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07:37:47

文档简介

1
第三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模块导航
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积累与运用——字词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恭敬.(jìng) 惭愧.(kuì) 鉴.赏(jiàn) 人声鼎.沸(dǐng)
B.倜傥.(dǎng) 淋.漓(lín) 盔.甲(kuī) 疲倦不堪.(kān)
C.感慨.(kǎi)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小心翼翼.(yì)
D.争执.(zhí) 激荡.(dàng) 奥.秘(ào) 花团锦簇.(cù)
2.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脑髓 收敛 云宵 B.脸颊 鉴赏 原由
C.书塾 消释 颠倒 D.蝉脱 渊博 恭敬
积累与运用——句子
3.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②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
向对岸驶去?
③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④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
近。
⑤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1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2
A.②①④③⑤ B.②④③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②①⑤③④
积累与运用——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四月时节,江南已经暮春,然而,花落曲不败,人间终相逢。当春风把心吹到江南,我
们轻吟:“ , 。”(填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渲染诗人凄凉心境的诗句
是: , 。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
是: , 。
(5)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写下诗句“ , ”。千百年来,
这两句诗,让无数读者对峨眉山月产生了遐想。(填写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想象菊花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
的诗句是: , 。
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应用
5.当谈到“孝道”时,有人提到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称她努力拼搏主要是为了挣钱给妈妈
治病。老师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孝道”故事。请你模仿“卧冰求鲤”这个题目给全红婵的
故事拟个标题,并结合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观点,你觉得鲁迅对全红婵的故事会给予辛辣
的讽刺吗?为什么?
《 》,
6.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
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
基本思路:
(2)名著撷英
2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3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
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
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
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
要求我背的书是《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 的
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 的人。
(3)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
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铃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
,寻找蝉蜕,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送酒来”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暗寓着“行军”的特定环境。
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3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4
C.甲诗三四句实写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开放的菊花。
D.乙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令人余味无穷。
8.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述。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 )
②不亦说.乎( )
③饭.疏食( )
④温故而知新.( )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曲肱而.枕之
11.翻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结合生活
实际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条《论语》对你的启示。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
4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①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②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
钟就要上课了。
③“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
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④“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
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⑤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
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⑥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
即将沉寂的细弱。
⑦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⑧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⑨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对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
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
师傅,你贵姓?”
⑩“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
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
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
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
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
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会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
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
5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6
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
同你说一件事。”
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的久远,便要有求于我
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向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
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3.文中第 段中提到“只有我知道这.秘.密.”,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秘密”的
内容。
14.本文语言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①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②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15.文章第⑨段写到作者问大爷“贵姓”但第⑩段并未写出大爷的回答,却写了“我”的记忆
习惯,请问这样写有何用意?
16.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的老师傅形象进行评析。
6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1
第三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模块导航
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积累与运用——字词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倜傥.(dǎng)——tǎng;
故选 B。
2.【答案】C
【详解】A.云宵——云霄;B.原由——缘由;D.蝉脱——蝉蜕
故选 C。
积累与运用——句子
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语句衔接连贯要做到的是:话题统一语序合理,前后照应。
这类题的做法是①找起始句和总结句。②注意关联词。③串句子。按照句子间的关系,揣摩逻
辑关系,将一个一个的句子连起来,就可以完成答题。题中的句子出自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因此首先要熟悉课文。②是领起句,①承接②句中的“神情紧张”,接下来,④“我正像大雾
中的航船”承接②句中的“在茫茫大雾中航行”,然后,③写“我”的表现,最后⑤句“恰恰
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紧承③句,由此分析,得出顺序:②①④③⑤,故选 A。
积累与运用——名句默写
1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2
4.【答案】(1)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2)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
如霜(3)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5)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逢、烽、霜、芦管、峨眉、羌、傍。
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应用
5.【答案】《夺金救母》 不会,因为鲁迅先生讽刺、批判的是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
性的所谓孝道,而全红婵努力拼搏,为了挣钱给妈妈治病,是真正孝道的体现,值得鼓励、赞
扬。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
①模仿“卧冰求鲤”这个题目给全红婵的故事拟标题,我们可以模仿“卧冰求鲤”的格式:动
作+目的,如跳水挣钱、夺金救母等。
②解析结合“卧冰求鲤”的故事和鲁迅的情感表达,可知鲁迅讽刺的是夸张地表达孝道和愚昧
的孝道。而全红婵的故事是符合现实,故事传达的孝道是合理的。
示例:不会,因为在“卧冰求鲤”这个故事中,王祥不顾性命之忧去为并不爱自己的母亲求得
鲤鱼,鲁迅讽刺了这种行为不可取。而全红婵跳水不仅仅是能挣得为母亲治病的钱,也是成就
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乡争光。这是真正的孝道,值得赞扬。
6.【答案】(1)活动内容: 知识竞赛。基本思路: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
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2)《朝花夕拾》 《鉴略》 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 对“我”要
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3)示例: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脱,又偷偷地去拨弄墙角的那株何乌首; 睡觉
前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听着美女蛇吃人的故事如痴如醉;仙台医专的那个中国青年的忧
愤激昂弃医从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
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详解】(1)此题考查主题班会的拟题和活动设计。拟题时,注意联系主题:走近鲁迅,语
2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3
言要简短,能吸引人。活动设计,要紧扣主题,先想一下本次活动需要哪些环节,然后再来设
计活动思路,注意环节不要太多,要抓住重点。例如:“鲁迅作品”知识竞赛。组织者先设计
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2)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父亲不让我看戏,让我背
书”,明确以上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五猖会》,此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因此“我”认为父亲是一个对“我”
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的人。
(3)此题考查学生的续写能力。写时注意句子的格式、字数特点,从内容上看,要叙述《朝
花夕拾》中相关作者的情节内容。这也是在考查对名著知识的积累。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
【答案】
7.C
8.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异:《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除了抒发诗人思乡的惆怅,还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
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最后两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
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
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
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
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本项“实写了”说法错误;
故选 C。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题目中的“思长安故园”即点明了思念故乡之意。“强欲”与“无人”抒发了作者强烈的
孤寂苦闷之情。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
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
3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4
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
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表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
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
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所以两诗的相同点是都表现了作者浓
烈的思乡之情。不同之处是甲诗还表现了作者对身处战争之中的人民的强烈的同情和对早日平
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乙诗没有这种感情。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
【答案】
9.之:它,指学到的知识 。 说:同“悦”,高兴。 饭:名词动用,吃饭。 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或道理。
10.B
1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12.示例一:当遇到人们不理解自己时,能够做到不生气、不怨恨,这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在
生活中,人和人的爱好不同、兴趣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人宽容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融洽。
示例二:人要宽宏大量,别把自己看得太高,认为人们都应该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当遭到人
们不理解自己时,不记恨人家,这是一种君子的行为。
【详解】9.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②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高兴。
③句意:我整天吃粗粮。饭:名词动用,吃饭。
④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或
道理。
10.ACD 三项都是表顺接;
B项表转折;
故选 B。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于: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12.考查学生阅读启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4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5
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启发我们:当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有时会招致些误会、曲解
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要学会包容,而不是生气
和报复,学会了包容,怨恨就能得到有效化解,也就能相对容易地做到不生气。学会忍耐,只
要你能学会忍耐,不逞一时之气,那就会免去许多无谓的烦扰和祸端,忍住自己的情绪,不要
生气和愤怒,保持理智和冷静,这是一种君子的行为。
【点睛】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
了。”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
【答案】
13.打铃老师傅故意将铃绳拽得时间长,让铃声响得久远,催促“我”不要迟到。 14.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打铃老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表现了
老师傅的慈祥善良和对“我”的关爱。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孙师傅的神态和外貌的生
动描写,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而又怕我介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15.为下文“我”叫错姓氏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
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在文章末尾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突出打铃师傅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打铃师傅的赞美之情。
16.孙师傅善良,有爱心,在“我”迟到时以独特的方式来帮助我;孙师傅为人宽厚,当“我”
记错他的姓氏,面对周围人的嬉笑,他总是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从没有向我发火;孙师傅做
事谨慎,为人和蔼,在他想告诉“我”他的姓氏真相时,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
却又欲言又止地说出。
【解析】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具
体分析。由上文第⑨段“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对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
5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
6
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分析,“这个秘密”是打铃师傅故意将铃绳拽得时间长些,
让铃声响得久远,催促“我”不迟到。
14.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
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
①“像一条鞭子”,把“上课的铃声”比作“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打铃老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体现老师傅对“我”的
关爱和照顾,表现了打铃师傅为人善良和对“我”的关爱、照顾。
②“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把老师傅的头颅
比作“芦花摆动”,把老师傅的脸色比作“像生了红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
了老师傅的外貌和神态特征,形象地表现了老师傅想对“我”说出他姓氏的真相又怕“我”介
意而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
15.考查小说写作方法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作答。第⑨段“老
师傅,你贵姓?”下文第⑩段叙述了“我”的记忆习惯:“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
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这是运用了伏笔的写法,交待含蓄,提示下文,使后文
中突然出现的叫错姓氏显得合理,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严密。在结尾处用打铃师傅的语言描写揭
示姓氏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能够突出打铃师傅为人宽厚、善良的品质,表达作者对打
铃师傅的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要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去分析。从“我走过大门,很想对
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看门的老头儿拽
着铃绳睡着了”,突出表达了老师傅善良,有爱心,用铃声来催促“我”别迟到;从老师傅最
后“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突出表现了老
师傅做事谨慎,为人和蔼,亲切的性格特点;从“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
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老师傅对我说:“你
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突出表现了他的宽厚,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6
{#{QQABSQaAggiIAIAAARgCAwVKCkOQkBGCAYgOAFAAoAAAQ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