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9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0:35: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议论文阅读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标题:____________
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读什么,怎么读,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之路。
②不同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的书!
③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明白要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______;《曾国藩家书》中的“戒多言,戒怒,戒忮①求”,让我们懂得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境。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④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四书、五经、汉赋、唐诗……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君子情谊……这些经典在薪火相传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底色。
⑤经典是行动实践的参照。读经典意味着要常思考,让经典的思想连接历史发展进程、连接社会发展现实,这样经典才能常读常新。《共产党宣言》的精彩不仅在于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而且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让经典的理论更鲜活、更充实。
⑥如果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开篇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说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⑦那么,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
⑧ 甲 。经典的创作与流传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智慧。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回过头来读经典,有人就会产生“古人不过如此”“他们不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偏见,甚至书还没看懂,就开始评头论足、横加指责,这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虽然经典产生的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内涵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唯有心怀敬畏,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才会有所收获。
⑨ 乙 。有人曾质疑,古人阅读经典是为了考取功名,我们现代人阅读经典所为何事呢?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诚然,有人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的去读经典,但是,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经典是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阅读经典,不骄不躁,知识积淀、修身养性、生活乐趣便可不求自得。
⑩ 丙 。“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是阅读经典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带着新的思考回到经典,在不断输入输出中,道理才能成为道路。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读者也有读者的见地。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让经典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生命经验的内在骨骼,读者与经典之间的灵魂吸引与碰撞必将令人惊艳。
【注释】①忮(zhì):嫉妒。
(选自威海宣传2024年5月6日,有删改)
1.一个好的议论文标题不仅应观点鲜明,还应语言深刻,引人深思。请你阅读全文,为选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道理论据(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中选取,本试卷内容除外)。
3.选文第⑦段提出“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小语同学深思后回答道:“阅读经典应该常怀‘三心’。”请你阅读选文⑧⑨⑩三个段落,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心”的内容,并将其填在甲、乙、丙处充当这三个段落的观点句。
4.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善于使用排比的手法论证观点,排比式论证不仅丰富了论据的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B.选文中出现今人对阅读经典的偏见与质疑,这正彰显出议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的特点。
C.选文说理的语言准确深刻,如对第⑩段加点词“道理”和“道路”关系的表述,有很强的说服力。
D.选文行文思路清晰严密,整篇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思路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答案】1.百读不厌是经典 2.《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深知淡泊名利,深耕德行的重要性。 3.①阅读经典要常怀敬畏心。
②阅读经典要常怀平常心。
③阅读经典要常怀笃行心。 4.D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拟写标题应观点鲜明、语言深刻、引人深思,且不超过12个字。作答时可以从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入手。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阅读经典以及以何种情怀阅读经典展开。首先强调在成长过程中阅读尤其是读经典很重要,接着阐述经典是人类智慧结晶、民族文化沉淀和行动实践参照,随后通过引用卡尔维诺的话引出对以怎样情怀阅读经典的探讨,分别从要怀敬畏心、平常心、知行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指出经典与读者灵魂吸引碰撞将令人惊艳。
“阅读经典”是文章的核心话题,而不同的情怀则是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考虑从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具体的情怀方面去拟题。比如《怀敬畏心读经典》这个标题示例,既突出了“阅读经典”这个核心,又强调了“敬畏心”这种情怀,观点鲜明,语言简洁深刻;也可以从平常心、知行心等其他情怀角度去拟题,或者综合几种情怀用更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标题,如《经典需用心品读》等。总之,要紧扣文章主题,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特色,同时满足字数要求。
示例:常读常新是经典。
2.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题目要求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中选取补写道理论据,首先分析第③段的语境,该段主要论述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列举《论语》和《曾国藩家书》中的语句来说明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补充的道理论据也应符合这一主题,即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中找出能体现人生智慧的语句。比如可以选择《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体现在面临抉择时的价值判断智慧等。在选择语句时,要注意语句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最好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为何选择该语句作为道理论据。
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懂得要有忧患意识。
3.本题考查分论点的补写。
结合第⑧段“虽然经典产生的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内涵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唯有心怀敬畏,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才会有所收获”可知,该段主要论述了对经典要心怀敬畏。经典的创作与流传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智慧,虽然经典产生的时代有局限性,但其中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内涵独一无二。我们不能对经典产生偏见、评头论足,而应心怀敬畏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才会有所收获。故可概括分论点为:阅读经典要常怀敬畏心;
结合第⑨段“以一颗平常心阅读经典,不骄不躁,知识积淀、修身养性、生活乐趣便可不求自得”可知,该段强调的是以平常心阅读经典。有人质疑现代人阅读经典的目的,而作者指出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经典是丰富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以平常心阅读,不骄不躁,可获得知识积淀、修身养性和生活乐趣。故可概括分论点为:阅读经典要常怀平常心;
结合第⑩段“知行合一是阅读经典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可知,该段主要阐述要怀知行心读经典。知行合一是阅读经典的起点和终点,更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经典阅读中寻找答案并带着新思考回到经典,不断输入输出。故可概括分论点为:阅读经典要常怀笃行心;
故可将概括而得的三种不同情怀作为这三个段落的核心观点,这三个观点句分别统领⑧⑨⑩三个段落,清晰地表明了各段的核心观点,使文章的论证结构更加明确。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选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而是开篇提出阅读对人的成长很重要,读经典更是如此,从而引出关于阅读经典的讨论;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经典的重要意义,分别是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沉淀和行动实践的参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并从敬畏心、平常心、知行心三个角度进行分别论述;最后总结,强调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让经典融入生命,读者与经典的灵魂吸引与碰撞将令人惊艳。这种论证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先阐述经典的价值,再深入探讨阅读经典的正确情怀,最后对经典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升华,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及应有的态度。属于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D。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
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
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只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就可以成为意象。
B.“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这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
C.第⑥段引用诗句,是为了表明同一物象,因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D.本文阐释了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
6.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构成诗歌的意象,请结合文章⑦⑧段,简要回答。
【答案】5.A 6.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列举意象的五大分类,即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人类自身的,人的创造物,人的虚构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意象的丰富种类和广泛范围,使读者对意象的概念有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7.夸张物象特点,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比如“白发三千丈”,通过夸张白发的长度,使意象更加鲜明突出,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移用其他物象特点,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将“愁心”托给明月,把“故园心”系在孤舟上,赋予物象新的性质,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物象,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漆炬迎新人”,通过以火炬为起点进行联想创造,使诗歌意象更加奇幻独特。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原文第③段明确指出:“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由此可见,物象要成为意象,不仅需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还需要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故选A。
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⑤段“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列举意象的五大类,即自然界(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神仙、鬼怪、灵异等),使意象的分类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意象所涵盖的广泛范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为后文进一步论述意象的特点和构成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⑦段中“白发三千丈”,诗人夸张了白发的长度,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突出了愁绪之深,强化了意象的表现力。据此可知,可以用夸张物象特点构成诗歌的意象。
第⑦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把“愁心”托给明月,将“故园心”系在孤舟上,把其他物象的特点移用到所描述的物象上,使意象更加独特且富有感染力。据此可知,可以移用其他物象特点构成诗歌的意象。
第⑧段“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以火炬为联想起点,创造出“漆炬”这一全新的物象,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据此可知,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物象。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卑以自牧
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性浮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呢?张畏岩恍然大悟,从此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内敛、低调谨慎,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 。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 。
11.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
(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
(2)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
【答案】8.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或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满和骄傲,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 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通过列举张畏岩的实例和引用《论语》中的名言,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0. 文章阐述了“卑”字的含义和作为谦词所代表的品质 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永远保持谦卑和进步。 11.第二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因为材料(2)中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态度,与选文的主旨“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相吻合。而材料(1)中季羡林使用旧床和粗布草垫,虽然也体现了他的朴素和节俭,但与选文的主旨关系不大。因此,材料(2)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
【解析】8.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根据第①段“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可知,首段通过引用《周易》中的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来引出观点: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进行了展开和论述。②—⑥段作者首先解释了“卑”的含义,然后通过多个例子和论据,如明代学者张畏岩的经历、唐代名将娄师德的事迹、孔子和魏征的故事等,来具体阐述谦卑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如何践行谦卑之道。最后,文章再次强调,要学会谦卑,并将其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展现新作为。整个选文紧扣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第③段中“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己者进德之基”引用的是一些著作中的名言或俗语或名家名言,属于道理论证;语段中“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列举明代张畏岩曾经心性浮躁导致考试失利,之后谦卑自持,最终金榜题名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结合第③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知,本段运用道理论证和距离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分论点,从而更好地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0.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④段“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由此结合文章第②段“‘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可知,本段主要阐释了“卑”的含义以及“卑”所代表的品质;
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可定位第⑤段“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第⑥段“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再根据第⑤段“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第⑥段“‘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可知,这两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做到谦卑,据此可整合信息为:阐述了谦卑的人应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将提高自己的谦卑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第③空:根据第⑥段“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可提炼信息为: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11.本题考查论据分析。
选文主要讨论了“卑以自牧”即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的观点,强调了谦卑对于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性。根据材料(2)可知,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却能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这体现了他非常谦卑的品格和态度。这种自我谦抑的精神与选文的主题“卑以自牧”高度契合,因此能够作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选文的中心论点。而材料(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这则材料虽然展现了季羡林简朴的生活方式,但与选文讨论的主题“谦卑”关联不大,因此不太适合作为论据。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中国正能量,激荡青年一代的奋斗力量
任一边
①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一个个以新媒体传播向上向善力量的网络精品,记录下平凡英雄的榜样故事,映照着当代青年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生机勃勃又胸怀大志,他们风华正茂又脚踏实地。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他们以砥砺奋进的新风貌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勇毅前行。
②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追逐青春理想,烙印奋斗足迹。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富有活力的身影奔忙在各行各业,在基层、在部队、在赛场……他们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青春之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③我们看到《中国健儿闪耀亚运赛场》,体育健儿用拼搏的汗水浇灌体育梦想;我们看到《环球网评:在共情与共鸣中刻画感恩奋进青年群像》,三十余位青年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用奋斗谱写青春华章;我们看到《与时代共奋飞》,人民空军守卫安宁、守护幸福、担当使命,展现不负期望、高飞远航的追求;我们还看到《强我中华 青春争先——新时代好青年奋斗故事短视频征集活动》带动青少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为中国发展挺膺担当……中国正能量,点亮了一代青年人的理想之灯,勾勒出真实生动的青春模样。人性的光芒与奋进的步伐辉映着青春的底色,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
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年轻一代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汇聚起正能量的新主场。《工作的意义,拿捏住了!》展现出当代青年为了理想付出努力,从工作中获得生活的快乐;《人才花开的长沙,繁星点缀的城市#长沙人的朋友圈#》用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热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2023年终盘点】感谢生活中每一位发光者》让一件雨衣传递微小善意,小小的举动,大大的温暖。点点星光汇聚成炬,传递正能量,不仅是最美的青春瞬间,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在平凡生活中,中国正能量激励每一位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中国青年。
⑤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描绘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场景,以网络正能量融入青年、塑造青年、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的无悔青春。
(选自《人民网·观点频道》。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多次举例论证在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中国正能量,这些中国正能量激励着青年在各行各业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B.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能量是激励青年一代奋斗的力量。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逐层递进、充分阐释了青年一代在中国正能量的感召下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磅礴力量。
D.本文③④两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调换,都是证明中国正能量对年轻人的激励。
1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4.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且有正能量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正能量”事迹,作简要概述。(80字左右)
【答案】12.D 13.本文的论证思路可以简要梳理为:首先,通过介绍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及其影响,引出中心论点——中国正能量激励青年一代奋斗;接着,从“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和“积极健康、向上向善”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别阐述了中国正能量如何激励青年一代;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正能量在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中的重要作用。 14.在我身边,有一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每天清晨就开始清扫街道,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他的工作虽然平凡,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和奉献,让城市更加整洁美丽。他的正能量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扬。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本文③④两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调换”错,虽然③④两段都是证明中国正能量对年轻人的激励,但两段所举事例的侧重点不同,不能调换。第③段侧重表现青年人的奋斗姿态和青春担当,第④段侧重表现青年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正能量行为。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第①段为总领,中间第②至第④段为分论,第⑤段总结全文。第①段通过“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引出“一个个以新媒体传播向上向善力量的网络精品……映照着当代青年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生机勃勃又胸怀大志,他们风华正茂又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新风貌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勇毅前行”,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正能量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毅前行;
第②③段和第④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第②段分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第③段,运用事例论证,论证第②段的分论点;第④段分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年轻一代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汇聚起正能量的新主场”,并用事例论证,指出“在平凡生活中,中国正能量激励每一位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中国青年”;
第⑤段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强调了“以网络正能量融入青年、塑造青年、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的无悔青春”,指出了正能量的巨大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且有正能量的人物”中选择一个“正能量”事迹论证本文的论点,只要符合“平凡”人物、“正能量”的事迹均符合要求。还要注意字数要求“80字左右”。
示例:我们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早起晚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甚至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用行动诠释着责任和良知,在平凡中创造者伟大,为培养一代代青年,用尽心血,他们的正能量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扬。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康岩
①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可能知道他的“禾下乘凉梦”,但不清楚他年轻时还有个“体育报国梦”。袁隆平一辈子热爱运动、坚持锻炼。进入耄耋之年后,他依然拥有年轻的心态,自称80后、90后。身心健康的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②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让身心素质更好更强,才能在成长之路上经得住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书写更加开阔的人生。今天,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也让一些人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过度陷入“宅”生活、久坐不运动、长期沉迷虚拟世界等,都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青年人也难免会有“成长的烦恼”。面对一时的挫折、压力,如何调节身心,保持健康饱满的状态,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③“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处在重要的位置。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体魄越强健,奋发向上的根基才越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在“野蛮其体魄”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生活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谈到,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青年人既要静下来多学习,也要动起来勤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才能为人生积蓄远航的动力。
④“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今年夏天,奥运冠军丁宁的毕业致辞火了。经历过困难和失败的砥砺、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她勇敢说出“人生本就不是一次或者暂时的胜负定成败的”,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感染了不少人。自信飞扬是青春。无论是敞开心扉去结交朋友,还是培养兴趣爱好让内心充盈,抑或是在饱览自然风光中开阔心胸,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成为内心的主旋律、向前奔跑的动力源。
⑤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用真、善、美雕琢自己,用健康情趣、高尚情操陶冶自己,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样。
⑥“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百余年前,李大钊同志写下的这段话,依旧发人深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时代的重担。塑造健康的体魄,淬炼昂扬的精神,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必将书写更多青年人的精彩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请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16.请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子推断袁隆平当时的年龄段。
17.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用“||”将文章②~⑤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②③④⑤
18.请谈谈你对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的理解。
19.结合文章内容,归纳青年人书写精彩故事的必备条件。
【答案】15.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16.当时他的年龄应该在 80 岁以上。 17.②③ || ④⑤ 18.“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意味着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曲折、困难和挫折,有起有伏,在不断的砥砺和挑战中逐步提升和进步。 19.①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③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④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⑤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
【解析】1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提炼。
第①段引出议论话题。由第①段“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通过讲述袁隆平热爱运动、心态年轻的事例,引出关于青年人身心健康的话题。
第②至⑤段分别展开论述。由第②段“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明确指出青年人重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中心论点“青年人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才能书写更加开阔的人生”。由第③段“‘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才能为人生积蓄远航的动力”可知,强调体育对青年人的重要性,呼吁青年人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由第④段“‘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今年夏天,奥运冠军丁宁的毕业致辞火了……成为内心的主旋律、向前奔跑的动力源”可知,通过丁宁的例子,论述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涵养心境。由第⑤段“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样”可知,指出青年人要加强道德修养。
第⑥段“‘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必将书写更多青年人的精彩故事”,最后总结全文,鼓励青年人积极投身时代发展实践,书写精彩故事。
再结合本文题目,据此可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16.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理解。
“耄耋之年”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一般指八九十岁,由“自称 80 后、90 后”可知,袁隆平自称 80 后、90 后,说明当时他的年龄应该在 80 岁以上。
17.本题考查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②③):由第②段“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面对一时的挫折、压力,如何调节身心,保持健康饱满的状态,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和第③段“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青年人既要静下来多学习,也要动起来勤锻炼……才能为人生积蓄远航的动力”可知,这部分论述了青年人要重视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第二部分(④⑤):由第④段“经历过困难和失败的砥砺、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和第⑤段“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可知,这部分论述了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涵养心境,加强道德修养。
18.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
由第④段“今年夏天,奥运冠军丁宁的毕业致辞火了。经历过困难和失败的砥砺、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她勇敢说出‘人生本就不是一次或者暂时的胜负定成败的’,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感染了不少人”可知,“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这句话意味着意味着成长并非是一条笔直、平坦、毫无波折的上升路径,而是像螺旋一样,既有前进上升的趋势,又会伴随着曲折、迂回和反复。就像丁宁经历过困难、失败和未知挑战,但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成长。
1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②段“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可知,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
由第③段“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可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
由第④段“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可知,要怡情养性,培养坚韧品质,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由第⑤段“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可知,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三观;
由第⑥段“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必将书写更多青年人的精彩故事”可知,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
(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从滴水到长河
①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
②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10年间,我就干了两件事,写两本书,一本四年,一本六年。
③“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
④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⑤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
⑥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
⑦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
(作者:徐则臣/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20.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从滴水到长河,缓慢汇聚。我们要慢慢地积累,才能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B.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精神视野开阔;读书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优秀且美好的人,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C.本文告诉我们书读得越多越好,阅读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阐释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对人的成长的指导作用。文章的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21.简要分析题目“从滴水到长河”蕴含的意义。
22.结合自身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④段“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的理解。
23.作者说:“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20.C 21.①“从滴水到长河”写长江从滴水到波澜壮阔的变化,表明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②以比喻的方法喻理,告诉我们阅读不能急于求成,重在积累的道理。③“从滴水到长河”的变化是一个将所读的书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④“从滴水到长河”贯穿全文,比喻阅读、写作和人生的成长过程,这些都需要慢慢积累,缓慢汇聚,才能逐步丰盈起来。 22.示例:读过的书虽然忘了它的具体内容,但那种模糊朦胧的阅读感受及体验已经慢慢地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些阅读感受及体验其实就是它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是我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例如说,我们读诗歌时,也许没有记住诗句,但诗歌美好的意境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3.示例:我赞同书读得越多越好。书读的越多,知识与思想汇入的就越多,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厚,我们会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有些书即使我们忘记了内容,它也会内化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不断读书,就是在不断获取营养,不断成长。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辨析。
C.结合第④段“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分析,可知选项“阅读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说法有误,再结合第⑥段“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可知,并非是“知识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而是“阅读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
故选C。
21.本题考查题目含义。
结合第①段“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分析,“从滴水到长河”其实写长江从一滴一滴的水,再滴水成流,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江河,表明了量的积累是会引发质的变化的道理;同时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讲明道理,告诉我们阅读不要操之过急,而要耐下心来,不断积累的道理;
第⑦段“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分析,“从滴水到长河”的变化,其实是一个将所读的书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结合第③段“‘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第④段“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第⑤段“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第⑥段“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分析,“从滴水到长河”贯穿了整篇文章,将滴水汇成江河的过程比喻成了阅读、写作和人生的成长过程,人生也是如此,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中,进行积累汇聚,成就了美好丰富的人生。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题干要求结合自身经验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即读书很多,但是忘了,对自己产生的其他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分析型)这句话意在告诉读者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知识文化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读过的书都会内化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的要义在于开阔视野、滋养精神、丰盈内心。所以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累积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精神营养。
示例二:(感受型)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很多都已经遗忘,但读书时的感动、悲伤还留在心间,从中汲取的智慧、获得的启迪对成长至关重要,这些恰恰是有意义的阅读。
23.本题考查阅读看法。开放性试题,谈谈自己对读书多少的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观点明确,内容连贯,语言简洁通顺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读什么样的书比读多少书更重要,我们应该读那些有益的书,这样的书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养料,帮助我们成为善良美好的人。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读了不好的书而使人生走错了方向。所以我们不但要多读书,更要读有益的书。
示例二:我们不仅要注重读书的数量,还要注重读书的质量。注重读书的数量,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也就能够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开阔我们的精神视野;注重读书的质量,就会提升我们成长的速度,也就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成长为优秀的人。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回答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_______。
②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③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如何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⑤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⑥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⑦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期待广大青年学子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4.根据全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入第①段横线处( )
A.打好劳动底色,铸就为民本色,方能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B.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勇攀科学高峰,绽放青春光彩。
C.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D.坚定文化自信,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5.下面的链接材料是哪种类型的论据?放入第④段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
26.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结合文意,谈谈你在学习中应如何激发自己的科技创新精神。
【答案】24.B 25.示例:链接材料是事实论据,放入第④段合适。链接材料讲的是“英才计划”选拔人才方式,能够证明第④段“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的观点。 26.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27.示例:我们要有勇于探索、勇于突破的精神。在学习中,我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我要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树立科研理想,不断激发自己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解析】24.此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文章题目和上文中习总书记的话“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可知,补写部分应该围绕“青年”“科技”“青春”这些关键词展开,突出强调青年学子要在科技方面努力拼搏,绽放光彩。
A.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不符合要求;
B.强调了青年学子应该科技创新,为国争光,符合要求;
C.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不符合要求;
D.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符合要求;
故选B。
25.此题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作答时首先弄清楚材料是什么论据,可论证什么观点,与哪段的观点相符,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链接材料写的是“英才计划”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即介绍了“英才计划”是如何选拔人才的,这与第④段论述的“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这一观点是一致的,因此,放入第④段合适。
26.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要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可以判断出,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开展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试点的做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首句的观点“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2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
结合第③段“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可知,国家需要创新性人才,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就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培养创造精神;结合第⑤段“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可知,提升创新能力,还需把知识用于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第⑥段“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可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树立科研理想,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大赛,不断激发自己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结合生活实际可知,要创新就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因此我们还需多阅读书籍,尤其是科普读物,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
(2024·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28.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9.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0.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答案】28.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分论点1: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分论点2: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分论点3: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29.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0.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28.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第①段引用《庄子·人间世》中的内容,以山中林木为例,讲述庄子一生困顿却逍遥世外,获得真正自由的故事,引出中心论点“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
接着,作者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第②段,通过列举苏轼在诗词中感悟无用之乐、李白在饮酒中体会无用之趣、王维在静坐抚琴中领略无用之妙,论证了“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这一分论点。以具体的古人及其作品为例,说明诗酒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第③段先指出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人们习惯追逐有用之事而忽略内心喜好,容易身心疲惫。然后以陶渊明隐居田园却悟得自然真意为例,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这一分论点,强调了忠于内心喜好的重要性。
第④段先阐述在人生修行中面对抉择时要坚守初心,然后以看到盛开的玉兰应享受美好为例,论证了“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这一分论点,说明了守护无用之物需要坚定信念。
最后,文章结尾总结“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再次强调了无用之事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据此概括即可。
2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由第③段“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可知,本段引用古诗句,运用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这些引用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文化底蕴,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信服作者的观点;
由第③段“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可知,作者将有用之事(如功名、利禄)与无用之事(如内心的喜好)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反而有着重要的价值,使“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第③段“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知,作者举了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这个例子具体而生动地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让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论述。
示例:引用论证:作者在第③自然段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引用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陶渊明自幼就不适应世俗的性情,以及他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这一引用为后文论述陶渊明选择隐居田园这一看似无用却实则有大用的行为做了铺垫,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关于无用之用的观点。
3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文章所阐述的关于“无用”的观点和境界,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即“无用即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事物在精神、心灵、人生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对“无用”的新认识和感悟。
示例: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过于追求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好成绩、高收入、高职位等。然而,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比如静下心来读一本闲书、和家人朋友漫无目的地聊天、独自欣赏一场日落。正如文中所说,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它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候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滋养和慰藉。我们应该学会在追求有用的同时,也珍惜那些无用之事,因为它们或许才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的重要因素。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03版,有删改)
31.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
3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
3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
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
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34.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答案】31.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 32.A 33.原句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引用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社会有识之士在推动经典阅读方面所作的努力,富有文学色彩,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34.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的事例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
【解析】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可知,下面的内容即是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第③④⑤段的中心句“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可直接提取答案。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结合第①段“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可知,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的是论点“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而不是论题。
故选A。
33.本题考查赏析议论文的语言。
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属于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结合“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可知,论证了社会有识之士在推动经典阅读方面所作的努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而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过于直白,缺少表现力。
34.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
首先分析链接材料的论点,结合“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可知,论证的是《2024中国诗词大会》运用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与第③段的分论点为“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一致。而第④段的分论点是“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与材料不符。因此,放在第③段最恰当。
(2024·山西·中考真题)班级开展“榜样赋能·笃定前行”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①“没有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电视剧《功勋》开拍前,袁隆平开口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正如电视剧所呈现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②修身立德,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
③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黄旭华“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
④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各界代表抬来的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刘伯承同志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个“不敢当”,既是面对成绩的谦逊低调,更是面对名利的清醒自省……谦虚不自满,是追求卓越的必备品质。如此,才能做到居功不傲、胜而不骄,积小胜为大成。
⑤谦逊低调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做,会淡然面对自己的成绩、不贪功,热情点赞他人取得的成绩、不嫉妒;会在遭遇挫折时勇于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症结。只有这样做,才会在心态上理性平和,在言辞上和风细雨,在行为上务实低调,从而真正赢得尊重。
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删改)
【活动一 言之有据】
35.一组同学说:“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请给观点“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活动二 准确拟题】
36.二组同学正在讨论“如何为上文准确拟题”,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组长的发言。
小语:我想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为题,有吸引力。
小文:议论文的题目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我觉得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更好。
小美:我建议可以仿照《论教养》的拟题方式,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
组长:我同意小文和小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5.示例:邓稼先“视名利如粪土”,二十八年间,始终奋战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6.示例:议论文的特点在于说理,所以拟题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还要考虑是否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论谦逊低调”交代了论题,读者可以根据这个论题很快找到中心论点。可见,议论文题目可以是论点式,也可以是论题式。
【解析】35.本题考查补充论据。
根据题干“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可知,所列举的论据需要是淡泊名利、坚守本职、热爱自己事业的人物示例。
示例一:张富清“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他多次立功、身体有伤,本可以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上去,却主动选择去湖北当时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示例二:“人民公仆”焦裕禄,他跑遍兰考的上千个沙丘,寻得治沙之法,造福当地百姓,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焦裕禄同志将他一生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建设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3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议论文标题的作用。
议论文强调“以理服人”,注重论据的充分、可靠,说理的严密,论证的严谨。所以议论文的拟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非式最重要的,要考虑是否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且要求简洁,深刻。
根据小文的观点“议论文的题目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我觉得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更好”,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⑥段“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告诉了我们作者的观点:我们要涵养谦逊低调之风,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小文的拟题“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是从论点入手的;
根据小美的观点“我建议可以仿照《论教养》的拟题方式,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可知,《论教养》的拟题方式是“论题式”,读者可以通过“论教养”这一标题直接了解该文的论证内容,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①段先点明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共同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第②段通过习近平书记的话强调要谦逊低调,接着第③段和第④段通过列举黄旭华、刘伯承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第⑤段和第⑥段再说明该如何做到低调谦逊以及低调谦逊的益处,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可以直接根据该题目找到中心论点:我们要谦逊低调,小美的拟题“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是从论题入手的。
据此作答即可。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38.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39.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
【答案】37.B 38.第一问:可以支撑。
第二问:材料中的“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39.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解析】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知,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非“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故选B。
38.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材料“劳者歌其事”意思是:劳力的人干着重活歌唱。说明了诗歌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感情的流露,诗歌起源于劳动。或说明了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结合②段分论点“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可知,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39.本题考查拟写发言稿开头(或语言表达)。围绕“劳动的价值”,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方式来写,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即可。
示例:同学们,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的体力得到了解放。新的时代如何彰显劳动的价值呢?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绿色长城”,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
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主动挺进沙海,40多年来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③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湖南省岳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成立工程指挥部,多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高质量发展要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让“生态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④生态文明建设要保障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甘肃、宁夏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创建旅游示范区,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就业……生态保护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⑤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汇聚出强大的“绿色合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让美丽中国“美”无止境!
(作者:李非燃;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40.下列不属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
B.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挺进沙海,用白发换绿洲,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誓言。
C.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D.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发力、持之以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41.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重庆市沙坪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B.几十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C.青岛市强化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D.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筑牢绿色屏障,依托绿水青山,旅游等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4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统筹产业结构发展与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B.岳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保护与治理合力。
C.甘肃、宁夏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新能源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D.只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统筹兼顾,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答案】40.B 41.A 42.B
【解析】40.本题考查论点理解。
B.不属于本文观点。根据②段“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主动挺进沙海,40多年来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可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挺进沙海,用白发换绿洲,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誓言”是一事例,论证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观点,从而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分论点。因此,不属于观点。
故选B。
41.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A.“重庆市沙坪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这一事例谈的是社区建设需要发挥党建作用,与本文“生态文明建设”论题无关。
故选A。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湖南省岳阳县……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可知,岳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生态修复与治理合力,而非“形成了保护与治理合力”,另外,文中也没有“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表述,此句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议论文阅读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标题:____________
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读什么,怎么读,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之路。
②不同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的书!
③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明白要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______;《曾国藩家书》中的“戒多言,戒怒,戒忮①求”,让我们懂得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境。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④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四书、五经、汉赋、唐诗……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君子情谊……这些经典在薪火相传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底色。
⑤经典是行动实践的参照。读经典意味着要常思考,让经典的思想连接历史发展进程、连接社会发展现实,这样经典才能常读常新。《共产党宣言》的精彩不仅在于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而且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让经典的理论更鲜活、更充实。
⑥如果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开篇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说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⑦那么,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
⑧ 甲 。经典的创作与流传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智慧。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回过头来读经典,有人就会产生“古人不过如此”“他们不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偏见,甚至书还没看懂,就开始评头论足、横加指责,这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虽然经典产生的时代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内涵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唯有心怀敬畏,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才会有所收获。
⑨ 乙 。有人曾质疑,古人阅读经典是为了考取功名,我们现代人阅读经典所为何事呢?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诚然,有人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的去读经典,但是,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经典是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是我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阅读经典,不骄不躁,知识积淀、修身养性、生活乐趣便可不求自得。
⑩ 丙 。“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行合一是阅读经典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带着新的思考回到经典,在不断输入输出中,道理才能成为道路。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读者也有读者的见地。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让经典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生命经验的内在骨骼,读者与经典之间的灵魂吸引与碰撞必将令人惊艳。
【注释】①忮(zhì):嫉妒。
(选自威海宣传2024年5月6日,有删改)
1.一个好的议论文标题不仅应观点鲜明,还应语言深刻,引人深思。请你阅读全文,为选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请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道理论据(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中选取,本试卷内容除外)。
3.选文第⑦段提出“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情怀阅读经典呢?”小语同学深思后回答道:“阅读经典应该常怀‘三心’。”请你阅读选文⑧⑨⑩三个段落,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心”的内容,并将其填在甲、乙、丙处充当这三个段落的观点句。
4.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善于使用排比的手法论证观点,排比式论证不仅丰富了论据的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B.选文中出现今人对阅读经典的偏见与质疑,这正彰显出议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的特点。
C.选文说理的语言准确深刻,如对第⑩段加点词“道理”和“道路”关系的表述,有很强的说服力。
D.选文行文思路清晰严密,整篇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思路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等。
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
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只要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就可以成为意象。
B.“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这是古代诗人反复运用的结果。
C.第⑥段引用诗句,是为了表明同一物象,因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大异其趣。
D.本文阐释了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
6.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构成诗歌的意象,请结合文章⑦⑧段,简要回答。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卑以自牧
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②“卑”,甲骨文字形像手执酒器为尊者酌酒,本义为(身份与地位)低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卑,贱也”。“卑”作为谦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谦卑、内敛、自守、养性。
③谦卑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满招损,谦受益”,《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代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诸多箴言警语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提醒人们,对骄傲自满要保持警惕,应以谦恭卑下为本。明代学者张畏岩,学识渊博,声名远扬,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他抱怨试官不识人才,一位路人说,你如此心性浮躁,傲慢自恃,怎么可能考取呢?张畏岩恍然大悟,从此谦卑自持,不再心高气傲,踏实努力。三年后,果然金榜题名。
④谦卑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谦卑的人往往含蓄内敛、低调谨慎,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唐代名将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在山西并州巡视,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于是娄师德放弃吃白米,和随行的官员一起吃糙米。娄师德平等待人的背后,体现的是他谦卑为怀的好品德和好作风。
⑤谦卑的人能做到有成就而不骄傲。对于平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分不开。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是一件大幸事。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多次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自以为是,能够接受魏征劝谏,时时约束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人传颂。
⑥“卑以自牧”中的“自牧”,告诉我们更要把提高自己的谦卑的修养内化为自觉行为。待人接物学会虚心,为人处世懂得谦退。能做到空杯纳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学在平时、做在平日,平易近人,虚心以待,永远保持谦卑,保持进步。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 。接着,阐述谦卑有礼是传统美德,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阐述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严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骄傲,还要 。
11.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
(1)季羡林在书房里一直用着一张睡了几十年的旧床,床上还铺着粗布草垫。
(2)季羡林认为自己被称为“国学大师”不够格,甚至连“国学小师”都谈不上。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中国正能量,激荡青年一代的奋斗力量
任一边
①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一个个以新媒体传播向上向善力量的网络精品,记录下平凡英雄的榜样故事,映照着当代青年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生机勃勃又胸怀大志,他们风华正茂又脚踏实地。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他们以砥砺奋进的新风貌鼓舞着更多年轻人勇毅前行。
②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追逐青春理想,烙印奋斗足迹。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富有活力的身影奔忙在各行各业,在基层、在部队、在赛场……他们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青春之力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③我们看到《中国健儿闪耀亚运赛场》,体育健儿用拼搏的汗水浇灌体育梦想;我们看到《环球网评:在共情与共鸣中刻画感恩奋进青年群像》,三十余位青年用奋斗承担青春使命之责、用奋斗谱写青春华章;我们看到《与时代共奋飞》,人民空军守卫安宁、守护幸福、担当使命,展现不负期望、高飞远航的追求;我们还看到《强我中华 青春争先——新时代好青年奋斗故事短视频征集活动》带动青少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为中国发展挺膺担当……中国正能量,点亮了一代青年人的理想之灯,勾勒出真实生动的青春模样。人性的光芒与奋进的步伐辉映着青春的底色,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进步。
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年轻一代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汇聚起正能量的新主场。《工作的意义,拿捏住了!》展现出当代青年为了理想付出努力,从工作中获得生活的快乐;《人才花开的长沙,繁星点缀的城市#长沙人的朋友圈#》用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热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2023年终盘点】感谢生活中每一位发光者》让一件雨衣传递微小善意,小小的举动,大大的温暖。点点星光汇聚成炬,传递正能量,不仅是最美的青春瞬间,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在平凡生活中,中国正能量激励每一位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中国青年。
⑤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描绘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场景,以网络正能量融入青年、塑造青年、感召青年,引领广大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的无悔青春。
(选自《人民网·观点频道》。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多次举例论证在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中国正能量,这些中国正能量激励着青年在各行各业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B.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能量是激励青年一代奋斗的力量。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逐层递进、充分阐释了青年一代在中国正能量的感召下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磅礴力量。
D.本文③④两段中所举的事例可以调换,都是证明中国正能量对年轻人的激励。
13.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4.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且有正能量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可以作为本文论据的“正能量”事迹,作简要概述。(80字左右)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持健康身心,书写开阔人生
康岩
①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可能知道他的“禾下乘凉梦”,但不清楚他年轻时还有个“体育报国梦”。袁隆平一辈子热爱运动、坚持锻炼。进入耄耋之年后,他依然拥有年轻的心态,自称80后、90后。身心健康的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失败、不断攀登高峰,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②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让身心素质更好更强,才能在成长之路上经得住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书写更加开阔的人生。今天,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也让一些人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过度陷入“宅”生活、久坐不运动、长期沉迷虚拟世界等,都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青年人也难免会有“成长的烦恼”。面对一时的挫折、压力,如何调节身心,保持健康饱满的状态,对青年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③“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处在重要的位置。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体魄越强健,奋发向上的根基才越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在“野蛮其体魄”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生活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谈到,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青年人既要静下来多学习,也要动起来勤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才能为人生积蓄远航的动力。
④“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今年夏天,奥运冠军丁宁的毕业致辞火了。经历过困难和失败的砥砺、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她勇敢说出“人生本就不是一次或者暂时的胜负定成败的”,自信达观,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感染了不少人。自信飞扬是青春。无论是敞开心扉去结交朋友,还是培养兴趣爱好让内心充盈,抑或是在饱览自然风光中开阔心胸,青年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涵养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的心境,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成为内心的主旋律、向前奔跑的动力源。
⑤青年人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壮成长,还要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打底。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用真、善、美雕琢自己,用健康情趣、高尚情操陶冶自己,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样。
⑥“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百余年前,李大钊同志写下的这段话,依旧发人深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时代的重担。塑造健康的体魄,淬炼昂扬的精神,积极投身时代发展的潮流、强国有我的实践,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必将书写更多青年人的精彩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请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16.请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子推断袁隆平当时的年龄段。
17.请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用“||”将文章②~⑤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②③④⑤
18.请谈谈你对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成长是螺旋式的上升”的理解。
19.结合文章内容,归纳青年人书写精彩故事的必备条件。
(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从滴水到长河
①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
②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10年间,我就干了两件事,写两本书,一本四年,一本六年。
③“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
④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⑤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
⑥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
⑦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
(作者:徐则臣/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20.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从滴水到长河,缓慢汇聚。我们要慢慢地积累,才能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B.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精神视野开阔;读书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优秀且美好的人,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C.本文告诉我们书读得越多越好,阅读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阐释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对人的成长的指导作用。文章的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21.简要分析题目“从滴水到长河”蕴含的意义。
22.结合自身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④段“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的理解。
23.作者说:“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回答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_______。
②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③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如何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培养机制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⑤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⑥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⑦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期待广大青年学子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4.根据全文,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入第①段横线处( )
A.打好劳动底色,铸就为民本色,方能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B.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勇攀科学高峰,绽放青春光彩。
C.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正是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D.坚定文化自信,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5.下面的链接材料是哪种类型的论据?放入第④段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
26.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结合文意,谈谈你在学习中应如何激发自己的科技创新精神。
(2024·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28.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9.请你从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0.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03版,有删改)
31.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
3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
33.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哪句好,好在哪里。
原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
改句:推动经典阅读家庭化、大众化、普及化,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
34.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2024·山西·中考真题)班级开展“榜样赋能·笃定前行”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①“没有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电视剧《功勋》开拍前,袁隆平开口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正如电视剧所呈现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②修身立德,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
③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黄旭华“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
④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各界代表抬来的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刘伯承同志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个“不敢当”,既是面对成绩的谦逊低调,更是面对名利的清醒自省……谦虚不自满,是追求卓越的必备品质。如此,才能做到居功不傲、胜而不骄,积小胜为大成。
⑤谦逊低调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做,会淡然面对自己的成绩、不贪功,热情点赞他人取得的成绩、不嫉妒;会在遭遇挫折时勇于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症结。只有这样做,才会在心态上理性平和,在言辞上和风细雨,在行为上务实低调,从而真正赢得尊重。
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删改)
【活动一 言之有据】
35.一组同学说:“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请给观点“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活动二 准确拟题】
36.二组同学正在讨论“如何为上文准确拟题”,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组长的发言。
小语:我想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为题,有吸引力。
小文:议论文的题目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我觉得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更好。
小美:我建议可以仿照《论教养》的拟题方式,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
组长:我同意小文和小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38.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39.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绿色长城”,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
②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主动挺进沙海,40多年来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③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湖南省岳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成立工程指挥部,多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高质量发展要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让“生态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④生态文明建设要保障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甘肃、宁夏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创建旅游示范区,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就业……生态保护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⑤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汇聚出强大的“绿色合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让美丽中国“美”无止境!
(作者:李非燃;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40.下列不属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
B.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挺进沙海,用白发换绿洲,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誓言。
C.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D.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发力、持之以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41.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重庆市沙坪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B.几十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C.青岛市强化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D.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筑牢绿色屏障,依托绿水青山,旅游等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4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统筹产业结构发展与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B.岳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保护与治理合力。
C.甘肃、宁夏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新能源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D.只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统筹兼顾,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迅速发展、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 。
②究竟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所谓“尖”,即在从事的领域,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能够占据前沿领军地位;所谓“新”,是指能够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发明新技术。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上发挥关键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
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要以时代、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正如七十多年前,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以国家利益为先,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这样一批具有高尚爱国情怀、强烈担当意识的顶尖人才,勇敢地担起了强国的时代重任,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像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那样肩负起国家和时代使命。
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明确自主创新这一培养方向。当今世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我国自主开展的5G技术研究,从标准引领到应用规模化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项研究已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上赢得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证实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培养机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重心,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了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国还积极推行“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梯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43.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44.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意在引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意义。
B.第③段举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论证了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C.第④段我国自主研发5G技术的例子,证明了继承前人成果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D.第⑤段提到的"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系列措施之一。
45.阅读文章,写出第②~⑤段的论证过程。
(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彭飞
①打开水龙头,清洁洗漱;倒一杯温开水,一饮而尽;洗干净食材,准备早餐……人们每一天往往从用水开始,处处都离不开水。越是常见,越容易被忽视。在安享每一滴水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时,别忘了,从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施行。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用水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发人思考,深刻警醒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③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尽管今天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但一些人诸如刷牙时不关水龙头、矿泉水喝一半就丢弃等习惯,一些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存在跑冒滴漏、个别干旱地区违规圈水造景搞“人工湖”等现象警示我们,节水需要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为契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拧紧思想的“龙头”,才能自觉节约用水,激发内生动力,共创美好家园。
④今年以来,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用上了灌溉“黑科技”。以前,浇地都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还费水。现在,农民通过手机APP操作发出指令,预埋在田里的喷灌设施会自动升起来,哪缺水就浇哪,还能控制水量,实现了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农民节省了人力成本,增加了种植面积,还能享受节水政策补贴,平均每年算下来多赚不少。用好新技术,科学用水,不仅能高效节水,把宝贵水资源省下来,还能赋能发展、促进增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⑤如今,人们在购买淋浴器、净水机等产品时,会仔细看一眼贴在上面的水效标识,如果是“一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很低,就可以放心购买;如果是“三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较高,则需要再加思量。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巧妙利用市场机制,既能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商品,也能激励企业提升技术、精进工艺,生产更加节水的产品。从健全节水规划体系,到完善用水定额体系,再到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规则立起来、政策落下去、管理跟上来,打好节水“组合拳”,必将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成效。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日,有删改)
46.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B.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C.节水需要刚性约束。
D.规则立起来、政策落下去、管理跟上来,必将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成效。
47.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这些事例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用水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C.第③段用个人、城市、地区用水中的浪费现象证明了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
D.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新技术在科学用水中的作用。
4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24年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在我国开始施行,必将影响我们的用水观念和行为。
B.今年以来,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用上了灌溉“黑科技”,实现了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
C.利用新技术,科学用水,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赋能发展,促进增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D.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能激励企业提升技术、精进工艺,提高效益。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用一句话叫响一座城
杜铭
①巍峨的自然风光、繁华的都市景观、厚重的人文传统等视频画面伴随音乐依次展现,精致唯美。画面定格处,旁白道出一句朗朗上口的城市广告语:“大美青海”“好客山东”“七彩云南”……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甲】
②如今,各地在不遗余力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都喜欢推出一句广告语,作为宣传展示、对外推广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叫响一座城。”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带货”之下,两个城市都成了网红,至今魅力不减。这样的“城市广告语”,堪称神来之笔。
④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中写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从此民间流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作为“驴友”鼻祖,徐霞客大力推崇黄山,想必美景非同寻常,怎能不游? 【乙】
⑤当然,古代文人墨客用一句诗文借景抒怀,更多是对名山大川等一些具体景物有感而发,没有上升到今天城市形象宣传的高度。但其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值得今人借鉴。
⑥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广告语,更多是为了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需要而创作,目的性更强,不再局限于某一点,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高度去策划。
⑦2003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拉开了城市营销的序幕。这种用电视宣传短片展示城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发展成就的手法,迅速为其他地方效仿借鉴,短片主题也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都广告语。
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文旅资源何其丰富: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景点数不胜数,三国历史、美食文化、川剧艺术等精彩纷呈。若是将某一标签单独拎出来,套用如今很多地方惯常采用的“某某故里”“某某之乡”等模板,既难以全面反映成都的多姿多彩,也不免落了俗套,多少有些缺憾。 【丙】
⑨当下,很多城市都在焦虑,如何通过文旅产业的“破圈”效应进一步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实现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广告语,往往与这个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产生的影响力也难以估量。
⑩炎炎夏日,很多人都会被“爽爽的贵阳”诱惑,纷纷前来寻觅这难得的清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贵州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贵州逐渐意识到,“天无三日晴”的凉爽气候也是一种资源优势,“爽爽的贵阳”恰好抓住了游客渴望避暑的焦点,助力贵州文旅脱颖而出。 【丁】
“一句话叫响一座城”。你的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广告语了吗?
49.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广告语需搭配精致唯美的视频画面,以呈现美的城市风景。
B.古代文人的诗文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可作城市广告语的借鉴。
C.城市广告语应该从城市整体的高度进行策划,以展现城市形象。
D.城市广告语需与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从而发挥其影响力。
50.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能具体有力地论证作者观点,增强说服力。将下面的事例放回到文章相应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类似的还有“好客山东”。齐鲁大地,既有岱宗之雄伟,又有大海之辽阔;与其强行“混搭”,不如一句“好客山东”以概之,如同豪爽的山东大汉真诚地发出邀约,敞开怀抱接纳四方宾客。
A.【甲】 B.【乙】 C.【丙】 D.【丁】
5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都、贵阳等地为城市形象宣传而创作的现代城市广告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B.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各地文旅都需要推出一句响亮的城市广告语才能“破圈”。
C.城市广告语可以展示城市风采、吸引外地游客,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D.文章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参与家乡宣传与推广的主人翁意识。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和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2024年5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52.小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刚刚读了这篇关于生态安全的文章,小州,你能帮我找找它的中心观点吗?
小州:那还不简单,不就是______。
53.小文:嗯,议论文观点一般用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表达。
小州:小文,我也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1) 。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2) 论据,具有论据的作用:(3) 。
54.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
首先:
其次:
最后:
55.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第 段)理由如下: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①人生之路,常有风雨,向上前行,终达峰顶。只有经历风雨洗礼,勇敢地掌上高峰迎接挑战,才能领略雨后彩虹的壮美,吟赏绝顶风光的无限。纵然心中有诗意,处处皆风景,但唯有行至景深处,我们才能见识天地之广阔,万物之浩渺。
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你会发现尼采此言不虚。唐代王昌龄两次被贬,几经浮沉,但一片冰心,始终为民;宋代黄庭坚被贬黔州,生活艰苦,仍兴办教育,广写诗文;明代王阳明流放贵州,尝尽辛酸,却开坛布道,恩泽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不弃初心,不改志士风骨,坚守文化之魂。他们点亮的精神之光亦穿越时空,闪耀至今。
③______。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傅雷所说:“人的一生充满高潮和低潮,只有庸碌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2021年第一次出征世界大赛,因其参加的单项比赛均未晋级决赛,故只能在看台上观战,他戏称自己是“看台观战选手”。此后的他苦练泳技,不骄不躁,把每个薄弱点练上几百遍、几千遍。三年后,19岁的他终获“四冠王”“亚洲飞鱼”的称号。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四冠王”,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是竞技体育对他的召唤,是他点燃自我、勇往直前的信念,更是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的决心。
④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对前途迷茫,对眼前该做的事无所适从。而青年教师黄灯却在日常平凡的教学中,思考当下教育问题,不畏挑战行且知。她将目光聚焦普通本科学生这一庞大却很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跋山涉水、横跨南北,进行家访。其中不乏时间、精力、财力、与不同学生家庭沟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她却在行走间,化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靓丽风景,更以独特的视角,给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启示。
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
(作者:高雁选自《青年文摘》)
5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7.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8.结合文段内容,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分论点,与②段和④段首句结构一致。
59.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当代中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