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作者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句子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反驳司马光“侵官”的指责。
3.《答司马谏议书》批判士大夫不关心国家大事、随声附和、讨好众人的做法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三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5.《答司马谏议书》中借助盘庚迁都来表明自己对变法的态度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直接点明和司马光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1.《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作者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句子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反驳司马光“侵官”的指责。
3.《答司马谏议书》批判士大夫不关心国家大事、随声附和、讨好众人的做法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三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5.《答司马谏议书》中借助盘庚迁都来表明自己对变法的态度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直接点明和司马光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复习要求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掌握“诚、信、求、终、安”重点字。
2、“十思” 的内容以及现实意义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为什么魏徵会在唐太宗心里有这样的地位,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探求他们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后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诊。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背景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
十思: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课文体裁: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疏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深挖)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恩德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最愚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重权,重任),居域中(天地间)之大(重大的地位),将崇(推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极限,止境)之休(美善)。不念(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第一段整体感知
(1)第一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论证。
证明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明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
↑
→
→
↓
↑
第一段整体感知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第二段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切的忧虑)而道著(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德行衰减),有善(好)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大概,表推测)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深重的忧患),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监督)之以严刑,振(通“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貌(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应该)深慎(深切戒慎);奔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可忽(轻视)乎!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明确: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第二段整体感知
第三段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第三段 君人者(统治天下的人), 诚(如果)能见可欲(引起喜好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适可而止)以安(使……安宁)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虚)而自牧(自我修养,克制),惧满溢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以……为乐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慎终),虑壅蔽(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端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因为)怒而滥刑(刑罚)。总此十思,弘(使……光大)兹(此,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撒播)其惠(恩惠),信者(诚信的人)效其忠。文武争驰(竞相奔驰),在君无事,可以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之大道哉?
第三段整体感知
1.提出“十思”的内容: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3.“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4.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思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思路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今异义
元首
古:泛指古代帝王
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景
古:大
今:景色
纵情
古:放纵情感
今:尽情
行路
古:路人,毫无关系的人
今:走路
虚心: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居域中之大
③居安思危
④则思正身以黜恶
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①重权,重任
②重大的地位
③安,安乐的时候; 危,危难的时候
④奸恶的人
⑤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①达到远方
②流得长远
(3)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①则思正身以黜恶
②弘兹九德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牢固
使……正
使……光大
使……安宁
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
②忧懈怠
以……为乐
以……为忧
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通假字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通“震”,威吓
重点句翻译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情境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8.《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8.《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整体思路
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巩固练习
必竭诚以待下
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今行而无信
名词,诚心
名词,诚心
连词,果真
要求
探求
请求
真实、诚实
信任
实在、的确
随意、随便
信物
巩固练习
终苟免而不怀仁
终
能克终者盖寡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不念居安思危
安 则思知以安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沛公安在
副词,最终
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安稳、安定、安全
安定的时候
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疑问代词,哪里
课文成语积累
1、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3、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5、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拓展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翻译: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 ”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