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专项练习
预习性练习
A组:
1.为加点字注音
轰鸣( ) 谷穗( ) 松涛( ) 宿营( ) 篝火( ) 沉甸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gǔ( ) 辛qín( ) fá木( ) 海fáng( ) 辽kuò( ) hū唤( )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作者是 ,原名 ,现当代作家、诗人。
4.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陷入无限悲痛之中。1977年,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公开发表。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之一。
知识积累
◎周恩来名言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4)学生读书的目的是担负并实现“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5)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6)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7)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B组: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辉难报恩来”。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____________在悲痛之中。周总理一生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心忧天下,情系人民,永远值得我们_____________和深切____________。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谷穗( ) 鞠躬(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
(3)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沉浸 爱戴 缅怀 B.沉没 爱护 怀念
C.沉浸 爱护 缅怀 D.沉没 爱戴 怀念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的诞辰。为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传承伟人精神,①实验中学举办了“学恩来总理,做优秀中学生”的演讲。②来自十五个班近30名左右的学生代表声情并茂的演讲,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采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极为传神地将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C.“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一句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了周总理“虽死犹生”,寄托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广场回音:啊,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托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崇敬和敬爱的思想感情,展现了总理为国事繁忙的工作的情景。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沁园春”是词牌名。
B.《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柯岩,现当代作家、诗人,著有《柯岩文集》。
C.“秦皇汉武”中的“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嬴政,“汉武”指的是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D.“风骚”本指《尚书》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巩固性练习
A组:
1.诗人设置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这几个形象,怎样理解?
2.从第三至五节的回答中我们分别可以看出总理对一类人的关心,请问他们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
3.朗读第九节,体会“永远居住”和“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含义。
B组:
【读写结合】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篇诗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请结合本文进行仿写。具体指导意见见下表。
表现 手法 仿照《沁园春 雪》的表现手法。 1、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叫做拟人。 2、反复: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歌运用拟人和反复手法,表达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爱戴、永远怀念的情感。
语言 再现 请在“太阳”“月亮”“星辰”“大海”中任选一个抒情对象,运用拟人和反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心中的情感。(200字左右)
综合性练习
一月的哀思(节选)
李瑛
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个这样苍白的日子;
我不相信
死亡竟敢和他的生命,
连在一起;
我不相信
迎风招展的红旗,
会覆盖他的身躯;
我只相信
即使把他交给火,
也不会垂下辛勤的双臂。
但,千山默哀,万水波息,
微茫里,却传来
无尽的哀乐,
哽咽的汽笛。
声音,
这样悲切,
却又这样有力,
似飓风掠过大海,
似冷雨抽打大地。
报纸,披着黑纱;
电波,浸着泪滴,
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
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
回来吧,总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人民,怎能没有你!
革命,怎能没有你!
且忍住裂心的剧痛,
一任那泪眼迷离。
我要做一只小小的花圈,
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但是,该把它放在何处?
几十年,你走遍大地,
偌大的国土啊,
哪里能容下它,
和我这一点赤诚的心意?
啊,今天,
追念你——会受迫害,
哀悼你——将遭通缉,
我这小小的花圈呀,
只能把它悄悄地放在
我的并不宽敞的家里,
放在你的遗像前,
我想,这就是——
放在长天漠漠的风雪中,
放在黄河不息的涛声里;
放在旗飞鼓响的战场,
放在万木吐绿的大地……
并且,我要写一首诗,
暂埋进这冰封雪覆的土地,
待明天,春满人间,
我坚信,它会萌生,
迎着阳光,
长出绿油油、绿油油的
美丽的叶子……
1.这首诗开头连用“我不相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的诗句。
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
3.“几十年,你走遍大地”写出了周总理怎样的形象?这与《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哪句话意境相同?
4.结尾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我坚信,它会萌生/迎着阳光/长出绿油油、绿油油的/美丽的叶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预习性练习
A组:
1. 轰鸣( hōng ) 谷穗( suì ) 松涛( tāo ) 宿营( sù ) 篝火( gōu ) 沉甸甸( diàn )
2. 山谷 辛勤 伐木 海防 辽阔 呼唤
3. 柯岩 冯恺
B组:
1.(1)suìjū
(2)辉 晖 粹 瘁
(3)A 解析:需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第一处横线可根据词义辨析,“沉浸”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没”指没入水中。横线后的“悲痛”是一种气氛,与之搭配的词应是“沉浸”。“爱护”是指爱惜并保护,多用于表示对人或事物的爱惜和保护;“爱戴”是指敬爱并且拥护,主要用于表示对人的敬爱。结合语境可知,第二处横线上应填“爱戴”。“怀念”一般是指对过去的一些事物不舍,是对过去的追忆;“缅怀”一般是指对死去的人的追念,含崇敬意。结合语境可知,第三处横线上填“缅怀”更恰当。
2.①在句末加上“活动”。 ②去掉“近”或“左右”。
解析:句①的语病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句末加上“活动”一词;句②的语病是语义重复,可去掉“近”或“左右”其中一个。
3.B。解析:“山”“原”本是静止之物,运用比喻之后,则是化静为动。
4.D。解析:“风”是指《诗经》里的《国风》,而不是《尚书》里的。
巩固性练习
A组:
1.用拟人的修辞,将这些事物人格化,向其发问,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周总理为国为民的操劳一生,表现周总理与国家人民同甘共苦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用雄伟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象,抒发了对总理的赞美之情。
2.农民、工人、士兵。表明周总理同人民群众一起,为人民辛劳一生。
3.①“永远居住”的含义是周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②“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含义是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光明和温暖。
B组:略。
综合性练习
1.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示对周总理的逝世的无法接受的心理,也表达了当时内心的悲痛之情。
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报纸、电波以人的特性,将“灯”比作红肿的眼睛,形象地写出了“灯”也在为周总理的逝世而痛哭。表达了它们在传递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时的悼念之意;表达了人们的悲痛之情。
3.写出了周总理革命一生、为国为民四处奔波的形象;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4.虚实结合。实写把花圈放在家里,放在周总理的遗像面前,虚写自己的一首诗会萌生并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句话把书信比作绿油油的叶子,表明自己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像叶子一样生长,从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