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7 19: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
高山族和满族
朝鲜族和土家族
苗族和壮族
侗族和瑶族
维吾尔族和彝族
藏族和回族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第13课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2、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概念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前提
空间
设置依据
自治权限
地位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思考: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各民族关系如何?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分布上——交错居住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大杂居、小聚居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1: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2、历史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材料2: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3、现实因素: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西藏民主改革前劳动的农奴
材料3: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民极少占有土地,无地的佃农约在80%以上。也正因为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不利于民族团结与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4: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4、政治基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材料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材料6: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它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6、党的重视: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历史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现实因素: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4、政治基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
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6、党的重视: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初步形成
正式确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自治区(省)5个、自治州(市)30个、自治县、旗(县)120个
五个省级自治区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
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一)背景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二)表现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思考: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自治管理权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特点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材料:1978年至2018年,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从555万增长到1168万,翻了一番……截至目前,新疆已连续三年多没有发生过一起暴恐案件,区域安全和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各族民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解放初期的30岁提升到目前的72.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官方网站:《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英国政要涉疆错误言论答记者问》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特点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民族主义关系。
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意义
特点
①坚持统一(前提)和自治(核心)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③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探究: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异同点
少数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 不同 地区
原因
社会制度
权力
①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共领导;
②都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行使自治权;
③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香港、澳门
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自治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享有一定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
民族工作主题
1、“两个共同”:
2、“五个认同”: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2017年中共十九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出:
2、地位: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三)2022年中共二十大:
对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
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⑤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内容: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四)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问题
材料: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新疆乌鲁木齐
7·5打砸抢烧事件
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安全;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危害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问题呢?
①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③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总结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实施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一)背景
(二)表现
(一)中共十八大(二)中共十九大
(三)中共二十大
(四)威胁与问题
当堂检测
1、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2、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其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这表明( )
A.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新疆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 D.新疆率先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C
C
当堂检测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4、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A.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B.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有利于确保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 D.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