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安禄山从寄人篱下的贫寒屌丝,最终备受宠信。安禄山出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的胡人家庭,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突厥族巫婆。后母改嫁给安姓粟特人,后改名为汉化的安禄山。他通晓六族语言,当了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他秉性机灵以骁勇出名,被节度使张守珪收为义子而发迹。发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众从范阳反叛。
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肚子掉到了膝盖下边,体重三百三十斤,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动作却快得像旋风。安禄山多次出兵击破奚、契丹,俘获奚王李日越,后升任三镇节度使。
李唐皇室本有少数民族血统,民族政策开明。终唐一朝不乏外族名将并获赐李姓,也有野心之辈。契丹族李光弼、高句丽人高仙芝、沙陀族李克用、突骑施族哥舒翰、铁勒族契苾何力、突厥王族阿史那·社尔、突厥人执失思力、铁勒族仆固怀恩等。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讲授者:吕准能
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民族与对外
宾服四海 协和万邦
▲ 唐朝《礼宾图》壁画
▲ 唐朝《职贡图》
主要历史概念:典客、典属国、大鸿胪、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羁縻州、提督四夷馆、九边、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朝贡体系。
课程标准:了解中古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指导意见1:秦汉至明清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指导意见2:中古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天下、朝贡、天朝上国)
本节重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本节难点:历代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式。
《礼宾图》局部此图为陕西乾县城北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东壁壁画,左则第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后为他引领去见章怀太子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
《职贡图》由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高61.3厘米,宽191.5
厘米。该画反映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来唐朝朝贡的生动情景。
(一)秦朝
1.民族分布
①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②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
北方匈奴、乌桓;西部的氐、羌;西南的西南夷;南方的越族(东越、南越)。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汉朝北逐匈奴,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还曾经派使臣出使大秦。
核心问题:说明秦汉开拓疆土与两汉对外交往尤是丝绸之路史实
2.秦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中央:设官管理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来管理民族事务。(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典属国负责对外属国)
地方:北方:军事
南方:行政管辖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在岭南(两广)地区设立南海、桂林、象郡等。
金华汤溪一带的古代越人姑蔑国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汉初
对匈奴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和亲政策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管理: ①军事打击
失我焉支山,
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歌》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东汉:南匈奴归附;北匈奴西迁
②行政管辖
西面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新疆一带)的要道
设西域都护府(汉宣帝),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护乌桓都尉
东北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五
胡
内
迁
③屯戍 :屯田戍边,在北方和西域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促进民族交融。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设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史记》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1、结合材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为何最终由北方完成统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文成公主进藏图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及近邻各国保持良好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放的时期。
核心问题:简述隋唐与西北、西南各族交往,两宋并立政权史实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A.隋朝:
加强对岭南各族治理,册封谯国夫人(洗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与琉求(台湾)的联系。
突厥、吐谷浑(青海境内)、党项等归顺隋朝
西南:和亲、会盟: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唐朝
⑴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
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二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一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宋)石介《中国论》
贱夷狄
贵中华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民族政策,
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明民族政策;国力强大、文化先进
唐朝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首创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设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⑵唐朝地方的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北方设安北、单于大都护府
东北设安东大都护府
南方设安南大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辖,上统于中央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因俗而治)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2.宋朝(未统一)
⑴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2)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3)辽、西夏、金、大理等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辽夏金创制文字;辽朝南北面官制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战和交替
短战长和澶渊之盟兄弟之国
长期对峙或战或和
1、元朝(统一)
中央: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①“行汉法”(用儒学治国)
②推行民族差别政策(四等人制)
学习聚焦:元朝结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重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时期得到巩固。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东北、云南设行省
核心问题:简述元明清发展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与结果
● 行省权力如此之大,为何不会威胁中央集权?
从行省疆域看形成犬牙交错特点,无山川险阻可守,难以形成割据势力。
将秦岭及其以南的地区纳入陕西行省,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割据称霸的条件。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2、明朝
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西藏: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进行贡赐、茶马贸易。
西南设土司(世袭任职,进贡,调兵)
永康先贤朱方、王世德、程正谊等安抚西南有方;王麓泉抵御鞑靼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乾隆帝设金奔巴制
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的谕旨
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
清代雍正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清朝
中央:
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乌利雅苏台
(北京)
喇 萨
清
▲ 清朝疆域图(1820年)
北方:控制漠南蒙古,平定准噶尔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
青藏:册封达赖班禅;设立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
西南: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
东临太平洋
西跨葱岭
南至南海诸岛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湖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基础。
①汉打通海路通道 ②海路到达印度南部;倭国(日本)(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③陆路通大秦(古罗马);甘英出使大秦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学习聚焦:统一多民族国家从汉代到明清时期从主动开放走向被动封闭。
1.两汉
核心问题:概述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对外交往的转向及其后果。
丝绸
造纸术
瓷器
胡旋舞
葡萄酒
琵琶
2.隋唐
史实:隋唐对外交流活跃,陆路到大食(阿拉伯)(造纸术等技术西传),海路到日本、爪洼。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外贸港口有扬州、登州和广州
特点: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路发达。(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
3.宋代
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元对外交流
▲ 马可 · 波罗往返示意图
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5.明朝对外交往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厚往薄来
(1)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
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倭寇骚扰东南,戚继光抗倭取胜。义乌兵
(3)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4)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6.清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厚往薄来,政治目的强,宣扬国威;体现天朝上国理念),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放弃主动的对外交往,走向封闭落后。
清朝康熙时,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东段边界。
乾隆时,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拒绝使团请求,关上对英交往大门。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清朝基本解决了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冲击的问题,清政府面对的什么文明的冲击?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针对这个问题,你有何感悟?
失去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
对外开放政策与国家实力之间有互动关系;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
(1)1685、86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
(3)1793年乾隆帝拒绝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
(23.01.浙江.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 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B.①安西都护府
C.①护乌桓校尉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③伊犁将军
③西宁办事大臣
③西宁办事大臣
(23.06.湖南.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为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借助明朝强化政权权威
C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明朝设礼部、鸿胪寺,采取羁縻政策;清朝设理藩院;
公元前221年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汉设大鸿胪;北击匈奴
礼部与鸿胪寺;管理突厥等地;隋朝与流求交流。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公元220年
公元581年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840年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
唐朝与外国海路交流活跃
宋朝海路发达
中俄《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维护朝贡体制;
课堂小结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哪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古民族关系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和平形态是主要形
式。民族战争没侵略非侵略之分,但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1)移民或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