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2.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和当时有影响力的报刊、学会;
3.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新课讲授
背景: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是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想一想,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一、揭开序幕——公车上书
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康有为
1889年中举人。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参与编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为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适值《马关条约》签订,他代表广东籍举人上书陈述时局,积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
新课讲授
一、揭开序幕——公车上书
一、揭开序幕——公车上书
何谓『公车』
原来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新课讲授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1.学会:强学会
2.报刊: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学习目标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 称 地 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浙江)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学习目标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1、两份报刊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时务报》:梁启超
《国闻报》:严复
2、这些报刊产生了什么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准备: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
(2)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组织强学会等学会。
(3)宣传变法思想: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
②严复—《天演论》翻译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内容
项目 内容 影响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司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这些内容伤害了哪些人的利益?戊戌变法的结果是什么?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结果
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结果
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学习目标
失败的原因
三、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历史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三、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启示
一个国家就好比一栋房子,地基就好比国家的制度。改革就是修房子,如果这个房子的地基有问题,只是修补地基,这个房子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会倒塌。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整栋房子推掉重建。
学习目标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