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07:43:2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模块导航
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外套.(tào) 熬.过(áo) 嫩.芽(nèn) 蹲.下(dūn)
B.砸.碎(zá) 沉寂.(jì) 豌.豆(wān) 暴.怒(bào)
C.祷.告(tǎo) 肩膀.(bǎng) 侍.弄(shì) 分歧.(qí)
D.徘徊.(huái) 姊.妹(zǐ) 攲.斜(qī) 俄.而(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嗅.到(xiù) 倾.侧(qūn) 揣.测(chuǎi) 参.差不齐(cān)
B.绽.开(zàn) 结束.(sù) 薄.雪(bó) 絮.絮.叨叨(suì)
C.雪骤.(zhòu) 温馨.(xīn) 凋.谢(diāo) 悄.然无声(qiāo)
D.菡萏.(dàn) 荫.庇(yīn) 和睦.(mù) 果实累.累.(lěi)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家住回龙村的向代惠,得了偏瘫,被界定为二级伤残,看见施工人员正在为她提供免费
无障碍改造服务,喜.出.望.外.。
D.秋游结束后,同学们都回家写游记作业,可谓是各.得.其.所.。
积累与运用——句子
1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随着宜宾大学城的初步建成,对临港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川航执飞的 3U8633 航班迫降成功,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现实版的“萨利机长”。
C.闪送是目前同城速递行业的佼佼者。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 157 座城市以上。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
5.下列关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其代表作有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等。
B.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
写性的某些特点。
C.《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D.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
6.下列句子中有关谦辞敬辞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到好朋友小龙,小林说:“多年不见家严大人,甚为牵挂,请代我向他问好,过两天
我一定登门去拜望他老人家。”
B.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小丽激动地说:“久仰您的大名,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勤学
苦练,力争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刘云想去好朋友小米家玩,于是对小米说:“星期六你能够邀请我去你寒舍玩吗?”
D.王海见大哥欲言又止,连忙笑着对大哥说道:“大哥,别客气,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
们是兄弟,愚兄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应用
7.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下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下文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阅读能给人带来多重体验。
2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阅读朱自清的《春》,能欣赏花朵的绚烂,能感受小草的柔软;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 。
阅读莫怀戚的《散步》 , 。
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体验会更加丰富。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妈妈做的饭》,回答下列问题。
妈妈做的饭
①我小时候胃口差,身体弱。
②母亲下班后要颠簸一个小时才到家,尽管辛苦,却还是要去市场上挑一条新鲜鲫鱼,开
膛破肚,洗净去鳞;先把葱节、姜片、蒜末撒进油锅加热,再把鱼滑下去烹炸至两面金黄,转
而盛进砂锅,加入高汤,用小火煨煮,最后混合米饭煲得滑滑濡濡的,撒上盐和葱花起锅。
③贪玩的我和小伙伴们满院子疯跑,母亲就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终于撵上了,就连哄带骗
地喂我吃一口。为了不让鱼刺卡破喉咙,喂之前她要先舀起一勺,用手把鱼刺剔除掉,再吹一
吹,身旁的小伙伴总是咽着唾沫欣赏,并羡慕地说:“你好享福呀!”那时候我总是不以为然
——这不是家常便饭吗?
④兄弟姐妹出远门,母亲总会要他们带上自己亲手做的泡菜。无论是否情愿,她总坚持把
瓶瓶罐罐往别人手上塞,有时弄得大家都挺尴尬——拒绝吧,对长辈不敬,接受吧,还要赶路,
显得碍手碍脚。尤其是刚要去大城市念书的年轻人,心里向往着洋快餐夜排档,不免觉得这些
土特产不上台面。
⑤没想到我第一次出国留学,要走很远,坐飞机穿过欧亚大陆,再跨越大西洋。出门时,
轮到母亲给我塞泡菜了。初次离家,满是憧憬和兴奋,觉得这些东西反而是一路上的累赘,硬
是半推半就地把它们从箱子里取了出来。
⑥到了那个盛产甘蔗和朗姆的国度才知道,人们恨不得吃米饭都拌果酱,物资又匮乏,口
味又单调,很多同学反映不适应,于是国内的家人纷纷开始寄来包裹,母亲不知从哪里得到了
消息,急坏了,也赶忙给我寄了一个包裹。
⑦当时我们住在乡村,取件要专门排号,再搭车进城。那天赶了一小时路,排了一小时队,
终于等到了我的包裹。我把它抱上车,一个人在车厢后面掀开纸板箱,看到里面全是吃的——
3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有小时候母亲不允许我吃的零食,有她自己学着做的一大瓶辣椒面,泼上熟油,就餐时放一小
勺,感觉不只是饭菜有了灵魂,整天的生活都倍加辣鲜香。
⑧我一直认为自己还算独立,然而当时忍不住热泪盈眶。眼前立刻浮现母亲制作辣椒面的
画面:新鲜的二荆条,晒干,去把儿,翻炒,混合芝麻一起打成粉末,呛得眼泪直流。
⑨一罐辣椒面够吃小半年,打开盖子看见里面还有货,就感觉生活还有奔头,等到要见底
了,就知道自己快要回家了,生活又有了盼头。
⑩刚参加工作时生活很清苦,老对母亲说:“你手艺那么好,要是我们开家餐馆,早就发
财了,何苦如此蹉跎?”记得母亲回答:“我的钱够用就行,不求富贵,但求安心。”我抱怨
说:“但是我不够啊!”于是她斥责说:“你的钱够你一生用度就行,不要贪得无厌!”
母亲是不支持我追名逐利的,但每当我事业或学业遇到重大挫折时,每当我倍受打击,
自暴自弃,软弱无力时,母亲又说,怕什么,万不得已,我陪你去租个铺子卖盒饭,照样活得
下去!
再后来,我出国读博士,来到欧洲,物流便利,所以,母亲再也不用担心我吃不好饭了,
然而她好像并不快乐。假期回国,我突然发现家里的菜味道失调,她平静地说,你不在,我们
吃得简单,人老了,口味会变淡。那一刻,我红了脸,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竟然
是那么屈指可数,而那一份份精致的食物,是她对游子所有的牵挂和关爱的表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选自《意林》2018 年十二月下半月刊,有删改)
【链接】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
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
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
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
好儿活,好好儿活……”
(节选自《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8.不同时段妈妈做饭菜“我”的感受不一样,请参照示例,完成下表。
成长阶段 事件 心理
4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小时候 母亲追着喂鲫鱼 ①
② 嫌弃
留学时
收到了食物包裹 感动
读博时 发现菜味道失调 ③
9.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为了不让鱼刺卡破喉咙,喂之前她要先舀.起一勺,用手把鱼刺剔.除掉,再吹.一吹。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10.结合文本《妈妈做的饭》,说说文中“母亲”这一人物的特点。
11.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世上有哪个母亲不希望孩子能“好好儿活”呢!
“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引人深思。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呢?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
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5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
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
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你看这
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
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
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
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
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
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
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
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
丛生。
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
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
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
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
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 你看现在已
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
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
放弃了呢
6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
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
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
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12.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1) (2) (3) (4)
13.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设计。
示例:朗读 1
【甲句】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了作
者想要用劳累改变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
朗读 2
【乙句】月光下,葬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朗读设计】
1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含义丰富,意味隽永。(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对标题进行赏析)
7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15.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
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链接材料】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
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
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 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体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
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
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今复为相,以全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
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或短语。
(1)相委而去. (2)入门不顾.
8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3)王贤.其母 (4)即舍.田子罪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子安得此金?
18.选出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
人称自己的父亲。
B.乙文中“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中的“欲”在文中指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不忠之事。
C.乙文中“退请就狱”的朗读停顿可以这样标:“退请/就狱”。
D.甲文中的友人和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是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9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第二单元 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
模块导航
积累与运用 阅读理解
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
1.【答案】C
【详解】“祷告”的“祷”应读“dǎo”。故选 C。
2.【答案】C
【详解】A.“倾侧”的“倾”应读为“qīng”,“参差不齐”的“参”应读为“cēn”,两处
错误;
B.“绽开”的“绽”应读为“zhàn”,“结束”的“束”应读为“shù”,“薄雪”的“薄”
应读为“báo”,“絮絮叨叨“絮”应读为“xù”,三处错误;
C.“悄然无声”的“悄”应读为“qiǎo”,一处错误;
D.“荫庇”的“荫”应读为“yìn”,“果实累累”的“累”应读为“léi”,共有 2处错误;
故选 C。
3.【答案】D
【详解】A.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使用恰当;
B.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使用恰当;
C.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使用恰当;
D.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使用不恰当。
故选 D。
积累与运用——句子
1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4.【答案】B
【详解】A.主语残缺,可删掉“随着”。
C.成分赘余,可删掉“逾”或“以上”。
D.语序不当,应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选 B。
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小说,而不是散文;
故选 A。
6.【答案】B
【详解】A.家严是谦称,称呼自己的父亲,不是别人的父亲;
C.寒舍是谦称自己的家,不能说对方的家是“寒舍”;
D.愚兄是谦称自己,不能说对方是“愚兄”;
故选 B。
积累与运用——语言表达与应用
7.【答案】示例一:能看到史铁生的绝望 能感受母爱的伟大 示例二:能看到一家人
的和和乐乐 能感受亲情的温暖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按照所给出例句的格式,仿写时要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
连贯,内容上注意结合文章思想感情,表述正确即可。
“能欣赏花朵的绚烂,能感受小草的柔软”采用“能+动词+主语+形容词”
示例:
能体会史铁生的悲痛,能感受母爱的无私。
能体会三代人的和睦,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2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
【答案】
8.不以为然 母亲给“我”塞泡菜 愧疚
9.(1)动作描写,“舀”“剔”“吹”写出了母亲喂“我”鲫鱼时的细致与耐心,体现了母
亲对“我”的爱。
(2)动作描写。“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
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10.慈爱善良:“我”小时候胃口差、身体弱,母亲为“我”做鲫鱼、母亲会追着“我”喂鲫
鱼并把鱼刺剔掉、兄弟姐妹出门母亲会塞给他们泡菜、母亲给出国留学的“我”寄食物;
教子有方:刚参加工作母亲不鼓励“我”追名逐利、当“我”遭遇挫折时母亲会给“我”鼓励;
心灵手巧:母亲为“我”做鲫鱼和辣椒面。
11.我们要乐观面对自己的生活,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犯错,都说明不了什么,只要我们乐
观面对,积极改正错误,就是“好好儿活”。
【解析】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文章第三段“母亲就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终于撵上了,就连哄带骗地喂我吃一口。”“那
时候我总是不以为然——这不是家常便饭吗?”可知,小时候的“我”不懂事,面对母亲追着
无微不至地喂鲫鱼,“我”总是不以为意;
②根据第④段“兄弟姐妹出远门,母亲总会要他们带上自己亲手做的泡菜。无论是否情愿,她
总坚持把瓶瓶罐罐往别人手上塞,有时弄得大家都挺尴尬——拒绝吧,对长辈不敬,接受吧,
还要赶路,显得碍手碍脚。尤其是刚要去大城市念书的年轻人,心里向往着洋快餐夜排档,不
免觉得这些土特产不上台面”可以看出,母亲给我们塞泡菜;
③第⑥到⑧段写留学时“我”收到了食物包裹,内心感动;根据第 段“再后来,我出国读博
士,来到欧洲,物流便利,所以,母亲再也不用担心我吃不好饭了,然而她好像并不快乐。假
期回国,我突然发现家里的菜味道失调,她平静地说,你不在,我们吃得简单,人老了,口味
会变淡。那一刻,我红了脸,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竟然是那么屈指可数,而那一
份份精致的食物,是她对游子所有的牵挂和关爱的表达”可知,“我”不在家,家中吃的简单,
人老了口味变淡了,所以“我”因很少陪伴家人而感到愧疚。
3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9.本题考查关键词语赏析。
(1)根据“舀”“剔除”“吹”等动词,可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联系“为了不让鱼刺卡
破喉咙”可知,“舀”“剔”“吹”这三个动作准确地表现了母亲在为我喂鲫鱼时的小心翼翼,
细致与耐心;作者多年以后,对这个画面仍然记忆深刻,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表现了
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2)“悄悄地躲出去”是动作描写。联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
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
摔向四周的墙壁”可知,“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经常摔东西,此时母亲就“悄悄地”
躲出去,并未责骂“我”的不理智行为,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宽容;“躲”和“悄悄”
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
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母亲躲出去
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心,是母亲对
儿子的理解体贴,牵挂关爱。
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①段“我小时候胃口差,身体弱”,②段“挑一条新鲜鲫鱼……加入高汤,用小火煨煮,
最后混合米饭煲得滑滑糯糯的,撒上盐和葱花起锅”,③段“贪玩的我和小伙伴们满院子疯跑,
母亲就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终于撵上了,就连哄带骗地喂我吃一口”可知,因为“我”小时候
身体弱,母亲就每天给做鱼吃,还把鱼刺剔除,追着喂“我”。可见母亲的慈爱;
根据④段“兄弟姐妹出远门,母亲总会要他们带上自己亲手做的泡菜”,⑥段“母亲不知从哪
里得到了消息,急坏了,也赶忙给我寄了一个包裹”可知,无论对子女和亲戚,母亲总是充满
牵挂,给“我们”带泡菜,寄泡菜。可见母亲的善良;
根据⑩段“记得母亲回答:‘我的钱够用就行,不求富贵,但求安心。’我抱怨说:‘但是我
不够啊!’于是她斥责说:‘你的钱够你一生用度就行,不要贪得无厌!’”, 段“母亲是
不支持我追名逐利的”可知,母亲教给对待钱的态度,教给我“我”正确的财富观,不支持我
追名逐利,在“我”倍受打击时给我鼓励。可见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富有生活智慧的人;
根据第②段“先把葱节、姜片、蒜末撒进油锅加热,再把鱼滑下去烹炸至两面金黄,转而盛进
砂锅,加入高汤,用小火煨煮,最后……”,写母亲给我做鲫鱼,⑧段“新鲜的二荆条,晒干,
去把儿,翻炒,混合芝麻一起打成粉末”,写母亲给“我”做辣椒面。可知母亲是一个心灵手
巧的人。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与语言表达。
4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妈妈做的饭》通过写妈妈不同时段给“我”做饭菜的小事去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作者希
望我们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体会母爱的伟大;
《秋天的怀念》一文“我”瘫痪后母亲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与期
望。在母亲伟大精神感召下,“我”和妹妹坚强地面对生活苦难,好好地活下去。很明显作者
是希望以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读者明白,我们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都要乐观勇敢地面对生
活,珍爱生命,找到自己的幸福。
示例:我们要积极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都要不害怕,不畏惧,乐
观勇敢地面对。要珍爱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
【答案】
12.暴怒无常 心情烦乱,心灰意冷 失魂落魄,心灵空虚 心酸,感动
13.应该用舒缓的语气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了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
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14.(1)夸张,作者才开始准备种荞麦,就“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
属于超前夸张,表现了麦苗长势之好,能预见到麦子丰收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喜悦与期盼之
情。
(2)“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写母亲为了让我早日吃上饸饹面,在月色中拔草,并坚信荞
麦会有好收成,母亲的自信和乐观就像在我心灵上播撒出一片美丽的荞麦花,播撒出浓浓的爱;
“荞麦”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5.母亲形象的相同点:两位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
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都运用了动作、语
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如本文母亲兴奋地说“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
等着收荞麦了!”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母亲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作者为我
们刻画出一个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
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自己病入膏肓,心里却只有生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
的女儿,作者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伟大无私,深深关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如果写到其他人物刻画
手法,且能结合文章进行合理分析也可以。
【解析】
12.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
5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①空:根据第②段“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
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可概括为:暴怒无常;
②空:根据第③段“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
罪吗 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第⑦段句子“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
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可概括为:心情烦乱,心灰意冷;
③空:根据第⑧段“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
的空虚”可概括为:失魂落魄,心灵空虚;
④空:根据第⑩段句子“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
第 段句子“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可概括为:心酸,感动。
1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示例可知,作者有意强调的内容需重读,朗读语气应结合句子要
突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结合第⑨段“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沉醉于如
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可知,这个句子描绘
了月光之下荞麦花的美丽景象,眼前的美景与母亲的劳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母亲勤
劳美好的形象。这里“雪白”“淡淡的”“氤氲”强调了荞麦花的颜色之美,气味之香,景色
之美好,因而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句诗,富有诗情画意,因此这里的“雪白”“淡淡的”
“氤氲”要重读,以突出作者对月下荞麦花开的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14.(1)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第⑤段“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
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
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可见“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现在荞麦还未成熟,但是作者才开始准备种荞麦,就“闻到了荞麦面的香
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这属于超前夸张,突出了麦苗长势
之好,作者预见麦子丰收的景象,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力气,由此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与对丰收的
期盼之情。
(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内容上,结合第 段句子“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
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
了田野”,第 段句子“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
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等语句可知,“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象征着母亲
乐观、坚强、自信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含蓄点明了对母亲赞美、感激的文
章主旨。并且,“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意境优美,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第⑤段
6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第⑨段句子“月光下,
荞麦花一片雪白”,第 段句子“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
野”,第 段“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等语句可知,“荞
麦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并且,“我”在名落孙山后心情烦乱时,“似乎闻到了荞麦面
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才打消了反对母亲撒播荞麦种的念头;看到母亲在开满荞麦
的夜晚劳作,才重新树立了自信,复读并考上大学。因此“荞麦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
第一问:结合本文第⑥段“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
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 段句子“我就说
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等内容可知,母亲月光下种荞麦,在地里
做着又苦又累的工作,当在儿子高考失利后,她不断鼓励儿子重树信心,通过带着儿子一起在
荒地里种荞麦来启发儿子,让儿子走出困境,由此可看出母亲生活很艰难,但她无私地爱着自
己的孩子;
《秋天的怀念》中,面对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状况,母亲想以带儿子看菊花的方法帮儿子重树生
活的信心。向儿子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及在生命的尽头,还记挂着自己的儿女,如“我那个有
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内容,母亲顾不上自己生活的艰难,时刻为儿女考虑,
表现出母亲深爱孩子,体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综合以上可知,两文中的母亲都深爱孩子,展
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
第二问:结合本文第⑥段句子“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
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第⑩段句子“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第 段句子“临
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等语句可知,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
出一位关爱子女、辛勤劳苦、坚强自信的母亲形象。《秋天的怀念》中,结合“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等语句可知,史铁生也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位坚强隐忍、关爱孩子
的母亲形象;
结合本文第⑩段“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
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链接材料“可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等语句可知,两文都通过作者的心情感受,侧
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
7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
【答案】
16.离开 回头看 认为……贤德 赦免
17.(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2)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
18.C
19.甲文: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解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抛弃人家而离去。去:离开。
(2)句意为: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顾:回头看。
(3)句意为: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德。贤:认为……贤德。
(4)句意为: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舍:赦免。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1)日中,正午;无信,不讲信用。
(2)安,怎么。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有误,退请就狱: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退”“请就狱”是两件事,断为:退/请就狱。
故选 C。
19.本题考查主旨把握。
甲文记叙了陈太丘之子批评不守信用的太丘友人的故事。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可知讲了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乙文记叙了田子奉金回家,被母亲责备,归还朝廷请罪的故事。根据“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
不孝也”,可知讲了做官要不贪,为国尽忠的道理。根据甲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和乙文“田
子惭愧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可知,友人和田子都能知错就改,因此,还讲了人应该虚
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的道理。
8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
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
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
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
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德,喜欢
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好好
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9
{#{QQABCQKAogAAAIIAARgCQQH4CEKQkACCCQgOhAAEsAAAwR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