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0:34: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①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②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③“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④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A)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⑤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⑥(B)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⑦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⑧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⑨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⑩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将何爹的剃刀称作“微型青龙偃月”,是因为何爹与关羽有些许相似之处。
B.小说开篇写“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就打道去了镇上”,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
C.小说结尾处“最后的极乐”既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可能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
D.小说中“关公拖刀”“张飞打鼓”等对剃刀功夫的四字命名,体现了小说的古典文化意味,具有文学气息。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突出了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
(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手法娴熟。
3.《青龙偃月刀》是韩少功“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之一,小说中何爹与三明爹是好友,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他们的情谊?
4.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 反问 动作描写 3.三明爹喜欢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顾客。何爹喜欢背诗,三明爹是何爹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来了,何爹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何爹为病床上的三明爹剃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快乐的一次头。 4.示例一: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元素得以传承。
示例二:何爹的坚持,不愿趋时随变,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
示例三:传统手艺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 错误,年轻人时尚,赶时髦,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一现象,并未表现“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1)A处,“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是何爹对如今理发用电剪和吹筒的看法,认为那样不算正经的剃头。“那也算剃头?”运用反问的句式,增强了语气,表达了何爹对“电剃头”的强烈不满,因此修辞手法是反问。
(2)B处,“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中的“操”“开”“合”“弹”等关于剃刀的动作,流畅连贯,显示了他高超的剃头技世,因此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
3.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
第⑧段至结尾,叙述了何爹与三明爹的深厚情谊。
结合⑨段“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可知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被何爹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的光头。这个细节表明何爹对三明爹的照顾和熟悉,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
结合第⑧段“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第⑨段“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可知,何爹喜欢背诗,三明爹是何爹背诗的最好听众;
结合第⑨“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可知三明爹好久没来了,何爹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表现了对朋友的牵挂;
结合第⑩段“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第 段“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可知,何爹发现老朋友已病得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三明爹的脑袋刨一次,这一行为体现了何爹对三明爹的深厚情感和关怀 ,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何爹为老友最后一次剃头,圆了他的心愿,展现了何爹热诚且重情义的性格和人品 。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情节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或者两者兼有,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可从同意何爹对传统的固守方面入手。根据文章第⑤段“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可知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而且剃头技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爱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示例二:可从不同意何爹对传统的固守方面入手。根据第①段“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可知何爹的坚持,不愿趋时随变,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注定会被时代淘汰,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改变。
示例三: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创新,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几天前 “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
好几年前 ①
三十年前 “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搬到上海后 ②
七年前 ③
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
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
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
【答案】5.示例:①“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意思对即可)。
②“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意思对即可)。
③“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意思对即可)。 6.香;美;普通(多)。 7.母亲爱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会给母亲惊喜;栀子花能冲淡来苏水的味道,使病房有鲜活的气息(或“栀子花香气浓郁,令人迷醉其中,让母亲宁静”);母亲也曾爱打扮,人美如花,希望以此焕发母亲生命的朝气;母亲性情之好,如栀子之美,花如其人;“我”爱栀子花,一如“我”对母亲的爱,以此寄托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意思对即可) 8.划线句写出了小时候爱打扮、很洋气的母亲,与记事以来操劳忙碌无暇顾及形象的母亲形成对比,衬托母亲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既为“我”替母亲戴栀子花作铺垫,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9.我大声喊“不”,是怕母亲产生消极情绪;但看到母亲在栀子花衬托下更加衰老的事 实,失去母亲的担忧又让我因惧怕而“哆嗦”;不由抱住母亲,贴着她脸颊的举动是 “我”对母亲的抚慰,也是希望和母亲永远在一起的无声告白;“妈妈,你真美”是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也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意思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中“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可概括为:“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
第二空,结合④段中“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可概括为:“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
第三空,结合⑤段中“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⑧段中“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可概括为:“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③段中“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可知,栀子花散发出一种“浓稠的香气”,这种香气既“野性”又“温润”,与重庆美人身上带有的那种独特而迷人的气质相类似,让人难以忘怀。栀子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其洁白无瑕的花瓣和丰腴肥腻的质地,如同缎子一般,这种美丽与重庆美人所展现的优雅和美丽相契合,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愉悦。虽然栀子花美丽且香气袭人,但它在重庆却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就像重庆的美人一样,虽然个个美丽动人,但在当地却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常见。这种普遍性也体现了栀子花和重庆美人一样,都是那么地贴近生活,那么地接地气。
综上所述,通过“重庆美人”的比喻,文章第③段突出了栀子花香、美、且普遍(多)的特点。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⑤段“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可知,母亲一直喜爱花卉,但从未有机会亲自种植栀子花。将栀子花带入病房,不仅满足了母亲对花的喜爱,也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让她在病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结合第⑤段“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可知,医院病房内常弥漫着来苏水的消毒味,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栀子花的浓郁香气能够有效冲淡这种不愉快的气味,为病房增添一份清新和鲜活的气息,让母亲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养病。
结合第⑦段“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可知,回忆中,母亲年轻时是个爱打扮、洋气的女学生。将栀子花别在母亲耳畔,是希望唤起她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同时激发她战胜病魔的勇气,焕发出生命的朝气和活力。
结合全文来看,栀子花不仅美丽,而且其纯洁、高雅的品性与母亲温婉、善良的性情相得益彰。通过送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同时,栀子花是“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代表了“我”对花卉的喜爱,更深深蕴含着“我”对母亲深沉而真挚的爱。在母亲病重之时,送上一束栀子花,正是“我”对母亲无尽依恋和祝福的表达,希望用这份美好和温情给予她力量和支持,让她在病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描绘了母亲小时候的形象,她爱打扮,穿着时尚,是一个洋气的女学生。这与“我”记事以来所见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记事中的母亲,因为长期的操劳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时尚,更衬托了她后来的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她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
从结构上看,划线句通过描述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洋气,为后文中“我”替母亲戴栀子花的情节作了铺垫。它让读者理解,“我”之所以要给母亲戴栀子花,不仅仅是因为她喜欢花,更是因为希望母亲能够重拾年轻时的美丽和自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这句话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的情节作了铺垫。面对曾经如此爱美、如今却因操劳而苍老的母亲,“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遗憾,更加坚定了要让她在余生中感受到更多幸福的决心。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结合⑨段中“‘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可知,面对母亲因年老而自谦配不上栀子花的感慨,“我”大声反驳并拥抱母亲,表达了对她深深的爱与赞美,同时传递出要她坚强活下去的鼓励。
我大声喊“不”:在这一刻,“我”的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是因为看到母亲说自己“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个“不”字,是“我”在极力否定母亲的消极想法,害怕她因此产生放弃的念头或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中。
我哆嗦着:紧接着,“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这是因为“我”在栀子花的鲜亮对比下,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母亲日益衰老的面容和体态,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深感痛心,同时也对即将失去母亲的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我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为了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我”做出了一个本能的反应——从背后轻轻抱住母亲。这个举动既是“我”对母亲的一种抚慰,试图用自己的怀抱给予她温暖和力量;也是“我”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希望能够永远和她在一起。
我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在抱住母亲的同时,“我”还把脸贴在了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这个亲密的动作,是“我”对母亲无声的爱意表达,也是“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母亲: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她如初,陪伴在她身边。
“妈妈,你真美!”最后,“我”大声地对母亲说出了这句话。这不仅是“我”在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告诉她即使岁月流逝,她依然美丽;更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上的雕花
张立忠
①永安长城是一处“野长城”,却一直吸引着我去探访一番。
②穿行在燕山余脉的山谷中,青山巍巍,草木葱茏,车像一叶扁舟在绿海中航行。走着走着,路的左边出现了一道高大漫长的石墙,如巨龙劲舞,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令人肃然。
③这一段为锥子山段长城。走近石墙,垒墙的石头之间没有浇筑任何灰浆,墙面也没有抹缝,一块块石头就那么粗裸地互相叠压着、挨挤着、牵制着,形成了一个看似并不密致实则坚不可摧的整体。据史料记载,永安长城是由抗倭有功的戚家军奉旨所建,建成后戚继光将长城分为三等:双侧包砖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为二等边墙,而眼前的这种“干垒”为三等边墙。“干垒”的石墙要做到年深日久地坚固强稳,非常不易。古代工匠们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技艺,把这一切都做到了。从垒筑的石头颜色和质地来看,石墙就像附近某座山的拆分,与其脚下的山岭重新结成一个整体,又像山一样巍峨稳固。
④在大毛山段长城,我们又见到了这种粗石垒就的城墙,但又明显不同。它巧妙地依山而建,前壁陡直高立,顶端则与山脊平齐,好像人工筑就了一道山的陡崖,于陡崖上再建成胸墙。这种技艺更难,因它是就着山势建成的,底部与山的斜坡相接,早已与山体结成一体。
⑤全石垒筑的长城让我记忆深刻。而记忆的另一面,则是长城的残缺和损毁。
⑥永安长城上,我看到岁月与大自然的联手摧蚀,让它损毁异常严重,残缺不全。即使是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长城,也都遍布着破败的景象,看了让人心痛。然而,它的美依然是无与伦比的。夕阳下,它像祖先雕刻在华夏版图上的巨大花纹,点缀着江山的厚重与宏大。它的宏伟与庄严、粗犷与精致,都传递着人类独有的创造之美。
⑦在大毛山段城墙上,我见到了一座坍塌了的敌楼。一座残破的拱形门楼,在阳光下顽强地矗立于城墙顶上。西方的半边已经垮塌,参差的砖石就那样裸露着、支棱着,看起来摇摇欲坠。东方的一半则大致完好,那残存的拱形砖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每一个稍微完整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精美……永安长城以一种不完整的残躯,坚守着历史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残损不是古物的缺失,而是时光对历史的遮掩。恰恰是这种自然真实的历史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原始长城不可复制的珍贵。
⑧从大毛山段长城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小河口长城”,登上了蜿蜒于山谷东侧的长城。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赫然矗立着一座相对完整的敌楼。我们顺着一条被荒草掩蔽的小路来到了敌楼前。它的基础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面由著名的长城青砖垒成,砖缝用白色灰浆勾抹,墙面规整平滑,墙体棱角分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建筑不可思议的精致,组合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霸气。尽管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出现了损毁,但仍然不失其造型优美、筑工精细、坚固沉稳、气势恢宏的建筑品质。
⑨敌楼分上下两层,底层是由许多拱门组成的横竖相遇的隧道。有砖梯通到楼上,砖梯又窄又陡,因年深日久,棱角已被磨掉,成为一个大致的斜坡。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四周有近人高的胸墙,胸墙上有垛口,都保存相对完整,只是不见了当年的旌旗猎猎、刀枪耀眼、甲兵森严。出人意料的是,靠北侧的胸墙前长着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枝繁叶茂,绿意丰盈,精神抖擞地代替着古代的士兵守护着这座敌楼。举目四望,大明的疆土和塞外的山河都在我的视域之内,心中隐隐涌起一股守疆卫土的豪气和物是人非的怅然。
⑩从敌楼里出来,不经意间,我惊讶地看到,那楼门的石框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有“祥云彩带”“狮子绣球”“木兰花”“缠枝莲”等。在那当花纹中间,还刻着两朵小花,左右门框上各有一朵,小花有四片花瓣,应该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十字科花朵。据史料记载,那些花纹都是由戚继光帐下的浙江义乌将士所刻,是义乌民间建筑上常见花纹的复制。实际上,这是戍边将士们把敌楼变成家居,把长城变成故乡,把守土保国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离开永安长城,再回首凝望它的时候,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感慨着历史的日常是如此鲜活,感叹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的爱无所不在、经久不衰。
(选自《鸭绿江》2024年第4期,有删改)
10.与永安长城的相遇,也是一次与历史的相会。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把下面的简图补充完整。
1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内容不同的两个部分巧妙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第③⑩两段中的“据史料记载”,补充有关历史事实,丰富了文章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长城的历史和精神。
C.第⑧段中,“蜿蜒”写出了小河口段长城地势的陡峭险峻;“赫然”表现了相对完整的敌楼的高大、引人注目。
D.第⑨段在对敌楼北侧胸墙前小树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古代守卫长城士兵的敬意和对长城更加珍视的情感。
12.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缺了双臂,但她的美依然无与伦比。有同学认为,永安长城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请结合第⑥⑦两段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0.①大毛山段长城 ②城墙的因势而建 ③敌楼的亦残亦美 11.D 12.永安长城可以和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相媲美。古希腊雕塑里的维纳斯虽然缺失双臂,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与维纳斯一样,永安长城虽然也遍布着破败的景象,但长城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美,都能够体现出历史之美,和不可复制的珍贵,因此说残缺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美丽。 13.①结构上:照应题目;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永安长城的赞美;运用了拟人,作者借长城上雕花的视角感慨岁月的流经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回答此题需要根据题目多给的提示,可找出提示信息在文章中的相应位置,然后确定答题区域,并根据提示概括出与之结构字数相当的答案。
(1)结合题目中已给出的锥子山段长城(③段)和小河口段长城(⑧段)可知,第一空应从文章的④——⑦段寻找,④——⑦段主要讲了作者在大毛山段长城的见闻。因此一空填:大毛山段长城;
(2)第二个空介绍大毛山段长城的特点。结合④段中“它巧妙地依山而建,前壁陡直高立,顶端则与山脊平齐,好像人工筑就了一道山的陡崖,于陡崖上再建成胸墙。这种技艺更难,因它是就着山势建成的,底部与山的斜坡相接,早已与山体结成一体”可概括出,这部分内容讲的是:城墙的因势而建;
(3)第三个空在大毛山段长城和小河口段长城中间,结合⑦段“一座残破的拱形门楼,在阳光下顽强地矗立于城墙顶上。西方的半边已经垮塌,参差的砖石就那样裸露着、支棱着,看起来摇摇欲坠”,⑧段“我们顺着一条被荒草掩蔽的小路来到了敌楼前。它的基础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面由著名的长城青砖垒成,砖缝用白色灰浆勾抹,墙面规整平滑,墙体棱角分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建筑不可思议的精致,组合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霸气。尽管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出现了损毁,但仍然不失其造型优美、筑工精细、坚固沉稳、气势恢宏的建筑品质”可概括出,这部分内容讲的是:敌楼的亦残亦美。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融入了作者对古代守卫长城士兵的敬意和对长城更加珍视的情感”表述不准确,结合 ⑨段中“枝繁叶茂,绿意丰盈,精神抖擞地代替着古代的士兵守护着这座敌楼。举目四望,大明的疆土和塞外的山河都在我的视域之内,心中隐隐涌起一股守疆卫土的豪气和物是人非的怅然”可知,描写敌楼北侧胸墙前小树,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看见祖国大好山河的豪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首先应点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寻找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与永安长城的相似之处,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
断臂维纳斯和残缺的永安长城都不是完美的。古希腊雕塑里的维纳斯虽然缺失双臂,但头部和身躯仍保持完好。她形象优美,散发着温柔、幽雅的迷人气息,身躯丰腴饱满,充满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虽缺了双臂,但她的美依然无与伦比;
结合文章⑦段中“东方的一半则大致完好,那残存的拱形砖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每一个稍微完整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精美……永安长城以一种不完整的残躯,坚守着历史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残损不是古物的缺失,而是时光对历史的遮掩。恰恰是这种自然真实的历史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原始长城不可复制的珍贵”可知,与维纳斯一样,永安长城虽然也遍布着破败的景象,但长城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美,都能够体现出历史之美,和不可复制的珍贵,因此说残缺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美丽。综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1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段落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结尾段的作用通常有:①结构上: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升华主题;总结全文;②内容上:交代结局,揭示真相,使情节完整;点明主题,抒发作者情感。学生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详细回答。
结合 段“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再结合文章题目《长城上的雕花》可知,结尾段作用有照应题目;
结合文章内容,作者主要记叙了自己游览永安长城的经过,从被“野长城”吸引,到沿着锥子山段长城——大毛山段长城——小河口长城的线路游览,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感慨,结合 段“离开永安长城”可知,作者最后记录了自己离开永安长城的感慨,因此结尾段作用有总结全文;
结合 段“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感慨着历史的日常是如此鲜活,感叹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的爱无所不在、经久不衰”可知,作者由游览永安长城,抒发了自己对于岁月,人生的感慨,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时,长城上的雕花“感慨”“感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雕花以人的情感,借助雕花的视角来抒发自己对永安长城的赞美,感慨岁月的流经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综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海涵
①女孩爱花,爱花的馥郁,爱花的娇嫩,更爱花灿烂地绽放。读大学时,校园里四季都有花。清晨,走在去上课的路上,女孩总爱细细观赏。
②那日,女孩看到人民海军破浪远航的新闻,雪白的浪花在舰艇周围翻涌,朵朵绽放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海鸥在浪花间追逐嬉闹。
③女孩一下子就着了迷,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她想将自己花季的诗和远方放在大海上。
④那年,女孩报名参军,入列海军“浪花白”。
⑤上舰后的第一个月,舰艇靠泊母港。防波堤内平静的海面被风吹皱,泛着一朵朵细小的浪花,如白莲盛开,又如雪花散落,宁静的景色总引得她遐思万千。
⑥第一次出海任务终于下达了。出航前夜,女孩兴奋得接连醒来好几次,她在铺位上翻来覆去,侧耳细听着海水轻拍侧舷的低语……
⑦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①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她望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⑧随着军港码头慢慢消失在视线里,舰体开始轻轻摇晃,海上的风越来越大,涌浪也随之增大。
⑨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
⑩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
半个月后,舰艇再次出海执行试航任务。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波光粼粼,第三天晚上,突然开始高速航行,航海长告诉大家:“我们要转移海区,去找浪!”
什么?女孩心想:海况这么好的海区放着不用,竟然还要专门去找浪?心中不禁又开始打怵。
航海长解释道:“舰艇要进行大风浪航行测试,需要寻找4米以上的大浪区。”
这天值更②,航海长特意带上了背包带,准备风浪大起来以后将自己系在立柱上。女孩问:“你不是不晕船吗?”航海长笑了:“海况差时,人人都会晕船,至于能不能坚持工作,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说话间,风浪又增大了一些。
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舰艏时而被按入海面,时而又被擎向天空。这一次,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
女孩忘记了晕船!这一轮跟更,她学得格外认真。
这次经历,让女孩破茧成蝶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女兵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目标。为了能独立值更,这个来自祖国西南的女兵,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为了在比武练兵中取得优异成绩,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每一个科目都被她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班长总是笑叹:“别人发愁,愁的是徒弟不用功,成天只知道吃饭。我发愁,愁的是徒弟太用功,不让我吃饭!”
渐渐地,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
这个女兵,成了一名优秀女舰员。
后来,女兵深深地爱上了踏浪远航。
从舰艇母港到亚丁湾约有4400海里,漫漫海路,舟楫万千。
犹记得,一次次一次次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中国海军是最值得信赖的”。犹记得随舰圆满完成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不住地挥动手里的国旗:“祖国派军舰接我们回家,我们安全了!”感谢人民海军!祖国万岁!犹记得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
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铃铃……”战斗警报再次拉响,女兵快速奔向战位。今年,她已接任班长,站上更高的起点,扛起全新的使命。
春已至,芳菲始。女兵如她最爱的万顷白浪花,向阳生长,肆意绽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舰艏(shǒu):舰船的前端或前部。②值更(gēng):夜里值班。兼有巡视和警戒任务。
14.选文中的“女孩”是怎样破茧成蝶为“真正的女兵”的?又是怎样成为“优秀女舰员”的?根据选文概括回答。
15.选文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
17.阅读第 段,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使远离祖国的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2)从这两段中可以读出女兵怎样的情感?
18.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A.迎击海浪的女兵 B.最爱万顷浪花白
【答案】14.女孩在舰艇上经历了晕船的困扰,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她通过坚强的毅力克服了这一困难,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她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刻苦训练,不断进取;取得独立值更的资格;在比武练兵中认真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每一个科目都被她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舰员。 15.选文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舰艇出航时的景象,营造了壮阔的氛围,衬托了女孩内心的豪迈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女孩经受风浪考验做铺垫。 16.第 段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添了”句式,强调了女兵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逐渐成长,变得更加坚毅、自信、粗糙。同时,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力。 17.(1)女兵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通过完成护航任务、撤离同胞和参加人道主义援助行动等实际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国的伟大和使命的重要性。这些经历让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2)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读出女兵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使命的坚定信念。她们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通过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同时,她们也深感自豪和满足,因为她们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 18.选择B“最爱万顷浪花白”作为标题;
理由如下:标题“最爱万顷浪花白”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女兵对海军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浪花白的痴迷和向往;“万顷浪花白”不仅代表了大海上翻滚的浪花,更象征着女兵在海军生涯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砺,以及她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标题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最爱万顷浪花白”这个标题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同时,它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女兵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思考。综上所述,“最爱万顷浪花白”作为标题既紧扣主题又富有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吸引力,因此是更合适的选择。
【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⑨段“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第⑩段“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可知,初次出海的女孩在舰艇上经历了晕船的困扰。根据文章第 段航海长的话“海况差时,人人都会晕船,至于能不能坚持工作,就看个人的毅力了”可知,能否战胜海浪、晕船,继续工作,要考个人的毅力。根据第 段“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可知,在这次的训练中,女孩没有退缩,而是紧抓栏杆,靠坚强的毅力经受住了考验克服了晕船的困难,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根据文章第 段“为了能独立值更,这个来自祖国西南的女兵,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可知,为了实现下一个目标,女孩首先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刻苦训练,不断进取,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根据文章第 段“为了在比武练兵中取得优异成绩,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每一个科目都被她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可知,为了实现下一个目标,女孩在接下来的比武练兵中付出了常人难以坚持的努力,最终拔得头筹。根据文章第 段“渐渐地,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可知,正是这一次次的训练,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坚持,让她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舰员。
1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第⑦段内容“无垠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是用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具体到本段的内容,大海无垠,天水相接,朝阳初升,光芒万丈,战舰劈波斩浪,驶向深蓝。这句话描绘了舰艇出航时的壮丽景象,营造了波澜壮阔积极进取的氛围,烘托了女孩此时内心的英雄之气、豪迈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女孩经受风浪考验做铺垫。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 段内容“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连用三个“添了”,“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构成了排比,不仅强调了女兵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逐渐成长,变得更加粗糙、自信、坚毅的情景,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读来一气贯注,使得描述更加有力、动人心魄。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1)根据文章第 段“一次次一次次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中国海军是最值得信赖的’”“随舰圆满完成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不住地挥动手里的国旗:‘祖国派军舰接我们回家,我们安全了!’感谢人民海军!祖国万岁”可知,通过完成护航任务、撤离同胞的任务,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同胞满含热泪的话语,使女兵明白了祖国的伟大,有了责任感;“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可知,参加人道主义援助行动的经历,使女兵理解了使命担当,产生了强烈额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正是这些经历让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2)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读出女兵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使命担当的坚定信念。她们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通过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当“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当“随舰圆满完成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当“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同胞的热泪和感激的话语,国际社会的赞誉,都使得她们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同时,她们也深感自豪和满足,因为她们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
18.本题考查文章标题。
理论上,这两个选项都可以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实际选择时,因A项过于直白,在B项前黯然无色,故以B项为上上之选。理由如下:
一、“浪花”贯穿全文,“浪花白”“白浪花”占据了文章的首尾位置,是行文线索。如第②段“雪白的浪花在舰艇周围翻涌,朵朵绽放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第③段“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第④段“那年,女孩报名参军,入列海军‘浪花白’”,文章中间多次写到海浪,不胜枚举,而文章末尾,作者写到“女兵如她最爱的万顷白浪花,向阳生长,肆意绽放”;
二、标题“最爱万顷浪花白”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最爱”即女兵对海军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浪花白的痴迷和向往,这一点,根据文章第③段“女孩一下子就着了迷,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她想将自己花季的诗和远方放在大海上”可知;
三、“万顷浪花白”不仅代表了大海上翻滚的浪花,更象征着女兵在海军生涯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砺,以及她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标题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阅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到,伴随着美丽的浪花同时出现的,就是女兵在海军生涯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砺,根据文章第⑨段“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第⑩段“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可知。同时,她又表现出了坚毅勇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第 段“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以及后来的一次次护航人物、撤侨行动,人道主义行动可知;
四、“最爱万顷浪花白”这个标题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同时,它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女兵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思考。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生机盎然的景象”具体指什么?
20.请概括文中“水泥画、老房子、老梨树”三个“老物件”的共同特点。
21.谈谈你对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的理解。
22.作者为什么详写“水泥画”这个老物件?
23.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陈的形象特点。
24.综观全文,分析文章题目“绽放的梨花”的含义。
【答案】19.在梨花盛开的春天里,人们忙着给梨花授粉,蜜蜂在阳光下不断舞动,春意盎然。 20.水泥画是一种老手艺,蕴含希望;老房子历史悠久,古村落名声在外;老梨树给老村庄带来生机和活力。文中三个“老物件”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写照。 21.“沉淀”在这里指的是老陈为这家主人刻画的迎客松需要等待到一定时间才能凝固。也指水泥画作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长河中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存着新的希望。 22.水泥画作体现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存着新的希望。传统手艺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蕴含着希望。 23.老有所为、老当益壮;工作认真、精益求精;技术熟练,技艺精湛;对热爱的事业葆有热忱。 24.
乡村里梨花绽放,自然美景引人入胜;乡村里的老人因为乡村振兴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坚韧和创新活出了自信,绽放属于自己的美;落后的乡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生活日益美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绽放希望之花。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可知:梨花开放,老人们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由此可见,生机盎然的景象指的是村子里梨花开放,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人们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阳光下蜜蜂舞动。
20.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结合第⑦段“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第⑧段“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第⑩段“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可知:水泥画是不能马虎,要求工匠精益求精,一点点把画作的特点雕刻出来,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画存留的时间也很久,富有时间的韵味。水泥画是老手艺,但村里有年轻人在学,这体现了传统手艺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蕴含着希望;
结合第 段“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第 段“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第 段“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可知:老房子是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是典型的川北民居,历史悠久,样子典雅,环境幽雅,富有名气,吸引人们的到来。
结合第 段“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可知:春来到,老梨树开花,吸引不少人来赏花品梨,老村庄带来生机和活力。由此可见,老梨树历史悠久,还能造福当地群众,为人们做贡献。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文中三个“老物件”的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但处处透露出新与希望。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其中“沉淀”指的是水泥画需要时间来凝固成画。在这里指的是老陈为这家主人刻画的迎客松需要等待到一定时间来凝固画面。结合第⑩段“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可知:水泥画作存留的时间长,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它们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工匠作画的痕迹,画面内容吉祥如意,寄寓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祝福。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第⑩段“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可知:老水泥的画面内容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它们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美好追求,是当地人们的一种风俗。
结合第⑦段“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第⑧段“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可知:水泥画作需要工匠们认真雕刻,来不了半点马虎,体现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刀匠们一点一点雕刻出画作内容,赋予画作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第⑩段“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可知:水泥画作能存留的时间很长,是一门古老的手艺,现在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少年轻人跟着老陈学这门手艺。由此可见,传统手艺有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蕴含着希望。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④段“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第⑤段“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可以看出,老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生活态度乐观向上,不认为年龄大是阻碍工作的问题,体现了老陈不服老的精神;
结合第⑦段“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可以看出,老陈工作时十分专注,要求一丝不苟,做事兢兢业业,体现了老陈精益求精的精神;
结合第⑧段“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可以看出,老陈画的水泥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体现了老陈的画技高超;
结合第⑩段“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可以看出,老陈对自己的家乡如数家珍,对水泥画更是推崇有加,十分自豪,体现了他热爱水泥画、热爱家乡。尽致,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悦之情,也奠定了全文欢乐愉快的感情基调。
2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
结合第①段“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第 段“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可知,标题表层含义,指村里的梨花在枝头绽放的美丽画面;
结合第①段“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第②段“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和第⑤段“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可知,“绽放的梨花”也指文中老人们,他们不求回报,默默进行人工授粉和画水泥画的工作,所展现出的奉献精神像梨花一样美丽和耀眼;
结合第⑩段“这老手艺,也开枝散叶啦,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我们也时不时聚在一起研究”可知,老陈不光自己尽心研究,还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这种将技艺不断传承的精神,如同绽开的梨花般美丽;
结合第⑩段“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第 段“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第 段“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第 段“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可知:新农村中的老物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生活日益美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绽放希望之花。
(2024·宁夏·中考真题)五月菜油香
①有朋友问我一道小学语文试题,题干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菜花”指什么,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油菜花,因为它是黄色的,且连片开花,黄蝶藏入其中,自然难觅踪迹。朋友再发问:“为什么不是迎春花?它也是黄色的,同样连片开花。”我说时间不对,“树头新绿未成阴”应该是伸春天气,迎春花在早春开放,春寒料峭,不可能有蝴蝶。
②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
③我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大,油菜是家乡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油菜的盛花期。田野上燕子穿梭,麻雀翻飞,布谷与斑鸠和鸣,蝴蝶翩跹起舞,蜜蜂嗡嗡地在油菜花丛中歌唱。
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油菜花的味道,感觉它有些上头,久闻会使人发晕,长大后才逐渐适应。平心而论,油菜花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香气,而是它炫目的颜色,以及连接成片、摄人心魂的气势。菜籽油确实香气馥郁,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⑤我们老家有一座著名的老油坊——王家油坊,规模很大,采用古法木榨传统工艺,周围的小队都去那里榨油。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⑥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工艺流程。
⑦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可以吃到油饼、麻花等,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
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但人们总觉得不如古法榨出来的油香,口感上也差一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
⑨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⑩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作者:雨茂/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25.有人说文章开头两段与后文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6.请从词语和句子两个角度,为下面的文字做批注。
原文 批注
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①词语:
②句子:
27.谈谈你对第⑧段“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这句话的理解。
28.文章第⑨段提到“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作者写这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29.文中描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但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30.文章结尾说“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醇香”的含义。
【答案】25.我认为关系很大。开篇点题,通过对油菜花的辨析,指出成长需要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体验生活;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思考,为下文叙写回忆用油菜籽榨油作铺垫。 26.①迷恋:把读者也代入劳动情境之中,耳边似乎回响着动听的劳动之声。榨油与美食相连,写出了心理活动。
②“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侧面描写,从嗅觉和听觉侧面表现了劳动的火热,劳动的场景更具吸引力。 27.机器榨油省力,古法榨油更辛苦,但亲身创造的劳动成果,成就感更强,更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是对劳动的肯定。同时也表明科技在进步,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没变。 28.作者的用意是以我家为例反映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向富裕,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勤劳致富。 29.父亲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勤劳肯吃苦,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父亲顾家且关爱子女,将油坊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父亲精明能干,了解国家政策,眼光长远有决断,购买粮食加工设备,搭乘政策的东风,重操榨油本行,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父亲重视教育,支持孩子们完成学业,让子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30.“醇香”一词双关,既指菜油的香,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还指回味无穷的儿时生活。“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记忆,也是对父母的记忆,它浸透着劳动汗水的芬芳,是人们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醇香”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是对父母辛勤养育的感激之情,是对劳动的赞美,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思。
【解析】2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首先回答:关系很大,然后分析原因。
结合第②段“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分析,此处开篇点题,通过对是油菜花还是迎春花的辨析,指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需要体验生活;
结合第②段“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分析,引发读者对教育的思考。点明了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体验过观察和探究自然的生活,为下文叙写回忆用油菜籽榨油的过程作铺垫。所以关系很大。
2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词语:迷恋,原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文中让“我”迷恋的除了油香,劳动的撞击声和充满韵律的号子,还有什么?不知不觉中就把读者也代入劳动情境之中,耳边似乎回响着动听的劳动之声。同时对孩子来讲,榨油与美食相连,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用词巧妙。
句子:“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是侧面描写,从撞击声和号子声中展现出榨油是一项兼具力与美的劳动。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⑤段“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第⑧段“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分析可知,科技在进步,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机器榨油省时省力,且出油率高,古法榨油更辛苦;“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人们亲自参与劳动,劳动过程中挥洒汗水,然后享受自身创造的劳动成果,成就感更强,更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是对自身劳动的肯定;虽然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没有改变。
28.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结合第⑨段“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分析,写“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结合第⑧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第⑨段“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分析,“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富裕、幸福,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向致富路,从而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勒劳致富。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⑥段“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工艺流程”可知,父亲是当时生产队里最好的榨油工,表现了父亲勤劳肯吃苦,榨油手艺好;
由第⑦段“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可知,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父亲作为榨油工,将油坊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表现了父亲顾家且关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由第⑧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第⑨段“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可知,父亲眼光长远有决断,他顺应国家形式,搭乘政策的东风,购买粮食加工设备,重操榨油本行,表现了父亲精明能干;
第⑨段“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可知,父亲开明,重视子女的学习,表现了父亲重视教育,关爱孩子未来。
3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⑤段“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第⑩段“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分析,“醇香”语意双关,既指菜油的浓郁香气,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
“醇香”的内涵丰富,“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温馨记忆,结合第⑧段“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分析,它浸透着父母劳动汗水的芬芳,赞美了人们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结合第⑨段“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分析,“醇香”蕴含着作者对往事的悠悠怀念,父亲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榨油的艰辛等,表达了作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劳动的赞美,“醇香”更蕴含了思乡之情。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茎上的流年
①草尖拱出地面,旋转着嫩绿的茎叶,它缓缓地爬上我的脚背,沿脚踝绕上腿肚,呼啦啦覆盖了我的腰身,俨然绿色的河在我的身上倒流。
②家乡人把狗尾巴草叫咪咪猫。狗尾巴和猫咪的共同点,大概是身上都毛茸茸的,依此给一种穗子上布满绒毛的小草冠名,贴切又亲切。
③我用咪咪猫编兔子的本事,最先是和我二姐学的。编兔子不难,比和她下跳棋容易多了。和她下棋,我总是输,而编兔子,是不分输赢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比她编得好看。
④在我学会编草兔子不久,二姐又向我展示了咪咪猫的另一种玩法。她揪下一根咪咪猫,掐断细长的穗柄,将穗柄那端朝着天空,放进她握起来的拳头里。只见她的拳头一松一紧,一紧一松,随着她的口令,咪咪猫听懂话似的从她的手心里往外攀爬,一厘厘露出头和腰身来。二姐一边动作,一边口里念念有词,像是给手心里的咪咪猫施展魔法: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逮了雀雀喂老猫,扑棱扑棱飞完了。在她叽里咕噜说完最后三个字“飞完了”时,原本待在她手心里的咪咪猫,果真踩着节点爬了出来,一下子没了踪影。
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⑥今年秋天,返回故乡途中,忽见路边长满了咪咪猫。我弯腰揪下两根,一根递给二姐。二姐一愣,随即掐掉长柄,把咪咪猫握在手心里,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
⑦这些儿时承载了美与快乐的草茎,在岁月的风尘里,纷纷成为发黄的老物件,如一张张过期的年画。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
31.作者在选文第②段中提到,咪咪猫“亲近而贴切”,亲近的原因是 ,贴切的原因是 。
32.分析第⑤段三个“放飞”的语言表现力。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童年之我”的叙述,语言生动,目的是为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成年之我”的叙述,突出了我百感交集之后的沧桑。
C.作者用童年视角记叙时表达的感情和童年的感情不同。
D.用不同的叙述和选材变化,可以来反应层次的变化,使文章层次丰富。
34.作者对咪咪猫的选材和组材,经过流年经历,表达了作者不同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31. 这是家乡人的叫法、猫咪也是与人亲近动物 狗尾巴草和猫咪有共同特点,都是毛茸茸的 32.三个放飞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加强情感,突出强调了我对“放飞”游戏的喜爱和我对二姐的崇拜之情。体现了二姐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和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美好生活的怀念。 33.D 34.咪咪猫是文章线索,贯穿了“我”从小到大的生活。小时候二姐教“我”编咪咪猫和放飞咪咪猫的魔法,体现了二姐的心灵手巧,姐妹之间深厚的情感,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长大后,“我”与二姐再次放飞咪咪猫,表达“我”对过去纯真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解析】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②段中,根据“家乡把狗尾巴草叫做咪咪猫”,可知“咪咪猫”是家乡人对狗尾巴草的叫法,猫咪这种动物很可爱,喜欢与人亲近,因此“咪咪猫”这一称呼也显得“亲近”。
根据“狗尾巴和猫咪的共同点,大概是身上都毛茸茸的,依此给一种穗子上布满绒毛的小草冠名,贴切”可知,狗尾巴草的形态与猫的毛发相似,都是毛茸茸的,不仅外形像,而且给人的触觉感受也相似,因此把狗尾巴草称为“咪咪猫”这种称呼显得贴切。
3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第⑤段,“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连用三个“放飞”,这种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的手法,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放飞”的对象分别是“猫咪”“烦恼焦虑”“对未来的期盼”。第一个对象“猫咪”是实指,指代像“猫咪”的“狗尾巴草”。第二个对象是由前者放飞获得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因为放飞了“猫咪”,所以摆脱了“烦恼与焦虑”。这是典型的由实到虚,此时第一个“放飞”是“放飞”的动作;第二个“放飞”意思发生了转换,变成了“摆脱”。最后一个“放飞”更进一步指向未来,也是虚写,是指“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反复使用“放飞”,三者关系是由实到虚,产生了一种时空的延伸,由当下的时光延伸到此刻的未来。
结合第④段“二姐又向我展示了咪咪猫的另一种玩法”“在她叽里咕噜说完最后三个字‘飞完了’时,原本待在她手心里的咪咪猫,果真踩着节点爬了出来,一下子没了踪影”可知,三处“放飞”的描写,突出强调了“我”对“放飞”咪咪猫这一游戏的喜爱,以及对二姐会玩如此有趣的游戏的崇拜之情;
结合第⑦段“这些儿时承载了美与快乐的草茎,在岁月的风尘里,纷纷成为发黄的老物件,如一张张过期的年画。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可知,成年后的“我”,对二姐教的“放飞”游戏依然念念不忘,可见二姐对“我”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表现了“我”对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这种重复也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印象。
3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童年之我”的叙述的确十分生动,但目的不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主要目的是表现与写作主要对象二姐相处时的情景,体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表达情感;
B.结合“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可知,“成年之我”的叙述并没有百感交集之后沧桑,而是在怀念中隐含着快乐和甜蜜;
C.文章前五段用童年视角叙述童年时的生活,表达了对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的喜爱之情,与童年时的实际感情是相同的。因此本项“作者用童年视角记叙时表达的感情和童年的感情不同”理解错误;
故选D。
3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本文题目为“草茎上的流年”,这里的“草茎”是被家乡人称为“咪咪猫”的狗尾巴草。可知咪咪猫是文章的叙事和情感线索。
结合第③段“我用咪咪猫编兔子的本事,最先是和我二姐学的”、第④段“在我学会编草兔子不久,二姐又向我展示了咪咪猫的另一种玩法”可知,咪咪猫作为童年记忆的象征,贯穿了“我”童年的生活,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二姐教“我”把用咪咪猫编成兔子,教我玩放飞咪咪猫的游戏,写出了二姐的心灵手巧,表现了“我”和二姐之间深厚的情感。
结合第⑥段“今年秋天,返回故乡途中,忽见路边长满了咪咪猫。我弯腰揪下两根,一根递给二姐”、第⑦段“这些儿时承载了美与快乐的草茎,在岁月的风尘里,纷纷成为发黄的老物件,如一张张过期的年画。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可知童年时期的我,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童年给我的感觉是美好的。成年后的我,怀念这童年的时光,用童年的这段时光作为自己继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是由“咪咪猫”串联起来的,文章在叙述放飞“咪咪猫”的过程中,自然承转,前后照应。“我”的情感也由曾经的天真浪漫到后期的怀念、难忘。这是一种成长必然经历的转变。成年后对童年时放飞咪咪猫的游戏的重复和怀念,表达了“我”对童年纯真时光的怀念和对成长过程中变化的感慨。
(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着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起,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几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①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②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③“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④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A)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⑤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⑥(B)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⑦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⑧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⑨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⑩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将何爹的剃刀称作“微型青龙偃月”,是因为何爹与关羽有些许相似之处。
B.小说开篇写“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就打道去了镇上”,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
C.小说结尾处“最后的极乐”既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可能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
D.小说中“关公拖刀”“张飞打鼓”等对剃刀功夫的四字命名,体现了小说的古典文化意味,具有文学气息。
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突出了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
(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手法娴熟。
3.《青龙偃月刀》是韩少功“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之一,小说中何爹与三明爹是好友,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他们的情谊?
4.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几天前 “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
好几年前 ①
三十年前 “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搬到上海后 ②
七年前 ③
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
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
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上的雕花
张立忠
①永安长城是一处“野长城”,却一直吸引着我去探访一番。
②穿行在燕山余脉的山谷中,青山巍巍,草木葱茏,车像一叶扁舟在绿海中航行。走着走着,路的左边出现了一道高大漫长的石墙,如巨龙劲舞,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令人肃然。
③这一段为锥子山段长城。走近石墙,垒墙的石头之间没有浇筑任何灰浆,墙面也没有抹缝,一块块石头就那么粗裸地互相叠压着、挨挤着、牵制着,形成了一个看似并不密致实则坚不可摧的整体。据史料记载,永安长城是由抗倭有功的戚家军奉旨所建,建成后戚继光将长城分为三等:双侧包砖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为二等边墙,而眼前的这种“干垒”为三等边墙。“干垒”的石墙要做到年深日久地坚固强稳,非常不易。古代工匠们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技艺,把这一切都做到了。从垒筑的石头颜色和质地来看,石墙就像附近某座山的拆分,与其脚下的山岭重新结成一个整体,又像山一样巍峨稳固。
④在大毛山段长城,我们又见到了这种粗石垒就的城墙,但又明显不同。它巧妙地依山而建,前壁陡直高立,顶端则与山脊平齐,好像人工筑就了一道山的陡崖,于陡崖上再建成胸墙。这种技艺更难,因它是就着山势建成的,底部与山的斜坡相接,早已与山体结成一体。
⑤全石垒筑的长城让我记忆深刻。而记忆的另一面,则是长城的残缺和损毁。
⑥永安长城上,我看到岁月与大自然的联手摧蚀,让它损毁异常严重,残缺不全。即使是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长城,也都遍布着破败的景象,看了让人心痛。然而,它的美依然是无与伦比的。夕阳下,它像祖先雕刻在华夏版图上的巨大花纹,点缀着江山的厚重与宏大。它的宏伟与庄严、粗犷与精致,都传递着人类独有的创造之美。
⑦在大毛山段城墙上,我见到了一座坍塌了的敌楼。一座残破的拱形门楼,在阳光下顽强地矗立于城墙顶上。西方的半边已经垮塌,参差的砖石就那样裸露着、支棱着,看起来摇摇欲坠。东方的一半则大致完好,那残存的拱形砖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每一个稍微完整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精美……永安长城以一种不完整的残躯,坚守着历史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残损不是古物的缺失,而是时光对历史的遮掩。恰恰是这种自然真实的历史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原始长城不可复制的珍贵。
⑧从大毛山段长城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小河口长城”,登上了蜿蜒于山谷东侧的长城。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赫然矗立着一座相对完整的敌楼。我们顺着一条被荒草掩蔽的小路来到了敌楼前。它的基础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面由著名的长城青砖垒成,砖缝用白色灰浆勾抹,墙面规整平滑,墙体棱角分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建筑不可思议的精致,组合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霸气。尽管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出现了损毁,但仍然不失其造型优美、筑工精细、坚固沉稳、气势恢宏的建筑品质。
⑨敌楼分上下两层,底层是由许多拱门组成的横竖相遇的隧道。有砖梯通到楼上,砖梯又窄又陡,因年深日久,棱角已被磨掉,成为一个大致的斜坡。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四周有近人高的胸墙,胸墙上有垛口,都保存相对完整,只是不见了当年的旌旗猎猎、刀枪耀眼、甲兵森严。出人意料的是,靠北侧的胸墙前长着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枝繁叶茂,绿意丰盈,精神抖擞地代替着古代的士兵守护着这座敌楼。举目四望,大明的疆土和塞外的山河都在我的视域之内,心中隐隐涌起一股守疆卫土的豪气和物是人非的怅然。
⑩从敌楼里出来,不经意间,我惊讶地看到,那楼门的石框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有“祥云彩带”“狮子绣球”“木兰花”“缠枝莲”等。在那当花纹中间,还刻着两朵小花,左右门框上各有一朵,小花有四片花瓣,应该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十字科花朵。据史料记载,那些花纹都是由戚继光帐下的浙江义乌将士所刻,是义乌民间建筑上常见花纹的复制。实际上,这是戍边将士们把敌楼变成家居,把长城变成故乡,把守土保国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离开永安长城,再回首凝望它的时候,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感慨着历史的日常是如此鲜活,感叹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的爱无所不在、经久不衰。
(选自《鸭绿江》2024年第4期,有删改)
10.与永安长城的相遇,也是一次与历史的相会。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把下面的简图补充完整。
1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内容不同的两个部分巧妙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第③⑩两段中的“据史料记载”,补充有关历史事实,丰富了文章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长城的历史和精神。
C.第⑧段中,“蜿蜒”写出了小河口段长城地势的陡峭险峻;“赫然”表现了相对完整的敌楼的高大、引人注目。
D.第⑨段在对敌楼北侧胸墙前小树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古代守卫长城士兵的敬意和对长城更加珍视的情感。
12.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缺了双臂,但她的美依然无与伦比。有同学认为,永安长城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请结合第⑥⑦两段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海涵
①女孩爱花,爱花的馥郁,爱花的娇嫩,更爱花灿烂地绽放。读大学时,校园里四季都有花。清晨,走在去上课的路上,女孩总爱细细观赏。
②那日,女孩看到人民海军破浪远航的新闻,雪白的浪花在舰艇周围翻涌,朵朵绽放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海鸥在浪花间追逐嬉闹。
③女孩一下子就着了迷,当一名“浪花白”,成了她的梦想,她想将自己花季的诗和远方放在大海上。
④那年,女孩报名参军,入列海军“浪花白”。
⑤上舰后的第一个月,舰艇靠泊母港。防波堤内平静的海面被风吹皱,泛着一朵朵细小的浪花,如白莲盛开,又如雪花散落,宁静的景色总引得她遐思万千。
⑥第一次出海任务终于下达了。出航前夜,女孩兴奋得接连醒来好几次,她在铺位上翻来覆去,侧耳细听着海水轻拍侧舷的低语……
⑦清晨,舰艇缓缓解缆起航,驶出防波堤,无垠大海平展地铺向天际,一轮朝阳,光芒万丈。舰艏①犁开万顷碧波,向着远方进发。她望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⑧随着军港码头慢慢消失在视线里,舰体开始轻轻摇晃,海上的风越来越大,涌浪也随之增大。
⑨她感到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舰艇抛起来,再压下去,循环往复。女孩头疼欲裂,汗珠滴答滴答地向下淌……
⑩那天,她是被两名战友架着送回住舱的,后续几天,女孩每天都在晕船,整个航次都狼狈得像个丢盔卸甲的“逃兵”。
半个月后,舰艇再次出海执行试航任务。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波光粼粼,第三天晚上,突然开始高速航行,航海长告诉大家:“我们要转移海区,去找浪!”
什么?女孩心想:海况这么好的海区放着不用,竟然还要专门去找浪?心中不禁又开始打怵。
航海长解释道:“舰艇要进行大风浪航行测试,需要寻找4米以上的大浪区。”
这天值更②,航海长特意带上了背包带,准备风浪大起来以后将自己系在立柱上。女孩问:“你不是不晕船吗?”航海长笑了:“海况差时,人人都会晕船,至于能不能坚持工作,就看个人的毅力了。”
说话间,风浪又增大了一些。
女孩紧紧拉住栏杆,望着山一般的浪头从舰艏正面拍过来,舰艏时而被按入海面,时而又被擎向天空。这一次,她将风浪看作“敌人”,将舰艏看作刺刀,舰艏每每被抛起落下,便是消灭了一个敌人。就这样,她靠毅力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的考验。
女孩忘记了晕船!这一轮跟更,她学得格外认真。
这次经历,让女孩破茧成蝶成为一名真正的女兵。
女兵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目标。为了能独立值更,这个来自祖国西南的女兵,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独立值更的资格;为了在比武练兵中取得优异成绩,观测、计算、操控、报告,每一个科目都被她翻来覆去地练习了无数次,最后拔得头筹……班长总是笑叹:“别人发愁,愁的是徒弟不用功,成天只知道吃饭。我发愁,愁的是徒弟太用功,不让我吃饭!”
渐渐地,女兵的脸庞添了些许粗糙,语言添了更多自信,嘴角添了几分坚毅,那是在无数次训练和值更中留下的印迹。
这个女兵,成了一名优秀女舰员。
后来,女兵深深地爱上了踏浪远航。
从舰艇母港到亚丁湾约有4400海里,漫漫海路,舟楫万千。
犹记得,一次次一次次胜利完成护航任务时,被保护的商船船员们交口称赞“中国海军是最值得信赖的”。犹记得随舰圆满完成任务时,撤离同胞满含热泪,不住地挥动手里的国旗:“祖国派军舰接我们回家,我们安全了!”感谢人民海军!祖国万岁!犹记得中国海军积极加入为马尔代夫紧急供水等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国担当表达了普遍赞誉。
在远离祖国的大海上,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铃铃……”战斗警报再次拉响,女兵快速奔向战位。今年,她已接任班长,站上更高的起点,扛起全新的使命。
春已至,芳菲始。女兵如她最爱的万顷白浪花,向阳生长,肆意绽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舰艏(shǒu):舰船的前端或前部。②值更(gēng):夜里值班。兼有巡视和警戒任务。
14.选文中的“女孩”是怎样破茧成蝶为“真正的女兵”的?又是怎样成为“优秀女舰员”的?根据选文概括回答。
15.选文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
17.阅读第 段,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使远离祖国的女兵更加读懂了祖国、更加理解了使命?
(2)从这两段中可以读出女兵怎样的情感?
18.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A.迎击海浪的女兵 B.最爱万顷浪花白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生机盎然的景象”具体指什么?
20.请概括文中“水泥画、老房子、老梨树”三个“老物件”的共同特点。
21.谈谈你对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的理解。
22.作者为什么详写“水泥画”这个老物件?
23.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陈的形象特点。
24.综观全文,分析文章题目“绽放的梨花”的含义。
(2024·宁夏·中考真题)五月菜油香
①有朋友问我一道小学语文试题,题干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菜花”指什么,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油菜花,因为它是黄色的,且连片开花,黄蝶藏入其中,自然难觅踪迹。朋友再发问:“为什么不是迎春花?它也是黄色的,同样连片开花。”我说时间不对,“树头新绿未成阴”应该是伸春天气,迎春花在早春开放,春寒料峭,不可能有蝴蝶。
②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
③我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大,油菜是家乡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油菜的盛花期。田野上燕子穿梭,麻雀翻飞,布谷与斑鸠和鸣,蝴蝶翩跹起舞,蜜蜂嗡嗡地在油菜花丛中歌唱。
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油菜花的味道,感觉它有些上头,久闻会使人发晕,长大后才逐渐适应。平心而论,油菜花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香气,而是它炫目的颜色,以及连接成片、摄人心魂的气势。菜籽油确实香气馥郁,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⑤我们老家有一座著名的老油坊——王家油坊,规模很大,采用古法木榨传统工艺,周围的小队都去那里榨油。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⑥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工艺流程。
⑦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可以吃到油饼、麻花等,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
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但人们总觉得不如古法榨出来的油香,口感上也差一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
⑨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⑩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作者:雨茂/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25.有人说文章开头两段与后文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6.请从词语和句子两个角度,为下面的文字做批注。
原文 批注
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①词语:
②句子:
27.谈谈你对第⑧段“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这句话的理解。
28.文章第⑨段提到“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作者写这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29.文中描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但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30.文章结尾说“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醇香”的含义。
(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茎上的流年
①草尖拱出地面,旋转着嫩绿的茎叶,它缓缓地爬上我的脚背,沿脚踝绕上腿肚,呼啦啦覆盖了我的腰身,俨然绿色的河在我的身上倒流。
②家乡人把狗尾巴草叫咪咪猫。狗尾巴和猫咪的共同点,大概是身上都毛茸茸的,依此给一种穗子上布满绒毛的小草冠名,贴切又亲切。
③我用咪咪猫编兔子的本事,最先是和我二姐学的。编兔子不难,比和她下跳棋容易多了。和她下棋,我总是输,而编兔子,是不分输赢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比她编得好看。
④在我学会编草兔子不久,二姐又向我展示了咪咪猫的另一种玩法。她揪下一根咪咪猫,掐断细长的穗柄,将穗柄那端朝着天空,放进她握起来的拳头里。只见她的拳头一松一紧,一紧一松,随着她的口令,咪咪猫听懂话似的从她的手心里往外攀爬,一厘厘露出头和腰身来。二姐一边动作,一边口里念念有词,像是给手心里的咪咪猫施展魔法: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逮了雀雀喂老猫,扑棱扑棱飞完了。在她叽里咕噜说完最后三个字“飞完了”时,原本待在她手心里的咪咪猫,果真踩着节点爬了出来,一下子没了踪影。
⑤之后,有狗尾巴草的地方,随时放飞猫咪,也放飞烦恼焦虑,放飞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⑥今年秋天,返回故乡途中,忽见路边长满了咪咪猫。我弯腰揪下两根,一根递给二姐。二姐一愣,随即掐掉长柄,把咪咪猫握在手心里,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
⑦这些儿时承载了美与快乐的草茎,在岁月的风尘里,纷纷成为发黄的老物件,如一张张过期的年画。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
31.作者在选文第②段中提到,咪咪猫“亲近而贴切”,亲近的原因是 ,贴切的原因是 。
32.分析第⑤段三个“放飞”的语言表现力。
3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童年之我”的叙述,语言生动,目的是为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成年之我”的叙述,突出了我百感交集之后的沧桑。
C.作者用童年视角记叙时表达的感情和童年的感情不同。
D.用不同的叙述和选材变化,可以来反应层次的变化,使文章层次丰富。
34.作者对咪咪猫的选材和组材,经过流年经历,表达了作者不同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
肖复兴
①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一张小小的硬纸卡片,上面贴着我的一张照片,上车时朝售票员眼前晃一晃,就可以畅行无阻了。那感觉,很奇妙,特别好玩。
②在北京,只有上中学后才可以买学生月票,小学生不可以,就是说,能买到月票,是身份的一种证明,自己一下子长大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有点儿神奇的体验。
③在北京,汇文中学一直很有名。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在我爸和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的督促下,我终于考上了这所中学。
④如果考上的不是汇文,我爸是绝对不会舍得花钱让我买这张月票的,非得逼我“腿儿着”(北京话,走着的意思)。上学,还得美其名曰锻炼身体!
⑤那是开学后第一个月的月底,也就是九月三十日的那天中午,我坐公交车回家吃午饭。
⑥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窗户朝北,背面不远是前两年新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的眼睛会时不时紧盯着北京火车站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它们在十二点上重合,钟楼会响起嘹亮的《东方红》的音乐,下课铃像听到它发出的号令似的,也跟着清脆地响起来。我早早搞好我的学生月票,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快地跑出教室,从学校的后门出来,在安华楼那个公交车站坐二十三路回家。如果赶得及,跑到这里的时候,能赶上一辆二十三路正好进站,回家的时间。会节约很多。
⑦学校离我家。坐公交车有四站地,包括走到车站和等车的时间,需要二十来分钟。如果走着去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大概因为在我们大院那么多孩子里面,我是第一个考上汇文的,给家里争了脸,为了奖励我,爸爸破天荒每月给我三元钱,由我自己支配。那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七十元,我和弟弟和我妈,一家四口,靠我爸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三元钱,虽然不多,但对于我家也算不少了。那时候,一斤棒子面才要八分钱,一斤白面才要一角三分钱。爸爸妈妈虽然不说什么,但是,这是一笔一目了然的账,三元钱,能买多少棒子面和白面啊!
⑧自然,每月这三元钱,我得省着点儿花。
⑨买一张学生月票要两元钱,三元钱就剩下一元了,这让我有点儿心疼。不买月票,省下的钱,可以看电影,买点儿零嘴吃,也可以去公园逛逛。所以,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没买月票,走着上学。中午带饭,学校食堂有个大锅炉,可以热饭,中午把热好的饭拿到教室里吃。和我一样带饭的同学很多,吃完饭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都有,教室里乱糟糟的。像闹哄哄的蜂巢。我待在教室里,读不下书,也无法休息。中午这一段时间就白白地浪费了。
⑩考上汇文的第一天,我就想,一定得好好学习,初中毕业,争取再考上汇文高中,于是,我不想中午再在学校里这样荒废时间,想回家吃午饭。心里盘算一下,回家一起,起码还可以有半个多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看会儿书也好。还能躺在床上眯一小觉,让我妈到点叫我。这样,养精蓄锐,下午上课可以精神更集中。我决定中午回家,别再待在教室里瞎耗。
熬了一个月,到了九月三十日,可以买下个月的月票了。我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卖月票的窗口,花了两元钱,买了张月票,当天中午开始了挤公交车回家吃饭的新生活。
初秋的天气格外清爽,就是风有点几大,我向车站跑去的时候,正好顶风,但并没有影响我的速度。兴奋劲儿,为我鼓起了风帆。国庆节要到了,车站旁边摆放着一溜儿串红和太阳菊,花开得正旺,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也是庆祝我第一天坐二十三路回家呢。我跑过去的时候,二十三路车正好进站,一点儿时间没耽误。我从后门挤上车,站台上还有几个人在拥挤着上车。
这时候,我从后车窗看见一个女生,正从远处飞快地向车跑来,显然,也是赶这辆公交车的。车站后面不远是女十五中,中午或下午放学,也有学生坐二十三路回家。所以,这一站,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很拥挤,常见女十五中的女生出了校门,看见二十三路车,就咋咋呼呼疯跑过来,比我们学校的男生还能挤车。不过,这一回,这个女生离车大约有一百来米,这样的距离有点儿长,等站台上那几个人挤上车,车就会开走的,司机不会那么好心专门等她的。她恐怕是赶不上了。
那一刻,大概不仅我一个人从后车窗望着这个女生飞跑而来这一景儿。上了车的人,和在车下跑的人,心情和心思大不相同,上了车的人是当作西洋景儿来看,跑吧,跑吧。跑到车站了,车“吱——”的一声关上门,一溜烟地开走了。这会让有的人瞥她惋惜,也会有人幸灾乐祸。
让我没有想到,也让全车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生居然赶上了。她似乎越跑越快,脚不沾地,一阵风似的就飘过来了,她脑后梳着的马尾瓣随风飘扬,由于风大,她的头发被吹得很张扬,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样子。阳光的光斑上飘浮着尘埃,一起在她头发上面跳跃,闪动着灰蒙蒙的光亮。
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我看清了,原来是月亮。
(选自肖复兴《风啊吹向我们》,有删改)
35.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1) (2)
36.从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按顺序讲述“初一,我第一次用公交车的学生月票”这件事。作者插叙“开学后的第一个月”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3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站台上最后一个人的脚刚刚迈上车踏板的时候,她跑了过来,伸出双手,使劲儿一推那人的后背,紧跟着,她斜着肩膀一拱,泥鳅钻沙似的,挤上了车。
38.文章最后一段令人浮想联翩,请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红
张中杰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④方向说,我听说高山为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⑤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⑥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⑦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⑨“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⑩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遗照中留下最少的。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有删改)
3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文中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40.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1.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2.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24·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驱车三个多小时,从山东的高唐往东营赶。我是去那里看黄河入海的。这一路车极少,人亦寥寥。公路两边的平原宁静如画,让人沉醉。忽然有淡腥的海风袭来,知道这是快要到了,心也无端地悬了起来。车抵东营,恰好华灯初上。晚餐做东的是当地一位朋友,人很豪爽、风趣。敬酒时,他用浓浓的山东话说:“兄弟们千里追蚂蚱,图的不是这口肉,是为了争这个气。你们千里追黄河,图的也不是这个景,而是为了这个情啊。”他说得真好,练达而真挚。看来智慧在民间哪。
②翌日,于薄云丝雨中,驱车去黄河入海口。路面已被雨打得湿湿的,陌上的芦苇野蒿似乎更加翠绿,浓浓淡淡地一直漫至天边。朋友指点迷津说,咱们应当顺路先去鸟岛看看。车子至鸟岛,方知此地是一黄河滩涂。这一带野树繁花,碧草黑枝,勾连交错,直接苍穹。朋友说,由于海水不断冲击,咱们这里,每年都要增加一两万亩土地呢。
③步入鸟岛,但见处处野林,条条清水,荡漾的芦苇,初发的蒲棒,紫蕊的红柳,冶艳的奇花,簇簇拥拥,勾连而不绝。朋友说,你看,这芦苇的根茎是可以吃的呀。我问,炒菜吗?朋友笑了,说,小孩子就那么掰下来吃,甜丝丝的。或是身临其境之故,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他指着一株溪边开花的河柳说,小时候放羊时不小心手划破了,敷上它就好了。随即又感慨地说,这个地方放羊最好啦——说罢,人已在儿时的情境中沉默不语了。
④现如今,这百鸟聚居的天堂已是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了。在鸟的王国里,到处是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或从你的头上飞过,或栖息在荒草之中,或啾唧于秀枝之上。常有黑天鹅游到你的跟前,等你投食。仰头观赏时,则见白鹭筑巢在输电线路的高塔上,一杆一只,依次排开,如河滩的哨兵,延至远方。
⑤走在木质的栈道上,风拂草熏,气朗而心净,有脱胎换骨似的大轻松,羽化成仙的自在了。因今日小雨,到这里观看黄河入海的人少了许多,这反而更凸显黄河的无限苍茫。李白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着想着,忽见渺渺海面之上似有千帆隐约而来,这就更增加了观看黄河入海的期待。黄河,从万里之遥始,过险滩,闯激流,汇百川,滔滔滚滚,百折千回汇集到这儿,已是纯粹的大海模样了。
⑥上船喽。只是于这阴霾里,迷蒙中,更是让舟上之人不知黄河与大海的边际在何处了。船家告诉我们,你们现在还是在黄河上,只是这里是黄河最宽的地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船速越来越快了,小小舟楫似乎在与入海的黄河进行着天真的比赛。江风、海风汇成一股后,似更加彪悍,如高压水枪一般扑来。刹那间,小小凡人竟也有了一种英雄之感。眼前的黄河如同一支虎狼之师,汹涌急溅,呐喊奔驰。曾几次误以为到了黄河的入海口,而那个留着小胡子的船家解释说,还没有到呢,这里还是黄河。甚至让我觉得,“黄河入海流”也许该有另一番解释了。
⑦大约行驶了十几分钟,船速突然慢了下来,水势也骤然温和了许多。这时船家指给我们看,那就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顺着船家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的黄河之水与渤海之涛,相衔一处,竟筑了一条陡然凸起的海上长城。长城的这一边便是黄河,那一边便是大海了。更远处,影影绰绰,有海船若停若动,似真似幻,宛若海市蜃楼。“黄河东面海西头”,果然不错。
⑧黄河哟,你是养育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在这黄河的入海口,我方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乳汁奉献给全人类的无私慷慨之举!作为黄河的子孙,此时此刻,不仅感慨万端,亦泪流满面了。
(节选自阿成《黄河入海流》,有删改)
43.梁衡《壶口瀑布》用了“定点换景”的方法,而本文使用了 的方法,描写了黄河入海的景色。作者的游踪是从高唐到东营,翌日至 ,走栈道,上船观黄河最宽的地方,然后大约行驶十几分钟,观 的景色。
44.作者从山东的高唐赶往东营看黄河入海,但在写黄河入海口景观之前,为什么先写鸟岛的景色?
45.如果配乐朗读下面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选用哪种感情基调更合适,并阐述这样朗读的理由。
黄河,从万里之遥始,过险滩,闯激流,汇百川,滔滔滚滚,百折千回汇集到这儿,已是纯粹的大海模样了。
热烈激昂 愉悦明快 深情舒缓
我选择 ,理由是
46.文章⑦⑧两段分别刻画了黄河怎样的形象?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偷书记
何君华
①我实在太喜欢那本书了,那本精装的带插图的《西游记》,每次去新华书店我都要“狼吞虎咽”地读上几页。
②我在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念寄宿初中,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6点上晚自习,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吃晚饭和自由活动。我没时间吃晚饭,也没时间自由活动,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头一个冲出教室,跑到位于苏木街道中央的新华书店去读《西游记》。新华书店五点半关门,如果不跑快点的话,看不上几页我就得“打道回府”了。
③我在我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可是电视剧拍得有点不过瘾,而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插图精美,简直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④新华书店的售货员跟我已经很熟悉了。每天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店门口时,他总是要微微地冲我点点头,或是笑一笑,或是跟我打趣:“哟,再不来我可要关门啦!”
⑤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然后便冲进最里面的那排书架前,熟练地在第三层书架上找出那本《西游记》,争分夺秒地读起来。
⑥苏木初中跟新华书店有一里多路程,留给我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你不知道,20分钟时间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太短暂了。很快,读得入神的我便会被那句熟悉的提示语打断。彼时不知道售货员已经呼喊几次了,可我此时此刻方才听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书放回书架上,又马不停蹄地跑回学校食堂去打晚饭。
⑦是的,我总是最后一个赶去食堂打饭,这时往往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可我并不觉得后悔。
⑧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要把那本《西游记》偷回来!
⑨是偶然发现新华书店后面连接库房门的门闩没有真正上锁的。售货员每次去库房里取书都是轻轻地将它掩上,并没有将锁锁上,而库房的后门则是从里面通过门闩闩住的。也就是说,我只要趁售货员不注意,将库房后门的门闩偷偷抽开,再将库房前门的门锁虚挂在门闩上就可以了。
⑩晚上8点,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像哈萨尔的神箭一样射向新华书店。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我走的是新华书店的后门,而不是正门。我用手一推,库房的后门果然开着!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摸进库房,再摸开库房前门,在熟悉的位置上“拿”到《西游记》,然后将两道门轻轻掩好,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我将《西游记》藏在宿舍床铺的枕头底下,不敢拿出来示人。这一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可我又不敢当着同学的面将《西游记》拿出来读。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我盼望着周末快点到来,我好拿着书回家去读。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赶着羊群出去了,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西游记》从书包里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你手里拿的什么书?哪里来的?”我读得太入迷,不知什么时候额吉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我吓了一跳,额吉见我惊吓过度的样子,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我便不打算隐瞒,将去新华书店偷书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额吉。说完,我等着额吉将原本用来赶羊的皮鞭抽打在我身上。
可是过了许久,额吉手中的鞭子也没有扬起来。额吉忽地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到底做了什么,竟生了个窃贼!”我跪倒在额吉身前,不停地向额吉认错,祈求额吉的原谅。
额吉抹干眼泪,带着我和那本《西游记》来到了新华书店。面对那么信任我的售货员,我早已经羞愧得抬不起头,而售货员其实早已经知晓一切:“你每次来都读那本《西游记》,现在这本书不见了,我当然猜到了是谁拿走了它,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将这本书还回来……”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额吉将兜里拉拉杂杂的零钱全部掏出来,摆放在柜台上,买下了那本我心爱的《西游记》。我知道,那些钱的数额远远超出了书的定价……
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如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已经读过多遍,它的书页也已经泛黄,但我确信,我将一辈子珍藏它。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05-06,有删改)
47.【读·理】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小说情节。
48.【读·析】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49.【读·品】品读第 段,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心理。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50.【读·悟】阅读要关注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将一辈子珍藏它”意蕴的理解。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了完成《中国“网红”城市调查报告》,我决定去探寻星城长沙这一座“网红”城市。
②顺着人流走出机场,一眼就看到了接我的网约车,车身绘制着盛放的红色壮鹃花。一股热情、活力扑面而来。司机叫小陈,一位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开车门,放行李,动作干脆利落。
③车驶入主路,行道两旁都是杜鹃花,红得热烈、奔放。我不禁赞叹:“好美呀!”小陈告诉我,杜鹃花是长沙的市花,此时正是盛放的季节。
④闲聊中,我告诉他我来长沙的目的,不过停留的时间短暂,请他推荐一下最值得去的地方。小陈说:“您放心,时间虽短,但长沙一定会让您不虚此行!”我很诧异他如此肯定。见我如此反应,小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给我介绍长沙,从橘子洲到岳麓山,从坡子街到米粉一条街,从麓谷到V谷……
⑤长沙给我的第一眼,不错!
⑥第一个打卡点定为火宫殿。
⑦古色古香的火宫殿,彰显百年老店的神秘和厚重。店里的戏台上正在唱花鼓戏《刘海砍樵》。台下座无虚席,市民和游客边看戏边品美食。我拣了一个座位。服务员马上笑盈盈地把美食单送到我面前。面对各色各样的美食,我不知点哪一样。邻座的长沙大爷看出我是外地来的。主动给我推荐了几款,还热情地为我介绍特色是美食的由来和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大爷说:“到这里来的人,吃的不仅是美食,还是文化咧!”
⑧店门前大火炉里熊熊燃烧着的仿真火焰,与两旁怒放的红壮鹃交相辉映,在一片令人沸腾的红色海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气息,厚重的文化给这座时尚的“网红”城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⑨离开火宫殿,下一个打卡地——岳麓山。
⑩到达岳麓山,我迎面碰上了“红色文化讲解志愿队”,一位小志愿者自告奋勇当了我的小导游。在岳麓山上长眠的革命先辈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了“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我注意到,小导游每到一处革命先辈的墓前,必先恭恭敬敬行队礼,然后才开始讲解。这真诚而自然的举动深深触动了我。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小导游很认真地告诉我:“老师说了,有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老师还说了,满山的红杜鹃却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小导游的话触动了我。抬眼处,一簇红杜鹃傲然开放在悬崖间,那抹红色催人奋进。
第三个打卡地——湖南广电中心。
湖南的电视节目一直深受观众喜爱,湖南广电中心,自然成为很多人慕名打卡的地方。我一直想一探究竟,今天终于圆了梦。望着那幢巍峨的广电大楼,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激情,敢于创新的年轻电视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完成三个打卡之后,时间有些紧了,我想起之前接我的网约车司机小陈,于是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再约他的车去机场,小陈欣然答应。没多久,那辆有红杜鹃花图案的车就到了,但司机不是小陈而是另一位年轻人。年轻人自我介绍姓李,他说:“原本来接您的是我们陈总,我是陈总公司的员工。陈总临时有事不能过来接您了,他要我向您表示歉意呢。”
上车后,小李滔滔不绝地讲述陈总与他们一群年轻人成功创业的故事。他说他们开了一家专门研发长沙特色文创产品的公司,为了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的需求。他们还创建了“红杜鹃网约车队”,陈总和公司职员都利用间隙时间开网约车,通过这个特殊的渠道,他们能了解市场第一手信息。
到了机场,小李帮我搬好行李后,从车里拿出一束杜鹃花送我,说:“这是我们的文创产品,希望您下次来长沙,我们星城‘红杜鹃’再次为您服务。”
我捧着这一束十分逼真的杜鹃花。发现了藏在花簇间的小卡片,小卡片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亲爱的朋友,你不是匆匆的过客,我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昙花。你我的初见,是我们永久的开始……
我想,那一份报告应该可以如期完稿了,因为我探寻到了这一座“网红”城市的魂。一座城市的魂,呈现在她的日常表情中,呈现在她厚重的历史里,更表现在她永不停止的创新中。我相信,这座熠熠生辉的城市不仅能成为“网红”城市,更会成为“长红”城市。
5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开头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记叙的要素。
B.本文依据行踪,写了“我”游览长沙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我”对长沙美食、美景无比热爱和向往的主题。
C.第④段中小陈的话“您放心,时间虽短,但长沙一定会让您不虚此行!”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能为“我”在长沙的全部行程提供周到的服务充满信心。
D.第⑩段划线句“小导游每到一处革命先辈的墓前,必先恭恭敬敬行队礼,然后才开始讲解”,从小导游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E.“杜鹃花”贯穿全文的始终,意蕴丰富。文中既有对所见杜鹃花的实写,也有对杜鹃花的虚写。
52.班级举行美文赏读会,同学们给本文拟写了以下三个标题。请你选择一个最佳的标题。从主题、结构、修辞三个角度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标题一:打卡长沙一日游
标题二:星城红杜鹃
标题三:星城杜鹃处处开
53.文章结尾写到:“这座熠熠生辉的城市不仅能成为‘网红’城市,更会成为‘长红’城市。”请你依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链接材料】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网红”城市,这些城市因为某些特点被网络迅速传播,随着流量的增加,知名度也迅速提高,成为“热点”。但是,如何将“流量”转为“留量”,由“一时的热点”成为“长久的关注”,由“网红”城市成为“长红”城市?人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创新意识等“城市精神”。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家埠的画儿
冯骥才[注]
①由济南驱车出来,一路向东,顺顺溜溜几个小时跑到了潍坊。再拐一个弯儿,便进入了寒亭区一个宁静和优美的小村,这就是数百年来四海闻名的画乡杨家埠。
②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
③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她们自己。
④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⑤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很少手绘。这样,刻版和套版的技术就很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墨色线版之外,再套印五种颜色。红、绿、黄、紫、粉。红与绿,黄与紫,都是对比色。年画艺人有句歌:“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的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
⑥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他家经营的“同顺德画店”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而且老人仍在刻版印画。我想,在如今全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几乎灭绝而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而且,为什么单单杨家埠的年画古木不倒,反而生机盈盈呢?
⑦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一个小院里,院内堆着许多刻版用的木头。刻版不是一件容易事。印画的木版为了坚实耐用,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他说:
⑧“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
⑨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他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激情?老人又是为谁付出这样巨大的劳动?
⑩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国的莫斯科。他拿出1917年3月13日俄国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签给杨俊三赴俄开店的护照。护照上将莫斯科译成“毛四各瓦”。直叫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一时,与我同来的一行人全笑了起来。
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
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最主要的需求者仍是沂蒙山区里的农民,他们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我对老人说:
“他们还这么爱年画吗?”
老人忽然变得挺激动,他说:
“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成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于是,我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也对民间艺术心生敬意。
走出老人宅院,到了村口,见到几位姑娘在放风筝。这里初冬季节也放风筝吗?一问,原来杨家埠人扎好的风筝,全要试放一下。今日无云,碧空如洗,悬浮在高天的风筝叫阳光一照,极是艳丽。三五只蜻蜓,一只彩蝶,还有一幅方形的画儿,画上画着胖娃娃,这些不全是年画上那些常见的形象吗?
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大概有四十多年没放过风筝了。待怯生生接过风车和线绳,但觉线绳颇有韧性和弹力,透明的风已经强劲地传递到我的手上。我顺着线绳抬头望去,只见银白的线极长极长,划着弧线,飞升而上,到了半空,便消没在蓝天里,然后在极高的空中飞着一只大红色的蜻蜓。但是它混在其他几只风筝里,弄不清到底是不是我的。我用手抻一抻线,高天上的大红蜻蜓与我会意地点点头;我把线向旁侧拽一拽,大红蜻蜓随即转了半圈。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
待到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人们叫我题诗留念,提笔在手,立时有了两句:
民间情味浓似酒,
乡土艺术艳如花。
写了字,返回来坐在车上时,情不自禁接着又冒出了几句:
年画上天变风筝,
风筝挂墙亦年画。
七十三叟三十七,
杨家埠村寿无涯。
(有删改)
[注]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54.简要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
55.当大家对护照上“莫斯科”的译名感到好笑时,老人为什么没有笑?
56.杨洛书是一个怎样的老艺人?
5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
58.文章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
(2024·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59.选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到访深圳的经历。
60.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61.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
62.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秤砣消
木兰
①“秤砣”可不是一般的物件。俗话讲,“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个中道理不言自明。还有谚语,“吃了秤砣铁了心”,这个决心可就大啦!沉重,不易撼动,这都是民间赋予秤砣的涵义。但这天地间竟还有一种叫“秤砣消”的草药,它有多大的能耐?这就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②父亲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是我儿时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玩得最“野”的时光。下河,上树,去大山里走访每一处溶洞,乐此不疲。脸晒黑了是小事,裤子刮破了也是小事,只是在乡野里混久了不太讲卫生,脏了的小手照旧在身上乱擦乱搓。于是疹子一拨又一拨长出,全身奇痒无比,按捺不住把它抓破,又演变成一个个脓疱,每每疼得我心发慌、茶饭不思、眼泪巴巴。父亲气极,严厉呵斥我的顽劣和自食其果。母亲惯我宠我,每次都内疚万分:“都怪我,太忙了,没有好好看管她。我去采点秤砣消来。”在父亲的叱责中,“秤砣消”三个字无疑是我的救星。
③傍晚,母亲披一身晚霞进屋。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用捣烂的草药将我的脓疱团团围住,仅露出丁点疱头。疱头在绿色的药坨坨中红红绿绿,煞是滑稽。或是疼,又或是觉得丑,我委屈至极,眼泪又吧嗒吧嗒掉下来。母亲心疼地低声安慰我:“这药是你外公传下来的,可管用了。别急,很快就会好了。”
④这些草药闻着就是个苦味,没有一点“卖相”。但是没过几天,那些脓疱要么自行溃破,要么就偃旗息鼓,被霜打过一样,完全蔫了。我年年长疤,母亲年年用此方,直到离开乡镇,我如父亲意愿一样“淑女”起来,再也不玩水,再也不爬树,自然不长疤,也用不着秤砣消了。但我仍然对秤砣消的功效念念不忘。
⑤大三那年,我的眼眶边无端长了个疖子【注释】,求医问药一个星期还是无计可施,半边脸肿得老高,疼得晚上睡不着。那时我的脆弱劲儿上来了,特别想念母亲,顶着个馒头似的脸坐了一晚上的硬座,奔向母亲的怀抱。结果母亲只用了三天的秤砣消药方,就把疖子给平复了。那是我最后一次用到秤砣消。此后几十年,那些脓疱、疖子在我的脸上、身上没再留下过一点痕迹。
⑥前不久和朋友聊起草药,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秤砣消。我很想知道它的学名,也很想再去母亲当年采药的地方走走。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约她太阳落山、暑气稍消时陪我去郊外找找秤砣消。等我午睡醒来,已是日头偏西。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今天天气太热,太阳太大,她不想我去受热,便在中午时一个人采了秤砣消回来,我只管去她那里拿就是了。
⑦我一时满是心疼:“我的妈呀!我不是要您采了秤砣消来,我是要您带我去看看秤砣消长在哪里,我要看它新鲜时候的样子!”母亲却不以为意地说:“它不就长在岩坎、田坎上吗?我把它放在冰箱里了,很新鲜的!”母亲把采来的秤砣消放在我手中时,我心里很酸,也很心疼母亲。即使我已成人,她还像老牛护犊一样护着我。
⑧在一位老中医那儿,我终于了解到了秤砣消的学名——夜交藤。这夜交藤药用广泛,历代中医用来治疗失眠、痈疽、风疮疥癣等。而它的块根,则是广为人知的“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名字叫起来都挺有意蕴的,可我还是更愿意叫它“秤砣消”。它让我觉得,只要有母亲在,有母亲的爱陪伴着,一切困苦都会一一消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0日第08版)
【注释】疖jiē子:一种毛囊的炎症或者毛囊周围的炎症。
63.文章第②~⑦段,围绕“秤砣消”写了母亲为“我”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64.第②段中,父亲和母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夜交藤、何首乌,名字叫起来都挺有意蕴的,可我还是更愿意叫它“秤砣消”。(说说“我”更愿意叫它“秤砣消”的原因)
66.“只要有母亲在,有母亲的爱陪伴着,一切困苦都会一一消融。”亲情珍贵而无价,请你回想亲人关爱你的场景,描述一个感人细节。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出现的我
李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铺着厚厚的木板。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桌上一堆空酒瓶和花生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
④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
⑤闲暇时候,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那个地方。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湛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
⑥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⑦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
⑧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⑨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半个月亮静止在移动的云海中,我站在山顶,站在朝阳对面。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⑩一个阴沉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只剩一个发光的圆洞,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①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
(节选自李娟《前山夏牧场》,有删改)
【注释】①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6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
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的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
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68.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69.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70.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贵州·中考真题)一飞,再飞①(节选)
黄传会
①已经是初冬时节的海南,满眼青绿,郁郁葱葱。傲然挺拔的椰子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②那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一次亮相!
③预定的发射时间是18:00至20:40。一大早,所有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着。
④主控台前,01指挥员下达口令:“开始加注液氧!”
⑤长五遥一火箭第一次采用液氢液氧燃料,将总计超过五百吨、零下一百八十摄氏度的液氧,注入处于常温状态的火箭贮箱,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激战。
⑥伴随着第一道液氧注入贮箱,火箭四周开始出现因为极度低温产生的雾气,像轻纱般飘浮着。
⑦11:00,火箭助推器1的氧箱前底舱段的缝隙内,喷射出一道白色的雾线。箭体前端操作人员很快测定:氧浓度超标,不排除舱内氧气泄漏。
⑧瞬间,传来01指挥员口令:“各号保持状态,暂不进入—7h程序!”
⑨指挥部决定:打开密封舱段,派遣人员进舱观察,再作定夺。
⑩高级技师戴着氧气面罩,用专用工具打开舱门,猫腰钻进舱内。舱内寒气逼人,俨然成了一只大冰箱。高级技师身着薄薄工装,瞬间被冻得浑身哆嗦,他咬紧牙关,仔细地观察着……
一分钟!
两分钟!
三分钟!
舱门重新被打开了,高级技师像一支利箭似的从箭体内穿出,冲进固定塔上的工作间,身子冻得发抖,脸上肌肉发僵。他连喝几口热水后,说:“舱内温度很低,没有出现滴漏。”又说:“低温氧气是从氧箱排气阀后与外界相通的排气管处泄漏的,量很少。”
助推动力指挥员分析,氧气泄漏量很少,但它距离舱口很近,所以才出现氧浓度仪报警。只要在火箭起飞前关闭排气阀,就不会再有氧气漏出,更不会对飞行产生影响,无须做进一步处置,发射组织进程可以继续进行。
指挥部决定按原程序继续。
01指挥员下达口令:“重置点火时间为:19:01:00!”
紧接着,零下二百五十三摄氏度的液氢开始加注。
14:00,液氯加注完毕。
指控大厅的气氛不经意间变得轻松起来。
30分钟后、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循环泵”口令。循环泵转动,大屏幕上显示温度是238K②,远高于110K的起飞标准。火箭“发烧”了。
距离预定发射时间只剩下两个半小时。
似乎有一片灰色的云在指控大厅里飘浮着,笼罩在大家的脸上。
15:36,传来01指挥员口令:“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h程序。”
这意味着正式宣布此轮循环冷调试失败。经过紧急研判,大家认为这种状态应该是由于发动机的一路D7吹除系统流量发生变化引发液氢循环流路受阻所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组织人员重新上架,调低发动机D7吹除流量。
19:02,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带领两位技术员逆行前往发射塔,登上发射台,按操作程序将D7吹除压力逐渐调低。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双眼,盯着大屏幕、小屏幕上那道“生死线”!
人们期待的奇迹发生了,火箭成功“退烧”。系统工作稳定,状态恢复正常,满足发射条件。
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01指挥员下达口令:“设定点火时间为20:40:56。”
时间推进至发射前最后三分钟。
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
01指挥员第三次发出口令:“暂缓进入—2min准备程序。设定点火时间为20:41:56。”
按预案处置连续三次发出脱落指令,如果失败,将暂停发射,考虑新的处置方案。第一次指令发出后,连接器没有脱落;再发指令,连接器依然不动。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此时距离发射仅剩下两分钟。
十秒、二十秒…终于传来连接器指挥员的口令:“一级氧加连接器脱落!”
指控大厅里再次响起掌声。
最后九十秒。
01指挥员口令:“转电。”
就在这时,控制系统120指挥员突然接到了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未收到相关数据,紧急报告:“01,中止发射!”
有人站了起来,伸长脖子望着主控台,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秒钟后,120报告:“数据收到!01,可以了。”
指挥员开始“点火”倒计时报数:“十、九、八……”
120再次报告:“01,稍等。”
此时,01指挥员倒计时已经数到六。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120报告:“01,好了。”
来不及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时间商量,01指挥员即刻下达:“……五、四、三……发射时间重置为20:43:04。”
指控大厅的气氛像是凝固住了似的……
20:43:13·998s。
终于传来01指挥员口令:“点火!”
橘黄色的烈焰从发射塔底部翻滚而出,长五遥一火箭升腾而起,如同一条巨龙,拖着银灰色的尾焰,直奔苍穹。
(51)一千八百二十一点零一零秒,星箭分离,发射、飞行成功!
(52)长征五号首发火箭发射,一波三折,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53)长征五号首发告捷,中国航天火箭终于拥有了“大型运载火箭”。
【注释】①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②K:开尔文的简称,国际单位制热力学温度单位。
71.下面长五遥一火箭发射前主要环节的先后顺序与选文相符的一项是( )
①循环泵启动 ②液氧加注 ③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
④连接器脱落 ⑤液氢加注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⑤④③① D.②⑤①④③
72.根据选文内容,推测火箭“退烧”应该在( )
A.11:00后,14:00前 B.15:36后,19:02前
C.19:02后,20:37:56前 D.20:40:26后,20:43:04前
73.下面是某同学对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的梳理。你认为选文可归为哪一类?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述理由。
类别 篇名 体裁特点
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文章选取一个精彩的瞬间加以表现,突出其独特之处
通讯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章描写多个场面或瞬间,渲染氛围,铺垫蓄势
74.选文中01指挥员所发出的每道口令,都是整个长五团队的集体决定。你能从01指挥员口令的变化中,体会到长五团队的哪些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75.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76.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77.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78.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