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南京研讨会课件-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9月南京研讨会课件-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3 15:2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道: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
和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课程目标]简答:用1~2个词来描述你所了解的中世纪欧洲中世纪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 中世纪之所以黑暗,那时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之源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首发地—意大利(约14世纪)追求财富、现世享乐
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首发地—意大利(约14世纪)①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壮大追求财富、现世享乐
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矛盾工商业发展首发地—意大利(约14世纪)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众多人才 人们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① 经济基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壮大 文化环境: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首发地—意大利(约14世纪)二、感受文艺复兴要求:请从上述1—26号学生作品中选择5份进行针对性点评,并将点评文字言简意赅地提交到讨论问题中。问题一结合上述作品及教材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的发展、内涵及影响的理解。问题二三、品位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哥白尼16世纪以后:高潮文学艺术 科学意大利欧 洲 各 国文艺复兴的扩展1、时间:14~17世纪
(意大利兴起,16世纪传至欧洲其他国家)2、成就:意大利欧洲(莎士比亚)3、核心:人文主义
(反对教会人为中心追求真理)4、实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5、影响: P28 第3、4段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出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等。
材料二:在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高峰的时候,道德堕落跟随个性的高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道德心与利己主义混杂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无法清晰的将荣誉感和对于荣誉的渴望区别开来。大多数的意大利城市国家都频繁的发生篡夺或谋反事件。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历史。在这里再也看不到用来支持西方合法君主的那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忠诚,而是个人的声望、才能和心机组成的叛乱。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出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把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更多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启蒙运动打下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②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的宝贵财富。
③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2)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宗教改革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结合27—32号学生作品及教材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宗教改革内容的理解。问题三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
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激发民族意识,得到封建诸侯支持。 实质: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人文主义意味,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课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之处有哪些? 人民将心中对神灵的尊敬和畏惧都反映到现实生活和现世利益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它又使获取财富合法化,而且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愿。……这场拒斥诱惑,反对依赖身外之物的运动,并不是一场反对合理的获取财富的斗争,而是一场反对非理性的使用财产的斗争。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如果一个人对摆在面前的材料毫不质疑地接受,那么这个人的阅读能力也就没什么价值了。只有在能够自由发表言论和意见的地方,印刷品的广泛传播才会促进探索。如果没有这种自由,也许当文盲会更好一些。……一般说来,警惕性一旦丧失,自由就会开始丧失活力。
——勃兰特·罗素《西方的智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