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由三首描写秋天的景致,表达不同情感的古诗组成。其中《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赠刘景文》是北宋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首古诗的选取分别侧重于秋的三个特点,即秋色之美,秋寓意成熟,秋蕴含的孤寂引发思乡之情。三首古诗虽同样取材于秋,但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依据所表达的情感特点不同,进行分类教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赠、残、犹、傲、君、橙、橘”10个生字一个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赠、盖、菊、残、君、橙、送、挑、落”13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完整的理解诗意。
(3)能结合诗中的主要景物、人物、事物,展开想象,通过诗歌所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完整的理解诗意。
2. 通过“曲水流觞”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曲水流觞”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插图导入,营造诗境(6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教师出示插图,组织学生交流。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说到所见,清代的一位诗人也因为自己眼前所见的画面有感而发,写成了一首诗《所见》。
宋代的叶绍翁在这秋夜里同样有所见,有所感,他又见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说说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发言,创编小故事。
2.学生回顾背诵《所见》,然后思考作者看到的画面,带着阅读期待开始古诗学习。
3.学生理解诗题,“夜书所见”,就是夜里写下所看到的。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环节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7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教师组织默读,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2.联系注释,初悟诗意。
这首诗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学生学习活动】
1. 学生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1)出示生字: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学生练习拼读。
(2)学习生字:“送、挑”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
“送”先写里面,再写外面。
“挑”字的右边的笔顺:先写竖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2. 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学生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从诗中哪些景物可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默读的基础上,关注古诗的页下注释,学习结合页下注释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
环节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22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一)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1.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
2.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3.理解“动客情”。
(二)想象画面,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体悟作者情感。
3.指导朗读。
“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4.教师范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学习活动】
(一)品读诗句,体悟情感。
1.学生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 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1)老师引导学生背诵积累“风萧萧兮易水寒”,再联系“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萧萧”和“寒”的关系密切。
(2)学生结合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认真体会后,再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结合:孤单、寂寞、苦闷。)
(4)学生思考: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3.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学生把前两句再读一遍。
(二)想象画面,体悟情感。
1.学生读后两句。
(1)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会高兴吗?
(2)学生想象: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3)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全诗。
2. 学生体悟情感。
(1)诗人看到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2)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3.练习朗读。
(1)“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 请大家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该环节引导学生逐句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诗句中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如结合画面、联系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结合诗句意思组词等。
环节四:回顾诗意,走进诗人(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过渡: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教师语言描述。
这时,诗人眼前一亮,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诗人当时的情境。
(1)(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越睡不着,越兴奋。)
(2) 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 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逐句学习后,再次从整体入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整体回顾诗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边读边想,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第2课时
环节一:回顾方法,复习导入(3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组织学生回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1)多音字“挑”组词。
回顾笔顺
(2)古诗中,遇到不懂的词语时,有什么好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本单元的工具性主题,能有意识地梳理理解难词的方法。
环节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山行》《赠刘景文》,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指导自学,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出示《山行》的配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请学生鉴别,检测是否读懂了诗。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首诗自学。
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2. 学生学习《赠刘景文》
(1)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2)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注意后鼻音)
(3)同桌相互听一听对方的诵读,看看他读得对吗?
(4)引出生字教学:赠、残、犹、傲、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5)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①荷尽
出示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幅图。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萧条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②菊残
根据图片说诗意,理解“菊残、傲霜枝”: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
③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6)苏轼看到的秋天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7)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8)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3. 学习《山行》
(1)边读诗边思考: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试着补充修改图画,并说理由。
(2)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3)学习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强调“坐”字的意思:“坐”字最耐人寻味。此“坐”非彼“坐”也,它在这里被解释为“因为”,不是我们常见的“坐下”之意。
推荐同学们一种记忆该字字义的方法,可变一字来记住:“停车因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②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齐读。读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各自不同的感受。
(4)学生修改画面,说明理由。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设计意图】环节二为本课的主要部分。在第一首诗学习的基础上,将两首表达相同情感的古诗统整起来,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同时,此环节中也提供平台让学生当小老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诗过程中识字,遵循了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归类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三:比较阅读,感受诗情(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这三首诗都在描写秋天,有什么不同吗?
2.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3.布置搜集关于秋天古诗的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朗读三首古诗后,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叶、菊花、橙黄、橘绿,丰收)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请客。(梧桐叶、落叶)
2.学生思考表达情感上的区别。
《山行》——赞美秋色
《赠刘景文》——赞美秋天,帮助人变得豁达开朗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亲人
3.和小伙伴一起找一找,读一读描写秋天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该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见树木,又见森林,不局限于某一首古诗的学习,跳出来从整体的关联上关照三首古诗之间的异同,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第3课时
环节一:了解文化,熟悉任务(7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 “曲水流觞”文化常识介绍。
2.教师出示活动任务。
教师过渡语: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单元的第一组文本是关于秋天的古诗,相信同学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古诗,接下来我们要组织一个古诗吟诵会,主题为即为“秋”,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查阅的关于秋的古诗,借着校园中的美景吟诵给同学们,也可以即兴创编、改编古诗,表达出自己在这个秋天学习的收获,感受,品悟等。昔日有王羲之与众友人于兰亭吟诗饮酒的美谈,如今我们也模仿古人进行一次“曲水流觞”古诗分享会。以诗会友,谈景赏秋,岂不快哉?
【学生学习活动】
1.了解“曲水流觞”故事由来以及文化常识。
祓禊 [fú xì]
古代汉族民间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源于上古。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汉族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
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
2.了解任务。
(1)组织古诗吟诵会
(2)查阅秋天的古诗,吟诵;关于秋季的成语抢答赛。
(3)创编诗歌,吟诵
(4)改编诗歌,或古诗
【设计意图】该环节十分重要,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承意图。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提供合理的安排、流程设计。
同时,此课时承接前两课时以及课后作业中的任务,意在了解文化背景后,将一组秋的古诗以及学生自主搜集到的古诗,借此展示出来,并积累下来。也可依据实际学习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改编、创编古诗。
环节二:曲水流觞,古诗分享(3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第一阶段:秋季成语抢答赛。
教师先说一个与秋季相关的成语。
2.第二阶段:古诗吟诵。
3.第三阶段:古诗即兴创编、改编。
【学生学习活动】
1. 学生学习规则:
(1)学生按学号或座次号依次每人说一个不能重复
重点观察比拼谁积累的关于秋天的成语多。
奖励接上的同学可以饮茶一杯。
(2)学生开始秋季成语抢答赛活动。
2.学生了解规则:
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关于秋季的古诗以不同形式展示分享给大家,可吟,可诵,可唱,可读,可表演。获得大家一致掌声认可的同学,可以饮茶一杯。
学生吟诵古诗。
3.学生即兴改编、创编古诗。
学生可借着眼前的景物、事物、人物创编或改编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品悟等。此阶段没有顺序,学生随机随性展示即可。所有自愿展示的同学均可饮茶一杯。
学生表达出自己在这个秋天学习的收获,感受,品悟。
【设计意图】设计新鲜的活动任务,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环节三:梳理成果,小结活动(3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教师小结
同学们,此地虽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有清流映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供大家畅叙赏秋之情。这个秋天的“曲水流觞——诵秋诗”会成为师生间的一段美好记忆,希望同学们记住这天高云淡,晴空朗日下的体验活动,也记住那些蕴含古人智慧与宝贵人生经历的诗句。
2.布置任务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倾听。
2.学生了解任务。
请同学们梳理今日即兴创编、改编的古诗,配上简单图画;也可以选择一首秋季的古诗,为其配上画面,形成班级作品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吟诵、唱诵、朗诵的形式将自己或积累或创编的古诗分享,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进而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