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2 热机的效率 教学设计
题目 14.2 热机的效率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
科学思维 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能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科学探究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影响
科学态度 与责任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激发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热值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难点:有关燃料热值以及热机效率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直观法、演示法、练习法、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多媒体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热机图片,回顾有关热机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课题,巩固旧知的同时,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间的正向迁移。
新课讲授 1.燃料的热值 1.燃料分类 燃料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2.能量转化 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人类对燃料的使用历程:从木柴到煤炭,再到石油类燃料,直到现在最多使用的天然气。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很少看到燃烧干木柴取暖和做饭,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除了环保方面的原因,与燃料自身有没有原因呢? 教师引导:创设情境,并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向燃料放热本领方向思考。 学生:交流合作,回答问题,加深理解。
教师:演示实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热量相不相同 学生:观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不同燃料的放热本领不同。 教师:引出热值概念——表示燃料放出热量的本领。 学生:结合课本,找到热值的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单位(焦每千克)、物理意义(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并回答。 教师强调: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燃烧后,全部变成不可燃烧物的过程; ②热值的常见单位:焦每千克,还有气体燃料常用单位:焦每立方米。 学生:根据热值定义推导出热值计算的公式:q=Q/m或q=Q/V。
师生:观察燃料热值表,总结特点: ①热值的大小只有燃料种类有关 ②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指出特例,加以强调) ③表中氢的热值最大(因此火箭常用液氢作为燃料)
练习:家用煤气灶烧水 计算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对比两个热量值差距比较大——有热量损失 教师:类似于机械效率,炉子烧水也有效率,同样用表示。给出气炉加热水效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根据公式计算煤气加热水的效率。 教师:观察计算结果,发现炉子加热水的效率很低,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一下应该如何提高炉子烧水的效率呢? 学生:(1)增加供氧;(2)增大受热面积;(3)炉壁选用隔热材料
2.热机的效率 教师:热机(如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将燃料所放出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呢?热量都去哪里了? 学生:有能量损失;有无用的机械能。 热机(如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将燃料所放出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呢?热量都去哪里了?
教师:同样热机工作时也有效率。我们把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学生:根据定义推导出热机效率公式:
教师:给出一般情况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的效率,强调:所有热机效率都小于1。 师生:总结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练习相关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见配套“同步课件”
课后作业 见配套“分层练习”
板书设计 热机的效率 1、燃料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2、燃料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热值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4、热值单位:焦每千克,符号:J/kg(固、液体燃料); 焦每立方米,符号:J/m3(气体燃料) 5、热值物理意义: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6、热值计算公式:(固、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 7、热值特点:①热值的大小只有燃料种类有关 ②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指出特例,加以强调) ③表中氢的热值最大(因此火箭常用液氢作为燃料) 8、热机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用符号表示。 9、计算公式:; 10、所有热机效率都小于1 11、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③在热机设计和制造上提高技术水平和使用新材料 ④保证良好的润滑,减少因摩擦额外消耗的功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