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2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3 16:25:25

文档简介

姓名
李伟
电话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郓城县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五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材中的第5课,属于中国古代重大改革内容。 ?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封建化改革,也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征服同化的过程。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 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富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教材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主要阐述改革背 景。第二、三、四、五目主要讲述改革内容,第六目概括影响。其逻辑关系主要从背景入手,分析当时北魏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矛盾,了解由此产生的改革措施极其内 容,进一步分析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文科生 经过初中及高一对历史必修一及必修二的学习,大部分已进入了一个相对深入、全面了解的层次,对历史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从知识结构体系上看, 他们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对特定时期的历史还缺乏整体认识。故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避 免过难过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能分析出改革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
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探 讨改革的作用,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 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对改革措施的准确理解及措施的实施对中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 ? ?多媒体? 小白板等
? ? ?利 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关的图片及相关史料,便于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历史,继而更准确的了解历史、把握历史;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与改革措施相关的历史史 料,创设历史情境,适时设置问题。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深入的分析解读史料从而在小白板上总结归纳出正确答案。然后老师针对学生们不同答案进行纠 正、补充,最后用幻灯片的形式罗列出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的知识结构图,同时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孝文帝改革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此 次改革的不易及其改革的意义重大。
? ? ??播放孝文帝的相关图片及其改革措施中的向汉人学习农耕、穿汉服等图片,在于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 ? ??通过展示相关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对本课有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 ? ??利用幻灯片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给学生再一次强调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
导入本课
??? 展示北魏两尊骑马武士陶俑图。
???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 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后却难“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 让学生感受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以及他移风易俗的伟大改革。
多媒体
相关历史史料
以幻灯片的形式相继展示
探究新知
??? 少 数民族内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民族的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掌握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匈奴、鲜卑、氐、羯、 羌;知道少数民族迁移的方向:南迁中原。再出示鲜卑族迁移、发展、建立北魏和统一黄河流域的多媒体,了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鲜卑族拓拔部的影响最大。)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
?? 2、改革措施:
?? a、实施新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 b、迁都洛阳;
?? c、实行汉化政策
?? 3、改革的历史意义: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观看《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反映北朝时期上层人物生活的石刻》等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观看北朝(439年-581年)示意图,了解北朝的更替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 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积极思考,针对老师的设问,组织答案
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史料
巩固练习
??? 利用幻灯片相继展示6道选择题
??? 分别找几位?? 学生回答
??? 学生积极思考,认真作答
多媒体
总结
??? 老师进一步梳理备课的知识点,以一张知识结构图结束本课的内容
??? 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多媒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相关史料较多,此为本课的最大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能培养及提高学生们的解读史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课的认知水平,我认为这恰恰正是本课最大的教学特色;最后带领学生们对本课内容的总结与回顾,使学生们还得出这样的启示:
???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
课件24张PPT。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主要内容
(3)探讨历史作用东

羌匈 奴鲜 卑羯氐晋武帝
司马炎北方南方魏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南 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 朝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4)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改革前)"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影响: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二)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意义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请你当专家文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2、三长制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完成了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改革的重大意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认识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民族矛盾激化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