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怀疑与学问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1年11月,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中央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B.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D.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2.对于课文《怀疑与学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于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王同学接到学校通知:“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请你代表文学社邀请市电台的金明老师来校指导,并请他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同学转述:____。
A.“金老师,您好!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万望勿辞!”
B.“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C.“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您可不能不来啊!”
D.“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C.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
D.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二、语言表达
7.请你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分句,形成一个排比句。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 ; , 。
8.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并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单句:
(2)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单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呢?
三、填空题
文学常识填空。
9.顾颉刚,字 ,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0.三皇指的是 、 、 ,五帝指的是 、 、 、 、 。
1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1)事实和证据的 (渊源 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 (亲眼 亲身)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2)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 (根据 根源)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 (不言自明 不攻自破)了。
1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譬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3.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做学问需要孜孜不倦的勤miǎn( )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需要学思结合的质疑精神;必须不被表面的现象kuāng( )骗;任何虚wàng( )的口号都是懒惰者的dùn( )词。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步骤 懒惰
塾师 大儒 停滞 虚妄
15.《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17.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 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之美》,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更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18.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19.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20. 阅读文章,说说【链接材料】中的句子体现了哪一种文章之美,并运用文中的品鉴方法,对其文字之美作简要赏析。
【链接材料】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选自朱自清《春》)
六、写作题
21.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论证课文 《 怀疑与学问 》 的观点。
写作助手
⑴可以将哪些新鲜的事例或者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
⑵论证的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还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写作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
⑶举例论证不是简单地列举材料,而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清材料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A.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荣誉称号”;
B.语序不当,应该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动宾搭配不当,“水平”和“培养”不搭配,可删去“和知识水平”;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答案】C
【解析】 ABD.正确;
C.有误,“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可知,前面是说“浅阅读”的长处,而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主要是说浅阅读”的弊端,重点突出“深阅读";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②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⑤句关键词“表现为”,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②句;
第④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作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⑤句;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③句是紧承第④句的;第①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4.【答案】D
【解析】 A.不得体,“万望勿辞”文白混杂;
B.不简明,没有交代举办活动的地点;
C.不得体,“您可不能不来啊”语气生硬;
D.得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 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5.【答案】C
【解析】A.“干干净净”一词虽然在此语境下略显夸张,但主要是为了强调法兰西应当毫无保留地归还中国被掠夺的战利品,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期望和正义感,因此从表达效果上看,可以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并非不恰当;
B.“抱怀疑的态度”与“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相配合,准确地描绘了学问家对待知识和学说时严谨、批判性的态度,词语运用恰当;
C.“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与句子整体语境不符。颓唐通常指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而不安则表示心情烦躁或担忧。孔乙己在面对旁人的质疑时,更可能表现出的是尴尬、窘迫、愤怒或辩解的情绪,而非长期的、深层的颓唐与不安。此外,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来看,他更可能以一种自尊受损、不屑一顾或愤怒反驳的态度来回应这样的质疑。因此,“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这一描述在此处显得不够贴切,运用不恰当;
D.“豁然贯通”一词用于形容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与前文的“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相呼应,表达了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一种顿悟和通透感,词语运用恰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答案】A
【解析】A.有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阐述的是学习和复习的关系,与“怀疑精神”无关,不能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7.【答案】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雄壮
【解析】首先分析画线句的结构和特点。“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句式为 “读……(事物),读出了它……(事物特点)”。补写的分句要与画线句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并且形成排比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第一处补写可以选择 “读大海”,大海的特点可以是宽广博大的气度、深邃神秘的魅力等, “读大海,读出了它宽广博大的气度”。第二处补写可以选择 “读高山”,高山的特点可以是巍峨雄伟的气魄、坚韧不拔的品格等,“读高山,读出了它巍峨雄伟的气魄”。这样的补写既符合句式要求,又能通过不同的事物及其特点,表达出善思能从不同事物中读出丰富内涵的主题。通过排比句的形式,丰富了内容,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强调了善思的重要性和价值。
故答案为: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雄壮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8.【答案】(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2)把并列成分拆开,把句中一个相同成分分开叙述,将“有……的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解析】(1)“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四个并列的短语,它们共同描述了“我们”从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类人。为了将这些并列的短语合并为一个单句,我们可以使用顿号(、)来连接这些短语,并将它们放在“有”之后,作为这个单句的宾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上述的单句形式。
(2)通过并列四个不同的短语,作者能够更强烈地表达出从古以来就存在的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每一种都代表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和贡献方式。这种并列不仅丰富了句子的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在文学作品中,句式的多样性和变化能够带来不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用复句而非单句,可以使句子在朗读时更加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时候,作者选择特定的句式是出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可能想要通过详细的列举来展现中国历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并列的短语在修辞上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形成排比或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在这个例子中,四个并列的短语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历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颂扬,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2)把并列成分拆开,把句中一个相同成分分开叙述,将“有……的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1)本题考查复句与单句的判断以及复句类型的判断。根据平时对单句、复句知识的掌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答案】9.铭坚;古史辨学派
10.伏羲;神农;女娲;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9.顾颉刚,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不仅主持校点“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还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最早发起人之一。1923年,他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认为中国远古传说是西周以后的人一步步造出来的。1926年,他将史学界古史辨伪文章汇印成《古史辨》第一册,并作长篇自述。当时史学界盛行疑古辨伪的学术风气,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成为其代表人物。古史辨派怀疑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的儒家经典和封建道统所依据
的古史,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一面,考证古史也是有成绩的。
故答案为:铭坚,古史辨学派
10.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也称姬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故答案为:伏羲,神农,女娲,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1.【答案】(1)来源;亲眼
(2)根据;不攻自破
【解析】(1) “渊源” 通常用于表示事物的起源或历史背景,而 “来源” 则更直接地表示某事物来自何处或产生的原因。在此语境下,我们需要描述的是事实和证据的直接出处,因此 “来源” 更为贴切。 “亲眼” 强调的是亲眼所见,即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而 “亲身” 则更侧重于自己亲自经历或参与过的事情。在这里,我们需要表达的是自己直接通过眼睛看到的事实,因此 “亲眼” 更为准确。
(2)“根据”通常指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或理由,而 “根源”则更多地指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或来源。在此句中,我们需要的是支撑“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这一问题的科学基础或理由,因此“根据”更为合适。“不言自明”指的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通常用于形容道理浅显易懂;而“不攻自破”则是指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自己就会垮台。在这个语境中,我们描述的是通过追问使得虚妄的学说自行垮台,因此“不攻自破”更为贴切。
故答案为:(1)来源;亲眼;(2)根据;不攻自破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12.【答案】pì;wàng
【解析】譬如 pì ,意思是比如、与其。
虚妄 wàng ,意思是荒诞无稽。不真实。
故答案为:pì;wàng
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13.【答案】勉;诓;妄;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字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需要注意“勉”、“诓”“遁”的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勉、诓、妄、遁
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14.【答案】yí;pì;zhòu;duò;shú;rú;zhì;wàng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懒惰:duò;塾师:shú;大儒:rú;停滞:zhì;虚妄:wàng
故答案为:yí;pì;zhòu;duò;shú;rú;zhì;wàng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15.【答案】顾颉刚;历史学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故答案为:顾颉刚;历史学家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对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答案】16.【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提升。
17.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概括能力。注意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征,图表信息里占比情况等,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2)本题考查提建议。读懂材料内容,找到材料中国民少读书的原因,反向推理如何增加国民读书时间的方法建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6.关键句: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即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有提升。
故答案为: 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提升。
17.材料一:图一是我们每天接触媒介时间占比分析,上网占比最多。图二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占比,可看聊天玩耍占比多。建议是少上网,多读书。
材料二: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家庭要培养读书的氛围,不要一家人看电视,可以一起看书。
故答案为: 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答案】18.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19.D
20.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活泼欢愉,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8.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会在题目、首段或末段三个位置提出。本文的题目“文章之美”是论题,首段中的“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可提炼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故答案为: 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19.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⑤段中的“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可知,本段只是提到了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会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并不能说明“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可知体现了美学之美。根据第⑤段中的“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可知,应从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方面来进行赏析。“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中“高兴”“卖弄”“应和”等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鸟儿的机灵活泼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故答案为: 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活泼欢愉,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21.【答案】示例: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见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丁肇中说过:“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我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的确,不论何时,我们都应有怀疑求真的精神。以前学术界流传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而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质疑。伽利略为了公开他的论断,做了著名的斜塔落体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学说。正是因为一些大胆、智慧和恰到好处的怀疑,促进了人类文明史不断的进步。希望怀疑求真的态度能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解析】注意对“怀疑与学问”的论点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格式,开头强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结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如伽利略斜塔实验,有怀疑精神推翻错误学说。最后总结强调论点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见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丁肇中说过:“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我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的确,不论何时,我们都应有怀疑求真的精神。以前学术界流传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而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提出质疑。伽利略为了公开他的论断,做了著名的斜塔落体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学说。正是因为一些大胆、智慧和恰到好处的怀疑,促进了人类文明史不断的进步。希望怀疑求真的态度能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于“怀疑与学问”的论点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