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满江红(小住京华)
导入新课
她,本来是可以活的,却选择了死。她的死,如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古城绍兴,解放路与府横街相接的闹市区轩亭口,由此矗立起了一座纪念碑。她,就是秋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体会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听配乐朗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1-2个学生示范朗读,全班再有感情地齐读。
4.结合注释,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秋瑾在苦闷困顿中,具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巾帼英雄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
这时,文化界改良和革命新思想迅速传播,这对秋瑾有了很大的启发。婚姻的不如意,也使她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后虽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精神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思考:“早又是中秋佳节”透露出词人怎样的心绪?
明确:没有特别的欣喜。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思考:愉悦的景致却没有给作者留下美好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开篇的渲染,词作的悲伤气氛得到充分铺垫。
思考:词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明确:篱下菊花开遍的明净秋景图
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化用 的典故,写出了 ,喻指国难。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词人怎样心情?
明确:自己婚姻生活不幸,佳节时节又留在异乡,只能徒劳地思念故乡浙江。写出了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四面楚歌
当时中国的局势
资料链接:19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非常明显。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恰如被汉军重重包围下四面皆楚歌的项羽。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思考: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强派”“殊未屑”强烈表达了词人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资料链接:
在徐自华为秋瑾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秋瑾的一段言论:“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乎?”可见,秋瑾不屑为女性的背后,正是溢于言表的爱国之情。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与 得对比,“列”“烈”两句读来铿锵有力,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气概?
身
心
明确: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这是秋瑾作为“巾帼英雄”的写照。
资料链接:
在词人的另一次词作《鹧鸪天》也真切地抒发了她当时的情感:“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6.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思考:结合背景,联系上下文,把握词句大意。
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
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思考:词句引用典故表达什么意思?结合词作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青衫湿”用典,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自己经历,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浸透了身上的青衫。所以后人也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潸然泪下。
此句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
资料链接:
1903年,在写这首词的同一年,秋瑾在《致琴文书》中写道:“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这是秋瑾在彷徨中的呐喊,也是对志同道合知音的呼唤。秋瑾的“青衫湿”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求,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资料链接:
写作这首词的第二年,秋瑾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在日本,秋瑾广泛结识爱国志士,先后参加了“三合会”“共爱会”等反清组织。回国后,她又参加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并创办了宣传男女平等的《中国女报》。秋瑾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
词作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表现了词人雄心壮志和开阔胸怀。
拓展延伸
秋瑾:一腔碧血荐轩辕
秋瑾(1875-1907),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1907年,秋瑾和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失败,不幸被捕,于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并亲书一幅楹联:“江沪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纵观秋瑾短暂的一生,“巾帼英雄”四字,秋瑾是当之无愧。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她高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便是清末第一女侠,也是近代最杰出的爱国女诗人,她的事迹和诗篇,将永远被中华儿女所铭记和传颂。
荐读
课后阅读秋瑾词作《对酒》《黄海舟中日人索句见日俄战争地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进一步体会秋瑾的形象及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