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童话。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安徒生,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更是通过第五粒豆子让病中的小女孩振作起来,让我们感受到安徒生作品中的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篇童话,画面感强,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结局符合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深思且令人回味。文中形象鲜明,每一粒豆子都被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符合安徒生童话的幻想性。丰富奇特的幻想,在这篇童话中表现也较为鲜明。安徒生笔下,所有的一切都有生命,都会说话,有自己的思想。文中的五粒豆子,就如同一个家庭中的五个各有理想的孩子,又如同一起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五个各奔前程的同学。这篇童话另一个特点是叙事性,以叙事的方式突显形象,突出故事。
故事以五粒豌豆的对话展开,生动讲述五粒豆怀揣美好愿望的曲折经历,其中第五粒豆的经历最神奇,竟然从“一个囚犯”变成了 “一个小花园”,带给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那粒想飞进太阳的豌豆落进脏水沟里涨得大大的,仍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一个豆荚里同时蹦出来的五粒豆却拥有不同的命运,故事结尾温馨又富有深意,耐人寻味,给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策略单元,所学的阅读策略是提问策略。针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文在课前的学习提示中就指明了方向: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与之呼应的还有课后思考题。课前的学习提示和课后题都围绕提问策略展开。学习提示和课后第一题意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仿照问题清单,整理同学提出的问题,从中学习提问方法。右侧的泡泡提示既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引导学生不只关注局部,也学会在阅读的时候关注整体,这是本课学习提问的主要生长点。问题清单中的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情节发展和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指向对比阅读,比较五粒豆的经历,是针对全文提出的。省略号则提示还可以针对部分或全文提出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后第二题提供的问题清单作示范,先观察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岀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再通过回读课文,发现清单中的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是伴随着阅读过程产生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全文提出的,是读完故事之后,联系前后故事情节提出的。
学情分析
童话这一题材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安徒生童话》更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目是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听大人讲的。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问,孩子们并不陌生,从每课书的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堂上的学习交流,提问一直是作为老师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也能在读完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但就本单元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等提问,学生还是不能自己完成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逐渐掌握。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5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 18个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交流第五粒豆子与小女孩病好的关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教学重点
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难点
整理问题清单,明确哪些问题是针对局部提的,哪些问题是针对整体提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学习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单元导语页。
2.从单元导语页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明确: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所要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提问策略。学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习作要素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从单元导语页的观察,初步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
预设:
(1)“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
(2)一本本书籍组成的大大的问号,预示着读书就应有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3)知道了本单元是阅读策略——提问策略的单元,了解了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语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所学的语文要素,同时激起学生的提问策略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交流以往我们学习过的阅读策略。
【教师课堂行为】
1.回顾三年级上册的预测。
通过读题目预测。通过看插图进行预测。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通过联系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在情节拐点处进行预测。
学习了通过读文章的题目进行预测,通过看插图进行预测,通过读旁批、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文中内容的线索进行预测(文中出现矛盾或情节拐点时进行预测),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预测,是一边读一边学习预测的。
2.明确:这些预测的角度,同样适用于我们提问策略的学习。
【学生学习活动】
1.根据老师出示的ppt,回顾三年级阅读策略——预测。
通过读题目预测。
通过看插图进行预测。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通过联系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在文章的情节拐点处进行预测。
……
2.理解,这些预测的角度也可以迁移到提问中。即
对文章题目提问。
观察插图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对文章矛盾之处或不太合乎情理的地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提问。
在文章的情节拐点处进行提问。
……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三上的学习策略——预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策略即阅读的方法。进而,清晰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提问策略。
环节三:分类识字,规范写字
【教师课堂行为】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本课要求认识10个生字。其中,“囚”适合随文识记,可以在学到“囚”字相关段落时,根据会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人”在框里, 就像人被关在一个牢房里,也像第五粒豆钻进了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僵、框”可以通过 集中识字的方式进行,读好后鼻韵母,认清字形。“僵、框”都是左右结构,“僵”右边有两个“田”,"框”右边是半包围结构。
2.多音字辨析:
3.识记字形,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写字教学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后集中进行。书写“豌”字时注意左窄右宽,豆字旁的 最后一笔是提。“恐、曾”都是上下结构。“恐”字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卧钩起笔与 左边第二画竖的起笔齐平。“曾”字上半部分笔顺要写正确,先写中间的短竖,再写短竖两边的点。
4.交流字词学习,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认读生字。
2.能区分多音字。
3.正确识记字形,正确书写。写“豌、恐、曾”这几个易错字的字头。
4.给生字扩词,通过扩词的形式理解生字词。
【设计意图】分类识字,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以指导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语境中辨析字音,多音字字音掌握更牢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寻找规律和共性,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书写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
环节四: 字理识字,感受汉字之美
【教师课堂行为】
出示“囚”“曾”的字源,带领学生了解这两个字的演化。
【学生学习活动】
观察“囚”“曾”的字源,了解这两个字的演化。
【设计意图】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字理识字带来的。
环节五:学习新词,了解意思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词语,接龙读。
2.交流预习中圈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利用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学生学习活动】
1.接龙带读词语。→ 随机指名读词语。
2.说一说预习中理解的文中词语的意思。
预设:
揭晓:泛指把事情的结果公开出去。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青苔:阴湿地方生长的绿色苔藓。
水笕:引水的长竹管,安在房檐下田间。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盘绕:螺旋状地或圈状地缠绕在某物上。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课文前,通过预习的交流,解释词语的意思,解决词语障碍。
环节六: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课堂行为】
1. 自读课文,试着划分结构段并尝试着概括段意。
2.通过小组交流及师生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学习活动】
1.自读课文,试着画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2.小组交流分段及段落大意,进行汇报。
预设:
第1 12自然段写豆荚成熟后,五粒豆被一个男孩当作玩具枪的子弹,在射出去之前各自憧憬未来。
第13 21自然段详细讲述了第五粒豆落在顶楼窗子下面一个长满了青苔的狭小缝隙里,顽强地生根、长叶、开花,使病床上的小女孩备受鼓舞。
第22 24自然段先简述其余四粒豆的命运,然后写小女孩伴随着豌豆花的盛开, 拥有了健康和快乐。
3.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豆荚成熟炸开了,一个小男孩捡到了五颗小豌豆,便把他们当做气枪子弹用。有三粒被鸽子吃了,一粒掉臭水沟里了。最后一粒掉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慢慢发芽、开花,一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病情也逐渐好转。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学生读的专注性及边读边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脉络,利于后边的课文深入学习。
第2课时
环节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教师课堂行为】
1.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词语听写。
2.对照词表,请进行订正,将不正确的进行修改。
【学生学习活动】
1.进行词语听写。
2.对照词表进行修正。
环节二: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课堂行为】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大意。
环节三:交流可以在文章的哪些地方提问题,如何提问。
【教师课堂行为】
1.回顾你以往在预习中如何提问的。
从课题中寻找问题。(如: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质疑。
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如:情节拐点处或感觉和文章其他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些矛盾的地方)
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进行质疑。(如:此处为什么用感叹号?)
从课文的语言运用上发问。(如:这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反复出现?)
从课文内容前后的联系上发问等等。
从课文结尾处寻找问题。(如:故事的后续发展会是怎样的呢?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2.找一找提问句式的规律: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除了这三种提问的句式,还可以用什么提问?(疑问词)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提问时可以用上上边总结的三种句式也可用同学们交流的疑问词进行提问。
3.浏览课文,试着从刚刚回顾的如何提问题的地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写在文旁。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积累的如何提问的方法。
2.找出提问的句式。
……是什么(是这样的吗);……怎么样;……为什么……
交流疑问词:
(1)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
(2)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怎、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
(3)语气词主要有:吗、呢、吧、啊
(4)疑问副词主要有:难道、岂、居然、竟然、究竟、简直、难怪、反倒、何尝、何必
3.浏览课文,在文旁批注自己的提问。
【设计意图】质疑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的能力。敢于质疑,也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同时为后边学习提问策略进行铺垫。
环节四:学习课后思考题第二题,了解如何从课文的局部或整体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课后题,引导学生,从中观察发现提问的策略。
2.引导发现提问策略:
(1)观察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岀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
(2)通过回读课文,发现清单中的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是伴随着阅读过程产生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全文提出的,是读完故事之后,联系前后故事情节提出的。
【学生学习活动】
1.观察课后题的提问清单,了解提问清单如何写,并试着找出提问的策略。
2.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前两个问题是就对课文的一部分进行的提问。
第三问题是指向对比阅读,比较五粒豆的经历,是对全文进行的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问题清单,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岀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为后边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明确可以从课文部分内容(局部)或整体进行提问。
环节五:仿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小组的问题,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课堂行为】
1.组内合作学习,仿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小组的问题,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2.交流小组问题清单。
3.归纳:针对全文提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提出的此类问题可能较少,应重点加以指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针对全文进行提问。可以结合前后故事情节,通过对比五粒豆的经历提出问题,如:“谁才是五粒豆中最了不起的?”可以根据故事结尾提问,如:“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还可以针对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差异提问, 如:“题目写的是‘五粒豆’,为什么内容主要写第五粒豆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呢?”
【学生学习活动】
1.小组内进行问题清单的整理。
2.全班展示小组的问题清单。
3.找出本组比较有价值的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整理问题清单,进一步学习如何根据课文部分内容或全文提出问题。为后边学生继续从课文部分内容(局部)或整体进行提问做准备。
环节六:学生再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从课文整体和局部,提出更多问题。)
【教师课堂行为】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从课文整体和局部,提出更多问题。)
2.互动交流。
(交流时先读文,再说自己从哪有的疑问,什么问题,是从整体还是局部提问的。)
第一部分(1-12段)
1段:
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针对一部分提问)
豌豆在家庭中的地位这怎么理解?(针对一部分提问)
豌豆越长越大,它们为什么会想:我们得做点事情?(针对全文提问)
2-5段:
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这里的僵硬指什么?(针对一部分提问)
第三段豌豆为什么又认为整个世界都变黄了?(针对一部分提问)
作者为什么用“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针对一部分提问)
6-12段:这五粒豌豆分别有什么心愿呢?后边又会怎样呢?(针对全文提问)
第二部分(13-21段)
文章小女孩的家庭是怎样的?(针对一部分提问)
第14段为什么写的是春天的早晨,还写阳光温和地从那个窗子射进来。(针对一部分提问)
一颗豌豆,怎么母亲却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针对一部分提问)
是什么力量让小女孩觉得“我会好起来。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针对全文提问)
母亲不相信,但为什么还是仔细地用一根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针对一部分提问)
文中为什么写豌豆“向上长”?(针对一部分提问)
当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个钟头时,她会想什么呢?(针对一部分提问)
女孩为什么轻轻地吻了一下她柔嫩的叶子?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针对全文提问)
第三部分(22-24段)
五粒豌豆各自的命运是怎样的?(针对全文提问)
水沟里的那粒豌豆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胖得够美了?还认为自己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针对全文提问)
24段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针对一部分提问)
结尾处为什么写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针对一部分提问)
【学生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提问题。
2.互动交流:(交流时先读文,再说自己从哪有的疑问,什么问题,是从整体还是局部提问的。)
【设计意图】通过读中思考并提问题,巩固提问策略里的针对全文和针对文章一部分进行提问的技巧的掌握。
环节七:师生对话,感悟童话。
【教师课堂行为】
提取出和课文理解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
同学们,刚刚同学们的提问,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读文才能解决,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快速读文,从文中画批出和这些问题答案相关的语句。
(1)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五粒豌豆分别有怎样的梦想,各自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3)五粒豌豆的经历,让你想到了什么?
(4)这篇安徒生的童话,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说一说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5)丰富奇特的幻想,在这篇童话中表现较为鲜明。安徒生笔下,所有的一切都有生命,都会说话,有自己的思想。这篇文章你如何感受到丰富奇特的想象的?文中的五粒豆子,及小女孩母女,让你感受到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学习活动】
1.读文画批上述五个问题。
2.互动交流。
预设:
(1)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女孩,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在她的坚持和阳光的心态下,病好了。
(2)五粒豌豆分别有怎样的梦想,各自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颗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鸽子吃了。
第二颗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落到了水沟里,涨得大大的。
第三颗第四颗“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住下了。”——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了。
第五颗“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被发射到一个花盆里,这户人家有一个多病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小豌豆一天长大时,她对生活也有了希望,身体开始一天天好起来。当豌豆藤结出一串绿色的豆荚时,小女孩的病全好了。
(3)五粒豌豆的经历,让你想到了什么?
第一粒和第二粒豌豆——自高自大
第三粒和第四粒豌豆——满足现状
第五粒豌豆——随遇而安
(4)童话中让我们感受到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母亲虽然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豌豆苗支起来,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寄托了对女儿获得重生的渴望,虽然她不相信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会创造奇迹,但她更愿意让这株豌豆苗陪伴着病中的女儿,给她带来获得重生的力量。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5)丰富奇特的幻想,鲜明的形象。
五粒豌豆分别代表了:自高自大、满足现状、随遇而安几类人。母亲,是代表全天下所有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小女孩是自强奋斗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突破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特点。
环节八:拓展阅读,在文旁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课堂行为】
1.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边读边批注自己的问题。
2.交流自己批注的问题。
【学生学习活动】
阅读《丑小鸭》部分节选,补充自己的问题清单。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