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3 19:23:23

文档简介

姓名
许洪霞
电话
?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大改造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左”倾错误发展并 最终演化成“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迅速向纵深发展。 十五大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学生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原来 传统的编年体编排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跳跃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功底,而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 备和认知水平也有限,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辨析能力。因此,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生动形象地因势利导,进行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有价值的历史信 息,进而熟练掌握本节课内容。
?
三、教学目标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运用简易音频、视频手段,制作PPT教学课件
2、微课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3、微课程《历史评价方法》,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罗斯福新政,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4、组织学生分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设问导入: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制PPT
讲授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请同学们以口答、笔答或实际操作等形式,来实现对学生分析、运用历史的能力的评价,以提取有效信息,以学生成长记录的形式保卑下来,从而实现个案的跟踪和有针对性
的引导。
设计相对独立的评价活动,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渐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不仅教师评价,还包括学生自评和他评,是评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一种体现,从而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的发展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自行设计表格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措施;运用恰当的评价法从实质、特点、积极作用、局限性的方面探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评价
微课程
PPT演示文稿
?
方法指导
情境创设法、讲解法、归纳法
分组讨论法、图表制作法、合作探究法
微视频
知识体系
教师展示板书框架体系
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并与教师构建的概念图进行对比
概念图
训练
网络发送问卷星《当堂达标》http://www.sojump.com/jq/5417374.aspx我的问卷?-?问卷星(免费版)
学生在PAD上完成提交
PAD?网络
问卷星
作业,学生历史思维训练
教师针对重点和学生的思维难点,制作并推送TWT(创新新思维训练)
学生完成TWT的训练并完成
TWT公众网络平台
教学感悟
课后自我教学反思
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微课程教学手段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
2.历史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动态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3.学习方法指导,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问卷星当堂达标、评价,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以评促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合作凝聚力和学生的成就感。
6.运用TWT公众网络平台的创新思维工具,制作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本课适合使用因果图工具和论证工具)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请学生网络上作答后提交,教师在网络给予评价反馈。因为网络平台问题,暂时无法制作。
?
课件28张PPT。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世界银行评价1、背景:在徘徊中前进原因客观上:“文革”烂摊,暂难收拾;主观上: “两个凡是”,阻挠前进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伟大
决策思想 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 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
路线1、彻底结束了“文革”“左”倾错误的束缚,
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
乱反正。
2、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4、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历史意义:我们常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你怎样理解“转折”?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 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上:从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对外开放
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全面改革
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建设民主政治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 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合作探究党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中国三次历史巨变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1.什么是改革?2.为什么要改革?3.怎么样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二、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30

前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A、农业地位
B、农业现状
C、体制弊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承包责任制2).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3).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失去活力,缺乏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
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1.什么是开放?2.为什么要开放?3.怎么样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何区别呢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发展本国经济;
满足列强需要增强国力提高地位
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主权独立、主动进行
半半社会、被动开放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封闭导致落后;
当代世界形势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什么要开放?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怎么样开放?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时间:1990年
原因: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意义: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1992)2、标志:①关于基本路线:……
②关于改革开放:……
③关于判断标准:……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内政治经济出现低谷(1)1992年初
邓小平南方谈话:
(要点、意义)(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背景: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
大而深远的意义。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
①、②、③……(2)意义: ①使市场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规定了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1、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中共十五大:(1997)(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
(2)阐述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
①、②、③(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市场体制的理论(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体制的目标(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体制的目标
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5)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