来,并有“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③原句中的“还必须……呀”是孩子气的口吻,相比改句中的“大家还吃汤圆”,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认可。④较之于改句的平淡陈述,原句整个句子更符合孩子欣赏炫耀的口吻,有种喜不自禁的自豪感。
21.答案:①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②俯拾皆是;③林冲进入山神庙后拿石头挡住了门(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林冲伸手去摸火炭,火炭已经被水浸湿熄灭了)
解析:①根据前文“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可知,“我”觉得鱼翅廉价;结合后文“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可知,语境强调的是鱼翅在“我”看来十分廉价,从而与“祥林嫂的工钱”进行对比,故可填写“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②根据前文“并不少”可知,此处“甚至”表示语意更进一层,即很多,故可填写一个表示数量多的成语,如“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③该空要填写课内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处闲笔情节,如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回来时摸火炭,已被水浸灭等闲笔,看似无关紧要,却揭示了起火原因是他人纵火;又如林冲进入山神庙后拿石头挡住了门,为后文富安、陆谦等人进不来而在庙檐下谈论,让林冲知晓埋下伏笔;等等。
22.答案:而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延展(扩大),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解析: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为中途易辙,“‘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还没有交代结果,后句又变成“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中途易辙,可删去前句中的“闲笔”;二为搭配不当,“空间”与“提升”不搭配,“空间”应该搭配“拓展”“延展”“扩大”等。
23.答案:【佳作展台】
原则就应坚守
尽管许多人为摄制组的“间接干预”叫好,但我仍然反对这样做。原则就是原则,原则需要人们无条件遵守。
自然纪录片行业制定“永不干涉”原则自有它的道理:既然是对大自然的纪录,就应该秉持尊重大自然的原则,不应人为干预;否则,“自然”也就名不副实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即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没有人为干预时,大自然也并没有因为哪一个物种的灭亡而衰败,反而一直呈现生机勃勃之态;反倒是有了人为干预之后,大自然面临着动物栖息地缩减、物种数量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所谓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只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罢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为自己心中的原则而坚守。“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言辞回荡在汨罗江边,即便是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这是屈原的原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于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陶渊明的原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面前不屈膝,宁与国家共存亡,这是文天样的原则;“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与百姓同甘共苦建设家乡,这是杨善洲的原则……
守原则于细微,持原则于方寸。原则是基石,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折”。
一日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被毁于一旦。在这之前有一名学生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地把一本由他人捐赠给学校的书带出馆外。而这本书成为哈佛这批受赠的图书中唯一的“幸存者”。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的办公室,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表示感谢之后把他开除出校。因为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校纪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我们据此也可以说,让原则看守秩序,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坚守原则的理由只有一个,但突破原则的理由可能有千万个。原则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严格遵守。它是人类理性的光芒,它铁面无私地看管着人类的秩序,不受情感的左右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然而现实生活中,破坏原则的情况太多了。人们总是有各种理由来摧毁原则,于是,“原则”变成了“原则上”。原则本来是执行的标准、遵守的规范,应该被奉为圭臬,被尊为信条,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但“原则上”是游离于原则之外的。很多事情,一旦说是“原则上”,那么就意味着有回旋的余地,有转变的空间。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们规则意识淡薄、原则的作用不彰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从当前原则作用不彰、规则意识不强的现实出发,立足于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转,我坚持对原则的遵守,反对以人文关怀为名对原则的破坏。
解析:【立意探索】材料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解释自然纪录片行业中的“永不干涉”原则;第二层叙述某摄制组通过“间接干预”救出被困在冰坑里的帝企鹅的故事;第三层介绍观众对摄制组做法的两种观点。据此可知,材料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原则,如何评价适度改变原则。写作时,可以赞同摄制组的做法,写原则可以灵活改变;也可以反对摄制组的做法,写原则不可改变。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
具体来说,可有如下立意:原则必须坚守;原则应适时而变;坚守原则,灵活变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