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7 21:01:5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学习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目的:联合自强以______________。
进程:
美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_______为特征的“_______”。
提高国际地位
信息化
新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日本的崛起
原因
内因: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_________,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外因:美国的扶持。
表现
经济: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_____经济大国。
政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先进技术
第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过程
(1)___________期间,美国颁布了《__________》,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 建立起________制度。
(3)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_________”。
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这一制度可以缓和_________,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评价
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
福利国家
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
本矛盾
(2023·山东临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元是欧盟中20个国家的货币。……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
——摘编自中国国家图书馆
材料二 对欧盟来说,欧元不仅是一种统一货币,也是一项政治工程、和平工程。……欧元的诞生与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冷战结束,德国重新统一,许多欧洲国家希望通过设立统一货币,确保欧洲走和平发展道路,避免再度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冲突甚至战争状态。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在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意大利、葡萄牙、芬兰12个欧盟成员国流通,2007年后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加入,组成19个欧元区成员国。2022年7月12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完成所有法律程序,确定克罗地亚于2023年1月1日改用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第20个成员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欧元”是哪一国际组织决定实行的统一货币?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实行的标准货币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统一货币”在实施目的上的不同。
【答案】组织:欧盟。秦朝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不同:推行欧元是为了加强欧洲经济实力的竞争力,促进欧洲内部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推行圆形方孔半两钱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
(2)材料三表明,“欧元区”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欧元区”的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格局各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趋势:欧元区不断扩展。
影响:加强了欧洲一体化,促进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有效制约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促进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启示:货币的发行要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要加强人民币与市场的沟通;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高度重视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制定较为合理的货币政策,以此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积极探索提升中国货币政策规则调控效果的现实策略;推动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市场。
(2023·江苏宿迁)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此,他们主张 ( )
A. 成立欧盟 B. 对抗苏联的威胁
C. 欧洲联合 D. 摆脱美国的控制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欧洲(指西欧各国)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故选C项;成立欧盟是欧洲联合过程中的一步,不是一开始就主张成立欧盟,排除A项;对抗苏联的威胁和摆脱美国的控制是欧洲同时要应对的,是他们主张联合的原因,排除B、D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 ( )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
D
一、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
二、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比较
1. (2023·福建)下图所示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
A. 北约组织的成立
B. 华约组织的成立
C.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C
2. (2023·四川雅安)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经济强国战略和社会市场经济。到1970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55年的3. 9%上升到7. 5%,迅速成为经济大国,在西方被誉为“经济奇迹”。这表明联邦德国 ( )
A.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 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
D. 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D
3. 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可以和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 ( )
A. 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B. 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
C. 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
D.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4. 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 ( )
A.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 反省历史融入世界
C. 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D.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D
5.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基本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但到20世纪70年代再次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说明 ( )
A.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影响深远
B.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C.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违背经济规律
D. 美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
6. (2023·黑龙江牡丹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C.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D. 重视科技发展
D
7. 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学习内容相符的主题是 ( )
A.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D. 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B
8. (2022·湖南怀化)社会福利制度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福利制度的实质是 ( )
A. 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B. 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 成为人民的社会权利
D. 彻底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B
9.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了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据此可知,西欧 ( )
A. 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B. 文明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C. 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D. 传统殖民势力卷土重来
A
10. (2021·江苏镇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六国建立的煤钢共同市场获得成功后,欧洲的联合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不断扩大的新阶段……欧洲联合的扩大,从经济上看,给它带来了内部市场的扩展和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强的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从政治上看,对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外,欧洲联合体中的那些国家,在某些国际问题上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也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根据许军《巨大的反差:20世纪末的美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编制
材料三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主要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联合进入“新阶段”后出现的两个组织。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洲联合的扩大”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组织: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联盟(欧盟)。
影响: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冲击两极格局。
(2)根据材料二,判断美国“新经济”的一大特征,并说明为此提供基础保障的科技成就。
【答案】特征:信息化。
科技成就:互联网(计算机网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福利国家”制度大体包括哪两类内容。
【答案】内容:福利补助,社会保险。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变化”所在。
【答案】变化:欧洲走上联合自强的道路;美国出现“新经济”模式;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美国霸主地位遭遇挑战。(任答三点即可得分)(共28张PPT)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022版课标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学习重点 知道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与会者: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
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_________和_________,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意义:___________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非洲年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人民在________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走上了_________发展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______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
1999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穿越历史的风烟眺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中的史实,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发生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国家召开万隆会议解决了哪一共同问题?
【答案】主题: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变化:世界殖民体系从开始瓦解到不断瓦解。共同问题: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2)根据材料二,体现中国古代“以和为贵”思想的方案指的是什么?
【答案】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综合上述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发展中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论述: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获得独立与解放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 埃及独立
B. “非洲独立年”
C. 印度独立
D. 纳米比亚独立
D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狂风暴雨中走出”意味着非洲摆脱了殖民统治,其标志性事件是纳米比亚独立,D项正确。
20世纪90年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宣告完成,但大多数新兴独立国家却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 )
A. 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
B. 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
C. 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涨
D. 新兴国家面临发展问题
D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时间长,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2)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4)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三、近代以来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 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
A. 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B. 维护了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C. 成功构建世界政治新秩序
D. 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
B
2. (2023·山东菏泽)在某同学的电脑网页浏览记录中有“万隆会议”“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 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
B.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
C
3. (2023·山东聊城)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说明了 ( )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C
4. (2023·广东)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前,是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的出口国,形成了“花生之国”“棉花之国”“可可之国”“铜矿之国”等。这表明,上述国家当时 ( )
A. 农业资源丰富
B. 自然条件恶劣
C. 人口外流严重
D. 经济结构单一
D
5. (2022·江苏镇江)1956年,纳赛尔总统以人民的名义宣布: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这表明 ( )
A. 埃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C.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D.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主权
A
6. (2023·宁夏)下表是“1946—1990年,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据此推断( )
A.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B.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 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D.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7. (2023·山西)李华同学运用时间轴梳理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B
8. (2022·山东青岛)下图是某班同学为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剧本大纲。以此判断,剧本名称可能是 ( )
A. 亚非拉的社会主义革命
B. 亚非拉的资产阶级改革
C.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斗争
D. 亚非拉的资产阶级革命
C
9. 下图为发表于1956年的时事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正通过苏伊士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其拦住。如果将该漫画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其研究主题应是 ( )
A. 三国协约集团的建立
B.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B
10. (2021·湖北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抗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是20世纪的最强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发展的支持。同年3月下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着手解决许多紧迫问题。
——摘编自《世界历史》期刊(2018.6)
(1)根据材料一,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变化: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许多国家取得独立。
原因:20世纪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坚定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广大亚非拉国家人民经过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广大亚非拉地区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亚非拉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殖民帝国调整统治政策;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的什么追求?其主要推动力量有哪些?
【答案】追求: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加强全球治理的努力;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追求。(任答一点即可得分)
推动力量: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进步力量的推动;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冷战和冷战对峙下的世界,包括对峙局面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苏联的改革与变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第16课 冷战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学习重点 理解“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概念;记忆“冷战”形成的过程
冷战
冷战的发生
冷战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根源: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_________的巨大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美国成为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会制度
冷战开始:(1)______年,____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2)____________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冷战
冷战的发生
1947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
德国的分裂
背景:1948年,“_________”爆发。苏联切断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_________”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_________”或“东德”。
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柏林危机
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冷战
北约与华约对峙
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做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__________________”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华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______________”成立,简称“华约”。
影响:_________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摘编自《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材料二 “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割成两部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的话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答案】意图:主导世界,称霸世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的影响。
【答案】消极影响: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积极影响: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1955—1961年,美国国务院数次邀请一些文化学者,出访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希望利用他们的影响加强与盟国的联系;同一时期,苏联在一些东欧国家出版发行相关文艺作品,以增进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其背景是
(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冷战对峙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1961年正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冷战的对峙时期,故选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于一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排除D项。
(2022·四川成都)下表反映出 ( )
A.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B. 美国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C. 美苏冷战已扩展到太空领域
D. 美苏科技交流日益频繁
C
美苏冷战示意图
1. (2023·辽宁锦州)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此后,美苏冷战开始。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 ( )
A. 罗斯福新政 B. 杜鲁门主义
C. 马歇尔计划 D. 新经济政策
B
2. (2023·浙江温州)1946年,国际学生联盟成立,号召全世界学生维护战后和平。1948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生组织,以该联盟受苏联控制为由纷纷退出,转而成立国际学生大会。此后,两大国际学生组织相互指责与控诉。这反映了 ( )
A. 军事冲突出现于学生运动
B. 冷战思维扩展到学生组织
C. 朝鲜战争加剧了两极对抗
D. 欧洲一体化影响世界格局
B
3. (2023·四川雅安)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成了真正的受益者。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使 ( )
A. 美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B. 欧洲国家失去了主权
C. 美苏走向全面冷战对峙
D. 美国构建起单极世界
A
4. (2023·广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 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A
5. (2023·重庆A卷)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 )
A. 由合作走向对抗
B. 由对峙走向联合
C. 由封锁走向互利
D. 由战争走向和平
A
6. (2023·湖北)“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
A. 北约组织
B. 华约组织
C. 欧共体组织
D. 欧洲联盟
A
7. (2022·广东广州)1958年起,美国开始重点援助环绕苏联和中国边境线上所谓“前沿防卫”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而对其他更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则极少援助。这反映了 ( )
A. 苏联工业化的完成
B.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C. 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D. 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B
8. (2023·河南)1972—1979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
6. 38亿美元上升至44. 77亿美元。这反映了 ( )
A. 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
B. 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
C. 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
D. 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
C
9.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法国小镇最初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这表明美国电影 ( )
A. 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C. 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渗透国家战略思维
D
10. (2023·湖北宜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各国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以公平正义超越霸凌霸道,以合作共赢超越以邻为壑,对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念予以扬弃,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摘编自《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给世界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国际交流合作,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团结。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21世纪“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的理解。
【答案】理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共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加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共38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022版课标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学习重点 掌握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改革、挫折与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遭遇的挫折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
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_______”。
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_________的轨道。
经互会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中苏关系
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
缔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 热潮。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开始时间:1953年。
内容:①发动垦荒运动;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_________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高度集中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开始时间:1964年。
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____方面。
评价: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_______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军事
轻工业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20世纪80年代。
主要内容:_________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推行“_________”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结果: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1991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某校九年级合作小组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也来参与。
【步骤一:分析历史变化】
材料一 二战前后部分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前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变化情况。
【答案】变化情况: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壮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或社会主义扩展到东欧、亚洲和拉美)。
【步骤二:再现历史场景】
材料二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幅图片进行简要介绍。
【示例】选择图1。介绍:图1反映的史实发生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步骤三:评价历史人物】
材料三
(3)分别概括材料三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观点,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案】观点1:高度肯定。戈尔巴乔夫改革推翻了苏维埃帝国,结束了冷战和两极格局。观点2:完全否定。戈尔巴乔夫改革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导致苏联解体。观点3:辩证地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现实政治的需要;时代的变化;史料的更新与发现。
(2021·江苏苏州)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 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A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与“七五”计划时期相比,“十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苏联两个时间段商品经济的相关情况,无从得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两个时期苏联的工农业发展速度相差不大,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C项;与“七五”计划时期相比,“十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相关指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无法得出民众生活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1949—1953年,波兰生产总额翻了一倍多,而谷物产量仅增加了5%。匈牙利在1950—1954年,把投资总额的90%用于发展重工业。这表明 ( )
A. 二战严重削弱了东欧国家
B. 东欧经济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 世界各国掀起改革的浪潮
D. 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B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 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重点 农业 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同点 (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
启示 改革要根据国情,制定适当的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1. 下面是1948—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 “柏林危机”的爆发
C
2. (2022·四川德阳)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 美苏争锋的影响 B. 苏联模式的制约
C. 历次改革的失败 D. 华约组织的瓦解
B
3. (2023·四川攀枝花)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
A. 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 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 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 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A
4. (2023·辽宁)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
A. “柏林危机”出现
B.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 两极格局瓦解
D. 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C
5. (2022·贵州六盘水)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 )
A. 波兰政变
B. 罗马尼亚政变
C. 德国统一
D. 苏联解体
D
6.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消失,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材料表明苏联的解体导致了 ( )
A. 北约组织的终结
B. 苏联模式的失败
C. 苏联改革的失败
D. 两极格局的瓦解
D
7. (2023·甘肃定西)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论》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始末》
C. 《美苏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D. 《二战后美苏争霸专题史新编》
D
8.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圈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 )
A. 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 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 是苏联改革的失误所致
D. 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
9. 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西欧国家逐渐走向联合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 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10. (2022·湖南怀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和人民在这一社会实验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更是大错特错的了。
——摘编自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作用,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京所说的苏联发展过程中“不容置疑的成就”有哪些,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案】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等等。
(3)中国的“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举一例“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吸取苏联教训,变革这种僵化模式的。
【答案】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措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4)对比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启示:改革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