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7 20:59:4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学习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计划经济;存在弊端。
新经济政策(19
21—1924年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
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
内容:粮食税;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__________;按劳取酬。
特点:在_______前提下,允许多种_______经济并存,发展_____经济。(计划 + 市场)
意义:调动____________,缓解了危机,促进_______________,巩固工农联盟。
中小企业
公有制
所有制
商品
生产积极性
经济恢复和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的探索
工业化
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具体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评价: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_______,但是导致各经济部门发展不协调;采用国家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使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_____化。为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损害农民利益。
重工业
工业国
集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的探索
苏联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权的__________。
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______________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尊重_________,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_________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经济社会快速
经济规律
经济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
材料二 斯大林说,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的做法……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实现了工业化。 ——摘编自徐天新《世界通史》
(1)在1921年,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来拯救材料一中的“危难困境”?这个政策有何作用?
【答案】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1921年,苏俄政府采取的拯救“危难困境”的措施中,对余粮收集制的调整是什么?
【答案】调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种发展模式对后来苏联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时间:1926年。成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启示:针对不同的矛盾要及时调整政策,才能推动国家更好地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发展商品经济
C. 大力推行工业化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D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D 根据题干可知,斯大林认为造成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为解决该问题,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D项正确;苏联在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苏联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关于苏联的粮食危机,与大力推行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
苏联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C. 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D. 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发展
C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评价
1. 积极影响
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消极影响
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2021·广东)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
A. 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B
2. (2021·广东广州)1921年7月,苏维埃俄国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这表明当时实行 ( )
A. 农奴制改革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3. 下面是俄国所有制结构示意图,该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苏联真相》对它的评论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政策的灵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的权利。”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苏联的建立
B
4. (2022·广州花都)《列宁全集》指出,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指的是
( )
A. 农奴制改革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模式
C
5. (2023·广州白云)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 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B. 新经济政策的显著成效
C. 农业集体化的强势推行
D. 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A
6. (2023·山东菏泽)1932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出版了大量肯定苏联的书籍,如《苏联工人》《社会主义计划》《走向苏维埃美国》。这主要是基于苏联 ( )
A.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B. 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C. 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D. 社会主义模式形成
C
7. (2023·重庆)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 )
A. 资金充足
B. 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
C. 发展迅猛
D. 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B
8. (2023·安徽宣城)(初高中衔接)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列宁所说的“冲击”和“围攻”分别是指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B.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C.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十月革命、苏联建立
A
9. (跨数学)某学者把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观概括为:“社会主义=工农联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市场经济。”下列措施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
A.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 开始了苏联模式
C.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 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A
10. (2023·江苏镇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解放农奴后,俄国政府通过规模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来创建全国性市场;通过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如对纺织品征收高关税,对原棉征收低关税。这一时期,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俄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些工厂按照西欧标准建造,并没有根据俄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加以调整,导致农业依然是俄国规模最大的产业。
材料二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始于1928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他们将资金投入重工业和机械生产,大型工厂在苏联非常普遍。建设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国家制定计划来协调各方的行为,规定企业产量,引导企业生产。这些措施当时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
(1)俄国“解放农奴”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事件: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措施:修建铁路;关税保护;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2)1928年,苏联推行工业化建设时的领导人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答案】领导人:斯大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或计划经济)。模式:苏联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俄国(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答案】借鉴:搞经济建设要结合国情;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任答两点即可)(共28张PPT)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一战期间,_____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战后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领导人:_____。
特点:_______不合作,和平合法。
影响:打击了英国的_____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_________对运动的领导权。
英国
甘地
非暴力
殖民
资产阶级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背景:一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领导人:__________。
结果:1922年,英国有条件地承认_________。
扎格鲁尔
埃及独立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后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领导人:_________(1934年当选墨西哥总统)。
措施:打击寡头势力;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发展教育。
影响:巩固了墨西哥_________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德纳斯
资产阶级
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革命思想也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两次大战之间,在亚洲,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领导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在非洲的埃及,扎格鲁尔和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独立斗争,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进行民主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答案】原因:欧洲霸权的削弱;革命思想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在领导阶级和斗争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不同:领导阶级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形式上有改革和革命两种形式。
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华夫脱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材料反映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 C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排除B项。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排除D项。
甘地认为没有制止群众的暴力行为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他要求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督促农民缴纳租税,禁止任何“挑衅活动”。甘地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B. 增强印度人民自尊心
C. 维护印度农民的利益
D. 控制群众的斗争方式
D
一、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是对革命性质的表述,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革命任务,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据此可知民族革命就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如亚非拉国家争取独立的革命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政治民主的革命即为民主革命,如辛亥革命、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等。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
1. 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
2. 多样性:
(1)领导力量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2)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等。
(3)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3. 持续性:从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持续高涨。
1. (2022·广州增城)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他预见了战后 ( )
A. 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 黑人民权运动盛行 D. 世界各地走向联合
B
2. (2024·广州增城)在甘地的号召和指引下,印度学生以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商人以罢市抵制英国的商品,市民以改穿土布抵制洋布,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由此可见 ( )
A. 甘地领导印度取得民族独立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甚微
C. 印度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D. 英国殖民统治即将全面终结
C
3. (2023·西藏)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图中①处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华夫脱运动
B.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4. (2023·四川乐山)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发生在非洲地区的是 ( )
A. 俄国的十月革命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5. (2023·湖北宜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
A. 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B. 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C. 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 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B
6. (2022·山东烟台)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亚非拉三洲带有着普遍的性质。这种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性质,表现了建立亚非拉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趋势。下列符合该历史趋势的是 ( )
A. 拉美独立运动
B.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C. 日本明治维新
D.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7. (2022·湖南张家界)18世纪以来的两百年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
A.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玻利瓦尔——纳米比亚独立
C. 章西女王——委内瑞拉独立
D. 卡德纳斯——华夫脱运动
A
8. 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
A. 有利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宣传
B. 为谴责英国的殖民压迫提供了理论武器
C. 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D. 有利于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
C
9. (初高中衔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夫脱党领导埃及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运动。1922年,英国不得不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了在埃及驻军的权力,以“保护”埃及免受外国入侵或干预为名,肆无忌惮地干预埃及政治。这反映了 ( )
A. 埃及民族独立运动任重道远
B. 华夫脱党无力领导埃及独立
C. 埃及封建专制统治根深蒂固
D.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A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一方面,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一战又为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加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人民再度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汹涌浪潮。其规模空前,几乎遍及亚洲各国,还扩展到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国家。这次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普遍兴起,并有了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给欧洲殖民体系以沉重打击,极大地动摇了欧洲殖民统治。
——摘编自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艾德礼(1945—1951年英国首相):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同意印度独立)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原因: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一战又为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艾德礼和伊梅斯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获得独立的原因。
【答案】观点:艾德礼认为印度的独立是英国高风亮节,主动放弃促成的。伊梅斯认为印度的独立是英国被迫放弃促成的。
原因: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大党的领导。(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本单元可以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串成一条线索。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大国(德国)等和老牌大国(英国)的利益冲突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直接对立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因为这个体系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体系内部充满矛盾,所以该体系不但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
一战后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退出战争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环境、时代及领导人个人因素所限,其政治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这为日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战还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以印度、埃及、墨西哥为代表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学习重点 一战发生的背景、影响,理解透彻“帝国主义”的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_________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两大______集团(德意奥三国同盟 vs 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进行扩军备战,使大战一触即发。
时间:1914—1918年。
交战双方:同盟国和_______。
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导火线: 1914年_________事件。
开始: 1914年,_________向塞尔维亚宣战。
经济政治
军事
协约国
萨拉热窝
奥匈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转折点: 1916年____________。
性质:西方列强为了重新_________、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间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特点: ①持续时间长; ②规模大,涉及范围广; ③危害大,杀伤力空前强大。
凡尔登战役
瓜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响: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_____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削弱了_________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________ _______国家的民族觉醒;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欧洲
帝国主义
殖民地半
殖民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德、美、法实力比较表
国家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二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中英、德、美、法四国实力对比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反差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的后果: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材料二中的“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哪一件事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哪一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火药桶”指巴尔干半岛。点燃了“火药桶”的事件指萨拉热窝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事件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答案】国家:意大利。
(2021·广东中考)下表是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根据下表可知 ( )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 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 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 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题干表格“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可知,从1890—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呈现急剧增长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竞相扩充军备,展开军备竞赛,C项正确;题干表格反映了各国竞相扩充军备,无法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也就无法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排除A、B、D项。
德国1914年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已增至16%,其钢铁产量甚至接近于英、俄、法三国之和。但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却分别相当于英、俄、法的8%、16%和27%。据此可知,德国 ( )
A. 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
B. 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C. 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D. 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B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
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其他因素
自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新兴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但这些成果一旦被运用到军事战争领域,极易变成一种失控的、混乱的局面。各大国之间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推动新武器、新技术的研发,实际上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工业化的发展带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内部积聚起强烈的不满和斗争情绪,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在此时不断蔓延。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各阶层反而对战争持欢迎态度,一时间,欧洲民众欢迎战争,并且认为战争可以使这些冲突力量得以外泄。
此外,欧洲的外交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堕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对于俄国和德国而言,其本身的政治制度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君主专制的残余以及军国主义传统,加之尼古拉一世和威廉二世专横强势、乖戾的统治风格,均对两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关系的巨变、工业化飞速发展、军事力量膨胀、社会心理的失衡、外交机制和政治机制的堕落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1. 天平是一种衡器,依据杠杆原理制成。当两端的质量(重量)不等时,天平的持平稳定局面会被打破。下图可用来分析 ( )
A. 工业革命的驱动力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C. “三角贸易”的特点
D.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B
2. 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
A. 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典藏集》
B. 亲历一战的老兵写成的回忆录
C.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一战的资料
D. 以一战为题材的电影《西线无战事》
A
3. (2023·广州增城)右图是名为《别动》的漫画,画中戴着德军头盔的野猪被名为“凡尔登”的夹子夹住了鼻子,动弹不得,此役牵制了德军在西线的攻势。漫画中描绘的情形发生在 ( )
A. 19世纪初
B. 19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40年代
C
4. (2023·黑龙江大庆)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一事件被称为 ( )
A.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约克镇激战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凡尔登战役
C
5. (2023·北京)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D
6. (2023·山东东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 )
A. 过程
B. 结果
C. 性质
D. 影响
C
7. (2023·湖南怀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B. 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
C. 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矛盾激化
D.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8.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1882年,由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B.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D. 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C
9. (2021·山东淄博)(跨语文)下列小说在英国和德国出版后广泛传播。这些虚构作品扎堆出现的现实背景是( )
A. 欧洲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B.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C. 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
D. 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
C
10. 体验战争,感悟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样,它(列强)的野心没有尽头。对英、德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天边才是它们的界限。而德国一心想取代英国国际霸权和海洋王国的位置,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自然更趋低落。因此,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霸权争夺战。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甚至在战争结束前,人民的斗争就已开始了:1918年1月,饱受压迫的群众掀起了席卷中欧的政治性罢工和反战示威的浪潮。在这之后,各国的武装力量也发起了反叛统治阶级的运动。与此同时出现的民族主义的浪潮,在旧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许多新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材料二中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变化:从积极支持战争变为激烈反对战争。
原因:战争的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造成了人们对战争态度的转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答案】感悟: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帝国主义的扩张是战争之源;要支持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义战争,反对侵略他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战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方便人类生活,也可以摧残人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共24张PPT)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2022版课标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
十月革命
背景:_____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________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工人阶级力量发展。
时间:1917年11月。
地点:彼得格勒。
任务:推翻______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革命。
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成立,新政府由___________组建,_____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一战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社会主义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
十月革命
政权巩固:颁行《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建立_______________;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组建红军。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 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_________ 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
胜利的社会主
义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殖民地
半殖民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俄国历史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中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和短期事态发展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彼得时代开始的俄国现代化,一直没有解决好政治民主化和农民土地问题……1905年革命后,俄国出现过走和平革新道路的可能性。但是1911年斯托雷平遇刺身亡,和平革新道路遭受沉重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在此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推向革命。
——摘编自姚海《俄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答案】影响:推动了国际工人组织建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1917年俄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答案】原因:没有解决好政治民主化和农民土地问题;和平革新道路遭受沉重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在关系。
【答案】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呜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
A.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人民委员会成立
D.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B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申报》报道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正确;1861年改革后,农奴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人民委员会成立于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排除D项。
“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上述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巴黎公社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七月流血事件  D. 俄国十月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的时代;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理论变为现实,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为冷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1. (2024·广州增城)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 ①巴黎公社成立 ②第一国际成立 ③十月革命爆发
B.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巴黎公社成立 ③十月革命爆发
C. ①第一国际成立 ②巴黎公社成立 ③十月革命爆发
D.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第一国际成立 ③十月革命爆发
B
2. (2023·广州番禺)有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解放了深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剥削和压迫的俄国各族劳动人民,建立了工农当家作主的国家,并且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这一“重大事件”是 ( )
A. 农奴制改革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联的成立
C
3. (2023·四川攀枝花)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 ( )
A. 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 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D
4. (2023·江苏泰州)《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 )
A. 由理想变成现实
B. 工业化成功实现
C. 计划经济的形成
D. 从暴力走向和平
A
5. (2023·贵州贵阳)“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 ( )
A. 背景 B. 目的
C. 过程 D. 意义
D
6. 1917年11月8日,当俄国人民醒来,在街头看到这样一则布告:
这表明 ( )
A. 彼得一世改革成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C.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D. 三国协约正式形成
C
7. (2022·四川达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表述正确的是 ( )
A.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C. 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 陈独秀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C
8. (2021·海南)(初高中衔接)有人认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怎么评价也不过分:既不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而黯然失色,也不因苏联的解体而蒙上厚厚的灰尘。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
A.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B. 俄国是较早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
C.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9. (初高中衔接)俄罗斯历史教材对十月革命的描述如下:(俄历)11月3日,莫斯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欧洲部分的工业城市,布尔什维克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且速度相当快。(俄历)1917年10月到1918年2月,布尔什维克凯歌行进,在84个省市中只在15个遇到武装抵抗。材料主要表明 ( )
A. 罗曼诺夫王朝势力已不堪一击
B. 十月革命以和平方式取得了胜利
C. 新生苏维埃政权得到人民拥护
D. 一战导致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C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看到祖国亟待彻底变革的现状,毅然投身革命。他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他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工人运动,在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农村调查。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这些活动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做了准备。在列宁的积极推动下,俄国成立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岳麓版)
根据材料,概括列宁进行了哪些早期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列宁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什么重大胜利。
【答案】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报刊);进行组织建设(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创立斗争协会,推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运动;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重大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等等。(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7张PPT)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2022版课标 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学习重点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地点:1919年;巴黎凡尔赛宫。
中心议题:处理_____的问题。
操纵国:英、法、美。
文件:《____________》。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条约中殖民地部分最能体现)
中国部分: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结果: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亚、欧洲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德国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背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美国遏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参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主导会议的是_____)
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时间:1921年。
文件:《_________》。
美国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评价:确立了国际新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是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激化了美日矛盾,为二战埋下隐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代表团在和会期间,与美国代表团保持密切联系,处处征询美方意见。中国提交大会的说帖,多得到美国代表团的指导……平心而论,中国代表团在和会太过依赖美国的协助与善意,可能是失败的原因之一。由于意大利退出了和会,和会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日本也趁机威胁美国要退出和会。如果日本、意大利都退出和会,那么美国总统威尔逊对于国联的设想将付之一炬。因此,威尔逊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对日本妥协。
(1)材料中“和会”指的是哪一会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召开的目的。
【答案】会议:巴黎和会。目的:讨论对德国的和约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答案】原因: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过于依赖美国;日本、意大利的威胁;美国对日本的妥协;英、美、法三国操纵会议;中国的实力太弱;等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和会”上外交失败的影响。
【答案】影响:引发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惊醒中国人,促进民族觉醒。
(2022·广东)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
A. 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 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 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 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B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B 根据材料“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可知,当时国际关系恶化导致战争,言外之意是说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B项正确;外交关系的影响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军备竞赛并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排除D项。
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彻底肢解德国感到不满,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政治、经济上支持德国,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这反映出 ( )
A. 欧洲彻底丧失其优势地位
B. 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C. 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D. 战后世界秩序已经确立
C
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矛盾重重。
1. 是战胜国意志的体现。在该体系下,英国企图维持欧洲的均势,主张法德均衡;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美国希望利用自身经济优势争夺世界霸权。这造成各国之间新的矛盾出现。
2. 建立在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制裁,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促使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3. 是大国意志的体现。中小国家的利益被忽视,甚至在大国瓜分世界的过程中被牺牲,如中国山东的权益。中小国家对其强烈不满,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正因为新秩序自诞生起即矛盾重重,所以该体系所维 持的“和平”必定不会持久。
1. (2022·广州黄埔)参与签署《凡尔赛条约》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劳合·乔治认为,《凡尔赛条约》 ( )
A.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 带有明显的分赃性质
C. 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D. 确定了和平的国际秩序
C
2. (2023·福建)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 )
A. 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 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
C. 再现1940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 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
D
3. 巴黎和会决定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与上述规定相符合的是 ( )
A. 国际联盟成立
B. 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
C. 奥匈帝国分裂
D.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B
4. (2022·四川宜宾)1936年日本首相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这表明日本试图 ( )
A. 发展中日两国关系
B. 维护国际和平秩序
C. 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遏制
D. 拒绝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C
5. (2022·四川攀枝花)巴黎和会操纵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德国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形同虚设
B. 巴黎和会维持了欧洲长久和平
C. 欧洲列强间矛盾未根本解决
D. 德国受严惩成为二战的导火线
C
6. (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下面是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是 ( )
A. “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 “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
重,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 “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
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 “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
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D
7. (2021·四川甘孜)下列四个选项中,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合理的是 ( )
A
8. (初高中衔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指出,这种要求德国支付赔款的方法“如果真被采纳并蓄意实行,人们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残的行为之一”。这说明《凡尔赛和约》 ( )
A. 维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B. 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
C. 消除了战胜国间的矛盾
D. 埋下了民族复仇的种子
D
9. (2024·山东青岛)下图是一战后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巨头”们在为“抵制日本对中国的要求”“反苏指挥部”“殖民地瓜分图”等问题争吵。这反映了巴黎和会( )
A. 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B. 是维护公理正义的和平会议
C. 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意大利
D. 与会各国的利益已达成一致
A
10. (2024·广东惠州)欧洲在世界舞台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地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人数约1 000万,战争耗费近3 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特点: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
说明:政治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影响并指出战后新的国际秩序。
【答案】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或苏俄诞生与美国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