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 葭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给你们上课的内容是临时复印的,所以没有复印注释,这在理解起来有点难。知道《诗经》的举手
生:我只是知道,但我不了解。
师:诗经是什么,你家里有藏书《诗经》的吗?
生:
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写下来,我说了这句话,有没有同学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我还没想好。
师:这个不是想的,看这个最早,产生问题了吗?
生:我想知道它是从哪个时代汇集了这么多诗。
师:哎,对了,很好,也就是这个最早是什么时间,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句话,包括你们读课文都应该产生问题,课堂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最主要的是提出问题,和老师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那最早,早于什么时间呢?我估计你们就不知道了?从西周到春秋,记下来。那西周到春秋是多少年以前的,你们学历史知道吗?
生:似乎是1000多年前
师:这个似乎用的好,我告诉你们其实是3000多年以前,一共有多少诗呢?
生:好像是305首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百科全书上
师:好,大家写下来,从内容上分为哪三大部分,你们知道吗?
生:分为风雅颂
师:你把它到黑板上写下来,大家写下来。
师: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是属于哪一部分?
生:属于风
师:风又分为哪些部分
生:好像是国风,秦风
师:风一共是多少呢
生:好像是十三
师:差不多,是十五国风,大家写下来,所谓国就是指某一个区域,某一个国家,,风是数量最多的,大概在160首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蒹葭学习的是十五国风的——秦风,写下来。
师:那自己读一遍,
师:好,停下来,这首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没有注释,很多字不认识不会解释,我们先说题目:蒹葭是什么?
生:芦苇
师:蒹葭苍苍是什么意思啊?大家可以想象那个芦苇长得怎么样?
长得很茂盛,对。
师:溯回
溯:逆流而上
回:弯弯曲曲的河道
溯回: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逆流而上
溯游从之:游是直的河道,和回是相对的,所以是沿着直的河道逆流而上,你看这个人一会沿着弯曲的河道,一会沿着直的河道,他在干什么呢?从之:寻找她
师:从,你说是跟随,也可以
他一会沿着弯曲的河道找,一会沿着直的河道寻找,或者说他远远的看着,她在水中央,能不能靠近呢?
生;不能
师:似乎能看得见,又不能靠近,因为——宛在水中央,大家看“宛”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师:对,是好像的意思。大家看,是宛在水中央,真的在水中央吗?似乎是,可实际上不是。你看他找的这个人,有点神秘,那他找的这个人是谁呀?
生:伊人
师:对,伊人,同学们把它画起来。这个伊人是个什么人?
生:伊人应该是个心上人。
师:伊人是男的女的?
生:女的
师:也就是说:是一个男的寻找他的心上人。那这首诗是什么诗?
生:爱情诗(教师板书)
师:哦,同学们有的已经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了?有问题吗,举手
生:这首诗真的是爱情诗吗?为什么不可以理解为追求自己的梦想
哦,所以你认为伊人可以是梦想,这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伊人一定是心上人吗?一定是爱情诗吗?那同学们有问题吗?
没有人回答。
师:那我们先做爱情诗来理解。这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深秋季节,写下来。深秋季节了,这一男子去找他心上人,这一女子跑到哪去了?跑到水里去了,大家看啊,这一女子跑到水里去了,于是这一男子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是不是这样啊?而且你看这在追的过程呢?是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什么意思?就是——路途遥远,艰难,路不好走,就叫做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意思都差不多,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叫做:重章叠句,大家写下来,这是《诗经》当中的一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所改变的只是一两个字,大部分的都是一样,所以我们明白了其中一个句子,其他意思差不多,就懂了,你看还有什么?
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师:白露为霜:一开始白露形成的霜。
白露未晞:晞是太阳出来晒干了,未晞就是还未晒干呢?白露未已:未已,还是指没有晒干呢?
从时间的变化,大家看,从早晨到晚上,这就是重章叠句。
好,大家接着看,我们还是把它理解为爱情诗,一个男子寻找心上人,女子跑到水里去了,找啊,(老师笑)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好像跑到水里去了,着实好像,再仔细一看,这在逻辑上就出现了问题,谁来质疑?
生:我感觉,就是这男子去寻找女子,那女子应该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所以我感觉不符合常理。
师:对,同学们,读书一定要动脑筋,去质疑,去怀疑,其他同学还有质疑的吗?你来
生:我觉得他既然找了,没找到,他为什么还要一直去找呢?
师:同学们,那就说明这个寻找的男子很什么?
生:执着
师:写下来,好像有首歌这么唱的,不管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你有这么执着吗?
生:有
师:你是干什么也会如此执着寻找一个女子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学习
师:哎,非常好。现在不慌着去找,从这里我们就获得启发:做事要执着。但是同学们,这里还有一个逻辑有问题,同学们,你们想,谁家的女子没事会跑到水里去?特别是三千年前,谁家的女子没事跑水里去?更何况今天也不太合逻辑。
师:最有证据的是,伊人是男子。所以男子追男子了。
生:这就有点不符合常规了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gay,你们小小年纪知道的还是挺多的。是这意思吗?
师:那,同学们,老师明确的告诉你们,这个伊人就是指男子。那怎么来理解,你来说说,孩子。
生:我觉得有可能两种情况:有可能寻找的人不是男子,还有可能伊人并不一定是心上人,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关系。有可能找他有事。
生:我觉得这番话也有可能是找人才
师:如果你觉得是人才,那你觉得是什么人找人才
生:可能是国君或者臣子去找人才。
师:同学们,这首诗又有了新的理解,那这个人到哪去了,他到了水中央,实际上他的行踪不定,那你继续说说这个伊人干嘛要到令人寻找的地方呢?
生:因为当时是战国时期。
师:不对,是春秋时期,最晚是春秋中期。
生:那就说很难寻找,当时秦国应该非常弱。
师:一个国家很弱,就需要人才来支撑。如果这个人才没有得到重用,会不会隐居起来。
生:大部分会这样,有一些还会跑到其他国家去的。
师:对,这些隐士就会隐居起来,当国家意识到他们重要性的时候,就会去寻找他,尽管很艰难,也会去寻找他。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对一首诗理解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诗经》里面出现的伊人都是指男子,《诗经》多次出现伊人,都是指男子,那这个伊人为什么会理解为女子呢?那是因为后来有变化了,到了五四时期时就指女子了,在唐宋的时候,既可以指女子,也可以指男子,这就是一个词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们汉语的变化,所以我们读《诗经》的时候要知道伊人的含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否定这是一首爱情诗了,谁家的女子会没事跑到水边去 但是作为一个贤才,他隐居起来了,尽管找不到他,也要找,这在逻辑上是符合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现在我们说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知道了吧?这首诗的内容大家也应该都知道了吧?
师:刚问内容是什么那位同学你来回答下: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
生:每段重复的次数非常多,只是改一两字,就强调的感觉,情感非常强烈
师:哦,强调的感觉,还有其他感觉,为什么采用重章叠韵的方式呢?
生:可能是寻找人才的感受非常强烈,所以反复强调。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是反复吟唱的?
生:答不出了。
提醒:音乐课上,很多的歌都是重章叠韵,一唱三叹,一直以来歌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诗经》刚开始是唱的,不是朗读的,孔子对诗三百,一一弦歌之,每一首歌都有谱子,都能唱,只是后来这些谱子都失传了,所以说《诗经》准确来说不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是歌谣总集,写下来,它主要是用来唱的,所以它采取了这种重章叠韵,反复吟唱的形式。
大家再来读一遍。
师: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你猜猜是什么意思?猜猜什么意思?
水的岸边,那在水一方也是一样的意思。
师:查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还有歌原版的《蒹葭》
师: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写了追一个伊人的这件事,它在写这件事的同时,还写了什么?抢答一下
生:我觉得它写追伊人的同时,还写了景。
师:写景,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生:这个景主要写了草木的茂盛,主要是写了清晨的白露。
师:给你怎样的特点
生:非常的清晰
师:你有没有感觉到一种渺茫?找这个人找得很渺茫。这景也显得渺茫了。
这就是情景交融,写下来。表达了寻找才子的情景。到现在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了的举手?
生:表达寻找人才的艰难
师: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景
师:这个事和景刚好怎么样?
生:刚好呼应。
师: 你的理解
生:跟她理解差不多,寻找人才道路特别艰难。
师:那我问大家,包括很多人,我们拿到教材后,这是一首爱情诗,难道一定就错了吗?
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男子寻找女子,但不一定是一个女子。
师:这个理解有点悬(大家都笑了)。
生:我的意思是他寻找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师:哦,寻找的也可以是精神或者气质。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他可能是一个梦想,可不可以?这首诗是三千年以前的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只是推测,我们并不能绝对的理解为就是人才,也有可能是爱情诗,它表达的意思是朦胧的,所以它是我国第一首朦胧诗,写下来。大家再次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