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0:38: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节选)
【乙】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⑦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 (2)以知下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 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① 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 ②
【答案】1. 发扬光大 知道,了解 2.(1)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2)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3.①广开言路(意思相近即可)
②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光:发扬光大。
(2)句意: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知:知道,了解。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盖:大概是;追:追念;殊遇:特殊的礼遇;欲:想要;报:报答。
(2)相安:和谐相处,没有矛盾;莫:没有;苟且:敷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诚宜开张圣听”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与汉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的治国举措相通,故①处答案可概括为:广开言路。
根据乙文“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可知,汉宣帝的治国举措为: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这与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论功行赏”相通,故②处答案为: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乙文: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来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朝廷上下和谐相处,同心同德,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
【乙】
游牛首山记
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客曰:“然。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
(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
【注释】①粤:此指桂林。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丈见底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负势竞上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宿山下僧舍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D.皆如是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7.观察景物的角度多种多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采用了平视的观察角度;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观察角度是①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观察角度是② 。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答案】4.B 5.D 6.(1)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2)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7. 俯视 仰视 8.示例:高山轩邈争向天,富阳奇山天下名。
牛首山高景色异,朝暮晴雨各相宜。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看见”的意思;
B. 凭依着,凭借/背着;
C.都是“屋舍,房舍”的意思;
D.都是“这,这样”的意思。
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 “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总后分的结构;
B. “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借景物描写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C. “清晨已到达山顶”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乙文“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可知,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直到中午才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俱(全,都),共(相同)”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虽(即使),尽(全,都)”要理解正确。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知,句子的意思是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据此可知,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向下看的,即俯视;
结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句子的意思是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据此可知,作者应该是向上看这些山的,即观察角度是仰视。
8.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文章内容。
题目要求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结合【甲】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据此可知,富春山的山的特点是高峻奇险;
结合【乙】文“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可知,牛首山的特点之一是高;结合“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可知,牛首山的还具有奇秀、明洁、峻邃的特点,即各个时节有着不同的景象,晴天雨天,早上傍晚,寒冬酷暑都各不相同。
结合富春山、牛首山的特点,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的拟写要注意简洁明了,突出特点,内容生动,富有文采。
示例:高山寒树竞向上,富春奇山皆险峻。
晴雨奇秀明洁,朝暮寒暑峻邃,牛首山景甲金陵。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癸卯年三月,(我)在金陵和朋友一起游览牛首山。前一天,我们住在山下僧人的屋舍,凌晨时分一起披着衣服上山,直到中午才到达山的最高处。朋友说:“我听说桂林的山名扬天下,它的岩石洞穴丘陵山谷奇特异常,我很遗憾不能到那里看一看,你何不为我说一说桂林的山?”我说:“没有时间啊。你暂且为我说说这山的美。”朋友说:“好吧。这山,……有时晴天雨天有不同的景象,早晚有不同的形态。太阳月亮寒冬酷暑不同的时候,就不曾没有过它奇特秀美、明亮洁净、高峻幽深的美来应对。……即使我也不能全部说出它的美啊。”
我说:“看到这就没有了吗?”朋友说:“正是这样。”
我说:“我没有什么来告诉你。凡是我们桂林的山,能够用眼睛看到的,都是像这样的。……况且是山的幸运让它在此生长,让它不幸生长在广西,那么即使想要只凭借(这样)名声显赫,怎么能够得到呢!”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9.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10.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答案】9.B 10.C 11.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13.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
关键词:①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②忍辱负重③与百姓同甘共苦④礼贤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⑥吃苦耐劳⑦生活简朴……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名词,集市/动词,买;
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
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
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
“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
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14.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 不 拔 剑 争 先 一 战 大 克 信 之 由 也
15.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 方法 义项、例词及例句 释义
狱 查工具书 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 关联成语 潜移默化
会 课内迁移 会天大雨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7.【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 ,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 。
(请用原文回答)
18.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答案】14.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5.狱:指诉讼事件(诉讼案件)或②;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会:适逢,恰巧遇到 16.(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告。(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 17.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8.①曹刿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诸葛亮守信,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仍然恪守信义让换下来的士兵离开;诸葛亮理解关爱士卒,理解换防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他们的妻儿也殷切盼望他们归来,便下令催促他们尽快离开。
【解析】14.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呀。分析句意可知,因为“莫不拔剑争先”,所以“一战大克”。“信之由也”强调这是因为诸葛亮讲求诚信。故断句为: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15.本题考查字义。
(1)根据方法是查工具书,“小大之狱”意为:大大小小的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故选②。
(2)根据方法是关联成语,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故“潜”的意思是秘密地、偷偷地(暗中)。“潜军密进”的意思是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
(3)根据方法是课内迁移法,“会天大雨”意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会”的意思是适逢,恰巧遇到。“会兵交换”意为:恰巧遇到部队换防。
16.本题考查文言译句。重点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以,按照。
(2)蹈,踏上。万死一生之地,指战场。而,却。之,的。皆,都。然,这样。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即做到了取信于民。故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他坚守“信”的原则是“以大信为本”或“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甲文中的“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见到庄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凭什么作战。并且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伯。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认为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难之际,曹刿挺身而出,面见庄公进言,这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②根据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知,诸葛亮认为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守信的人。根据“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可知,他理解关爱士卒。因为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所以他执意按约定让士兵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却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诚信不欺的命令使他们这样做的。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亲自征讨蜀国,派遣司马懿督统张郃的军队和雍州、凉州的精兵二十万人,部队隐蔽起来秘密前进,暗中接近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正驻屯)在祁山,装备精良的军士,防守在地势险峻而处于要冲(的地方)。恰巧遇到部队换防,要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诸葛亮的)僚属都认为敌军人多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不能战胜(对方),应该让换下来的士兵暂时停留一个月,来壮大蜀军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领士兵、行军打仗,一向把信义作为根本,(那种)得到利益却失去信用(的做法),是被古人所痛惜的;该离开的士兵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待约定回家的时间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殷切盼望着,计算(他们)回来的日期,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便下令催促(他们)都尽快离开。于是,该离开的人都很高兴,愿意留下来打一仗;该留下的人斗志昂扬,想着拼死战斗到底。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没有谁不拔出剑来争着冲上前去杀敌,这一仗大获全胜,(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的原因啊。
(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0.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2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23.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答案】19.(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20. A.夫 B.哉 C.也 21.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23.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
(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
(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
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
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意思是: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矣”是文言助词,用于句末;“夫”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者”表判断;据此断句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文: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 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 :舰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3)终不为妻子计 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27.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24. 平民 拜访 考虑 估计 25.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26.(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 27.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顾:拜访。                   
(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
25.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
“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
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2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
(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
2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
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 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9.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30.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31.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28.D 29.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30.选择短文乙或丙中任一则,根据谢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态度,说明其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内涵,体现了雅量。 31.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错误。“意色举止”中的“色”和“色并遽”中的“色”实际上指的是面部表情、气色;
故选D。
2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借助知识卡片中“去”和“说”的释义,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保留原句的意境和情感。注意关键词:
以:连词,因为。“说”通“悦”,喜悦,高兴。去:前往、向前。
3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在短文乙中,结合“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理解,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
在短文丙中,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分析,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雅量。
31.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
短文乙“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的形象是从容不迫、沉稳应对,而《晋书 谢安传》中的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突然转变,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这与前文的描写不符,因此这个结尾削弱了谢安雅量的形象。所以这个结尾不好。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公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3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3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3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答案】32. 真正,确实。 同“汝”,你。 完,尽。(穷尽) 等到。 33.D 3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35.(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
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
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
B.介词,把/连词,因为;
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
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
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
(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
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
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3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于王日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3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40.【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答案】36.C 37.B 38.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 40. 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
故选C。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向/介词,比;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
故选B。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
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
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4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4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
4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
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
4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41.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42. 这里指飞奔的马 茂盛 妻子和儿女 你 43.C 4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 45.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
“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
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
(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
(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
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
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B.介词,在/名词,自己;
C.都是:连词,表顺承;
D.代词,这样/连词,因为;
故选C。
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略无: 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
45.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
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 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2024·山西·中考真题)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46.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拥毳衣炉火 拥:
47.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48.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①啜醨②,(1) ;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í):喝薄酒。
49.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 B.皆可以饱
50.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46. 穿透 裹、围 47.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48. 示例:甲文中“影布石上”描绘出日光、潭水交融,鱼影映在潭底石上的清晰画面,侧面衬托潭水的澄澈透明; 乙文“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妙用“痕”、“粒”等量词,写出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少而微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 49.(1)皆可以醉 (2)皆可以饱 50.示例:如果所有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它们都能带给人快乐,不一定只有稀奇壮丽的事物才使人愉悦。即使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能芬芳我的年华。
【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阳光照到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4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下垂。
(2)俱:都;绝:停止、消失。
4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日光穿透清澈的水面,将鱼儿的影子精确地映照在潭底的石头上,形成了一幅光影交织、生动而美丽的画面。这种细致的描绘不仅让人仿佛置身于小石潭边,还能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澄澈透明,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小石潭美景的感受。
根据乙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里运用了“痕”、“粒”等量词,生动地描绘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的稀少与微小。通过这种简洁而精准的描绘,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幅淡墨山水画展现在眼前,画面中的长堤、湖心亭、小舟以及舟中人的影子都显得如此微小,与整个白茫茫的湖面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雪景的描绘更加生动、富有意境。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补全句子。
第一空:由“餔糟啜醨”可知,这是描述饮食的简陋,即食酒糟、喝薄酒,这种饮食虽然不丰盛,但也能带来一种满足或沉醉的感觉。在古文中,“醉”常用来形容饮酒后的状态,因此这里用“醉”字来对应“餔糟啜醨”,即简单饮食也可以令人陶醉其中。故此空应填“皆可以醉”。
第二空:由“果蔬草木”可知,这部分是在描述食物的基本来源,即自然生长的果蔬和草木。这些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它们是生活的基础,能满足人的基本饮食需求,故用“饱”字来形容。在古文中,“饱”常常用来指代满足口腹之欲,与果蔬草木的基础功能相吻合。故此空应填“皆可以饱”。
5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本题要求结合生活体验,对文中“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这句话进行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快乐源于对事物的内在欣赏,而非仅依赖于外在的奇异美丽。在回答时,应首先阐述这句话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印证这句话,并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注意表达清晰、逻辑连贯。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的意思是:如果事物值得观赏,那么其中都含有令人快乐的内容,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宏伟、美丽的事物。苏轼认为,生活中值得观赏的事物很多,而这些事物本身就蕴含了令人快乐的元素。这种快乐并不是来自于事物的外在形态是否怪异、新奇、宏伟、美丽,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欣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比如,我们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停下来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我们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温暖。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示例:“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快乐。无论是午后的一杯清茶,还是夜晚的一本书籍,甚至是与家人朋友的简单相聚,都能带给我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快乐并非只存在于华丽的场景或昂贵的物品中,它更多地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并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体会其中的美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从小山丘往西边走了大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我听到了水声,这声音就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这让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我砍倒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走下去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寒冷。潭底全都是由石头构成的,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小石岛、小石屿、小石岬和小石岩等各种形态。翠绿的树木和藤蔓交错缠绕,覆盖在上面,参差不齐,随风摇曳。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它们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照到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是在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乙文:
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的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只见湖面上雾气弥漫,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面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那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超然台记》
当然,每样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就都有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这些并不一定是怪异、奇特、壮丽的事物。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让人沉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让人吃饱。推及到这一类的事物,我到哪里会不快乐呢?
(2024·青海·中考真题)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51.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 (此空填序号)
53.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54.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答案】5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 曾,曾经 只,只有 行为 ④ 53. 倒装/宾语前置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54.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5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
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
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
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
53.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
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
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
5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
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示例: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节选)
【乙】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⑦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 (2)以知下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 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① 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 ②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
【乙】
游牛首山记
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客曰:“然。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
(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
【注释】①粤:此指桂林。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丈见底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负势竞上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宿山下僧舍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D.皆如是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7.观察景物的角度多种多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采用了平视的观察角度;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观察角度是①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观察角度是② 。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9.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10.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①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②。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③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信战》,有删改)
【注】①雍、凉:雍州和凉州(今均属甘肃武威)。②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古时为军事要隘。③下兵:换下来的士兵。④鹄立:像天鹅一样伸长脖子站着,引申为殷切盼望。
14.请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莫 不 拔 剑 争 先 一 战 大 克 信 之 由 也
15.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词语 方法 义项、例词及例句 释义
狱 查工具书 ①争讼②诉讼案件③罪,过失④牢房,监狱
潜 关联成语 潜移默化
会 课内迁移 会天大雨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17.【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信”,从中可以看出“信”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刿认为得到“信”的途径是 ,诸葛亮坚守“信”的原则是 。
(请用原文回答)
18.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谈谈你对曹刿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2024·湖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0.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2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22.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23.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 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 :舰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3)终不为妻子计 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27.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9.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30.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31.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3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3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3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3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于王日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3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39.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40.【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4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4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
(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
4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
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
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
4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2024·山西·中考真题)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46.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拥毳衣炉火 拥:
47.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48.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①啜醨②,(1) ;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í):喝薄酒。
49.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 B.皆可以饱
50.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2024·青海·中考真题)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51.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 (此空填序号)
53.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54.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2024·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阴风怒号 B.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C.鲲鱼朝发昆仑之墟 野芳发而幽香 D.暮宿于孟诸 暮投石壕村
57.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58.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
59.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60.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6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至于夏水襄陵 襄:
(3)心始异之 异: (4)环而卫者 环:
6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63.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64.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
(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召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①
子路曰:“意者②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③?”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④夫子。夫子盖⑤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
——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孔子一行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到围攻且被断粮,处境堪忧。②意者:是不是。③比干:多智,因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④容:接受。⑤盖:同“盍(hé)”,何不。
65.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要求 词句 任务 方法
加点词释义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① 课内迁移
夫子盖少贬焉 ② 多音字带入
赐,而志不远矣 ③ 语境推断:子贡名“赐”
不容何病 ④ 查阅字典:①病情加重;②毛病,弊病;③担心,忧虑;④辱,耻辱;⑤失败。
断句,限三处,以“/”标记 画横线句(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⑤ 借虚词断句
翻译 画波浪线句 ⑥ 【资料卡】稼穑:种植和收割。
66.乙文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夫”的标准?为什么?
67.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事实论据。
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68.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6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春和景明 景:日光
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70.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7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①磁:磁州。②帑廪枵然:国库与粮仓空虚。
7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战则请从 从:跟随。
C.今日进退等死 等:等待。 D.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 使:假使。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
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
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
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
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
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7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临:到
B.泉香而酒洌 洌:清
C.选贤与能 与:给予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7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7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79.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
(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①,不能伤②秦,兵罢而留于成皋③。魏顺④谓市丘君⑤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⑥。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⑦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选自《战国策》)
[注]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检验”。
8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不宜偏私(诸葛亮《出师表》)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C.因遣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D.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 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阳楼记》)
8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8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以“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极言邹忌之美,引出邹忌与徐公比美。
B.甲文两次描写邹忌“窥镜”,都刻画出邹忌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
C.乙文仅用一个“善”字,就让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跃然纸上。
D.乙文详写魏顺向市丘君进言,略写向楚王进谏,材料剪裁得当,详略安排合理。
83.邹忌和魏顺都善于劝谏,请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其劝谏的艺术。
(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②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③国死义乎!”
(选自《宋史 岳飞传》)
【注】①沈:同“沉”,深沉。②朔望:阴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③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8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未冠,挽弓三百斤
8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
86.【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我选: (填词语),我的理解是: 。
87.有评者说:“义”是诸葛亮和岳飞共同的人生准则。岳飞遵循的“义”是什么?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乙】文内容回答。
(2024·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又南五里,诸峰森丛江右,石崖回亘①,亦犹山门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复有石森列,若立而伛偻,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奕”,岂即此耶?
至此江稍转西南,其东岸有聚落②日鸡腊,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道侧有溪自西来入,于是舟转东行。五里,转而南,有崖悬突江左,层累叠嵌,光采离奇。眺其东,有尖峰弯竖,形若牛角。既而东转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冲。江流环其三面,中成盘涯,若犁之尖,故名。
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北山松桧③森然。遥闻滩声如雷,久之始至,则悬流回瀑,一泻数里,是曰横旋滩。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有删减)
【注释】①亘:连绵不断。②聚落:村落,③桧:树名。又名松柏、刺柏。
8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时朝发白帝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春冬之时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乃柳州东南陆路大道也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D.是曰横旋滩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89.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舟人谓此处有“八仙对弈”,岂即此耶?
9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忽转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复转东去
91.甲乙两文皆描绘山水。乙文描写了峰、石崖、石和水的特征,其中石的特征是 、 。甲文夏天的江水与乙文横旋滩的水相同之处是 、 。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92.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9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9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9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24·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9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C.乃下就溪中/瞬息可就 D.惟望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望尊
9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9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 降 而 就 溪 则 溪 水 正 从 门 中 跃 出 有 巨 石 当 门 分 为 二 道
99.【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00.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
【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子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选自《论语·宪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选自《荀子·不苟》)
【资料卡片二】“君子”品行的名士典范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③,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④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⑤,瀹⑥脱粟⑦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胶西:指密州,今山东渚城县。②岁比不登:指连年灾荒欠收。③园囿(yòu):菜园,果园。④撷(xié):钩下,取下。⑤秫(shú)酒:黄米酒。⑥瀹(yuè),煮。⑦脱粟:糙米。
101.【缘声求义】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0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
解文释义探究单
作品 相关语句 思考探究
《论语》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中有多则语录和轶事围绕君子人格展开。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意思是① 。孔子认为其具体表现为“知”“② ”“勇”。
《孟子译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丰富了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大丈夫”为君子作注。“富贵不能淫”可译为③ 。三个“不能”,充分彰显了君子④ 的品格。
《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荀子主张君子“⑤ ”,与子夏所讲的“笃志”有相近之意。“笃志”意思是⑥ 。“致诚”“笃志”是进德修业的至高境界。
《超然台记》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 。“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 ⑧ ,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
“君子”人格,自古而今都是被公众认可的理想人格,它的内涵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延展。
10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
诸葛亮推介语: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10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105.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10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