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8 08: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1.感受诗歌,掌握有关作者王湾的文学常识,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3.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重点)
2.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让我们走进王湾的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咏颂不尽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抒发乡愁的诗词名句呢?
@1学生交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作者简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余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开元初年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知识链接】
诗歌按时代分: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融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多用铺陈的手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诗: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常用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题目解说】
从诗的标题中可以知道哪几层意思?
(1)次: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点明地点,意为:(旅途中)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作者家在洛阳,旅于江南,他在这座山下停宿,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同学们已经可以把这首诗流利的读下来了,请注意把握五言诗的朗读节奏。听准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结合资料,疏通诗意】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教师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品读诗歌 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新春已来。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试分析“客路”与“行舟”的妙处。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青山,客路,绿水,行舟。
(2)诗一开头就提“客路”,紧扣诗题,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
诗人此刻在“行舟”上,是看不到“客路”的,这里运用想象,表明到达北固山之后还要去其他地方,透露出羁旅漂泊之意。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此时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描绘了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的图景。
(2)潮平”,显出“两岸宽阔”,写出了宽阔的江景;“风正”,帆才能“悬”,表明此时风顺且风和。这两句诗写景传神,意境豪放,宽阔之景表明诗人开阔的胸襟。
(3)这一联表现了江面恢宏阔大的景象。“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写得更加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写景之传神。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两幅图景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相似之处?残夜和旧年分别指什么时候?此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暗含了什么哲理?给人们什么启示?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描绘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2)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的图景,这两幅图景点名了时令,都包含了时序交替。
(3)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旧年指一年末尾。
(4)对偶——句式工整,节奏感强。
拟人——“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海日”,“江春”(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5)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6)启示:保持乐观、积极向上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此联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照应首联,点明主旨。
2.运用设问的修辞和典故,借助北归的鸿雁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①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生”字和“入”字用得好。“生”“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典故“鸿雁传书”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要求释放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苏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7.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拓展延伸】
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这首五言律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许未来我们也要远行,离开故土与亲人,但我们誓将乐观为伴,心怀家族温暖,责任在肩,勇往直前,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爱与梦想照亮前行的路。
1. 默写这首诗。
2.收集王湾的其他诗歌,读一读并体会其风格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