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侯文永
电话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临朐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教材上承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即百家争鸣的萌芽时期,下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百家争鸣结束,儒家思想确立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
3、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4、课时安排:1-2课时
5、?知识体系
6、内容整合
岳麓版教材将本课内容分五个子目,分别概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各派别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历史地位。另外,教材在最后指出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参考人教版、人民版等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可做如下整合:
⑴突出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主线。首先要识记和理解孟子、荀子及其思想主张,然后与孔子的思想进行联系与对比,认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初步理解儒家思想的特征。
⑵归纳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结合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全面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必然性,进而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⑶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阶级立场、思想价值等,准确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含义。
⑷综合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影响,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有所了解,对诸子百家思想也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
教师可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扮演角色,让学生有主体性思想,积极参与课堂。
1、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一定了解。同时,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2、能力评价
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归纳概括和分析理解问题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部分学生阅读史料能力较差,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不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足够重视,并适时地加以解决。
?3、生活经验
?总体来说,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 重视目标导引,明确课标要求,确定学习目标,适当培养高考意识。
2. 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采取检查、讲评的方式,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作用。
3.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发挥群体学习优势,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倾听、思考、质疑和判断能力。 评价时,不搞一言堂,而是用诸如“老师的观点”等术语。
4. 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重视历史概念教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突破重要历史概念。
6.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目标展示
展示课标
解读、理解
多媒体课件
自主学习
点拨、纠正
自学、巩固
多媒体课件
合作探究
引导、点拨
探究、分析
多媒体课件
小组讨论
引导、点拨
讨论、合作
多媒体课件
课堂评价
口头评价
个人、小组评价
多媒体课件
体系构建
指导、示范
自主构建
多媒体课件
课堂训练
引导、点拨
自主解答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在坚持立德树人教学思想、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做得较好。因而,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同时,我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师生交流对话较为充分,教学相长,形成了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问题探究记录表,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
⑴复习回顾上节课有关内容。
⑵预习本课内容,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问题:
①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有何主张?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有哪些异同点?
③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还有哪些派别?各有何思想主张?
⑶查找有关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言论、著作等资料,思考其思想主张。
2、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评价设计
⑴由于本课涉及到诸子百家思想较深奥,评价放在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基本内容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上为主。
⑵学生讨论发言活动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等综合评价。
⑶结合自主学习问题评价。
⑷结合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
但由于种种原因,本节课的教学仍存在某些不足,主要包括:等,
1、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情况检查落实不够到位。
2、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3、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各种史观理解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强。
4、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突发的“奇思妙想”点拨不够。
5、为后续学习考虑,应该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初步探究。
以上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注意改进。
课件49张PPT。山东省临朐第一中学 侯文永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关于“百家争鸣”课标考纲自主学习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有何主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 (1)主张:提出________学说;主张________说;倡导“___________”? (2)地位:唐代以后,《__________》一书被当作经典,孟子被尊为“__________”?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孟子亚圣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思想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荀子: (1)哲学观: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人性论:主张“_________”? (3)治国论:认为治国应以______为主,礼法并施?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教思考:“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有何联系?说明了什么?联系:生产力发展推动“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 提出。
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制天命而用之”表达了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愿望。
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主学习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有哪些异同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对比课堂讨论 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关于“人性”的看法及其“民本”思想?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老师的观点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老师的观点
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认识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2)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3)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态度?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课后讨论课内探究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从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背景材料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魁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请结合上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社会大变革认识:一定时期思想和文化是这一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自主学习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还有哪些派别?各有何思想主张?二、墨子与墨家 1.主张: (1)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倡“_________”,主张“_________”?“节葬”? 2.地位: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3.立场: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__的利益?兼爱非攻尚力节用显学手工业者三、庄子与道家 1.主张: (1)提出了“__________”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_________的? (2)提出“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认为天与人“__________”,人必须顺从自然? 2.成就: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齐物相同逍遥不相胜四、韩非与法家 1.主张: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主张__________? 2.影响: (1)适应建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政治体制的需要? (2)西汉以后与__________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__________?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的军事思想被后人整理为《_____ ___》一书?法术势君主专制变法革新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理论基础孙膑兵法 1、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注意归纳:
①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③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2、诸子百家思想哪一(几)家在当时最受欢迎?为什么?答案一:儒家和墨家。儒家、墨家思想深受广大人民欢迎。(从人民角度)
答案二:法家。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力主变革的思想顺应了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深受地主阶级欢迎。(从统治者角度)课内探究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性质和地位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背景材料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性质、地位和影响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道家学说构成传统思想的__________基础? (3)__________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__________?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哲学法家理论武器体系构建(小结)社会大变革(背景)百家争鸣(内容)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 (意义)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课堂训练 1.(山东高考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课堂训练 2.(山东高考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B课堂训练 3.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A课堂训练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A课堂训练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C课堂训练 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B课堂训练 7.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课堂训练 8.电影《墨攻》表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思想?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有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B课堂训练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D课堂训练 10.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课堂训练1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课堂训练 1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B课堂训练 1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课堂训练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答案】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课后作业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引述《诗经》《尚书》等古代典藉。刘邦呵斥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唇相讥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于是,刘邦让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和历史上治乱的缘故。他便写下了《新语》12篇,讨论“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使得刘邦不得不“称善”。
——参见《史记》卷九十七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
自我测评
1.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2.概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