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
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研读此文,需要通过揣摩细节来体会文中诠释的深沉母爱。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分别从走进作者、走进母亲、走进主旨三个层面来探寻文章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对内容的分析,更要把握人物的情绪变化,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3.探究课文的主旨,感悟文章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感受文中母亲形象。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文章传达的精神力量。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孔子家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话多用于表达孩子想要尽孝,而父母却已与世长辞的情境。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作品《秋天的怀念》就写于作者母亲猝然长逝之后。
瘫痪( ) 侍( )弄 捶( )打 整宿( )
憔悴( ) 仿膳( ) 豌( )豆 诀( )别
烂漫( ) 翻来覆( )去 絮( )絮叨( )叨
tān huàn
shì
chuí
xiǔ
qiáo cuì
shàn
wān
jué
làn màn
fù
xù
dāo
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颜色鲜明而美丽: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特别高兴:
形容说话啰唆:
来回翻身:
侍弄
憔悴
诀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翻来覆去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中《我与地坛》曾鼓励了无数人。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特点:①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②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比较具体、突出。或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或在描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本质、社会生活。③所叙述的事情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生活片段。④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也可以偏重描写人物局部的性格特征。
此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作者在2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年纪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二十六岁时,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因肝病早逝。母亲的离世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在后来许多的作品中都提到了他的母亲。此文便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经典之作。
(一)解题
初读课文,思考:作者怀念的是谁 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
作者史铁生在怀念自己已逝世的母亲;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
(二)读文。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深沉、忧伤。
(三)梳理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推“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推“我”去北海观赏菊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把握课文的线索,厘清脉络。
叙事线索:去北海看花。
情感线索:“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母亲建议去北海看花—“我”无比抗拒。
第二次:母亲再次建议去北海看花—“我”勉强接受。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领悟了母爱。
学习任务二 读懂作者
1.查阅资料,结合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
“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一喜欢田径”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一文中这样写道。
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他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在21岁生日这一天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双腿残废,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2.分析史铁生在瘫痪之初的状态是怎样的,以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瘫痪之初的状态: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
具体表现:
(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2)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3)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拒绝,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3.朗读课文第1段,体会作者的心境,思考:怎样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状态。
朗读指导:
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
合作学习:分享感受,朗读互评,细致体会作者情绪。
第1段朗读分析示例:
(1)重读:突然、砸碎、猛地、摔。(表现“我”暴怒无常的情绪)
(2)轻读: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
(3)体会节奏的急缓变化。
例如:母亲劝说的话(缓),面对“我”暴躁绝望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表现“我”痛苦的词句(急)。
这节课,我们知人论世,深入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背后的故事,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与悲痛,理解了他的暴躁与无常,并在朗读中把握了作者感情的变化,体悟了字里行间蕴含的复杂情绪。
1.基础型作业:根据本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2.发展型作业:拓展阅读《病隙碎笔》,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朗读,互相评价。
秋天的怀念
母亲建议去北海看花—“我”无比抗拒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花—“我”领悟了母爱
母亲再次建议去北海看花—“我”勉强接受
板书设计
暗线—情感变化
明线—看花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面对脾气暴怒的儿子,母亲总表现得小心翼翼,她时刻关注着儿子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偷偷地爱着脆弱的儿子。我们仿佛读懂了母爱这首无言的歌,而作者又何时才能理解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史铁生的世界,学习《秋天的怀念》。
1.面对暴躁易怒的儿子,母亲有哪些表现?勾画相关句子,进行细致分析。
感知母亲的形象
答题方法: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运用一组叠词(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刻画了母亲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的情景,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细腻深沉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急切阻止孩子自残的情景,可见母亲十分在意
“我”的内心感受,也突出了母亲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要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体现了母亲的坚强勇敢。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面对儿子,母亲心疼又焦虑,她出现央求的神色,希望儿子看到自己内心强烈的愿望,逐步找到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细腻的爱。
2.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形象。
慈爱、宽容、坚强、伟大、无私。
学习任务二 读懂母爱
1.反复朗读下面的句子,设计朗读脚本,体味深沉的母爱。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朗读设计:
“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修饰词轻读,突出母亲因理解、疼爱儿子而小心翼翼的状态。“看不见”强调母亲的关心,略重读。“看着我”读出深情,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不放弃。
·
·
·
·
·
·
·
·
·
·
·
·
·
·
·
·
·
·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朗读设计:
“扑”“抓”重读,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承受不住打击而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要读出力度,体现出母亲的急切;“忍”轻读,读出母亲的隐忍和坚强;“好好儿活”应读得缓慢但有力度,体现出母亲的坚强。
·
·
·
·
·
·
·
·
·
·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朗读设计:
语言描写,是母亲征求儿子意见,读得要平缓,读出商量的语气。“挡”“憔悴”“央求”要重读,语速要慢,表现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
·
·
·
·
2.进行朗读比赛,互相评价,交流朗读感受,切实体会并理解母爱。朗读时,既要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更要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母爱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源于无数的细节。此文中,作者着重刻画了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呈现出一个慈爱、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母爱那动人心弦的力量。
1.基础型作业:阅读《合欢树》,并品析其中描写母亲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母爱的深沉。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课后练习题;②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写一封信,不少于200字。
秋天的怀念
描写角度: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母亲形象:慈爱、宽容、坚强、伟大、无私 。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真分析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到了母爱的力量。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深入课文,探究课文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
学习任务一 体悟情感
1.课文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还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
先独立思考,回归语境,揣摩词句含义,再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完善答案。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2. “好好儿活”在第1段和第7段共出现了三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含义:
第1段中,母亲说了两次“好好儿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她自己在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鼓励儿子积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
第7段中,“我”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说明“我”已经读懂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
学习任务二 探究主题
关于题目的含义答题方法: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1)字词分析法: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深层含义。
(2)修辞分析法: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理解标题的含义。
(3)主旨分析法: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1.说说课文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表层意义:课文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标题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2.思考探究:课文结尾处写了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
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儿活”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怀,以及正视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1.基础型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中母亲临终的话补充完整。
2.发展型作业:①完成课后练习题;②史铁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乐观态度,搜集整理他的语录,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对生活绝望) (好好儿活)
板书设计
怀念
救赎
怀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