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之后,于1929 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国实行了以国家调控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则力图以对外扩张的方式寻求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学习重点 掌握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过程,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措施,理解新政的作用和局限性
罗斯福新政
从繁荣到危机
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危机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_________。
其他原因: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爆发: _____年,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生产过剩
1929
罗斯福新政
从繁荣到危机
特点
(1)_______: 1929—1933年。
(2)_______:席卷整个_________世界。
(3)_________:工业产量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开始时间:_____年。
领导人:美国总统________________。
特点:采用_________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时间长
范围广
资本主义
破坏性大
1933
富兰克林·罗斯福
国家干预
项目 具体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_______________》,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全国工业复兴法
项目 具体措施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_________”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
影响
积极: (1)经济上,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政治上,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_________能力。
局限: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1932年的国民收入下降到不足1929年的国民收入的一半,有1 200万到1 400万人失业。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没有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抑制危机蔓延。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等方案,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最低存款保险、对困难户的住房保障和廉价住房供应等。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背景:经济危机对美国打击严重(国民收入下降,失业人数增加);胡佛政府不能抑制危机蔓延。
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人民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32年1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
A. 政府加强经济干预
B. 能源危机全面爆发
C. 农业危机十分严重
D. “罗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32年”“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可知,“大萧条”中美国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说明农产品严重过剩,农业危机十分严重,C项正确;政府加强经济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排除A项;烧谷物是因为谷物价格低,并不能说明能源危机全面爆发,排除B项;1933年,罗斯福开始新政,排除D项。
1932年2月,一位美国人在国会委员会上陈述他近三个月的见闻:数以千计的羊羔被牧羊人杀死,因为羊在市场上卖的钱还不够支付运输它们的费用。一箱苹果200个卖40美分到50美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却因父母的贫穷,今年冬天吃不到一个苹果。他的见闻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
A. 生产相对过剩 B. 人民流离失所
C. 物价普遍上涨 D. 物资供应不足
A
一、美国杰出领导人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的比较
人物 重大事件 主要贡献
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 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民主政治
林肯 美国内战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罗斯福 罗斯福 新政 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二、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急需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美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领导人 列宁 罗斯福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结果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同点 都是在国家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胆创新;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认识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1. 下图是1922—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示意图。导致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内战爆发
B. 经济大危机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伊拉克战争
B
2. 按照历史发展的因果逻辑,方框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填入的是 ( )
A. 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经济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
C. 经济繁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
D.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经济危机
D
3. 1933年,罗斯福就职演说提道:“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产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句话说明 ( )
A.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B. 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C. 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A
4. “他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评述的是 ( )
A. 美国南北战争
B. 罗斯福新政
C. 美国独立战争
D. 美国“新经济”
B
5. 右侧这张照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象。(注:图中男孩手持标语大意为“你为什么不能给我爸爸一份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 ( )
A.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B.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 通过《农业调整法》
D. 推行“以工代赈”
D
6. 罗斯福就职后的国会特别会议持续了100天,国会通过的立法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应的时期都要多得多,这就是新政的开始。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
A. 完善了美国民主政治
B. 通过立法加强国家干预
C.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D. 颁布法令实行计划经济
B
7. 1936年,美国国民收入增幅50%,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罗斯福 ( )
A. 改变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
B. 降低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C. 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D. 实施新政从而扭转美国经济形势
D
8. 漫画家常用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下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导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
A. 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 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 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D
9.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都 ( )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实现了富国强兵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D
10. (2023·湖南岳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1921年3月,粮食税实行以后,1922—1923年国家获得粮食就上升为4. 3亿普特(1普特=16. 38千克),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的增长,工业原料也有所增加。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苏联(苏俄)历史上的哪一政策?它在经济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政策:新经济政策。
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的“氧气面罩”是指什么。
【答案】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氧气面罩”指国家干预政策。
(3)材料二中“中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试写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材料中的“发动机”是指什么?
【答案】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动机”指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或启示?
【答案】启示: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共26张PPT)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学习重点 重点掌握日、意、德的侵略扩张与二战爆发的关系;对“法西斯”概念的简要理解:暴行、侵略和发动对外战争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_______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时间:1922年。
建立者:_________。
特点: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
墨索里尼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德国法西斯政权
背景:____________沉重打击了德国。
建立:_____年,_______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措施:
对内独裁: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并乘机解散了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迫害、残杀犹太人。
对外侵略:1935 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经济大危机
1933
希特勒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日本法西斯政权
背景:(1)日本觊觎中国;(2)受经济大危机打击。
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_________上台组阁。(_____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对外扩张
(1)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_________,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____________的序幕。
(2)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傀儡政权“满洲国”。
(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______形成。
广田弘毅
军部
九一八事变
反法西斯战争
亚洲战争策源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摘编自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答案】原因: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的欺骗宣传;德国民众认为,希特勒能够使德国重新前进;希特勒的扩军备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媒体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三个卡通人物形象,分别是希特勒、墨索里尼、广田弘毅,他们正在切瓜,而瓜皮上的纹理是一幅世界地图。如果给这幅漫画拟定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
A. 《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影响德意日的》
B.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
C. 《德意日法西斯是怎样瓜分世界的》
D. 《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是怎样形成的》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初期”“希特勒、墨索里尼、广田弘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漫画体现了德意日法西斯正在瓜分世界,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是怎样影响德意日的》与漫画中“他们正在切瓜,而瓜皮上的纹理是一幅世界地图”不符,排除A项;漫画内容没有涉及《德意日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的》,排除B项;《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是怎样形成的》指的是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漫画没有体现,排除D项。
漫画可以用夸张的形象表达历史内涵。下列选项中,对下边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B. 纳粹德国正对外疯狂扩张
C. 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D. 欧洲正在加快一体化进程
B
一、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两种方式及结果
二、比较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 为摆脱经济大危机,有一个国家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于1935年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与其他两国结成集团,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这个国家是 ( )
A. 日本 B. 德国
C. 意大利 D. 英国
C
2. 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际联盟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方面,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表明 ( )
A.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正义性
B. 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失败的军事冒险
C. 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D. 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C
3. (2022·四川南充)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论,违背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理念。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及德国法西斯政权反人类罪行的是 ( )
A. 残酷迫害和屠杀大量犹太人
B. 纳粹党煽动复仇情绪
C.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D. 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A
4.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发表于1939年4月的一幅由英国人创作的漫画《德国永远不会被包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
A. 德国全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B. 德国避免了经济危机的打击
C.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打击德国
D. 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D
5. 下表为1924—1932年德国纳粹党在德国参与选举的数据统计(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复仇情绪在德国境内迅速蔓延
B. 经济大危机为法西斯专政提供契机
C. 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D. 纳粹组织通过非法手段攫取了政权
B
6. (2023·江苏扬州)1936年,受军部操控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这表明 ( )
A.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C.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 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A
7. 1931年,日本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1938年提出“东亚新秩序”,19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些口号的变化反映了 ( )
A. 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不断壮大
B. 日本不断对外扩张,扩大侵略范围
C.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
D. 日本国内资源贫乏,陷入困境
B
8. 下表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
A.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B.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与疯狂扩张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C
9. 1929—1933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手段。下列史实与解决和应对经济大危机没有关联的是 ( )
A.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B.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C.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D. 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A
10. (2022·湖南常德节选)从世界的被发现到现在,世界已成为一个共同的地球村,既有矛盾斗争,也有合作共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非偶然。实际上,这两种革命是密切联系的。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有新的利益,有着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新阶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股价突然暴跌,随后银行关门,工业部门无力售出产品,便停止了生产,开始解雇工人。在西方,萧条的后果形式各异——英、美两国希望使其货币贬值,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多资金;英国……将关税提高到最高水平;西方大国都在忙着推销自己,却又不想购买别国的商品。在东方,日本开始谋划战争,把征服邻国作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手段。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难,蒋介石先生寄希望于西方为中国主持公道,而……西方自顾不暇……结果出现 “轴心国集团”,出现了集中营……差点毁了我们的幸福。
——摘编自伯恩斯《西方文明史》
(1)请通过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和共同意义,说明“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
【答案】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共同意义: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确保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为了应对这一重大事件,美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答案】重大事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美国政策:实行罗斯福新政。
日本政策:建立了法西斯统治。(对外侵略,转嫁危机)(共32张PPT)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2版课标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学习重点 二战的基本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主要国际会议的内容;认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二战的主要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_____________不平衡。
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激化了各国国内矛盾;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全面爆发: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主要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亚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等。
政治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建立标志:_____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
作用: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战争形势的扭转
转折点:1942 年7月—1943年2月的___________ ________。
意大利投降:_____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诺曼底登陆:_____年6月,美、英等国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2
联合国家宣言
斯大林格勒
保卫战
1943
1944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开罗会议:1943 年11 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 月初发表《__________》。
雅尔塔会议
参会国:美、英、苏。
时间:_____年2月。
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意义: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创造了条件,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开罗宣言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战争结束:1945 年5 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9 月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________ ___和_________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对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3)客观上,诱导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军事技术在民用领域得到应用,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法西斯主
义
军国主义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二战前,德国工业水平已经再次超过英、法,而它没有海外殖民地。在遭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后,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对以英、法、美为核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表示不满(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该体系),于是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摘编自《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二战爆发的原因。
【答案】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重要原因:英、法、美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留下的祸根。
(2)在材料二的时间轴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的影响。
【示例】历史事件:德军突袭波兰。影响: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历史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影响: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3)为了让战争的悲剧不再发生,为了全世界的和平,请就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看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曾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在中国,北上是基本办不到的。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抽调近70万人,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材料能够说明 ( )
A. 苏联深陷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潭
B. 日本全部兵力投入中国战场
C. 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D.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分崩离析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才保证了苏联可以从远东地区抽调大量兵力,进而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二战中具有重要地位,故选C项;根据“日本……北上是基本办不到的”可知,苏联并没有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潭,排除A项;根据“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在中国”可知,日本侵略者并没有在中国战场投入全部兵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德国法西斯要求日本法西斯出兵苏联,但日本没有做的事情,但这只能说明德、日法西斯利益不同,并不能说明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分崩离析,排除D项。
据记载,二战中,美国援助了苏联106. 7亿美元的物资。在亚洲战场中,中国坚持了4 500多天,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长达14年,牵制了大部分日军。同时,15万驻菲律宾美军成功拖住13万日军5个月。这些现象反映出 (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B. 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D. 诺曼底登陆作战共同打击了法西斯集团
C
一、单元知识体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 阿芙乐意为“黎明”“曙光”。在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号巡洋舰率先对临时政府政权所在地冬宫进行炮击,革命开始了……法西斯对列宁格勒攻击时,阿芙乐号巡洋舰选择在此海港自沉。在战争后期被打捞起来并维修……此后阿芙乐号就在涅瓦河畔上,供人们参观、瞻仰。与“此海港”有关的事件是 ( )
A. 苏德战争 B. 珍珠港事件
C. 诺曼底登陆 D. 雅尔塔会议
A
2. (2023·内蒙古赤峰)下列选项是某同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组图片(如下图所示)编写的简短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A. 日军占领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B.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
C. 从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D.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C
3. (2023·湖北鄂州)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小华同学通过画示意图(见下图)的方法梳理战争过程。图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
A. 雅尔塔会议召开 B. 莫斯科保卫战
C. 日本偷袭珍珠港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4. (2023·福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两军逐街逐屋反复争夺。苏军24名战士坚守一幢大楼,顶住了德军一个师在58天内的反复冲击,守住了大楼。这印证了
( )
A.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
B. 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
C. 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 苏军武器装备优于德军
B
5.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发行的一枚名为《中国抗战五周年》邮票。邮票图案两侧分别为林肯和孙中山肖像,背景为中国地图,内有“抗战建国、民族、民权、民生”等文字。这一邮票 ( )
A. 意在强调日本侵华始于1937年
B. 反映三民主义是抗战指导思想
C. 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D. 发行的背景是中美联合抗击法西斯
D
6. 只要苏联能够在抵抗德国的进攻中坚持住,不溃败,英、美就不会在1942年冒风险和付出巨大牺牲去减轻苏联的压力,所以英、美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这表明当时英、美主要考虑 ( )
A. 实现夹击德国的计划
B. 国家自身的现实利益
C. 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
D. 减轻苏联的军事压力
B
7. 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应当取得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平等地参与四强机构,参与和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这一表态的原因是 ( )
A. 中国实力大增成为亚洲地区大国
B.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需要拉拢中国
C. 抗日战争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D
8. (2023·湖北恩施)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同年春,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影响是 ( )
A. 带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 加快了战后成立联合国的进程
C.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D. 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D
9. (2023·广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很多新式武器,包括喷气式飞机和雷达等;有空中火力支持的航空母舰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水面横行的“巨舰大炮”彻底过时。这表明 ( )
A. 战场形势变幻莫测
B. 科技改变战争形态
C. 海洋战争成为关键
D. 战术战法灵活多变
B
10. (2023·山东聊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种子的萌发还需要空气、水、土壤等外部条件。
——摘编自思不群《二战全史》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者经济的。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二战”爆发的“种子”“外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种子”指《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外部条件”指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宣言。
【答案】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相互合作,不单独和敌人停战议和。
评价:《联合国共同宣言》的发表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为创建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