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诗歌鉴赏(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 诗歌鉴赏(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全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0:40: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诗歌鉴赏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美诠释了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漠的辽阔、孤烟的直挺、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浑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壮丽而孤寂的塞外风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首联写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开阔;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此项“……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首先分析诗句如何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探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讨王维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实现“诗中有画”,最后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示例: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此句以精炼的语言,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图: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插云霄,显得格外醒目;远处,长河如带,蜿蜒流淌,落日浑圆,悬于天际,将天际染成一片金黄。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视觉、情感与意境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番景象,感受到了大漠的辽阔与落日的壮美。这种“诗中有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在于通过画面传达出的深远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思。他善于运用自然元素构建诗歌的意象世界,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3.(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
5.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4. 群童抱茅 雨水 5.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题干“穿竹林而去”可知,定位到第②段,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故第①空可填:群童抱茅;
结合题干“娇儿”“连绵的”可定位到第③段,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当时的处境非常窘迫,连绵的大雨更显凄凉。故第②空可填:雨水。
5.本题考查情感赏析。
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卷”走“三重茅”,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三重”是虚指,写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一方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非常在意被卷走的茅草,诗人如此在意是因为生活非常穷困,物质上比较拮据,由此可知“三重”极言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
“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
6.(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意思是杜甫的诗歌内容不仅继承了前人描写真实生活,而且扩大了领域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世界。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的深切思考,更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写出了当时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亲人离散、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怀。
7.(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
(2)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答案】(1)B
(2)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
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B.“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理解有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意是: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明了泰山的青绿之色在齐鲁大地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可从主题或内容方面比较异同。
《望岳》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相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是: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两句是写作者登楼所感,意在鼓励人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所以,两句诗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并有为理想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可知,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侧重人生目标的确立。依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可知,王之涣的诗歌侧重体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及其过程。
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会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写诗人无畏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政治前景和人生未来的乐观和坚定信念。同时,它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字面意义是说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实际上是借“浮云”这个意象,暗指那些奸邪小人、消极事物,它们可能会遮挡、阻碍人们向前看、向上看的视线。但是,诗人却表示“不畏”,这显示了他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决心。“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则揭示了诗人不畏浮云的原因,即因为他“身在最高层”。这里的“最高层”,既指他登临的飞来峰上的高塔,也暗指他的政治立场和人生境界。诗人站在最高层,自然能够看得更远,不会被浮云所遮挡,也象征着他站在政治和人生的高地上,具有超越世俗、洞察一切的眼光和胸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10.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9.D 10.示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故采用“拟人”的手法。
B.有误,“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作者并不是真的痛恨他们,而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辛酸;
C.有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风停后乌云密布、天色昏暗的景象,而非“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遭遇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
首先,诗中交织着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痛苦。秋风怒号,卷走了屋上的三重茅,使得诗人的茅屋破败不堪。茅飞渡江,洒满江郊,这些描绘都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和无奈。
其次,诗中反映出诗人对群童抢茅的无奈和愤怒。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唇焦口燥的诗人却呼之不得,只能倚杖自叹息。这里的“盗贼”一词,实际上并非真的指群童为盗贼,而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再次,诗中描绘了诗人生活的困苦。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些描绘都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让人深感同情。
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仍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渴望能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寒士”并不单指诗人自己,而是指所有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诗人的这种胸怀和情怀,使得这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呼唤,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诗人愿意为了天下寒士的幸福,宁愿自己受冻甚至死去,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综上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交织着痛苦和渴望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1.(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
(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1)C
(2)示例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示例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有误。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此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以对两件令人痛心的具体情境的感慨,强化了诗人内心的隐痛叙写,流露出诗人的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而非“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故选C。
(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思想情感。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句直抒胸臆,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
(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13.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2.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13.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抱负的无奈。
【解析】1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14.(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1)C
(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说说“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的妙处。
16.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句诗衍生的意义。
【答案】15.“足”字写出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16.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解析】15.考查词句赏析。“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的意思为“充足、充分”,作者通过一个“足”字给读者描写了一副农人极尽所有盛情来款待客人的画面,将农人的淳朴以及好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哲理的理解。“山重”是一座座的山,“水复”是一条条的水。“柳暗”是杨柳茂盛,“花明”是鲜花明媚。写出了诗人正处迷惘而找不到路,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此时,诗人心情由眼前景感慨而发豁然开朗、欣喜不已之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在困难或绝境中要永葆希望,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生活不会一直黑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保持乐观,继续前行,总有看到光明的那一天。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风①淮阴
唐·许浑
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
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
【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7.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8.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7.D 18.《守风淮阴》表达对渔人闲适的羡慕(或“艰辛的同情”),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江上渔者》表达对渔人捕鱼艰险的同情(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或“对世人的规劝”)。(意思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描绘了一个在江边悠然垂钓的渔人,他自在、悠闲,不为外界所扰。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同样表现出渔人自在、悠闲生活状态的诗句。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这里的“垂钓”更多是用来表达诗人仕途不顺时的一种自我排遣和向往,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
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里的“垂钓者”是诗人所观之景,并非诗人自己,且诗句重点在于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仕之心,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里的“垂钓者”是一个小孩,虽然也在垂钓,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小孩的童趣和天真,与《守风淮阴》中悠然自得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里的“垂钓者”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不为风雨所动,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自在、悠闲的形象最为接近。
故选D。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守风淮阴》中,诗人许浑通过描绘自己遥见江阴夜渔客的情景,引发出对京口钓鱼时的回忆。诗中的“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生动展现了渔人在月光下、柳影间悠然垂钓的闲适画面。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渔人这种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这种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守风等待中,诗人或许正渴望能像渔人一样,摆脱尘世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
《江上渔者》中,范仲淹则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些只知享受美味鲈鱼的人们。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直接展现了渔人在江上捕鱼所经历的艰辛与危险。这里的渔人形象,不再是悠然自得的象征,而是成为了劳苦与危险的代名词。诗人通过对渔人捕鱼艰险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同时也对那些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辛的世人提出了批评。诗人希望世人能够关注到渔人的不易,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对世人进行了一种规劝,提醒他们应当时时怀有同情之心,关注社会底层的民生状况。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
1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20.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9.B 20.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清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
【解析】1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赏析诗歌的能力、
B.首联的意思为:远望中春雨后的金陵灰蒙蒙的,归舟连晚赶到金陵停泊。首联渲染了春雨后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而并非雨前的情景;
故选B。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尾联的意思为:眼见得家乡在望,被阵阵东风吹得思乡之情更浓,杨花如雪,千里飘荡。本句中的“动离思”与前文的“自有情”“趁晚程”呼应,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根据“杨花千里雪中行”可知这是化用韩愈《晚春》中的句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借用如雪花的杨花,描绘出春天的美景,充分表达能够回到家乡的愉悦之情。
2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过友人隐居
戴叔伦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
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
眼前景 友人隐居处的环境 景象 特点 思考:诗歌中“ ”最能体现意境。
庭院外 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 宁静清幽
庭院内 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
心中情 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之情。
【答案】 桃源 急流发出悦耳声音 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人跨过溪水,来到了朋友隐居的庭院。庭院空旷而幽静,甚至能引来林鹿栖息,猿猴下树,这些平日机灵警惕的动物,在这里可以放下警惕,用纯粹自然的状态生活。诗人站在庭院中,回望门前的溪水,看到溪水两岸的春花正在盛放,姹紫嫣红,清香扑鼻,沿着溪流,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置身其间,诗人恍然如醉,觉得这里正如“桃花源”一般,远离红尘喧嚣,持守纯真恬淡,体悟天人合一。因此“桃源”二字,最能表现意境。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庭院外”的提示,找到“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结合诗意“超逸绝俗的你远离喧嚣的红尘,清澈的溪水在门前蜿蜒流去。叮咚水声由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藤萝枝蔓掩映着林中的小屋”和题干“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提示,可知,此处填:急流发出悦耳声音。
(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首句“潇洒绝尘喧”可见友人隐居之所远离尘喧,非常清幽,体现友人居所与尘世喧嚣隔绝的特点,而“清溪流绕门”的绿水环绕居所的场景让人在美丽中又感受到清幽宁静。“水声鸣石濑”则以动写静,也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庭虚下饮猿”表现出空旷的庭院下猿猴饮水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的安闲。最后一句“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以用典和反问表示出:此景甚美,不必再去寻找桃花源的心情,强调此地胜过了桃源的意思。据此分析可知,表达了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
22.(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④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书。③永崇:指长安。④芙蓉:荷花,莲花。
作者借用某个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情志,于是这个事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芙蓉”(即荷花)自喻,借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怨东风(春风)不来,未得和百花一齐开放,来表现自己科举落第后的怀才不遇和虽遭挫折却乐观豁达的胸襟。这里的“芙蓉”不仅是作者高洁情操的写照,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坚守,即使面对逆境也不失风骨,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人生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
诗歌大意: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木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从诗歌的整体背景来看,高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心情自然是复杂而失落的。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巧妙之处。
在“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两句中,作者选取了“芙蓉”(即荷花)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与世俗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将自己比作秋江上的荷花,既展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也暗示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如同荷花一样,虽在秋江之上,未能与春日百花争艳,但依旧保持着自身的清丽与高雅。“不向东风怨未开”一句,更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的“东风”可以理解为科举考试的风向标,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的评判标准。作者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未能得到科举的青睐(即“未开”),就去怨恨那“东风”(即科举制度或世俗眼光)。这种态度展现了作者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高远志向和豁达胸襟。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的认可与否,而是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坚守与追求。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荷花生长环境的客观描述,更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深刻抒发。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将自己对科举落第的失落与不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自豪等复杂情感都寄托在了“芙蓉”这一形象之上,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意蕴悠长。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3.(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
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
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
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
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答案】(1)D
(2)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
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豪迈,营造出了险峻辽阔的雄壮之境。本项的“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分析不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作者为了勘察地形,晨登关口,所经之处万壑生风,由此可见诗人是个心系国家、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在诗人看来,守边不计辛苦,“净虏”更不言功,由此可见诗人是个不计辛苦、不慕名利的人;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诗人到现场巡视时,他在沙地用过餐酒,出山月已东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具有豪情壮志的人。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是明朝杨守礼所作,写筹建边关,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巡抚形象,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杜甫《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首联的“ ”和“ ”二字描绘出衰败凄凉的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
25.颔联与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是写花鸟,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4. 破 深 25.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花鸟的意象,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他因为国家战乱而感伤,看到花儿都仿佛在落泪,鸟儿也让他感到惊心。而白居易则在诗中描绘了早春的生机与美好,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因此,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解析】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为: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是被攻破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国都被攻破了,也含有国都残破的意思,生动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深”在这里指草木疯长、无人打理,写出了人民四处离散,无心打理草木的景象,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令人满目凄然。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出对战乱造成的破败和毁灭的深刻感慨,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破”和“深”二字不仅是描绘景物的词语,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
25.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理解。
《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这里的“花”和“鸟”并非单纯地描绘春天的美好,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诗人因感叹时事,内心痛苦,所以看到美丽的花朵也似乎在流泪;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让他感到心惊胆战。此处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手法,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之情。
《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鸟在树上争抢温暖的巢穴,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写仰视所见禽鸟的活动,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这里的“花”和“鸟”更多地是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因此,两首诗都写了花鸟,但是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2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
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
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
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
27.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答案】26.A 27.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阆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首联“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意思是: 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一问一答,属于设问,而非反问。
故选A。
2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儿童驾舟,经验不足,“欹侧”一词一则说明了江水湍急,故船身倾斜,二则突出了巴童稚嫩的架船技术;水鸟捉鱼,上下穿梭,自由自在,极其悠闲。这一对句突出了“巴”地儿童独有的特点——“荡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的生动画面,情景交融,极富生活情趣,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经行岚州①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注]①杜审言曾任隰城县尉,因公务西北行,往返两次经过岚州。
2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岚州春天姗姗来迟,料峭春寒如同暮冬气象,表达了诗人对所经之地的厌恶。
B.颔联用“往来”和“新旧”细致点明诗人往返行程中都不曾见春花绽放,只有残雪。
C.颈联写诗人暂时忘却行路之苦,沉浸于眼前美景,与温庭筠《商山早行》有相似之处。
D.诗歌记录诗人经行岚州途中的见闻,描写边地风光,抒发内心情怀,语言朴实自然。
29.这首诗颇具生活实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28.A 29.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前四句写岚州的“春光晚”“气候寒”“花不发”“雪仍残”体现作者边地苦寒的慨叹;五六句对山水美景的赞赏和热爱;尾联中作者意识到自己有公务在身,不可贪赏山水久逗留。体现其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有误,首联“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意思是北方的地域春天来得很晚,边境的城镇气候仍然寒冷。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岚州所处的北方地区春天迟缓、气候寒冷的景象。仅仅是陈述事实,用“春光晚”和“气候寒”来展现此地的气候特点,并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表明他对这个地方的厌恶;
故选A。
29.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颇具生活实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前四句,“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作者行经岚州,眼前景象是“春光晚”“气候寒”“花不发”“雪仍残”。诗人看到岚州春迟、气候寒冷、残雪未消、山花未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边地苦寒的慨叹。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诗人以“往来”和“新旧”相衬,强调时间变迁,自己行程频繁,旅途劳顿,抒发了人生易老、仕途奔波的感慨。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表达了诗人对岚州美丽的山水景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最后,尾联“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两句,写虽对山水美景的眷恋,但因公务在身,不可贪赏,表达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避艰险的情怀,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
30.(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登泰山
张养浩①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②,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③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④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⑤。
【注释】①作者青年时代初次登上泰山时所作。②齐州:济南古名;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③井处:喻居处狭隘,下句中“巢居”意同。④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⑤高寒:指天上先人居处。
(1)本诗颔联“ ”一词写出了泰山烟云缭绕的古老奇观,又通过“五更”一句写出了泰山日出的 景象。
(2)请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朗读方法,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对诗句进行朗读设计,并结合句意阐述设计理由。
【示例】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朗读设计:朗读时应读出气舒声平的赞叹语气,语速平缓,“方知隘”“亦觉宽”重读,在“向来”与“今后”处作简短停顿,读出作者观泰山之后顿悟天地宽广、世界渺小的豁然开朗之感。
(提示:可从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答案】(1) 烟九点; 磅礴(壮丽、壮观)。
(2)示例:首联:①朗读时应读出激昂的语气,语速平缓,②“一举”“快意”重读,③在“一举”与“生平”后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一举成功的欣喜畅快之情。
尾联:①朗读时应读出畅快愉悦的语气,语速平缓,②“笑”“下”重读,③在“洪崖”“笙鹤”处作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后不再畏惧、笑对人生的从容豁达之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万古齐州烟九点”意思是:自古以来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根据注释可知,诗人化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以浪漫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触,描绘出泰山之巅俯瞰大地时,用“烟九点”一词写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而朦胧,凸显出泰山的高耸入云以及视野的开阔,展现出泰山烟云缭绕的神秘而古老的景象。
“五更沧海日三竿”意思是:五更时分在泰山能看到沧海之上红日高悬。“五更”点明时间之早,在黎明时分,沧海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高达三竿,这一景象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日出时的辉煌和力量,生动地展现出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和壮观之美。
(2)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设计。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仔细揣摩首联或尾联中每一句诗的意思,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然后进行朗读设计。
首联意为:诗人一举登上泰山的天关,生平快意有此一观。因为诗人成功登顶,心情激动欣喜,所以确定语气为激昂。为了突出这种成功和快意,选择“一举”“快意”重读,“一举”体现登顶的迅速,“快意”直接表达心情。为了强调这次登顶在诗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可在“一举”与“生平”后停顿。
尾联意为:笑着拍着洪崖仙人咏出新作,满空中仙鹤飞来从高寒之处降落。由于诗人此时心境豁达,所以语气是畅快愉悦的。“笑”重读能突出诗人的乐观,“下”重读可增强画面感。为了突出仙人和仙物,营造神秘美好的氛围,体现诗人的豁达,可在“洪崖”“笙鹤”处停顿。
3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词,补全对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②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长安陷落后。②作于李清照南渡后,当时统治者安于现状。
据我了解,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在农历三月三日。
:是的。我也了解到,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友结伴到水边洗沐,去垢除灾。
:你看,词人李清照和亲友相聚时把酒品梅,“① ”一句可见她心情愉悦。
:但是,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愁绪,你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就是在诉说她② 的心情。
:对。她身处江南,仍梦忆长安。此处“长安”说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
:是啊。岑参也写到都城长安,他借“故园菊”表达③ 。
:李清照对长安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希望南宋统治者④ 。
:可见,许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这个“长安”看似是一座城,实则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⑤ 。
【答案】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对春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伤的心情 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能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繁荣 深藏在文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第一空,“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意思是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暗示了词人通过美酒与酸梅来暂时忘却忧愁,享受与亲友相聚的欢乐。
第二空,“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意思是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感伤。她借花自喻,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哀伤。
第三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四空,“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意思是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李清照对长安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希望南宋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繁荣。
第五空,两位诗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词人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挣扎与无奈;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许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这个“长安”看似是一座城,实则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一种情怀与象征。它不仅仅指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文人们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的所在。对于岑参而言,“长安”或许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战乱中难以触及的安宁与繁荣,是他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而在李清照的心中,“长安”则象征着往昔的繁华与安宁,是她对故国旧梦的追忆与感慨,也寄托了她对时局动荡、家国沦丧的无奈与哀愁。因此,“长安”在文人笔下,往往超越了其地理上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定风波》,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2.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
33.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案】32.示例:词人出游遇雨,对穿林打叶的风雨并不留意,依然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33.示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词人“道中遇雨”的从容,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据此添加动作等细节描写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细密的春雨打得竹叶刷刷地作响,诗人穿着蓑衣和芒鞋,手持竹杖,有时长啸,有时吟唱着诗,不慌不忙,轻快从容地在竹林中前行。
3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词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烟雨”“风雨”一语双关,“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
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紧张慌乱,但作者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表现了他积极自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34.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35.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34.D 35.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干角。”作者独自登上小楼,举杯而饮。凝眸望着那渐渐落下的夕阳,和那快要升起在栏杆边的明月,不由得便生出了这样的感慨:“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就连那边地的马儿都思念着回去,更何况是词人这样一个异乡异客呢?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A.句意: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B.句意: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C.句意: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D.句意: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达了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喜爱之情;
故选D。
3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望断尺书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尺书传”“雁”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写自己都已经望断了那鸿雁所传之书,而家书未得,自己只能望见那漫天而飞的北来之雁,难抑怅惘。词人这样想罢,无疑更是增添了自己无尽的乡愁。“雁飞秋满天”写秋天南去的大雁飞在清冷萧瑟的天空中。属于景物描写,“秋满天”渲染了高远又辽阔的氛围,结合“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可知,烘托了自己浓浓的思乡和孤独的羁旅之情。两句情景交融,将自己难以排遣的思乡愁绪,伴随着那南飞的大雁一起,在秋意漫天的景色中,化为一片空灵之感。
(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甲)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乙)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①
(清)杨昌浚②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注:①左公:即左宗棠,湖南人,领兵平定新疆战乱,被誉为“民族英雄”,征战时曾率部在千里戈壁植树造林。甘棠:功德。②浚:—作“濬”。
36.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开端写景,以黄河和万仞山为“孤城”搭建戍边背景;乙诗前两句叙事,表现平乱部队的浩大气势。
B.两诗后两句通过共同的“杨柳”“春风”“玉门关”意象,描绘了大致相同的画面,也营造了类似的诗歌意境。
C.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因此两首诗按题材都可归类为送别诗。
D.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用语巧妙,一“怨”一“引”,形象可感,丰富了诗歌意蕴。
37.甲诗既有作者对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 ,更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对他们的 。乙诗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引得春风度玉关”,借以表达作者对左公的 、 之情。
【答案】36.AD 37. 同情 劝慰 敬佩 赞美
【解析】3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和“玉门关”的意象,但它们的意境并不相同。甲诗中的“杨柳”和“玉门关”更多地是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荒凉环境的感慨;而乙诗中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则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预示着边疆的安定和繁荣,与甲诗的意境大相径庭;
C.两首诗虽然都涉及到了“杨柳”这一意象,但它们的题材并不相同。甲诗是一首边塞诗,主要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孤寂生活和思乡之情;而乙诗则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诗篇,主要赞颂了左宗棠等湖湘子弟平定边疆叛乱、保卫国家安宁的英勇事迹。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首诗都归类为送别诗;
故选:AD。
37.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甲诗:第一空,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描绘,凸显了戍边战士所处的荒凉、孤寂环境。这种环境描写背后,透露出作者对战士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边疆的深切同情。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还要承受思乡之情的煎熬,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与身体上的疲惫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第①空可以填同情/关怀;
第二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了作者对战士们的劝慰与鼓励。羌笛声中的《折杨柳》曲调,常常引发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却告诉战士们,不必因为这样的思念而怨恨。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边疆的荒凉与寒冷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更需要战士们的坚守与奉献。他们的英勇与牺牲,正是为了守护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因此,作者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必过分沉溺于个人的哀怨之中。第②空可以填鼓励/劝勉。
乙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通过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左公及其部下的热烈赞颂。左公等人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更在边疆地区推广了农耕文化,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他们新栽的杨柳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这些杨柳树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引得春风吹过了原本荒凉的玉门关,给那里带去了温暖与生机。这种变化不仅是对左公等人卓越贡献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颂。
【点睛】参考译文:
(甲)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乙)左大将军西征剿灭阿古柏匪军尚未返乡,天山布满了在此守卫的湖湘子弟兵。在这里新栽的杨柳就有数千里,重归统一的边疆迎来了春风度玉门关的好时光。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38.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39.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38.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 39.分别前:畅快。分别后:惆怅。
【解析】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平明分手空江转”意思是:天亮时我们分别,只见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平明”表时间,指天刚亮时。可知,分别的时间是:平明。
“红烛津亭夜见君”意思是:夜晚红烛高照,在津亭见到了你。结合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发渝州”,可知,分别的地点是:渝州津亭。
根据题目“发渝州却寄韦判官”中的“寄韦判官”可知,赠别的对象是:韦判官。
39.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前两句“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写诗人在红烛高烧的津亭与友人临别相会,繁音促节的管弦之声,纷然交响,为两人助兴,可知,情感是畅快;
根据后两句“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写诗人天亮与韦判官分别,空荡曲折的江流漂向远方,巴山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荡在云天水际的凄哀的猿声。那时刻,一如渔歌所唱出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留给诗人的将是满怀的凄凉和哀伤。可知,感情是惆怅。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4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
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41.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下面的拍摄脚本。
镜头 镜头描述 情感
镜头一:芭蕉叶叶 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 相思怀人
镜头二:叶舒叶生 (1)
镜头三:雨打芭蕉 (2)
【答案】40.D 41.(1)镜头描述:大的芭蕉叶舒展着,小的芭蕉叶生长着。情感:相思绵绵。(2)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打的低低的、颤颤的。 情感:愁怨风雨。
【解析】4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
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
故选D。
41.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
“镜头描述”是把镜头内的景物描绘出来,突出其特点;“情感”则是分析景物蕴含的情感。
结合“一叶才舒一叶生”的翻译“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可知,这里写出了芭蕉叶一片一片舒展、生长的样子,芭蕉叶中既有成熟的、展开的叶子,也有新生的、稚嫩的叶子,大小叶子参差有致。故可描述镜头:大的、舒展的芭蕉叶下是小的、嫩嫩的芭蕉叶。
结合“芭蕉叶叶为多情”和“自是相思抽不尽”可知,芭蕉叶被作者赋予了相思之情,芭蕉叶不断生长,就如同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故情感是:相思不断或相思绵绵。
结合“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可知,这里有风雨、有芭蕉叶这两个意象,诗句描绘了风雨吹打着芭蕉叶的画面。故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雨打的颤颤巍巍、高低起伏。
结合全诗可知,芭蕉叶象征着相思,风雨对芭蕉叶进行吹打,风雨对相思进行吹打,一个“怨”字写出了芭蕉叶对风雨的怨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如同风雨一般恶劣环境的怨恨。故情感是:愁怨满怀。
42.(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一路风景一路歌。请参加班级品诗沙龙。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1)请对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中的“眠”和“噪”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眠”字将儿童随意地在落叶上入睡的悠闲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凸显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营造出一种安然闲适的氛围。“噪”字生动描绘出鸟雀在斜阳下叽叽喳喳鸣叫的热闹场景,既增添了乡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又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乡村的静谧祥和,使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富有意趣。
(2)示例: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飘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意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眠”字生动地写出了儿童在落叶上安然入睡的情态,体现出乡村生活的安宁与儿童的天真无邪,给画面增添了一份静谧祥和之感。“噪”字形象地描绘了鸟雀在斜阳下喧闹的场景,以动衬静,使得乡村环境更显幽静,同时也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另外,鸟雀的喧闹也象征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田园气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作答此题,可通过分析诗歌中对乡村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一些关键字词来体会作者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之情。诗中描绘了筑圃、儿童眠、鸟雀噪、烟火村声、林菁野气、稻云黄等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氛围。如“儿童眠落叶”体现乡村生活的安宁舒适,“天末稻云黄”展现丰收的喜悦,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享受和对这种生活的赞美之情。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细致而生动的描绘,流露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3.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4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答案】43.B 44.D
【解析】4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该句意思是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依旧有生机勃发,苔藓生长出一片绿意,展现着自己的青春。赞扬了苔藓不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并不是“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故选B。
4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袁诗开头两句诗人借物咏志,用苔藓旺盛的生命力,表达自己坚韧不屈的志向。并未“直抒胸臆”;
故选D。
(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4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4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答案】 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 本句采用对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分析】4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江山照眼灵气出”的意思是: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可知泸川地区山河灵秀,富有盛名;“古塞城高紫色生”的意思是: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祥瑞之气笼罩,可知泸川地势高险,是关塞要道;“代有人才探翰墨”的意思是:代代人才辈出,于文章书画方面崭露才华,可知泸川地区人才济济;“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无字谢主人”的意思是:三杯酒入口内心感到羞愧,因为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好的词句说出酒的好,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可见泸川地区酒好醇香。综上所述,“盛名”体现在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
4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江山”和“古塞”一指河山,一指位置,意思相关,“照眼”意思为:耀眼,与“城高”相对,“灵气”与“紫色”同为名词,“出”和“生”同为动词,因此上下为对偶句,对仗工整,上联从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来展现出泸州山河灵秀,下联从泸州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笼罩祥瑞之气来展现泸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47.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神往之乐,还有月下放歌之乐。
48.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47.B 48.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 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和纯粹,闲适自得。
【解析】4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B.“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 错误,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
故选B。
4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句意: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颔联用“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些描写,表现了树影荡漾、树木苍郁的生机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间的游鱼“逍遥”、猿猴“轻盈自在”来暗示作者内心的清、闲。由此窥见他内心的纯粹,闲适和旷达情怀。
49.(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
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有什么怕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
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50.(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虽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白云静静地依偎在静谧的水中小洲旁,这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诗人内心也感到平静和安宁。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通过描绘芳草闭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诗歌鉴赏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3.(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
5.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
(2)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8.(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会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10.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11.(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
(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
(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13.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4.(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说说“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的妙处。
16.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句诗衍生的意义。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风①淮阴
唐·许浑
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
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
【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7.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8.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春归次金陵
吴融①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
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
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
1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
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
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
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20.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过友人隐居
戴叔伦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
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
眼前景 友人隐居处的环境 景象 特点 思考:诗歌中“ ”最能体现意境。
庭院外 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 宁静清幽
庭院内 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
心中情 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之情。
22.(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④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书。③永崇:指长安。④芙蓉:荷花,莲花。
作者借用某个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情志,于是这个事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对此作具体分析。
23.(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
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
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
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
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杜甫《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首联的“ ”和“ ”二字描绘出衰败凄凉的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
25.颔联与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是写花鸟,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2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
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
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
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
27.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经行岚州①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注]①杜审言曾任隰城县尉,因公务西北行,往返两次经过岚州。
2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岚州春天姗姗来迟,料峭春寒如同暮冬气象,表达了诗人对所经之地的厌恶。
B.颔联用“往来”和“新旧”细致点明诗人往返行程中都不曾见春花绽放,只有残雪。
C.颈联写诗人暂时忘却行路之苦,沉浸于眼前美景,与温庭筠《商山早行》有相似之处。
D.诗歌记录诗人经行岚州途中的见闻,描写边地风光,抒发内心情怀,语言朴实自然。
29.这首诗颇具生活实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0.(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登泰山
张养浩①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②,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③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④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⑤。
【注释】①作者青年时代初次登上泰山时所作。②齐州:济南古名;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③井处:喻居处狭隘,下句中“巢居”意同。④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⑤高寒:指天上先人居处。
(1)本诗颔联“ ”一词写出了泰山烟云缭绕的古老奇观,又通过“五更”一句写出了泰山日出的 景象。
(2)请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朗读方法,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对诗句进行朗读设计,并结合句意阐述设计理由。
【示例】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朗读设计:朗读时应读出气舒声平的赞叹语气,语速平缓,“方知隘”“亦觉宽”重读,在“向来”与“今后”处作简短停顿,读出作者观泰山之后顿悟天地宽广、世界渺小的豁然开朗之感。
(提示:可从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3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词,补全对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②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长安陷落后。②作于李清照南渡后,当时统治者安于现状。
据我了解,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在农历三月三日。
:是的。我也了解到,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友结伴到水边洗沐,去垢除灾。
:你看,词人李清照和亲友相聚时把酒品梅,“① ”一句可见她心情愉悦。
:但是,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愁绪,你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就是在诉说她② 的心情。
:对。她身处江南,仍梦忆长安。此处“长安”说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
:是啊。岑参也写到都城长安,他借“故园菊”表达③ 。
:李清照对长安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希望南宋统治者④ 。
:可见,许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这个“长安”看似是一座城,实则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⑤ 。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定风波》,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2.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
33.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34.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35.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甲)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乙)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①
(清)杨昌浚②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注:①左公:即左宗棠,湖南人,领兵平定新疆战乱,被誉为“民族英雄”,征战时曾率部在千里戈壁植树造林。甘棠:功德。②浚:—作“濬”。
36.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开端写景,以黄河和万仞山为“孤城”搭建戍边背景;乙诗前两句叙事,表现平乱部队的浩大气势。
B.两诗后两句通过共同的“杨柳”“春风”“玉门关”意象,描绘了大致相同的画面,也营造了类似的诗歌意境。
C.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因此两首诗按题材都可归类为送别诗。
D.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用语巧妙,一“怨”一“引”,形象可感,丰富了诗歌意蕴。
37.甲诗既有作者对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 ,更通过“何须怨”三字表达对他们的 。乙诗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引得春风度玉关”,借以表达作者对左公的 、 之情。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渝州却寄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惟有猿声满水云。
38.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
39.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4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
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41.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下面的拍摄脚本。
镜头 镜头描述 情感
镜头一:芭蕉叶叶 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 相思怀人
镜头二:叶舒叶生 (1)
镜头三:雨打芭蕉 (2)
42.(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一路风景一路歌。请参加班级品诗沙龙。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1)请对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中的“眠”和“噪”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3.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4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45.本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
46.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47.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神往之乐,还有月下放歌之乐。
48.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49.(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0.(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①。
白云依静渚②,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淡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①震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
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
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
(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