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资料,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家国情怀 学习共和制建立的曲折历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1.重点: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基础认知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的建立:____年1月1日,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_________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_______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_____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______________》。
(2)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___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___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___才能生效。
(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
1、背景:___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___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___政治的尝试。
2、国民党的议会斗争:1912年8月___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____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___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___。
3、政党政治的失败:
(1)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_______”。由于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2)袁世凯独裁: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___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___________,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训政时期:
(1)《训政纲领》的制定: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___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 在训政时期,由_______________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________________;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______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___制即依此而设;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2)训政的评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违背了孙中山“_______”的初衷,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___专政。
2、宪政时期:
(1)《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训政”开始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6年,后来以种种借口_______结束“训政”的时间。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2)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___”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_____________为总统、副总统,建立___府,取代国民政府。
(3)宪政的实质及其结果:国民党以此为其___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阻挡不住___的命运。
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__________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____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2、政权与制度建设: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____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________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_____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_______政权的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初期的根据地有____、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解放区。
2、政权与制度建设: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__________战线的需要,设立______,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______,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_____”原则,与______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只占1/3。
3、意义: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________的建设。
(三)解放战争时期
1、背景:解放战争期间,战局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_______。
2、政权与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____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_______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_______机关,各自管辖若干_______行政单位。
3、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_____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___________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______的权力。
2、建立和发展过程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政治制度。
(2)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_______起来。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___,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_________制度。
(3)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__”倾指导思想的影响,______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___。“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___________。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_______起来,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_______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___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____法规的权力等等。
3、意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3年多时间里,社会主义_________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____建设和社会主义____的顺利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___。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和发展过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___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_______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___。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______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_______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______的基本格局。
(3)_______以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_________,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_________。
2、意义:坚持和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________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____,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___化轨道。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
材料: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提示: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探究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制度
材料一: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二)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的制约。
探究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
提示:《临时约法》的颁布,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作用: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探究四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 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地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战局的发展变化,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探索 1931年11月,召开中华苏维埃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人民政权
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此处的“革命性”可具体理解为
A.规定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答案】B
2. 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反对殖民侵略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答案】A
3.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这一规定
A.反映了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B.是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
C.是中共对民主制度的探索 D.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答案】C
4.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答案】B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