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岳阳楼记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岳阳楼记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9: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预习安排:
1.根据你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结合课下注释,你弄清了本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请列举出来。
2.你有哪些不懂的词句?(重点关注没有课下注释的词语)
3.阅读《范仲淹——岳阳楼头吹笛人》。
4.读完题3中提及的文章,你对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了哪些了解?
5.你对文章还存在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感受作者的语气、情感变化。
2.欣赏作者写景的妙处,理解其用意所在。
3.领悟古仁人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忧乐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名胜因墨香而扬名万里,文墨因名胜而流芳百世。我国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请大家欣赏北宋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梁衡
二、检查预习
1.滕子京和范仲淹是何关系?
2.滕子京为何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3.文章第二段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三、四段“异”在何处?
5.文章第五段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同年进士,彼此视为知己。
景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过渡,从总览岳阳楼,到览物之情的不同。
景与情皆异,一阴一晴,一悲一喜
梳理文脉
交代作文原因
总览岳阳楼全景
悲景悲情
喜景喜情
自我感发
设计朗读,熟读成诵。
一、检查背诵,再次梳理
1.抽背课文。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课下注释与教师示例,掌握文言词汇与文言现象。
谪、守、和、旧制、属、胜状、大观、汤汤、备、然则、迁客
骚人、霏霏、开、薄暮、去国、斯、感极、景、求、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退、微、归
一、诵译结合,巩固所学
同桌合作,一人逐句背诵,一人配合翻译,巩固前两节课所学。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二、引入概念,圈点勾画
引入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概念并举例,引导学生按类别圈画出文中的语句并做适当批注。
任务一:反复诵读文本,感受作者语气语调。
1.请同学们诵读课文,划出语气词及相关提示性语句,想象自己
就是范仲淹,把握各段的语气、语调,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任务一:反复诵读文本,感受作者语气语调。
1.请同学们诵读课文,划出语气词及相关提示性语句,想象自己
就是范仲淹,把握各段的语气、语调,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疑问
悲伤
喜悦
感慨
任务二:赏读写景段落,感受迁客骚人之“异”
我的欣赏角度: ;
我的赏析: 。
1.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登楼
观景的迁客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请选择第
二、三、四段中最有感觉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赏析角度】
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写法(借景抒情、对比)、描写角度(画面色彩、声音、动静结合等)、修辞等角度加以赏析。
小贴士
示例:
我的欣赏角度是语言——整齐的骈偶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骈散结合,多四字对偶句式铺排了优美宜人的景色,令人印象深刻,突出表现了迁客骚人面对此情此景时喜洋洋的神色。
示例:
我的欣赏角度是写法的角度——对比。第三、四段写景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段以阴沉的色调描写了阴风浊浪、惹人愁绪的景色;第四段则描绘了春和景明、令人愉快的景色。这两节所表现出迁客骚人“以物喜悲”之“变”又与下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对比。大对比中包含小对比,层次分明,构思精巧。
知识卡片
这种移情于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叫
“借景抒情”。
任务三:品读抒情议论句,探究古仁人之“异”
迁客骚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忧,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异”在何处?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以物喜悲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任务三:品读抒情议论句,探究古仁人之“异”
我的探究: 。
2.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材料,探究作者写古仁人之心的用意何在?
【材料1】
公元1015年,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进士及第,二人政治志趣相投,成为终身好友。庆历二年(1042年),二人曾在西北泾州合力守城,在不利条件下将西夏军击退。1043年,滕子京被诬陷贪污公款,范仲淹积极为其辩护。1044年,滕子京在岳州期间,迁建岳州学宫、兴水利、重修岳阳楼,并写信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深知重修楼宇必然花费颇多,担心有人会再次借机弹劾滕子京,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对滕子京政绩给予肯定和颂扬。1047年,滕子京因治理巴陵郡有功,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这也算是朝廷对他的最后肯定。
【材料2】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受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范公偁《过庭录》
规劝和勉励滕子京,劝谏朋友效法古仁人,莫发牢骚;还谈到自己身处逆境时的志向,起到宽解人心的作用
3.阅读材料3,探究范仲淹他没有去过岳阳楼,他是看着画写的,
他的记文为什么能写得如此传神,气象万千。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材料3】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范仲淹26岁登进士科后因敢于直言,屡遭贬斥不被重用;52岁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54岁时,提出改革措施触怒守旧派;55岁时又继续遭贬,流转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是源于诗人有恢弘的想象力,“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加上他的才气,都必不可少。
是源于他想借此劝勉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想把这样恒定的心态传递给面对外界阴晴不定的政治形势而心绪不宁的朋友。
我认为是源于 , “ ”(文中相关语句)

我认为这是缘于范仲淹的精神价值追求,他屡遭贬谪仍坚守初心,他身处逆境仍心忧天下。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充分汲取古仁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地笃定自我、充实自我、强大自我,进而跳出自我得失、琐碎忧乐的小圈子,进入了忧国忧民的大境界,为那个时代还有后世无数深陷挫折的人确立了一个崇高而光明的精神坐标。
范仲淹逝世后半个多世纪,遗山先生好问不远千里,来到他的祠堂前写下挽文:“文正范公,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范仲淹
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对
东汉严光的评价,却成为他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脚。
他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国士无双,堪称千古第一等人物。
金圣叹:“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
岳阳楼屹立于洞庭湖畔
惊艳了千年时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名句,像一束光,照亮千古
《岳阳楼记》依旧在书卷和朗朗书声里
流转于千年时光……
让我们把这样押韵的灵感镌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吧!
1.背诵《岳阳楼记》。
作业布置
2.结合本节课所学,阅读《严先生祠堂记》按照赏景的角度及抒情议论的评价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3.课外推荐阅读《宋史·范仲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