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共6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8 18: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复习要求
1、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义多词、文化常识。
2、理解本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出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射箭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要出兵讨伐匈奴,李陵向皇帝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带领的戍守边塞的人,全是荆楚一带勇士以及奇才剑客。希望可以让我自己带领一队人马,到兰干山以南去,以此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让他们不能全力抵抗贰师将军的军队。我愿意以少敌众,带领五千步兵直接攻到匈奴单于的王庭。”武帝赞许他的雄心壮志便答应了他。
文言文阅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不能推辞。李陵家被族灭,还可以嫁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连续作战九日,这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奉命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文过饰非,又不断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表彰其家族的世代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那只不过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找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掩饰的。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找借口。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尤其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
(1) “愿”,希望;“当”,率领;““分”,分散;“乡”,对抗 。(2)“得当”,适当的机会;“报”,报答;“辞”,找借口;“也”,判断句 。
【参考答案】
(1)我希望能够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
(2)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找借口。
【试题亮点】
根据评分参考,第一句译出大意给2分,“分”“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得当” “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正确理解“译出大意”这一标准,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文言文阅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文言文阅读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参考答案】
(1)(4分)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4分)(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解题思路】
(1)“求”,动词,寻找;“辟逃”,动词,逃避;“从”,跟;“游”,动词,交游。
(2)“却、还”,撤回;“犯”,侵犯;“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致敬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特别敬重贤人,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立即召见张子房来出谋划策,张子房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发隐士,并送给厚礼,这样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①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重点: 之徒:这类人或的徒弟 道:谈论 动词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未之闻:宾语前置 以:通“已”,止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一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②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重点: 何如:如何 怎么样 固定句式 则:就 保民:安民 养民 莫之能御: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由何 宾语前置
译文:(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就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养百姓称王天下,②没有人能够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养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重点: 之:代词 胡龁说的事情 而:表修饰 之: 动词 到,往 牛何之: 宾语前置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舍:释放 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而:表转折 就:走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与:yú句末语气词 表疑问 何可:怎么可以 以:用 易:替换 识:知道 诸:之乎 之:代词 这件事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大王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弃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件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重点: 是:这 爱:吝惜 舍不得 固:本来 然:对,正确 诚:确实,的确 褊小: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我本来知道您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重点: 异:意动 对……感到奇怪
以王为爱:认为(动) 是(动)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
恶: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若:如果 隐:痛惜 哀怜 择:区别 而:表承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宜:合适 适当(形) 之:主谓间助词 谓:认为 以为(动) 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 伤:妨碍 是:这(以羊易牛) 乃:是(副) 仁术:行仁政的方式 远庖厨:形→动远离/疏远厨房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用小动物换大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钱财才用羊替换牛的,(您这么说)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看到了牛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活着,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重点: 说:通“悦”高兴 忖度:推测 揣想 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乃:这样,如此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
焉:……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合:符合 王:王道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重点: 复:禀报 足以:足够用来 钧:三十斤为一钧 古重量单位 明:视力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舆薪:整车的柴火 舆:车 许:认可
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足够用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够用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这话吗?” (齐宣王)说:“不。”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重点: 及:推及 而:表转折 独何与: 却是为什么呢?独:却,偏偏(副)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为:是 不见保:见:被 之:主谓之间助词 为:做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重点: 形:表现 何以异:怎么 用什么区分 太山:泰山 超:越过 北海:齐国北边的渤海 语:告诉 是:这 诚:确实 实在 为:替 给/向 折枝:通“肢”肢体 按摩肢体或折取树枝或弯腰行礼 为:做
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怎样区分?” (孟子)说:“挟着泰山越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做不到。给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重点: 之类:这一类的事 老:形→动 敬爱 老:形→名 老人 以及:从而推广到 幼:形→动 爱护 幼:形→名 小孩
译文:所以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不是挟泰山越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给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重点: 刑:同“型”典范、榜样→动 做榜样 寡妻:正妻或贤妻 御:治理 举斯心:拿这样的心 加:加,施加 诸:之于 兼词 彼:别人 他人 而已:罢了 妻子:妻子儿女
译文:《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够用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没有用来保护妻子儿女的方法(或 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重点: 所以:……的原因 无他:没有别的 为:做 权:称量 然后:这样之后 度:duó 丈量 然:这样 如此 心为甚:人的思想感情 是 厉害 严重 度:考虑
译文: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功效却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量,这样之后才知道轻重;丈量,这样之后才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一下吧!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重点:抑:表反问,难道。兴:发动。甲兵:战争。危:使……受到危害。士臣:将士。构怨:结怨。于是:在这方面。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
译文:“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一词多义:甲兵:①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②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③军事、战争。④清代旗兵的一等兵。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重点: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软暖和的衣服。抑:还是。偏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诸:各个 。岂:难道
译文:(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吗?您的大臣都足够您使唤,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重点:辟:开辟 。朝:动词使动,使……朝拜 。 莅:统治。
中国:中原 。 而:表并列。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以:用。 若:这样。 犹:如同。缘:攀登。 而:表承接。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成语:缘木求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重点:其:语气副词,表强调。甚:厉害、严重。殆:恐怕,可能。
译文: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重点: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固:本来。海内:天下。方:方圆,纵横。集:集聚。以:用。服:使动,使服从。于:与,和。盖: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
译文:(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重点: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仕者:做官的人。藏:储存货物。行旅:旅行的人。涂:通“途”,道路。疾:憎恨。赴诉:奔走求告。其:表假设,如果。
译文:(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重点:惛:不明白,糊涂。辅:帮助。明:明确。敏:聪慧,通达。
译文: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重点:恒:永久。而:连词,却。惟:只有。则:假设,如果。因:因而,就。放:放纵。侈:过度。辟、邪:不正。已:通“矣”,了。及:等到。陷:陷入,遭遇。从:紧接着。刑:名作动,处罚。是:这。罔:通“网”,名作动,张网捕捉,陷害。焉:哪里。
译文:(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么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儿,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里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重点:制:规定。足以:足够用来。畜:养活。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年。凶年:灾年。驱:驱使,引导。之:动词,走向。之:助词,主谓间。之:代词,明君。也:助词,舒缓语气。赡:足,够。奚:哪里。暇:空闲。治:讲求。
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督促他们做好事,那么,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盍:何不。树:种植。之:音节助词,无义。状语后置句,“以桑树之”。可以(之):可以凭(之)。衣:名作动,穿。豚:小猪。彘:猪。畜:饲养。无:不要。时:季节。夺:耽误。
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凭这吃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点:谨:重视。庠序:学校。申:反复告诫。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颁,通“斑”,斑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然:这样。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译文: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之后还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检测
一、重点字词: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然则
4、以羊易之(+《烛之武退秦师》有相同意义的句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8、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
乃不知有汉/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家祭无忘告乃翁
9、有复于王者曰 10、独何与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2、刑于寡妻 13、以御于家邦
14、物皆然/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15、彼恶知之?
1、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盖亦反其本矣!/技盖至此乎
4、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6、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7、莅中国而抚四夷
8、放辟邪侈 9、是罔民也
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1、俯足以畜妻子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4、甲兵 15、士臣 16、便嬖 17、中国
18、行旅 19、乐岁 20、凶年
二、文化常识: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 ),取血涂钟( )。
2、夫子,古代对( )。
3、钧,古代重量单位,( )斤为一钧。
4、寡人,即为( ),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5、四夷,古代对( )之泛称,即( )( )()()的合称。
6、孝:( )。悌:( )。
7、庠序:古代地方( ),商为序,周为庠。
三、翻译句子:
1、夫子之谓也。
2、牛何之?/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文言知识积累
4、若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是其甚与
其若是,孰能御之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这样
如果
这样的,代词


至于
8、焉
是以后世无传焉
则牛羊何择焉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殆有甚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语助词,无义
语助词,呢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语助词,无义
语助词,无义
兼词,于之,比这个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3、家祭勿忘告乃翁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9、乃
这样

你的
竟然

于是
特殊句式
(6)夫子之谓也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
(7)然则一羽之不举
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
(8)舆薪之不见
看不见整车柴草
宾语前置句
“……之谓”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在它之前,或提出一件事,或引用一个成语、一句格言或古诗文,然后根据这种语言环境来判断指的是谁或什么。
谓,作谓语动词,翻译为“说”。整个句式翻译为“说的就是……”
“……之谓”这种格式的前置宾语(省略号的位置)通常是名词和代词,用来表明谓语所涉及的对象——谁、什么。翻译“……之谓”式的句子时,就要将倒置的动宾语序再颠倒过来,“之”就无法译出,也不必译出。
“……之谓”这种固定格式,有的用“也、矣、乎”等语气词煞尾,宾语的前面有时还加副词“其”表示某种语气。考句的“其李将军之谓也?”前有副词“其”,与句末的语气助词“也”配合,表示测度而委婉的语气,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译句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特殊句式
(3)王坐于堂上
(4)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课文结构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关于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
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孟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良好愿望,然而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