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7 21: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资料,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
家国情怀 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1.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基础认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____的使用和____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________,纷纷推行变法。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2、内容:秦国废除_____,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作用: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____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___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_________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北魏孝文帝____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___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__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
3、影响: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______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______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______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_____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____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______的目的。
3、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四)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_____,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_____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____。
3、影响: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_____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_______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_____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_________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
2、内容: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___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_______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清末新政
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___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___、振兴商务、奖励___等。
2、影响: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
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三)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____, 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变革
1、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___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2、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______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________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开始探索:1956年,以毛泽东的《_______》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曲折发展: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_”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______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三)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历程:
(1)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年12月,中共_____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A.十八大: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_的目标。
B.十八届三中全会: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___和治理___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C.十九大: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D.十九届四中全会:两年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___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___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____充分展现。
2、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_____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_____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_____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_____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________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3、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______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______,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探究二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材料解析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
提示:(1)方面:制度建设。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3)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影响: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
探究三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探究四 戊戌变法、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解析
材料一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探究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年底
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
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
1.《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答案】C
2.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桑田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受之露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以政府控制全国土地为前提 B.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C.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答案】D
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答案】D
4.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C
5.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