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9 12:45: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研判教材
“交流平台”以《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换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编写故事”“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等方式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通过学习交流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把握。
“词句段运用”由“意思对应的俗语和成语”和“仿照例子,将故事情节说具体”两部分组成。
设计活动时可以从例词出发,朗读感知俗语与成语的不同,再通过辨别、积累、运用的方式,加深理解。从例文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提炼出将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并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乞巧》这首能链接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相
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其中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乞巧节开始拓展了解其他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熟读成诵。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四单设计
《语文园地三》预学指导单 回忆以前学习的复述故事的方法。 搜集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 3. 查阅有关作者和“乞巧”的资料。
《语文园地三》预学检测单 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 、 、 等。 2.我搜集到的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有: —— —— —— 3.通过预学,我了解作者林杰: 。 我还知道:乞巧就是: 。
《语文园地三》课堂共学单 任务一:你从“交流平台”中获得了哪些复述故事的方法? 任务二:读了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任务三:对比两个片段, 你有什么发现?
《语文园地三》课后巩固训练单 1.练一练,学以致用。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1)家长听课会上,老师叫小明用“真是”造句,小明说“爸爸真是个大坏蛋”,在旁的小明爸爸听后差点 。 (2)小明 地跑来对我说:“那道题我做了两小时还做不来,简直气死我了”。 2.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讲给家长听。 3.搜集有关民间故事的古诗。
三、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三 课型 课时 新授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 重点 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积累古诗《乞巧》。
教学 难点 1.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 准备 1.设计四单。 2.制作教学课件。
教 学 活 动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复备
精 准 检 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民间故事,读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吧!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说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你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可以怎样创作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倾听、思考。 2.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
精 准 释 难 一、交流平台: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1.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 2.出示“共学单”任务一,小老师组织小组汇报自己从中获得的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师评析并归纳出复述故事的新方法。 A.可以换一种人称讲。根据讲述的需要,我们可以改变原文的人称。 B.可以大胆想象,对故事“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这样会让故事更加生动。 C.可以改变情节的顺序,设置悬念。 3.我拓展,我积累。 (1)平时讲述熟悉的民间故事,你有哪些好方法? (2)学生全班交流:模仿人物的表情、手势、语言等,效果也非常好。 4. 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什么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讲一讲,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2)小老师组织小组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二、词句段运用:俗语与成语不同的表达效果 1.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俗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读一读。师: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共学单”任务二,小老师组织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左边的六字或七字的词语叫俗语,表达更加通俗易懂;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4.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类似的词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 —— 齐心协力 一个鼻孔出气 —— 一丘之貉 来而不往非礼也 —— 礼尚往来 自己打自己嘴巴 —— 自相矛盾 5.练一练,学运用。 出示“课后巩固训练单”,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1)家长听课会上,老师叫小明用“真是”造句,小明说“爸爸真是个大坏蛋”,在旁的小明爸爸听后差点 。 (2)小明 地跑来对我说:“那道题我做了两小时还做不来,简直气死我了”。 三、词句段运用:把情节说具体 1.出示文中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文中的第二个片段,学生默读、思考: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3.出示“共学单”任务三,小老师组织全班交流。 (两个片段都是写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4.师小结:是的,我们要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就要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等方法。 5.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一小组进行练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派代表讲述,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四、日积月累:积累古诗《乞巧》 1.出示《乞巧》一诗,学生自由吟诵。 2.抽生朗读,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霄”和“宵”)。 3.交流作者和“乞巧”的资料。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4.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尝试理解古诗的意思。 5.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 6.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点拨。 诗意: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织女渡过天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一想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情感? 8.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9.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0.拓展:课件出示一些和民间故事有关的诗词名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和什么故事有关。 1.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3.交流讲述民间故事的其他方法。 4.小组讨论方法,尝试讲故事。 5.全班展示,评议。 1.读俗语、成语,思考。 2.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3.交流积累的类似俗语、成语。 4.拓展运用。 朗读片段,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思考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4.小组内练说。 全班讲述、评议。 1.自由朗读。 2.个别读。 3.了解作者。 4.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5.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 6.全班交流反馈。 7.齐读古诗,体会感情。 8.朗读、背诵。 9、读诗句,讲讲和什么故事有关。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讲故事,还要学会创造性地讲故事。根据课文提供的创作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生创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互动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实效性。 让孩子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词语、俗语的特点,提高他们对词语运用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古诗教学则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精 准 训 练 1.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讲给家长听。 2.搜集有关民间故事的古诗。 1.给父母讲故事。 2.搜集民间故事。 把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改变人称 “添油加醋” 变换顺序 俗语:通俗易懂 成语:言简意赅 把故事情节说具体:语言、动作、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