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本单元讲述的是封建时代的亚洲,教材选取的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日本(东亚)和阿拉伯帝国(西亚)。亚洲的封建时代和欧洲有较大差异,亚洲不同地域的封建国家既有共性,也存在明显不同。
政治上: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12世纪,形成将军控制中央、大名(藩主)控制地方的幕藩体制。7世纪,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经济上:日本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思想文化上: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古代日本
2022版课标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政权基本统一了日本。
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___”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地位近似_____。
大和
大王
部
奴隶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
(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_____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改革:从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孝德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_____,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_____,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_____。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制度
国有
公民
赋税
古代日本
幕府统治
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_________盛行,庄园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武士集团形成。
形成: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特点: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_____、_____权力;与天皇朝廷并存;_____实际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影响:逐渐形成_______,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土地兼并
政治
军事
天皇
武士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材料反映了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事件:大化改新。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 )
A. 挽救了民族危机
B. 发展了封建经济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维护了幕府统治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可知,大化改新既强化了君主专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化改新前面临外来侵略的挑战,无从得出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不能体现发展封建经济,排除B项;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才进入封建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措 ( )
A. 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使全部国民地位平等
D. 削弱了幕府势力
B
1. 大化改新的改革内容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盘照抄。
2.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 武士的最高首领是将军,而不是天皇。
1.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公元5世纪,基本实现统一“百余国”的是 ( )
A. 大和
B. 高丽
C. 琉球
D. 本州
A
2. 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大和统一的实现
B. 大化改新的推行
C. 幕府统治的形成
D. 武士集团的出现
B
3. 下表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 )
A. 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
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 维护了武士集团利益
D. 削弱了幕府将军地位
B
4. (2022·湖南)“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
A.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 出现幕府将军掌握实权的局面
C.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 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的形成
A
5. 701年日本开始设立大学、国学,成绩优秀者可参加“贡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据此可知,日本 ( )
A. 实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B. 发展成为封建国家
C. 受到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D. 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C
6. 日本大化改新后,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渐遭到破坏,很多豪强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 )
A. 骑士统治社会
B. 武士庄园时期
C. 幕府统治时期
D. 城市自治时期
C
7. 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B.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征服波斯帝国
C. 中世纪的大学开设神学、法学、医学等课程
D. 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
8.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对于“大化改新”“新”在何处,以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观点是 ( )
A. 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力
B. 建立了部民制度
C. 使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D.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
9. (2023·广东惠州)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 ( )
A.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B. 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C.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D. 经济文化的互动性
C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化改新的各项事业,是在诛灭苏我氏的第二天就开始了。这一天,孝德天皇取代皇极天皇即位,立中大兄皇子为太子,废除以往的大臣、大连制,设左大臣、下大臣、内臣等官职,并设国博士作为最高顾问,由唐朝归来的僧旻和高向玄理担任此职。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概括其在政治方面的措施。
【答案】背景: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其进行改革;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措施: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共28张PPT)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2022版课标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背景
相互仇杀:6世纪末7世纪初,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众神并立: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
(1)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最初在_______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
(2)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_______,建立了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
(3)630 年,率领穆斯林占领_____,半岛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麦加城
麦地那
麦加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扩张
概况: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___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_________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8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
概况: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____________。
主要成就
数学:改造了_________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___________”;创造了完整的_______。
医学:《_________》《_____》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_________》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阿拉伯文化
古印度人
阿拉伯数字
代数学
医学集成
医典
天方夜谭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
贡献:阿拉伯人担当了________________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沟通东西方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在这些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例子: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根据下面所列阿拉伯人的成就,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阿拉伯人 ( )
A. 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B. 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 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沟通交流东西方文化
D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D 根据题干可知,阿拉伯人改进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传到欧洲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上述内容体现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贡献,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难以说明其科学技术领先,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翻译古希腊作品,不是自身创造,排除B项;阿拉伯人只是传播中国文化而非吸收,排除C项。
《一千零一夜》的第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一名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了来自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伯人 ( )
A. 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 地区经济繁荣发达
C. 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
1. 穆罕默德最早在麦加传教,最早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在麦地那。
2.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3.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印度人,传播者是阿拉伯人。
1. 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穆罕默德”“穆斯林”“麦加”“真主安拉”等信息。这一关键词是 (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D
2.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世界古代史时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D
3. “帝国版图内的居民经过长期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阿拉伯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统一的宗教信仰。”“统一的宗教信仰”指的是 (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D
4. 下图是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 阿拉伯人发明,古印度人改造
B. 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
C. 古埃及人发明,古希腊人改造
D. 古希腊人发明,古埃及人改造
B
5. 这部著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相传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少女,自愿嫁给生性残暴的国王山鲁亚尔。她每天晚上讲一个故事,每每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刚好天亮。国王想听完故事,不忍惩罚她。就这样过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头偕老。因此它又名《一千零一夜》。据此判断,这部著作是 ( )
A. 《格林童话》 B. 《天方夜谭》
C. 《源氏物语》 D. 《哈姆雷特》
B
6. (2023·海南)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
A. 排斥外来文化
B. 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 传播东方文化
D. 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B
7.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据此可知阿拉伯 ( )
A. 影响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在文化领域领先全球
C. 善于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D. 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A
8. (2023·青海)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
A. 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 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 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 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
B
9. (2023·湖南)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阿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
A. 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 《医典》《医学集成》、阿拉伯数字
C.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 《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B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地区统一到一个政权之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历代哈里发奉行相对开明的文化政策,不惜重金奖励学术,延揽人才,设置科学文化机构。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
(1)根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帝国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有利因素。
【答案】有利因素: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位置优越;商业活动活跃;统一国家幅员辽阔;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文化政策;所统治区域拥有众多发达的古代文明。(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主要贡献。
【答案】贡献:推动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并使其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根据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主题,请再举出相关史实一例。
【答案】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亚历山大东征;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