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诗歌散文小说》)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呐喊》自序(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诗歌散文小说》)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呐喊》自序(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3 11: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导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呐喊》自序
作者:鲁迅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每当时代想最终总结自己的价值时,这个人总会生还。 他举起时代的全部重任,掷入自己的胸渊。
——里尔克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孔乙己》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一件小事》1920年4月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
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走近文体《野草——序言》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 刈,直至于死亡而朽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 且无可朽腐。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 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 ???????????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呐喊呐喊呐喊呐喊教学目标 :分析《呐喊》的来由和命名的缘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 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就成了《呐喊》的来由。 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走进课文2.全文结构:
一、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总括呐喊由不能忘却的“梦”引起的。
(2─22)具体分述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
二、(23─24)写作呐喊的缘由,表明为革命而作文的态度。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梦大半忘却了一部分不能忘却《呐喊》的来由阅读课文到过哪些地方
产生过哪些想法
人生道路上有哪些重大的转折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之前:
鲁迅自传
鲁 迅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⑶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阅读课文: 阅读文章的2段--6段,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追寻鲁迅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请同走进课文图片鲁迅的父母鲁迅的诞生地   当铺经常出入的药店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在仙台医专藤野先生绍兴会馆绍 兴生活经历 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思想发展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 京生活经历 求新知
渐悟中医是骗子,并由此产生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
思想发展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 台生活经历 攻医学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思想发展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 京生活经历 搞文艺
创办《新生》并失败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 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 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绍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洋务救国
学医救国
从文救国
精神寂寞
奋起呐喊生活历程思想历程梦的探索梦的反省梦的追求(《呐喊》)线索图一线索图二:梦的变迁学洋务学医
救国梦文艺
救国梦小康坠入困顿,倍感人间冷漠,世态炎凉,想走异路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战争时当军医电影画面,
认识到国民
的劣根性破灭呐喊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产生产生梦线索图三 “梦”
总起⑴ 父病家困
⑵ 南京求学
⑶ 仙台学医
⑷ 打击领悟 (4)东京治文
(6~9)弃医从文
⑸作文呐喊(21~24)北京抄碑
(10~11) 朋友来访 (12~20)救国救民线索图四: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走进课文深处,深究鲁迅思想问: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有哪些要素)?环境
人物
情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与《呐喊》的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产生毁坏这个铁屋子的希望。这是《呐喊》的第一个缘由。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助威
----这是《呐喊》的第二个缘由。 独有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
*鲁迅、金心异的观点比较: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
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争论的结果是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小结: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 客观原因
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
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结合鲁迅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
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出路。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呐喊的对象:
麻木的国民
革命的先驱者 作者呐喊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
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走进拓展延伸世界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①?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②《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2〕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孺子,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晋代杜预注: “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爱过 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帖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 为孺子牛’。真狂士也。”条幅所说“偷得半联”,指此。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谙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背诵走进艺术特点概括世界一、夹叙夹议二、贴切的比喻铁屋子:熟睡的人们:置身于毫无
边际的荒原:听将令:大毒蛇: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叫喊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孤独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略)(略)后人评价鲁迅,往往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将其神化,一种则视其为睚眦必报者。
“鲁迅是人不是神”
消沉逃避(钞古碑)
悲观消极(铁屋子)鲁迅曾告诉他心爱的学生“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鲁迅是伟大的。 却偏向这做绝望的抗战。“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自选集〉自序》
“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人与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做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
——《两地书》走进练习世界一、经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敷衍( ) 慰藉( ) 无暇( ) 悬揣( )
不惮( ) 缢( )死 奚( )落
二、本文的出处是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了 年到 年所写的小说。
三、序言是 。自序是 ,主要是为 ,他序是 ,主要是为 。 四、本篇自序主要说明了 (填序号)
(1)作者的生活经历,(2)作者的思想发展,(3)作者为什么创作小说,(4)《呐喊》的由来,(5)把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 五、更换括号里的词语,使句子原意基本不变。
1、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 。
2、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
3、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 。
4、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 。
5、,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 六、“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梦”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七、这“许多梦”中包含着鲁迅的抉择,抉择中又包含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 八、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九、筹办《新生》失败后,作者的思想状况如何? 十、作者为什么要“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古代这种麻醉法真的奏效吗? 十一、阅读19—21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列所给内容各比喻什么?
A、“铁屋子”:
B、“熟睡的人们”:
C、“大嚷起来”:
D、“毁坏这铁屋”:
(2)作者通过设喻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
十二、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写《呐喊》的真正缘由?为什么? 十三、阅读第22段,回答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十四、从全文来看,《呐喊》的含义是什么? 十五、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并概括其基本内容。 ?课外链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鲁迅 郁达夫
 ①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台南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去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降到时冲塞在天地间的一瞬的静寂。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3.对①节中在全文中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抒发自己内心的震惊和悲愤
  B.全文总纲,震惊和悲愤之情统帅全文
  C.直抒胸臆,抒写听到鲁迅死讯时的心情
D.全文开端,参加丧葬活动、怀念鲁迅的缘由?
4.“荟萃了一夜行李”,作者用“一夜”修饰“行李”这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按习惯应怎么说?
5.⑥节中“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其 根据是( )
A.3节中“遇见的是紧捏的拳头”
B.4节中“大地震”、“黎明”将到来。
C.5节中“照耀着猛烈的寂光”
D.因为人们爱戴拥护,崇仰鲁迅?
6. 文中说“也因为……国家”其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7.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那么, 郁达夫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的?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脚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本文思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 ②③ / ④⑤⑥⑦ B.①②③ / ④⑤⑥⑦
  C.① / ②③ / ④⑤⑥ ⑦ D.①②③ / ④⑤⑥ / ⑦
2.找出对①节中“晴天霹雳”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喻鲁迅死的突如其来,毫无精神准备
  B.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紧张
  C.喻闻鲁迅死讯时内心的极度惊惧和悲愤
  D.喻闻鲁迅死讯时受震动之大,可见敬爱鲁迅之深。?答案提示:
1.D(先写闻鲁迅死讯赶去吊唁的经过,再写怀念鲁迅的感想,最后写灵柩下葬。)
2.B(在宴会上,忽然听到鲁迅先生的死,情感中只能是惊惧,悲愤,意想不到,不会有紧张。)
3.B(这句并非全文的纲)
4. (他)用了一夜的时间荟萃行李.
5.A(人们对鲁迅的死是遗憾的,伤心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
6.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护、拥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7.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介绍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余华《铁屋中的呐喊》
钱理群《心灵的探询》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