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下人教版(新疆专用)1.2《春天在哪里》说课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二年级下人教版(新疆专用)1.2《春天在哪里》说课课件(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疆专用)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4 16: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春天在哪里》 说课稿
说 课 顺 序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设 计 理 念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教 学 准 备教法学法评价法 教 学 流 程 板 书 设 计教学设计反思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在哪里》是语文二年级下人教版(新疆专用)第一单元第2课。这是著名儿童作家陈伯吹写的一首诗,全诗共有4节。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描写了春天来临时枝头上、草原上、竹林里、田野里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春天。
地位和作用
    一年级下册时,学生就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也是第一单元。虽然两组教材都以“春天”为主题,但是,一下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本册的《春天在哪里》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自主地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二、学 情 分 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9岁之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持续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容易被新鲜、多样的教学法所吸引。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教学法,以生动的形象、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借助“学案”,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现在大力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设 计 理 念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四、教学目标五、教 学 重 难 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六、教学准备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春天在哪里》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小组名称 组员姓名      完成质量 检验员 一、聆听春天的声音、欣赏春天的美景:(自学)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我们可以从歌曲中学到很多知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我们能从这首歌中学到什么知识呢?请大家根据学习目标仔细欣赏歌曲。
 (1)、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
 (2)、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天不仅像一首歌,也像一幅画。因此,有人用歌声来赞美春天,也有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你想知道画家是怎样来描绘春天的吗?请大家一边欣赏春天美景图,一边听朗诵,感受春天的美丽。
二、品读春天的语言:(对学、群学,集体展示)
  春天不仅像一首歌,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有一位著名的儿童作家叫陈伯吹,他写了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叫《春天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意境优美的诗歌。
 (一)、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下问题:
  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2、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5、填一填:
  这一节诗歌告诉我们春天在( ),那里有( );我还知道:春天在( ),那里有( )。
(二)、背一背:看谁能快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一节诗。
(三)、想一想: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第一节诗歌的?
         
(四)、根据学习第一节诗歌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节诗进行学习,也可以把你们的收获写在课本里。
                                        
(五)、带着你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抒发春天的情怀:(开心检测)
   学习了这一课,你们最想对春天说什么?一边听音乐,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春天。(绘画、诗歌、舞蹈······)
                                  

 
                                  
                                   
个                                   
                              
                                  
                                  
                                       

七、教法、学法、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诗歌特点,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体会春天的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 件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学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之想学、爱学、乐学。 学习方法
学生以自学、对学、群学为主,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学会学习。
评价方法
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法”等方法。
八、教 学 流 程 自 学(8分) 激趣导题——聆听春天的声音;
视觉感知——欣赏春天的美景:
1、【课件演示】: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
天美景图及配乐朗诵。
2、听完歌曲后,欣赏完春天美景图后学生自主完
成“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学
生读课题。 1、春天在哪里 对学、群学,集体展示 探究学习——品读春天的语言
1、根据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3、集体交流,探究学习,理解第一节内容。
4、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第一节诗歌的学习方法。
5、根据学习第一节诗歌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你
们最喜欢的一节诗进行学习。
6、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
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7、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 结对互学体现高效课堂上同伴间的互教互学,即在完成独自学习的前提下,同伴之间结成学习对子,共同讨论独自学习中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结对 互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根据学生智力、成绩水平高低安排好座位,分层次来学习,A和C 的,一对一检查、A教会C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学优生帮扶学困生,。 B和B 的,由于大家都是同层次水平,他们在这环节是共同研讨,共同交流的对子。 设计意图 : 结对互学体现高效课堂上同伴间的互教互学,即在完成独自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同伴之间结成学习对子,共同讨论独自学习中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结对 互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根据学生智力、成绩水平高低安排好座位,分层次来学习,A和C 的,一对一检查、A教会C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学优生帮扶学困生,。 B和B 的,由于大家都是同层次水平,他们在这环节是共同研讨,共同交流的对子。 集 体 展 示 学生对学案里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之后,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再由听展的同学进行质疑、补充和点评。在这,我会适时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得学生的认知得到完善,思维得到提升。
开 心 检 测 情感升华——抒发春天的情怀
1、【课件演示:再次播放歌曲《春天在
哪里》】和配乐朗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春天。
(绘画、诗歌、舞蹈······) 设计意图:检测是学以致用的环节, 但方式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收获,既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又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习得情况。九、板 书 设 计

草地上  草儿醒过来,换上了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 竹林里  竹笋探出头来
田野里 麦苗儿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效”的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十、教学设计反思 我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春天,并借助“学案”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使学生在观赏、聆听“春天”的过程中自主生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入情入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生字的读、写以及巩固我则安排在了第二课时,可二年级的生字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但生字教学究竟该放在什么时候教?一边学课文、品句子,一边还要学生字,这定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若要放到课前或课后,又担心离开了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学好,且集中识字对学生来说量太多,难以一下子掌握。这个问题希望得到评委们的赐教。 谢谢指导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