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1 两种电荷 预习导学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5.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6.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7.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尺子、金属棒、多媒体等
1.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转移);
(4)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符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符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3.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原子及其结构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5.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干木、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学习任务一】两种电荷
1.学生课堂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活动二:用绸布与塑料尺子摩擦,再靠近碎泡沫
结论: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课堂小实验:
课堂实验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同样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互相排斥;
课堂实验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互相吸引
结论: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符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符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验电器实物展示及验电器操作演示:
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金属箔;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学习任务二】原子及其结构
结合化学相关学习进度,提示:
(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转移);
【学习任务三】导体和绝缘体
1.实验探究:
实验一: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结论: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实验二: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结论: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定向移动
结论: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干木、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3)金属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金属导体中有自由电子;
(4)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带电粒子相互约束。
(5)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多少库仑的电荷?为什么金属锡对外不显电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1 两种电荷 预习导学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5.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6.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7.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尺子、金属棒、多媒体等
1.摩擦起电
(1)定义: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 不同;
(3)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 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转移);
(4)带电体的性质: 。
2.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相互 。
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 ,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 ,简称库,符号 。
3.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 ;
(2)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金属箔;
(3)原理: 。
4.原子及其结构
(1)常见物质是由 、 构成的;
(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核又分为 和 (氢原子没有中子);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 相等, 相反。
5.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等;
(2)绝缘体: 导电的物体,例如:干木、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学习任务一】两种电荷
1.学生课堂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活动二:用绸布与塑料尺子摩擦,再靠近碎泡沫
结论:摩擦起电
(1)定义: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性质: 。
2.课堂小实验:
课堂实验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同样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互相排斥;
课堂实验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互相吸引
结论: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相互 。
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 ,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 ,简称库,符号 。
验电器实物展示及验电器操作演示:
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 ;
(2)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金属箔;
(3)原理: 。
【学习任务二】原子及其结构
结合化学相关学习进度,提示:
(1)常见物质是由 、 构成的;
(2)原子结构:原子是由 和 构成,原子核又分为 和 (氢原子没有中子);
(3)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 相等, 相反。
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 不同;
(2)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 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转移);
【学习任务三】导体和绝缘体
1.实验探究:
实验一: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结论: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实验二: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结论: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定向移动
结论: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等;
(2)绝缘体: 导电的物体,例如:干木、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3)金属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金属导体中有 ;
(4)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带电粒子相互 。
(5)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多少库仑的电荷?为什么金属锡对外不显电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