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自然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自然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9: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自然——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B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尽人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オ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兹再举一些文学景观在海外传播的例子为证,比如潇湘八景经宋明以来文人雅士的不断阐释与重构,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而潇湘八景这一文学景观的艺术生命力远不止于国内,国外的很多诗人也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和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挑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名篇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3分)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而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吸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屈原故里是著名人文景观,根据本文观点,你认为该如何打造该景观的文化品牌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①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②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到。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粱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③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④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种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直接点题,酝酿足了气势。
B.文章联想丰富广泛,有对人、物等融入自然的态度,也有对时代洪流中的“村庄”未来的思考。
C.文中的“风”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的每一处都离不开风。
D.作家刘亮程文风独特,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描写了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选取“麦捆”这一特定场景,让人感到亲切,“麦捆”被刮走后,还能在风中跑回村子,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B.句子②先是详细地描写村庄的树木,接着用“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引出深意:不论你身处何方,风把你刮向何处,你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
C.句子③描写野云的“养不乖”,从而引出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的计划,衔接自然巧妙,也引出了下文对风与人的关系的描写。
D.句子④内涵深刻,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时,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
8.文中作者对“铃铛刺”有多重的身心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9.散文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等,而“苍凉美”“朦胧美”“哲思美”也是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写一个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碡,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溺溺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
[注]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湖南岳阳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后辞官专治古文,中国泮湖文派的创始人。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有棚A于坳者B数家C洲人避水D来者也E数客F舟泊之G皆无H人声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含义不同。
B.“殊不甚高大”与“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两句中的“甚”含义相同。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举”含义不同。
D.“思可小泊”与“一览众山小”(《望岳》)两句中的“小”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A.文本开篇讨论“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偿”之感溢于言表。
B.文本是“记”,记寻常风物独具情趣,谈神话传说虚幻迷离,行散而神聚。
C.文本吴敏树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了东坡之赋。
D.文本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有时写景状物,有时联想考据,文章摇曳生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2)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14.“水”“月”是文中作者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若为酬:如何应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两句,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勾勒出清爽阔大的秋景。
B.“破帽多情却恋头”,句中“破帽”喻指纷扰的世事,词人借此自嘲难以摆脱尘俗的纠缠。
C.“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两句,词人既是慨叹自身忧愁凄苦,也是向徐君猷诉苦。
D.“明日黄花蝶也愁”句言良辰易逝,好花难久,因此对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1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句流露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下片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一棵树的颜色就是一整个秋天。我生活的小城秋意渐浓,正浓在那一片片金黄的栾树叶上,也浓在那飘香万里的桂花中。看那栾树,挺拔的身姿矗立在路旁,一身金黄,宛如用黄金雕刻而成,阳光下①________________;那些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②________________,将秋天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栾树的美丽并不只是外表,它的花朵同样让人惊艳,它们如同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挂在树上,为秋天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桂花的香,是那种清新而悠远的香,是那种令人③________________的香。每当秋风掠过,那淡雅的香气便四溢开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而桂花的叶子,形状独特,生命力顽强,不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中的“开”和文中加粗的“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考上清华大学的喜讯在村子里传开了。
B.天还没亮,大家就干开了。
C.窗户关得紧,打不开。
D.这张大床,三个孩子也睡得开。
20.整个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8分)
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汪曾祺的很多美食散文和梁实秋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也有前后呼应之妙,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与梁实秋等人的文章相比,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带有强烈的参与感,而梁实秋等就难免有食客的嫌疑,像陆文夫笔下的朱自冶,只是一个资深的又善言说的“吃货”。
汪曾祺不仅能够品尝美食,①_____________,他说过:喜欢做饭的人一般都是不自私的。汪曾祺的文章里,经常写到自己尝试做新菜的过程,比如油条塞斩肉(肉圆)这道菜就是汪曾祺自己发明的。“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做郇厨”的乐趣,②_____________,但汪曾祺自己觉得和弄笔一样是“自娱”。汪曾祺喜欢画画,他觉得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③_____________。这种代入感,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说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2.答案:D
解析:“它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有多种原因让它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选项说法绝对。
3.答案:A
解析:原文第二段指出,“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A项,《枫桥夜泊》为文学作品,能说明名篇效应。B项,“陆游、唐婉”为名人,其说明的是名人效应。C项,既有文学作品《黄鹤楼》,又有“李白、贾岛”等名人,其说明的是叠加效应。D项,杜甫草堂不是因为《客至》等诗而成为文学景观的,而是因为杜甫这个人而成为文学景观的,其说明的是名人效应。
4.答案:D
解析:“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中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
5.答案:①进一步重视对屈原故里的保护和研究,从古代典籍中挖掘文化基因,让厚重的古典文学赋予其生命力与内涵。②积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促使产生更多文学作品来传承和发展文脉,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增加文化自信。③面向世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各种文学形式在国际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吸引世界游客来旅游。
解析:
原文相关信息 答案
“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①
“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和作家……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②
“潇湘八景这一文学景观的艺术生命力远不止于国内” 答案③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直接点题”错。开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但是并没有直接点题“风把人刮歪”。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原文“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可知,对村庄树木的描写不是详细描写。故选B。
8.答案:①铃铛刺会挡着“我们”的路,挂烂“我们”的衣服,因此作者对铃铛刺十分嫌弃并要除掉它。②铃铛刺在关键时候挡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麦捆,因此作者对铃铛刺也深怀感激之情。③通过铃铛刺作者领悟到了周围的事物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哲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鉴赏能力。由“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知,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由“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可知,铃铛刺在关键时候挡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麦捆,因此作者对铃铛刺也深怀感激之情。由“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可知,通过铃铛刺作者领悟到了周围的事物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哲思。
9.答案:示例1: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作者笔下村庄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如文中的“风”“云”“树叶”等。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对海边渔村的想象;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示例2: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用对比手法写出风的威力,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露着一种苍凉。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示例1: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乖乖地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这里“我”与“麦捆”是平等的生命,都在风中不由自主;还有对树的思考“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一棵树被各种各样的风“扭曲”,最终立在地上,那么人被刮歪,当然也能坚强地挺立人间。通过书写出对坚韧生命的赞美,这样就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写对海边渔村的遥想,对远处女子的生活的遥想,以及村庄“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示例2: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写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用对比写出风的威力,如“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着一种苍凉。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它是留住人的物质食粮,但留住人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如“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它是留住人的物质食粮,但留住人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10.答案:CEG
解析:“数家”是指棚的数量,而“洲人”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应在“洲人”前面断开,即C处应断开;“者也”为句末标志词,其后应断开,即E处应断开;“数客舟泊之”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
11.答案:D
解析:“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指时间短,后者指渺小,矮小。A项,前者指经历,后者指侍奉。B项,两者都指非常。C项,前者指全、都,后者指举起。
12.答案:C
解析:“吴敏树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了东坡之赋”错误。文中说的是“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由此可知,吴敏树并未有感于赤壁之战。
13.答案:(1)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
(2)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
解析:
14.答案:文本借助“水”与“月”营造幽静安谧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文记叙了作者月夜泛舟环游君山之所见,用简洁的笔触和语言,描写了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表现的是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在秋天的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是否曾经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曾经在诗歌中写下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夜,我才获得这样一次环游君山的机会。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被月光照耀呈金碧色的湖水中行进。同游的是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的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能见到一个挺拔突出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高大。我是初次知道它,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孙子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吟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又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之前。一起谈起这里有地道可以通往吴中的事。有人说:“这里有几百间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吧?”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和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
后来又向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而向东行进,水面映照出一片灯火光亮,那就是岳州城。云雾从船边浮起,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已经变成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升,一会儿就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觜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个地方靠近君山脚下,应当有生出云气的洞穴吧?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几个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觜,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志》记载“君山周围长七里有余”,可能是因为我们乘坐的船走得缓慢,感觉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子鸡拌着苦瓜吃。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仅仅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他回到庙里,拿着茶叉回来了。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山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也是向徐君猷诉苦”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愁,打发时光而已。“断送”,有打发走之意,一方面是打发时光,另一方面是将内心苦闷、不如意打发走。这两句表明词人在慨叹自身忧愁凄苦的同时,也努力排解忧愁。
16.答案:①流露出词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②“清尊”一句,写佳节难度只能借酒浇愁;“万事”一句,把过去看成虚幻的梦境;“明日黄花”一句,表达对未来的悲观惆怅。
解析:解决本题考查评价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两句表明词人此时的心态是消极悲观的,当然,在慨叹自身忧愁凄苦的同时,也努力排解忧愁。虽然词人努力排解心中的苦闷,但“万事到头都是梦”,因而“休休”,不要再提起了吧!“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再一次表达了作者的悲观、惆怅。
17.答案:(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锲、折、盈、消、长。
18.答案:①熠熠生辉;②翩翩起舞;③回味无穷
解析:第①处,本处是说栾树满身呈金黄色,就像用黄金雕刻而成,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故此处可填“熠熠生辉”之类的成语。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第②处,本处是说栾树的叶子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风中起舞,充分地展现了秋天的韵味,故此处可填“翩翩起舞”之类的成语。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第③处,本处是说桂花的香是那种悠远的香,令人回味,故此处可填“回味无穷”之类的成语。回味无穷:指事后回忆、体会起来仍然很有意味。
19.答案:A
解析:A项和文中加粗的“开”都表示扩大或扩展。B项,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C项,表示分开或离开;D项,表示容下。
20.答案:①运用了对比手法;②通过栾树和桂花的对比,突出两种树各自的特征:栾树身姿挺拔,叶子金黄;桂花香气迷人,叶子生命力顽强。③运用对比手法,使二者特点突出,加强了文段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解析:通过文中的“再看那桂花,它没有栾树的挺拔身姿,没有栾树叶子的金黄灿烂,却以其独特的芬芳征服了人们的心灵”可知,文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中第一段主要写了栾树身姿挺拔、叶子金黄等特点,第二段写了桂花香气迷人、生命力顽强等特点。文段运用对比手法,使二者特点突出,加强了文段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1.答案:①而且喜欢做饭(或:而且喜欢制作美食);②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③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
解析:第①处,结合上文“不仅”可知,应用“而且”与之对应;再结合下文“喜欢做饭的人”可知,此处可填“而且喜欢做饭”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结合后文的“但”可知,此处填的内容应与汪曾祺的观点形成转折,故此处可填“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是可笑的”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结合“这种代入感”可知,此处涉及“代入感”;再结合“正是网络时代阅读者喜欢的”可知,此处可填“会带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之类的内容。
22.答案:擅于写美食的梁实秋的文字和汪曾祺的很多美食散文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他们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在场者。
解析:首先,找到第一段的中心句,即“同样擅于写美食的还有梁实秋……一个是旁观者”。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述”,明确汪曾祺和梁实秋写美食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美”,但两个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在场者,一个是旁观者”。最后组织语言时,要注意两个人的身份要对应准确,还要注意符合字数要求。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先给出《论语》中两句经典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两句都体现了儒家“孔颜乐处”的思想。紧接着,材料还记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孔颜之乐”。这一句看似无用,实则揭示了“孔颜乐处”思想的文化传承性及普世价值。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考生要根据给定主题写一篇发言稿,谈谈感受和思考。追求幸福与快乐,远离痛苦与烦恼,是每一个生命本能性的行为模式。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以至于被突然问及“你幸福吗”时,我们会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这篇作文要想写好,关键就要知道儒家的“幸福观”追求的是什么?考生可以围绕“修身立己”“坚守初心”等角度立意,把儒家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实现幸福美好人生。
【立意】
1.修身养德幸福圆满;
2.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3.人生之乐贵本真。
【素材】
1.孔颜之乐,乐在淡泊忘利,好学忘忧,修身养德,追求自由。调皮可爱的孔子即使“饭疏食饮水”,却还能枕着手臂,乐在其中地治学传道,视富贵如浮云,追求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保持安贫乐道的心灵状态;周敦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程顾“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悟透了“富贵乃小,心灵的安身立命乃大”的人生道理。
2.《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诚实,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达到“幸福”的状态。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在朋友圈喜欢“制造人设”,戴着面具生活。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的方式,接触到精英圈子,实现阶层跃升。但这种仅仅在物质表面作文章的方式,不仅释放了“焦虑”,而且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同学们,孔颜之所以能“乐处”,是因为做到“心诚”。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孔颜之乐”,固然不是跟物质条件对立,而是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独处,还是与朋友交往。
3.那么,如何才能乐而忘忧,走向幸福?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我觉得,从孔颜二圣,从程颐、程颢两位大师身上,去探寻“孔颜之乐”,会更容易明白幸福是什么。首先是青年不失向学之心。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周敦颐好学善思,创《太极图》;程颐一生钻研《周易》,阐释易学要旨。可见,不乐学,不解惑,不安身,不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孜孜以求,乐学善思,无以安身立命,自然不能得到幸福。其次,注重精神提升,追求精神幸福。箪食瓢饮,只为一缕花香。放下物欲,只为一朵水仙。青年人少重视名利,多追求初心,才能精神自由,创造更多可能。广东小伙黄枫杰潜心学技术,24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用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幸福人生路。青年人坚守初心,追求精神自由,才能获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