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知识清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8 20: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知识清单》
一、字词部分
1. 生字
“诵”:读音 sòng。左右结构,左边是“讠”,表示与说话有关;右边是“甬”。可以组词“诵读、背诵”。记忆方法:用嘴巴(讠)“甬”久地读就是“诵”。
“例”:读音 lì。左右结构,左边是“亻”,与人有关;右边是“列”。可组词“例子、举例”。可以这样记忆:人(亻)排“列”出来的就是例子。
“段”:读音 duàn。左右结构,左边是“殳”,右边是“耑”。组词“段落、片段”。可以想象:把东西分成一“段”一“段”的,就像用工具(殳)把长长的东西截断成不同的部分(耑)。
“练”:读音 liàn。左右结构,左边是“纟”,表示与丝线有关;右边是“东”的变形。组词“练习、练字”。可以理解为:用丝线(纟)反复缠绕就像我们不断地进行练习一样。
“糊”:读音 hú。左中右结构,左边是“米”,表示与粮食有关;中间是“古”;右边是“月”。可组词“糊涂、糊墙”。粮食(米)放久了变得黏黏的(古+月),就像糊状物一样。
“涂”:读音 tú。左右结构,左边是“氵”,与水有关;右边是“余”。组词“涂抹、涂料”。可以想象:用水(氵)把东西“余”留下来的痕迹盖住就是涂抹。
“呆”:读音 dāi。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面是“木”。组词“发呆、呆子”。就像一个人张着口(口)靠在树(木)上发呆的样子。
“戒”:读音 jiè。半包围结构,里面是“戈”,外面像一个“廾”。组词“戒备、戒尺”。可以想象拿着武器(戈),时刻保持警惕,就像戒尺也有让人警惕的作用一样。
“厉”:读音 lì。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万”字的变形。组词“严厉、厉害”。像一个人拿着工具很有力量,让人感觉很严厉。
“挨”:读音 ái。左右结构,左边是“扌”,与手有关;右边是“矣”。可组词“挨打、挨骂”。用手(扌)去触碰不好的事情(矣),就容易挨打。
“楚”:读音 chǔ。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疋”。组词“清楚、苦楚”。森林(林)下面的东西看(疋有脚走过去看的意思)得很清楚。
2. 多音字
“背”:bèi(背诵、后背)、bēi(背包、背带)。例如:我们要认真背诵(bèi)课文。妈妈背着(bēi)背包去上班。
“圈”:quān(圆圈、花圈)、juàn(羊圈、圈养)。例如: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画圆圈(quān)。爷爷家有一个羊圈(juàn)。
“挨”:ái(挨打、挨骂)、āi(挨着、挨近)。例如:小明做错了事,挨(ái)了批评。我和小红挨着(āi)坐。
3. 近义词
照例—按例、流利—流畅、霎时—瞬间、详细—详尽
清楚—明白、认真—仔细、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4. 反义词
流利—结巴、详细—简略、认真—马虎、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5. 词语解释
私塾:中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学生一般只需交付一定的学费就能入学学习。
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这里指学生们读书时的样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地。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这里指学生们读书时的样子。
霎时:极短的时间。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二、句子赏析
1.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跟着先生念书的声音比作唱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学生们读书的声音很有节奏感,也表现出了学生们读书时的投入和认真。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教学方式,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虽然单调,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2.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们讲讲吧!’”
“壮着胆子”这个词语表现出孙中山的勇敢和求知欲。他知道在那个时代,学生一般是不敢向先生提问的,但他为了弄明白书中的意思,还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
这句话也体现了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态度。
3.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拿着戒尺”“厉声问道”这两个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严厉。在那个时代,先生的权威是很大的,学生们都很怕先生。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严格,注重学生的背诵,而不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吓呆了”“鸦雀无声”生动地写出了同学们对孙中山提问的惊讶和紧张。他们没有想到有人会在课堂上向先生提问,所以都被吓住了。
这句话也反映出当时的学生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敢质疑和提问。
5.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的这一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虽然一开始很严厉,但后来还是被孙中山的求知欲所打动,决定给学生们讲解书中的道理。
这也说明先生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人,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知识。
三、课文理解
1. 课文主题
《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课文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2.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介绍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 2 7 自然段):详细叙述了孙中山大胆向先生提问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 8、9 自然段):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提问先是很生气,后来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给学生们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3. 人物形象分析
孙中山:勇敢、勤奋好学、敢于质疑、有求知欲。他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是想真正理解书中的知识。在那个时代,敢于向先生提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他还是壮着胆子站了起来。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严厉但也通情达理。一开始,先生对孙中山的提问很生气,拿着戒尺质问他。但后来,先生被孙中山的求知欲所打动,还是给学生们讲解了书中的道理。这说明先生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
4. 写作特色
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课文通过孙中山向先生提问这件具体的事例,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精神。
运用对比的手法。课文中把孙中山敢于提问与同学们的不敢提问进行对比,突出了孙中山的勇敢和求知欲。
语言生动形象。课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学生们读书的声音比作唱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学生们读书的情景。
5. 拓展延伸
思考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向老师、同学请教,还是自己查阅资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不懂就问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阅读:可以推荐一些关于名人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夜读》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进一步体会不懂就问的精神。
四、课后练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孙中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朗读指导: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孙中山的话要读出勇敢、坚定的语气;先生的话要读出严厉和后来的通情达理。
体会:从孙中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孙中山勇敢、勤奋好学、敢于质疑、有求知欲的精神。同时,也明白了不懂就问的重要性,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2. 按照“( )——( )——( )”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课文按照“(孙中山在私塾读书)——(孙中山大胆向先生提问)——(先生给学生们讲解书中的道理)”的顺序,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3.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参考答案:课文中以下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孙中山却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他想知道书里的意思。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书里的意思。这说明他敢于质疑,有求知欲。
先生很生气,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孙中山说:“会背了。”先生收起戒尺,让孙中山背给他听。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书背了出来。这说明孙中山学习很认真,已经把书背得很熟了,但他还是想知道书里的意思,所以才会向先生提问。
4. 你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做法,并且要说出这样做的好处。
例如:有的学生说,遇到不懂的问题,会向老师请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会向同学请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有的学生说,会自己查阅资料。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知识拓展
1.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然后学生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记忆,但不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私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学生们要反复背诵这些经典,以便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 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