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古诗词诵读
模块导航
文学常识 名句积累 诗歌鉴赏
文学常识
【答案】
1.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2.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识记。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此题考查律诗的有关知识。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
常严格而得名。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
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
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3.【答案】重阳节 登高、饮酒、赏菊。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从诗中“登高”“送酒”“菊”等词语可知,诗歌写到了重
阳节。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名句积累
1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2
【答案】
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6.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7.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8.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9.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10.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11.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眉”“羌”“州”“岐”“逢”“怜”“烽”“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
注意字形。
诗歌鉴赏
【答案】12.B
13.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
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以仰望和平视的不同视角”表述有误,“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
着明亮月影。此句应是俯.视.水中月影,而不是“平视”;故选 B。
13.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连续的地名,
诗人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行程路线,不仅展示了地理空间的迅速转换,让人感觉行船速度之快,
也营造了一种流动、变化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动态美和韵律感。通过对一系列地名的描绘,
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情感变化。从峨眉山到渝州,诗人从对家乡的思念,到对旅途的
期待,再到对远方的向往,情感层层递进,深沉而复杂。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据此
作答即可。
【答案】
14.B
2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3
15.本诗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情(浓浓的乡愁)、满心的哀愁;《渔家傲 秋思》除了表达思乡
之情外,还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伤感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诗歌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亮的月光比作霜,形象
地描绘了夜晚月光洒在沙漠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空旷、寒冷的边塞景象,烘托了
夜晚的凄清气氛,而非实际的霜降;
故选 B。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题对比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边塞夜晚的苍凉景色,以“不
知何处吹芦管”引入凄凉的笛声,再通过“一夜征人尽望乡”揭示了征人思乡的主旨,表达了
征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哀愁。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展示了边塞的壮阔秋景,同时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出边塞的安宁与荒凉。词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
无奈与苦闷,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复杂情绪,既有思乡之情,
又有爱国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惆怅。综上所述,两首诗词虽然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夜上受降
城闻笛》更侧重于个人的哀愁与思乡,而《渔家傲·秋思》则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包
含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如壮志、无奈、惆怅和深厚的爱国情操。
【答案】
16.示例:此诗李白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映清江的倒影美景,暗点了
秋夜行船之事。同时连用 5个家乡地名,借空间的急剧转换生动表现了自己初次离家出走的复
杂情感。(意符即可)
17.《峨眉山月歌》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或对友人的思念)的情
怀。或: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及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上三峡》
表现诗人身处逆境时难熬,愤懑、忧愁之情。《下江陵》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遇赦时喜悦开心,
即将与家人相聚的轻快之情。
【解析】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3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4
诗歌以“峨眉山月半轮秋”起笔,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峨眉山月夜的静谧与美丽。通过“峨
眉山月”这一特定意象,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皎洁的月光洒在青翠的山峦之上,营造出一种清
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入”和“流”两个动词,
将山月倒映在江水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动态的描绘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暗含了
诗人秋夜行船的情景,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然后,诗歌通过地名的更替,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等,展现了诗
人离家远游的行程。这种地名串联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空间感,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
乡的眷恋和不舍。最后,“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离家远游
的过程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但无奈行程匆匆,无法驻足停留。这种情感的抒发,
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峨眉山月歌》在描述过三峡的旅途中,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诗歌通过山月和江水的描绘,以及一连串地名的串联,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在这个过
程中,诗人的情感随着行程的推进而逐渐深沉,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
这种情感在“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
情感波动。
《上三峡》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在过三峡途中的艰难与感慨。诗歌通过描写巫山的高峻和巴水
的湍急,以及诗人连续多日航行在三峡中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
诗人对三峡的自然景色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认为巴水虽有尽头,但青天却永无到达之时。表现
诗人身处逆境时难熬,愤懑、忧愁之情;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还时的喜悦心情。诗歌通过描写诗人清
晨辞别白帝城,乘船顺流而下返回江陵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愉悦。在这个过程中,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船行之快和两岸景色的变化,表现出他归心似箭的心情和对自由的渴
望。整首诗充满了轻快愉悦的氛围,与前两首诗相比,情感表达上更加明快和积极。
【答案】
18.A
19.①喜好、喜爱、喜欢 ②停止 ③了解、知道
20.B
21.(1)我就让孩子们(或就让我的孩子们),吟诵岑参(他)的诗作。
(2)(我)曾经认为(岑参)是继白、杜甫之后,最有才华的诗人。
4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5
22.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3.①动不动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歌,直到陆游酒醒或者睡熟才会(让他们)停止。
②陆游曾经认为,在李白和杜甫的后面,也就只有岑参一个(才华特别出众的)人罢了。
③自今年从唐安别驾任上临时代理犍为,既绘岑参画像在斋壁之上,又选取了世上留下的岑诗
八十余首刻写在斋壁上,用来传给后世喜好诗词的人。
【解析】
1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路漫漫”只是客观陈述自己离家遥远的平,并没有“前途迷茫”的感触。故选 A。
19.本题考查字义。
(1)句意:非常喜欢岑参的诗,好,喜好、喜爱、喜欢。
(2)句意:到睡熟了才停止。己,停止。
(3)句意:了解诗律的人。知,了解、知道。
20.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直到酒醒,有时到睡熟了才停止。分析句意可知,“酒醒”“熟睡”
是“乃已”的两个条件。故断句为:至酒醒/或熟睡/乃已。故选 B。
2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辄,就。儿曹,孩子们。之,指岑参的诗。
(2)尝,曾经。以为,认为。而已,罢了。
2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
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相关的内容概括
作答。“住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陆游醉后要
孩子们诵读岑嘉州诗;“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陆游认为岑嘉州是李白、杜
甫之后的才华出众诗人;对“既画公像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知诗律
者”——在书斋壁上画岑嘉州像并选取岑嘉州遗作 80 多篇刻印。
【点睛】参考译文:我自年少时就非常喜欢岑参的诗,过去在山中,每次喝醉了回来,就斜躺
在胡床上休息,让孩子们吟诵岑参的诗作,直到酒醒,有时到睡熟了才停止。我曾认为在李白、
杜甫之后,唯一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了。自今年从唐安别驾任上临时代理犍为,既绘岑参画像
在斋壁之上,又选取了世上留下的岑诗八十余首刻写在斋壁上,用来传给后世喜好诗词者。
5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1
课外古诗词诵读
模块导航
文学常识 名句积累 诗歌鉴赏
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 )——( )
——( )
2.律诗可分为 ;又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必须对仗的两
联是 联和 联。
3.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有哪些风
俗?(至少答出两种)
名句积累
二、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
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5.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
是: , 。
6.《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
铺垫的两句是: , 。
7.《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
1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2
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
是: , 。
8.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
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
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
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
10.《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
型环境的诗句是: , 。
1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
句是: , 。
诗歌鉴赏
三、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读《峨眉山月歌》完成 12-13 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点明远游时令,“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景象。
B.一、二句分别以仰望和平视的不同视角,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D.本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风致自然天成。
1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二)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 14-15 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2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3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判断是一首边塞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的所见所闻。
B.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受降城外正下着霜,通过边城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凄苦的气氛。
C.第三句写在寂静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婉幽怨的芦笛声,“不知”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D.整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写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和铺垫。
15.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同为边塞诗词,请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班级拟制作一期以“唐代诗人李白”为内容的美篇,以下是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
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任务。
上三峡巫山夹青天,
巴水流若兹。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
巴水忽可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秋,
青天无到时。 千里江陵一日还。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三朝上黄牛, 两岸猿声啼不住,
夜发清溪向三峡,
三暮何太迟。 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注:辞亲远游,游峨眉山, 注:因永王李璘案受牵连流放 注: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还时所
出三峡所作。 夜郎, 途经三峡所作。 作。又名《下江陵》。
16.小组在讨论《峨眉山月歌》美篇时,设计了一张照片:峨眉山月倒影图,请你代表小组解
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7.三首诗歌都写到了过三峡的经历,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4
(四)班级要制作“一代诗雄——岑参”的主题展板,请你协助。
【他的诗作】
逢入京使 (唐)岑参
【英雄情怀和柔情交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点评:________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英雄情怀和柔情交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点评:不单单有对家乡的思念,更有诗人对饱经战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他的“粉丝”】
跋岑嘉州诗集(节选)(宋)陆游
【崇尚“英雄情怀”】
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①诗。住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②睡,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陆
辄令儿曹③诵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④之后,
游对岑参推崇备至:
一人而已。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⑤,既画公像斋壁,又杂取
______________
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
【注释】①岑嘉州:即岑参。②胡床:一种坐具,也叫交椅。③儿曹:孩子们。④子美:杜甫。
⑤唐安:地名。别驾:官名。摄:临时代理某官。犍为:嘉州别称。
【活动一】在布置展板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对材料内容不理解,请你帮忙解答。
18.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路漫漫”三字不仅陈述事实,且很自然地勾起“前途迷茫”这样的感触。
B.《逢入京使》整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用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C.“强欲登高去”中“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写作时间。
D.“无人送酒来”这一句,实际上写军旅生活凄凉,无菊可赏,更无酒可饮。
19.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绝好.岑嘉州诗 关联教材: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1)好:
熟睡乃已. 查阅词典:①停止。②已经。③语气词,同“矣” (2)已:
4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
5
知.诗律者 结合语境。 (3)知:
20.下列对展板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酒醒或熟睡/乃已 B.至酒醒/或熟睡/乃已
C.至/酒醒或熟/睡乃已 D.至酒醒/或熟/睡乃已
21.把展板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令儿曹诵之。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活动二】请你完成“他的诗作”展板。
22.请你借鉴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点评,完成对《逢入京使》的点评。
【活动三】请你继续完成“他的‘粉丝’”展板。
23.陆游对岑参“英雄情怀”的崇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展板内容简要概括。
5
{#{QQABCQ6EggCIAIBAABgCEwUKCEOQkAACCYgOREAEoAAAg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